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疫情中,平安好醫生的角色問題

抗擊新冠疫情中,平安好醫生的角色問題

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蘭老師

1、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從20多歲到40出頭,筆者就是傳說中被2003年非典和2020年新冠都“追殺”的那類人。

然而,2003年在北京時,我們十分慌亂。慌亂是因為信息傳遞的渠道有限、效率不高,更是因為在那個時代,互聯網經濟才剛剛起步,中國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社會;2020年,我還在北京,但內心安定,因為這已經是一個移動互聯網和數字化2.0的時代,信息無比通暢。

和近年來歷次重大公共事件相類似,這一次,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又衝在最前面;不同的是,這次的第一梯隊裡,還有了互聯網健康企業的身影。

所有的信息都顯示,互聯網健康企業在這次抗擊疫情中表現很突出。然而,它們到底做了哪些工作?正好,平安好醫生剛發了財報,財報發佈會上,關於抗擊疫情成了一個亮點。

平安好醫生對於這次疫情的把握,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快人一步。

1月22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國出現擴散的趨勢,平安好醫生官方微博上發出一條消息:平安好醫生啟動“免費送口罩免費問醫生”專項活動。

抗擊新冠疫情中,平安好醫生的角色問題

這件事後來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我的基本判斷是,這還是件好事。

1月22日,其實是一個絕大多數人剛剛反應過來——口罩已經搶不到的日子。

因為,絕大多數人開始有搶購口罩的意識,是在1月20日鍾南山院士明確地在央視講“人傳人”後。普通人消化信息總要有幾個小時,然後絕大多數人其實動手的時間是從1月20日晚到1月21日。所以,到22日的時候,基本各大電商平臺的自營口罩貨源基本來源已斷,此後就是涓流式的補貨,隨到隨空。

所以,平安好醫生在這個時間啟動1000萬隻口罩的贈送,時間正確、方式正確。的確,那個時候,絕大多數人要解決的是有和無的問題,是有沒有基本防護的問題,說的再通俗一點,是“有沒有一個口罩讓你戴著出門找口罩”的問題。所以,平安好醫生這時候搞送口罩活動的判斷能力、行動效率,都是可圈可點的。

2、將心比心

但是,接下來,網上掀起一波質疑,圍繞的焦點是平安贈送的口罩是否是N95,甚至是否是3M的N95。當然,有的網友收到了N95,也有人收到了N90,還有人收到了一些國產口罩。

抗擊新冠疫情中,平安好醫生的角色問題

對於這件事情,我的感覺是,如果我沒有收到預期的口罩,我也會心頭不快。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也理解平安的難處。

因為,我就是這次全民口罩搶購大軍中的一員,我也經歷了反應遲鈍-恍然大悟-全力出擊-紛紛受挫-吃一塹長一智的過程。

在這裡我可以分享一下我個人購買口罩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時間大概是21-22日,這時候,對購買3M或者霍尼韋爾的口罩還是有很大的信心,天貓、京東的朋友傳來的消息也是,已經派大貨車去了工廠,供應很快就能緩解云云。在這個階段,我最後一次搶到了京東自營的霍尼韋爾,此後,就再也沒有了。因為,相關產能被接管了。

第二階段,時間大概是從22日到除夕前後,被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培養得異常充滿信心的我們,開始了全網找口罩的過程,結果越找越難。這個階段裡,5%的口罩是大牌、合格的,50%是國產、合規而且也算國內名牌的(比如大家熱議的朝美,其實是非常資深的品牌口罩商),剩下20-30%,可能是合格,也可能是不合格,甚至還有可能是品質合格但手續不合格的……總之,有好有壞。

第三階段,是國內口罩基本枯竭,大家轉向日韓歐美,最後掃貨一空的沉寂階段。

我個人的感覺是,平安好醫生在這次最大的不足,就是高估了自己對口罩貨源的掌控能力。

當然,就當時的信息而論,作為一個現金充裕、擁有醫療行業充沛資源和自營醫藥電商業務的上市巨頭,怎麼會覺得區區1000萬個口罩能夠難住自己?

絕對可以相信的一件事就是,和絕大多數醫院、醫藥器械供應商,甚至京東、天貓這樣的巨頭一樣,平安好醫生自己是沒有1000萬隻口罩的存量的。

因為,在後來各方記者訪問大量的定點醫院,問他們為什麼那麼缺乏防護器材時,大部分醫院,包括有傳染科的醫院都會很無辜地告訴大家——平時臨床中用到N95這樣高級別防護口罩的機會實在是不多,所以誰家也不會備太多。

OK,所以我猜想平安好醫生的做法,大概和我個人的經歷差不多——第一時間意識到口罩是剛需,第一時間採購,然後突然發現全國的口罩出現了結構性的緊缺,這背後是疫情急如星火的蔓延和全國防控機制的啟動,更是全國民眾緊張情緒的開關——這個開關一按動,再多的口罩也不夠用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的平安好醫生,其實有兩個選擇:

第一,承認準備的不足,對領不到的用戶道歉,over此事。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少見——小米不也是因為進行了一次預購,然後app被擠爆,然後道歉收尾嗎?

第二,迎難而上,爭取一切可以供應的口罩,分發給網民,哪怕自己承擔一些罵名,也解決一些供給不足的問題。無疑,平安選擇的是後者。但此刻的平安好醫生和任何企業、機構一樣,都沒有能力去購買足夠多的大牌N95、N90口罩,只能不斷地降低標準,最後只要是合格的口罩,都頂上去了,發出去了。

平安的此次發口罩的過程,其實正好是那關鍵的幾天,中國口罩市場從供過於求到供不應求再到極度稀缺的一面鏡子。

我們也可以看到,儘管有不少網友吐糟,但也有很多網友點贊。這中間的苦樂不均,也恰好是一面鏡子,應對著每個個體情況的不同。

所以,在整個平安送口罩事件中,我一直認為要理解、善意地看待平安好醫生。我反對把這件事情過度地陰謀論、營銷化的一些看法——在這次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就有一個業內的朋友寫了一篇文章,他警告所有的企業——先做事,別想營銷,最後沒準有好的結果;還沒做事,先想著營銷,好事也能變壞事。

其實,他的這個觀點,中國早就有一句古話說了:“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用這個尺度來看,平安好醫生是先想做事、做實事的。作為一個企業,它必然是“有心為善”,所以我們不必在此尬吹它的道德水準;但是“無心則不罰”,對於一個沒有主觀惡意、只有客觀缺陷的事件,我們也不必責之過深吧。

抗擊新冠疫情中,平安好醫生的角色問題

當然,我唯一不太認可的,就是那個郵費問題。我承認,郵費是一個剛性支出,順豐也不是平安開的。但我也覺得,以平安好醫生的體量和格局,如果可以不那麼膠柱鼓瑟,對於上漲部分的郵費主動承擔得多一些,網民和用戶的感受會好上很多很多,這一點不得不說平安好醫生有點過於的刻板、較真了,這大概是“情商太低”的問題。

3、在這次抗疫中,平安好醫生到底做了什麼?

當我們看到平安好醫生在這次抗擊疫情中整體的努力時,感激之情還是油然而生。

第一個重要作用,是平安長期建立的在線問診體系,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線問診本來是一種針對輕症、慢病及保健較為合適的模式,但平安好醫生通過上千人的自建醫生團隊,使得這種模式能夠提供更權威的醫療支持。

在疫情非常特殊的階段,這種“非接觸式”的服務,正好完美契合了全社會對抗傳染性疾病的需求。

在到目前為止的抗疫過程中,平安好醫生提供的7×24小時的在線診療的服務模式顯示出強大的優勢,除了業務模式的優勢,行業獨家規模最大的自建醫療團隊模式則是實力的體現——遙遙領先的接診能力,日問診人次近百萬。

抗擊新冠疫情中,平安好醫生的角色問題

我還聽了一個和平安好醫生有關的,特別驚險的故事——1月23日晚上8點,平安好醫生線上問診接到一位用戶的諮詢,他有胸悶、發熱及乏力的症狀。

非常嚇人的是,該用戶當時在山東某一個火車站候車,並且,他告訴醫生,自己1月初去過武漢。

面對如此明顯的流行病學線索,平安好醫生非常重視,馬上啟動了“新冠線上預防機制”,通過詳細的問診,根據最新的診療指南,“在線”判斷出該用戶為新冠肺炎的高度疑似病例。

可怕的是,平安好醫生一邊和患者溝通,一邊得知患者本身還在不停地移動——不僅登上了前往鄭州的火車,更沒有戴口罩,讓整個列車、整個車站都暴露在病毒的危險之中。

在這個危險萬分的時候,平安好醫生一方面指導患者,向列車長彙報情況,同時電話連線司乘人員,提供預防隔離措施的指導和建議;然後又配合車長,聯繫列車經過地區的疾控中心,安排患者從就近站點下車,由救護車送往當地的發熱門診,醫療機構進行隔離篩查。

當然,這個驚險萬分的故事的結局是喜劇——該名患者病情相對穩定,排除了疑似,回到家裡。

但這件事情表現出了平安醫學團隊的敏捷處理能力、對社會高度的責任感和靈活的調動資源的能力,讓人難以忘卻。

平安好醫生的第二張好牌,是醫藥電商體系。

可能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次疫情雖然很兇惡,但絕對病死率並不高。相反,在中國,慢性病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86.6%,中國正進入慢性病的高發期,也是慢性病的重災區。

就拿湖北地區來說,6000萬人口中至少有100萬糖尿病患者。在非常時刻,他們平時去的普通門診可能早就停診了,即使開著,去醫院開藥也要冒著交叉傳染的風險。這時候,平安好醫生的開藥送藥體系,就起到了極大的支撐作用,也避免了疫情給人們的健康帶來的二次傷害。

第三個可圈可點的,是平安好醫生的AI智能診療系統,極大增強在線診療能力和專業水平。筆者想說的是,中國醫療的本身矛盾就是稀缺的醫療資源和龐大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在疫情期間,在疫情嚴重的地區這種矛盾更是極度放大……

在我們的醫療資源能力已經到了投放極限的時候,我們只有藉助AI這樣的系統,替我們分擔大量的初級診療(哪怕只是分類、疏導),這也可以有助於我們把珍貴的醫療資源,投入最緊張的一線。

有人曾經樂觀地說,2020年是中國互聯網醫療的拐點。但筆者認為,說拐點還為時太早,短期的需求也會在短期後退去,市場教育的作用是有的,但並不能全部轉化為需求。

但是,只有善念是永遠不會被忘懷的,只要你誠心誠意地“科技向善”,總會得到真誠的認可和評價。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