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国画的大神,怎么去讲这两副国画?

随心56343586


不多说,这两幅画为初学国画者的大作,国画若是千,此画只有一。点评直言,请海涵。











龍山真人


简单看了这两幅画,从画面风格看,作者应该有一定的创作经验和时间,用笔流畅,笔墨自然。

第一幅梅花,构图比较简单,枝条单调。主干过于单调直白,缺少创意和造型,平面化,缺少美感,花朵枯燥无生命力不适合在家中挂放。

第二幅山水画,有基本结构,山无势无峰,平淡无奇,素寡清欲,林木画的过于简单,水面没有流动感,缺少动态我生命力,如果在丰富加工充实一下,还是一幅不错的画面。

绘画是一种艺术,是其他现在智能手段所不能比拟的,画好每一幅作品,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丰富于人们的想象,绘画只不过一种二次创作,把人们对美好的希望和文化融于创作中,奉献给人们另一种美!回味无穷。

国画艺术需要创新发展,传统的国画总感觉平面格式化,门派化,一看画面就知是谁的徒子徒孙,缺少立体感,呆板苍桑,缺少有激情创新的新生代有国际知名画家,院校派对发展有滞酷。

相信在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定会诞生不愧于时代的大艺术家!








陈秀顺1


梅花的构图

中国花卉或花鸟画的构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处理画面的具体手法或方式,如“S”形构图,半环形构图,纵横交叉构图等。二是掌握画面布局中美的法则,如主辅、虚实、疏密、聚散、藏露、开合、呼应等。初学画梅,掌握几种具体的构图形式是必要的,但根本上是要理解和掌握构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梅花构图和其他花卉大同小异,根据梅花以表现枝干为主,构图上可归纳为“长短、粗细、多少、纵横”八个字。梅花的一切构图形式,万变不离其宗,都发自这八个字。

画梅要表现梅枝的铁骨气质,用笔应列首位。对线条总的要求是雄浑苍老,遒劲有力。切忌光洁平实和软弱无力。

枝干是梅花的骨架,也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基础和关键,在进行梅花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枝干的运笔方法和用墨规律掌握。画梅花要选择硬毫笔,如狼毫、山马或石獾等,这样画出来的线条才能劲键苍老。行笔过程中要有顿挫,要求“一波三折”,不要一泻千里,平板僵硬。

注意线条的力度和弹性,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线条的韵律和节奏。画枝干时要充分考虑到花朵的生长位子,枝干中间要留出空隙,这样才不会影响后期花朵的表现。画枝干时还要学会用墨,要表现出墨的不同浓淡干湿变化。 画小枝可以单线勾勒,画朽根老桩就要运用勾勒干檫和皴染,运笔的角度变化要大,线条要遒劲有力,墨色的变化要丰富,既要表现出虬枝的苍键,又要描绘出梅花的秀美,因此墨色的干湿变化要适度,既不可焦枯,也不能烂湿。枝干画完后用点将那些留下的较为规则的空隙破开,使画面完整统一。

山水画的讲解

山水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心经营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 、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

▪ 宾主——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

▪ 呼应——画中一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这样才能气脉贯通。

▪ 虚实——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黑,就是虚实的对比。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如无中间的“活眼”,就是一盘“死棋”。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既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疏密——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

▪ 藏露——画要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用。

▪ 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

▪ 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

2、透视规律。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 高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山峻岭。

▪ 深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

▪ 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

2

从笔墨来看

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一张国画优劣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用笔。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人提出“书法用笔”,即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要象写书法一样用笔。黄宾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

▪ “平” 是指运笔时用力均匀,起讫分明,笔笔送到,要“如锥画沙”。

▪ “圆” 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 “留” 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

▪ “重” 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

▪ “变” 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二是指运笔要彼此相让,互相呼应,气势连贯。宋代韩拙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线条扁平,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指笔划过于显露,妄生圭角。所谓“结”,是指行笔犹豫,线条不流畅。其他还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画用笔的病忌。

2、用墨。墨色的变化,有“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不论是那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山水画用墨有三要:厚,透明,丰富。

▪ “厚” 就是感觉要厚重而不轻薄。

▪ “透明” 就是层次要清楚,不浑浊,不僵化。

▪ “丰富” 就是指墨色多变,层次丰富。总之,看一幅山水画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变化、有韵味,层次是否清楚、丰富,能不能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

3

从用色来看

传统国画着色多从物体固有的本色出发,很少考虑光的影响和变化,所以用色相对西洋画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根据山水画不同的种类,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 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即墨足之处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让色覆盖了墨;浓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处,不让墨破坏了色的清丽。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 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浑厚凝重而不腻浊,清丽鲜明而不单薄。

▪ 在泼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浑融,变化丰富,不脏不浊。

不管是淡彩、重彩还是泼彩,用色都要有一个主调,不能混乱、花俏。但在主调中又要求变化,不能单调、呆板。总之,既要有对比又要和谐统一。

4

从表现各种物象的技法来看

山水画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种技法,因物而异,因人而异,因画而异。看一张画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种技法在这张画中,是否能充分表现对象的“形”与“神”,是否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

5

从意境来看

好的山水画,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画,必须给观者留有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能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山水画意境的类型,可分为三种情况:

▪ 以景胜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实景之中,主要是通过境象自身诱发观者联想。它类似于诗的“无我之境”。这类画,在古代山水画中以宋画居多。

▪ 以意胜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意,富有个性和情致,更明显地流露出对主观情感的表达,所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对于“形”则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它类似于诗的“有我之境”。这类画自元代以后,逐渐成为山水画的主流。

▪ 意与境浑 这是感情与形象高度结合,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可见对于诗来说,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而对于画来说,当是画家神来之笔的得意杰作了。








惠宝好萌


请老师给指点一下,,,,,,



用户4670790047850


中国画不是讲构图,形式,首先红梅,在中国画中,属于花鸟画类,花鸟画有工笔,写意,这幅画属于写意,中国画讲究笔墨,诗书画印,只要是意到,笔到为上层品质。焦墨画杆,技,梅花色浓为岭南画派常用之,印章着不清楚,提款书法一般,没有墨层,第二幅山水,有一定的传统功力,但提款不对,中国画空白可行马,墨层,染色不厚重,也没有新意,应该是方向问题。


浩子182679144


如何系统的欣赏一幅画作呢?我总结了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7个部分:

1、派别。

2、看构图。

3、看色彩。

4、光影

5、笔法(技法)

6、空间

7、寓意

我们能将一幅画作的这7个部分识别得的越清晰,我们对画的理解就会越全面。告别人云亦云的情况。

当然欣赏画作还受到个人生活阅历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两幅国画。

《气满乾坤》是一幅写意的红梅绽放图,竖构图将梅花不屈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出来,整幅画面画面饱满、梅枝疏密有致、色彩统一而富有层次感、用笔辣而飘逸,把梅花傲气满乾坤的画面感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不过整幅画的空间感稍微欠缺,为远近景的虚实和主次表现欠妥所致。

《春韵》是一幅表现初春万物复苏乍暖还寒的写意山水画。以俯瞰的视角使得画面视野开阔,然后作者做了双S形构图,通过山水的走势让画面有了流动感,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不过整体构图的重心太过靠上,给人一种“头重脚轻” 的不安全感受。

好在“松石绿”的用色将画面里“春”的气息推高了一个层次。如果画面上再有一些生命,比如飞鸟等作为点缀,那这副画的生机会更加盎然。另外,从画面看作者笔法较为简单,缺少变化,使得画面不够有灵性。

下面我也附上几张国画,以飨读者。





琦岚子


作者年龄六十往上,曾掌小权。半路出家浸艺未久。两幅作品与时下绝大多数画作一样,只在意要画什么,不注重要表达什么。即只有形没有意,其实画如同一首诗,诗的书法好坏,布局是否得当固然能增色不少,但诗的文学素养,美学意境才是根本。

第一幅梅花,笔触线条上能看出岁月所赋与的老练,但也因如此整幅画暮气较重缺乏新气,没表达出梅花老而不秃,老中缊新的生气。且在画面处理上也欠功夫过于平白,主辅景缺乏浓淡深浅对比,因此也就没有了景深。国画就是阴阳,一幅画中有浓必有谈,有重必有清,有枯必有润,有主必有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但也表现出作者脾气耿直刻板喜听好话不容批评。

第二幅山水,比梅花差太多了!又是一幅足不出户的书房山水。山水画 眼里有江川,胸中有丘壑,笔下才能有山水。画面上还是缺乏主次变化,近景的树与石树瘦不繁,石软不硬,色轻不重,下笔过轻。近景镇不住远景,致整幅画头重脚轻。


落英袖裁1


骨相清奇、气韵流畅、精神饱满,真正写出来的国画作品自带仙气!




大千淘淘客


画画这一行业已经不行了,在古时没有摄影,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只有靠画画捕捉美,所以画画的人很吃香,就好比古时候没有电灯,有个蜡烛、棉油灯就很了不起了,古代皇帝大臣才用那么高端!

今天看来,国画无论怎么好,也没有摄的好,画质清晰,让人耳目一新,心情愉快。画画业面临淘汰。






杨哥之翩翩舞


看了你两幅画,感觉画得可以,尤其山水画得完整稍好,把色彩浓淡来表现山体远近,想必作者是一大特点,自成风格。对梅花图,稍差,老树干未显立体感,与背景没拉开空间。建议润色好点,着重笔墨一些,它是主体,加强重点。有题字印章,布位很好,有一定功力基础和手法,看出你有强烈的上进心,望你继续加油。下面附上图,是我早年第一次采用丙烯颜料来画在玻璃砂板上来表现水墨山水画,供欣赏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