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盘龙区:劳模精神照亮抗“疫”一线

“劳模在疫情面前要有担当”

2月12日,在了解到盘龙区双龙收费站、龙泉卫生院、昆明市精神卫生防治医院、盘龙区卫生执法监督局、盘龙区卫健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经常加班,又买不到吃的东西的情况后,昆明市盘龙区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会长、昆明市劳动模范刘忠明和协会秘书长李丽迅速和协会内的副会长单位联系,商议如何为这些在抗“疫”一线坚守奋战的勇士们提供支援。

本着自愿的原则,短短一天之内,云南春风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云南闲时蜗居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昆明昆虫窝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昆明大观穿金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昆明云秫饭馆农家菜、云南黎老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迅速响应,纷纷行动起来,在企业没有复工、人手不足、材料短缺等情况下,共同出资购买了500箱品牌牛奶、鸭蛋;同时约园餐厅和闲时蜗居云南菜花园餐厅受各家企业委托还加班加点精心制作了500份特色糕点,一起送到了上述5家单位一线工作人员的手中。

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人,刘忠明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十分喜欢厨师这个职业。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隆重举行,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扎实的功底,刘忠明从8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40名国宴厨师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刘忠明愈发感受到了云南菜的潜力与独立,便决心将云南菜发扬光大。之后,刘忠明在昆明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成立了自己的团队,并且培养了60余名徒弟。多年来,因为精湛的烹饪技艺和踏实做事的工作作风,以及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奉献爱心,刘忠明还被评为了昆明市劳动模范。

“正是因为他们在前方筑起一道道防线,才能有我们后方的安稳生活。能在这个时候为他们做点什么,你也是一种责任。”当了解到一些工作人员在24小时坚守一线工作又买不到东西吃的情况后,他就和区餐美协的几位副会长合计做点什么,大家纷纷出钱出力,开展了这次活动。

据悉,为了保证此次慰问食品的安全健康,送出的糕点都由专业的烘焙师精心制作,烹制过程也严把安全卫生关,工作人员全程佩戴口罩、头套等,制作完成后还有两道专门的工序确保糕点的新鲜和安全卫生。

刘忠明表示,自己将继续发挥劳模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团结带领协会各成员单位齐心协力,从传播渠道和个人防护方面做足工作,为早日打赢这场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疫情来袭时最美的社区逆行者

别人都是往家赶,她却朝着家的反方向逆行,走进了社区的各个居民院坝和楼栋中……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昆明市劳动模范、鼓楼街道桃源社区党委书记王芳就一直关注着疫情的最新动态。

大年三十这天,王芳一大早就来到社区,与社区值班人员一同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排查工作。她带头写下了“请战书”,每天都加班加点工作,直至深夜。

自2001年进入社区工作,王芳一干就是19年。她热爱社区、扎根社区,不仅被选为区党代表、区人大代表,还曾先后被评为 “云南省先进就业个人”“云南省最美普查员”;2018年,王芳被昆明市政府评为“昆明市第二十三届劳动模范”,2019年被评为了“昆明市最美社区工作者”。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后,王芳白天要入户排查、传达上级工作要求、上报外地抵(返)昆人员情况,晚上还要对排查出来的返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录入,但她从未因为疲惫有丝毫懈怠。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深入社区60个安有单元门门把手的小区、楼宇,在公共接触区域放置抽纸,用于居民进出时一次性按电梯按钮、开门专用。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王芳始终密切跟各小区物业经理保持联系,对小区进行临时“封闭式管理”,为小区的居民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安全防护网。

接到上级疫情防控命令后,针对任务时间紧、排查信息量大,又要减少工作人员交叉传染机率的实际,王芳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创新工作方法,以小区院坝为单位建立了“庭院微信群”。短短两天,王芳就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完成了25个无人管理小区的走访摸底,摸排居民1534户,登记摸排信息1835条;建立“庭院微信群”37个,覆盖了社区辖区的全部居民小区及住户。

在王芳的宣传动员下,社区群众也纷纷积极参与到排查工作中来,身边一发现情况便及时打电话联系社区,做好社区的“情报员”。同时,她还充分发动群众,为社区的疫情防控集思广益。

建立“庭院微信群”开展防疫工作的做法,得到了昆明市社科院专家的认可,形成专报上报到市里后,得到了昆明市的充分肯定,并在昆明市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度假)园区管委会进行推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王芳站在防控疫情工作的第一线,将辖区居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护在身后,成为疫情来袭时的“最美逆行者”。

3名劳模带头,服装车间变身“口罩生产线”

裁剪、铺料、车缝,再到最后的包装,一个个民用口罩在原本的服装车间里生产出来,再由专门的消毒企业消毒后无偿捐赠给政府用于疫情防控。

近段时间以来,一走进昆明雪丽丹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制衣车间,每天都能看到74岁高龄的董事长薛永平在机器旁带领服装厂的100余名员工,在加紧赶制民用口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罩’难求”成为普遍现象。

1月30日,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将原来的服装车间改为普通口罩的生产车间,以缓解口罩紧缺的现状。听到这个消息后,薛永平立刻与奥斯迪集团董事长王国辉联系,派出10多名员工到奥斯迪公司学习如何制作普通口罩。

雪丽丹公司技术部经理梁碧和生产部经理刑忠卫都是第一批去学习口罩制作的人员,而他们今年也都50多岁了。因为拥有数十年的制衣经验,很快,薛永平他们就掌握了制作口罩的技巧,并呼吁厂里的员工尽快复工投入到口罩生产线上。

于是,有的员工不顾危险和困难从省外赶回,越来越多的员工回归到了雪丽丹这个“大家庭”。参与口罩生产的员工从1月31日的11人,到17人、30人,最后到如今的100余人。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他们都加班加点地赶制口罩。其中,薛永平更是坚持带头亲手制作口罩,和员工们共同上下班。

“在这场战‘疫’面前,我们的员工虽然无法像医务工作者那样在一线救死扶伤,但我们也想尽最大的努力,生产出高品质的民用口罩,为抗击疫情作出自己的贡献。”梁碧说。

薛永平、梁碧、刑忠卫都曾被评为盘龙区劳动模范,在3位劳模的带领下,如今服装厂平均每天能生产4000-5000个口罩供应给政府。接下来雪丽丹还打算引进新的设备加大口罩产能,全力以赴为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5年,薛永平一把剪刀、两把尺子“赤手空拳”创建了丽康时装厂。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十余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了今天的雪丽丹公司,高雅清新的“雪丽丹”牌服装进入千家万户,“雪丽丹”商标更成为享誉全省的“云南省著名商标”。疫情当前,雪丽丹公司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企业的责任担当,全力为群众筑造起了一道生命安全的可靠防线。

云南网记者 浦美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