安塞姆·基弗

安塞姆·基弗

Anselm Kiefer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安塞姆·基弗,画家、雕塑家,1945年出生于德国多瑙艾新根。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艺术家。


“你为什么是一位艺术家?”

“因为我想用不同的方式联系世上各种事物。”


安塞姆·基弗出生时正处于德国历史的特殊阶段。他在战争末期来到这个世界,是成长在战争废墟之上的一代人。此时,伤痕累累的德国在进行自我恢复的同时,还要面临纳粹主义遗留的负罪感和历史创伤,很大一部分灰暗的记忆与废墟一起被遗弃。质疑过去,成为基弗一代人成长历程中的基调。

安塞姆·基弗曾有“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谓,其画无论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均极为现代,但往往主题晦涩而富含诗意,隐含一种饱含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感。

基弗为了拒绝遗忘而发出的抗议,他最初的尝试就十分大胆,有着不计后果的鲁莽。须知要触动过往的历史与记忆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不仅当时德国人民并没有做好准备,其实基弗自己也并没有准备好,他的起始点甚至被认为是无知的或是愚蠢的。当他把作品给导师看,大多数人都被震惊了,唯一一位理解的一位导师科库麦斯德支持了基弗,鼓励他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创作。


占领


在《占领》系列作品中,艺术家承接着让自己和民族的灵魂退回到惨痛的历史当中去,直击藏匿于人类心底的畏缩。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Heroic Symbol V 150 x 260.5 cm Oil on canvas 1970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Heroisches Sinnbild 260.5 × 150 cm Oil and charcoal on canvas 1969-70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Untitled (Heroic Symbols) 37.8 x 45.4 cm Watercolor, gouache, and charcoal on paper 1969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Mann im Wald 174 × 189 cm Acrylic on cotton canvas 1971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Everyone Stands Under His Own Dome of Heaven 40 x 47.9 cm Watercolor, gouache, and graphite on joi


安塞姆·基弗和他的同龄人都成长于被分裂的德国,所以他们想做的不是面对过去,而是忘记战争。他1969年至1993年之间的创作主要在思考:为什么德国人会进入战争?他们的民族特性何在?巨大的作品尺寸以及暗色的金属、晦涩的主题,迸发出一股强烈的历史重量感,给人威胁和压迫的感觉。尽管这些作品产生于特殊的年代和地点,但是同样引出了许多普遍存在的问题。它让我们看到许多存在于人类灵魂深处的邪恶: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缺少坚忍不拔的毅力、缺少真诚面对的勇气、缺少矢志不渝的爱……同时引导着我们去思考天堂也许是可以给人们以希望,安抚受伤人们的心灵以及弥补人们内心的缺失的。


德国精神英雄


第39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他的作品《德国精神英雄》的首次亮相也正因刺激了集体伤痛而饱受争议。在这幅大型画作中,中世纪阁楼里只有两排正在燃烧的火炬,不知是迎接胜利还是等待灭亡,粗糙的木梁上划刻着作品标题,地板上排列着“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等等基弗心目中德国重要人物的名字。画面透视效果充满戏剧张力,观者像是走进大屠杀后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空荡得让人不安。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德国精神英雄 306.1×680.1cm 粗麻布面油彩、木炭 1973


“没有人可以生活在真空里,这里存在着一个集体的记忆其远远超过任何个体的。要想真正地了解自己,你必须真正了解你的国家,你的历史。在我开始我的艺术生涯时我应当已经开始了解过去曾发生了些什么。这样做应是完全正常的。然而有些时候,事实却挑畔性地使我感到记忆似乎被阻塞。甚至那些1968年5月的革命者们(1968年发生在德国的学生反战运动参与者们),都不把过去看作重要的挂念,很少有几个德国人真正地研究过去,尤其在媒体中,他们只是从1974年或1975年才开始真正地看历史。此时第一次出现了关于纳粹的文章和节目,而在此前,人们主要忙着建造房子。因此,我觉得需要去唤醒记忆,不是为了改造政治,而是为了改造自己。”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Nothung 1973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Parsifal I 3247 x 2198 mm Oil on paper laid on canvas 1973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Parsifal II 3247 x 2188 mm Oil and blood on paper laid on canvas 1973


与博伊斯、吕佩尔兹等亲历战争创伤的德国艺术家有所不同的是,基弗是以艺术创作为渠道,站在未来角度重新经历并克服战争。他并不在场,却得以立足废墟之上——包括被摧毁的城市废墟,和震荡过后的精神废墟。消逝的历史是他手里的黏土,挖掘、塑造、成形。他认为自己是“拿着故事碎片的叙述者”,有责任把当下和历史串联起来,目的不是带上政治的帽子来夺人眼球,而是希望把人类故事完整地延续,并从中寻找自己的时代身份。


塔楼


塔楼 《七重天塔》是基弗配合铅制书、铅制舰和花等物体建造的系列大型混凝土结构的作品,为2004年至2005年在米兰展出的七座塔楼。铅在350摄氏度的温度下能变成流动的液态。在《七重天塔》中,混凝土象征脆弱,铅在各个楼层间起到了减震的作用,使相对脆弱的混凝土有了柔韧性。《七重天塔》具有游动的首创性,体现在其局部由具有全球化象征的集装箱做成。一些大的塔约重120吨,安装需要起重机。基弗在设计中凭感觉建造塔,他曾校验过塔的平衡,使其处于要倒下的边缘状态,能够在风中轻微地摇曳。铅和稻草的应用使绝望与生机并存于作品中。"不朽"(Monumenta)这个词是为了这个展览新造的词,其中蕴含无法丈量的高大、壮观、宏伟的含义。2009年,基弗为歌剧《太初》设计、制作主题舞台背景,其由12座塔组成。"12"是重要的数字,代表了宇宙。12座塔是历史长河中的微小片段,也代表了所谓的"富饶的半月形地带"。舞台背景是漆黑的,12座塔伫立在废墟中,演绎着清理女工专心打扫的情景。塔楼的废墟代表着曾沦为废墟的德国。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Sefer Hechaloth 100 x 150 cm Oil, emulsion, shellac, lead, soil and photographic paper laid on boa


冬日景观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冬日景观 331.9×576.1×35.1cm 综合材料 2010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工作室的地上躺着一幅巨大的三联画,描绘着层层白雪、顶天立地的树干和它们的灰黑色斜影。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穿着宽松的白色麻制长裤,黑色T恤,带上棉纱手套,举起一把长柄钢毛刷,开始往画布上甩着虫漆和水泥,助手紧接着撒下砂砾。每一笔都伴随材料砸落的沉闷响声,和应声而起的一片灰尘。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这一幕出自2010年关于安塞姆·基弗的纪录片《故城草木深》,吊车拉起画布,尘土剥落,画中图景犹如从废墟中重拾光亮,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美国艺术史学家H.H.阿纳森的评价,基弗是“生长于德国第三帝国废墟中的画界诗人”。他耕耘着一度被禁声的德国战后历史,用更积极的战斗姿态,思考在人类生命中时间流逝和历史沉淀的意义。他的作品也因此同时显现出废墟的堆砌遗落之美和涅槃重生的震撼。


拒绝遗忘 | 安塞姆·基弗


“我认为所有的艺术家和所有的作家,他们的创作资本就是他们的童年,所有你所学的所见的事物,因为你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去认识这些事物,你很‘天真’的认识它们。天真,很重要。所有灵感的源泉,所做的事的根源就在童年里。”


--安塞姆·基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