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捐贈的抗疫物資上這幾句詩為什麼火了?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源交織。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華支援的事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捐款捐物的實際支持,也有古詩詞所傳遞的情感力量。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日本漢語考試HSK事務局支援湖北武漢高校的物資箱上引用了公元7世紀,日本大化革新之後,尊崇佛法的長屋王佈施給唐朝僧人的袈裟上繡著的偈語: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日本捐贈的抗疫物資上這幾句詩為什麼火了?


這首詩所表達的誠意最終也感動了鑑真法師,促其決心東渡日本傳戒。被引詩句的字面意思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雖然山河有界、國度不同,但卻共享一片天空、共沐清風明月”。感同身受,同此涼熱。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日本醫藥NPO法人仁心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給湖北的防護服物資箱上引用了《詩經·秦風·無衣》的詩句。


日本捐贈的抗疫物資上這幾句詩為什麼火了?


原文為: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一首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戰歌,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反映了厚重質直、矯健爽朗的秦人品質和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當下,猶如全體國民面對著看不見的敵人,正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以逆行的白衣天使為先鋒的一場全民防疫戰爭正在中華大地展開

,正如徐培均先生在《先秦詩鑑賞辭典》中所言,“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緊跟出發,團結友愛,協同作戰,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

“同氣連枝”


日本富山縣向遼寧省捐贈的物資箱上寫著:“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日本捐贈的抗疫物資上這幾句詩為什麼火了?


追蹤溯源,這或許是對南朝時期大文豪周興嗣所著的《千字文》中“孔懷兄弟,同氣連枝”的精彩化用,意為“雪融化、花盛開之時,兄弟一起共迎春天”。冬去春來,兄弟互助,困難終將被我們克服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日本舞鶴市政府支援給大連的物資箱上則引用了一句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詩句。


日本捐贈的抗疫物資上這幾句詩為什麼火了?


它出自於《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長期從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的趙其均先生在《唐詩鑑賞辭典》中曾寫道,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從詩的內容來看,是他任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時為友人送行而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就如中日兩國隔海相望,是天然的近鄰。


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於是詩人再用“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申述其意。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兩地相鄰,那麼這兩句更是雲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變”,兩地竟成了“一鄉”。

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從這次日本捐贈的“防疫”物資上所附詩詞來講,雖處不同的國度,但詩文所折射的感同身受、同仇敵愾、共盼春來的精神內涵卻挑動了國人的心絃。這種共情、戰鬥、樂觀的精神力量,讓我們更有理由去追根溯源,探尋千年前古人所作詩文背後的故事,而這可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日本友人深沉的情意,觸動人心,引發情感共鳴。


注:部分資料來自《先秦詩鑑賞辭典(新一版)》《唐詩鑑賞辭典(新一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