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正確的做法是啥?

京東李達康


趙國,並不是沒有機會打好這一仗。

他們唯一的機會是:外交戰。而且,他們本有機會打贏這場外交戰!

趙國此前多此挫敗秦國的關鍵:合縱+將略

坦白地說,趙國從來沒有獲得過獨自與秦國爭雄的能力。

此前,趙國曾幾次大敗秦國,由此名聲大震。

可是,這幾次的勝利,既在於廉頗、趙奢的將略,也在於有利的外交形勢。

秦昭襄王時期,秦趙之間的戰事。趙國取勝,多有盟友支援。

著名的閼與之戰,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此戰中,趙奢以奇謀忽悠秦軍,急取北山,擊潰了秦軍。

但是,北山爭奪戰,趙軍打的只是一個擊潰戰,秦軍仍未敗退。

此後,正因為魏公子咎率銳軍擾秦軍之後,秦軍前無可勝之機,後無後顧之憂,才徹底敗退。

可以說,趙國挫敗秦國的勝利,既仰仗廉頗、趙奢的將略,也依賴當時有利的外交環境。

長平之戰,趙國不可能以單純的軍事手段取勝

說回長平之戰。

前期的交戰中,已經暴露出:在長平多山地形中,趙軍戰鬥力不如秦軍的問題。

前期,秦軍連續擊敗趙軍。而且:趙軍所丟失的二樟城、光狼城、西壁壘,都是易守難攻之地。

儘管此時秦軍主帥還不是白起,但經過伐楚之戰的鍛鍊,他們在複雜地形中的作戰能力已經遠遠超過趙軍。

最後,廉頗才依靠丹河與百里石長城的雙重防護,站穩腳跟。

可以說:至少在長平戰場這種地形中:趙軍真不是秦軍的對手。

這種情況下,廉頗能穩住形勢,已屬不易。

那麼,廉頗能不能拖垮對手呢?

1V1,拖不垮。

姑且不說秦、趙兩國的國力差距,就地理形勢而言,秦也不吃虧。

由於秦國已經攻取了野王、魏南陽各地,得河運之便。

表面上看,長平戰場離趙近,但趙國補給,只能走難行的陸路。

而秦國因已經控制了原屬於韓國的黃河段,補給可以以河運到韓上黨,再運至前線。

因此,廉頗死守,只是無奈之舉。不是某些書中所說的:利用秦國路途遙遠,主動堅壁不出。

當然,考慮到秦、趙的國力差距,趙國更加耗不起了

唯一的機會:外交戰

果然,進入僵持階段後,先緊張起來的是趙國。

趙國只有採取外交手段破局。

外交,有兩個選擇。

1、繼續選擇發起合縱。

2、認慫。

合縱,趙國不是沒有條件!

儘管趙國與魏、齊等國也經常打來打去,但是,“秦國是最大威脅”,已經是大家的共識。

而且,趙、魏、楚三國在抗秦問題上還是曾多次達成合作的。

另外一方面,秦國確實有威懾。

但是,長平之戰後,魏、楚尚且敢於出兵救趙。此時,如果趙國外交得當,也是有較大機會出兵來救的。

此時的秦國,1對1打趙國已經盡力。如果魏、楚擾其後,是很難受的。

蹩腳的外交戰

對於如何外交,趙國君臣也進行過討論。


趙國外交家虞卿的主張是唯一正確的:直接認慫,外交的主動權就交給秦國了。應該先獲取其他諸侯的支持,才有籌碼去和秦國談判。

趙王不聽,直接派人找秦國議和。

虞卿說:秦王必然隆重招待趙使,告訴諸侯秦趙即將和好。如此,魏、楚也就不會來支援我們了!媾和必然失敗,趙國必敗了。

結果,秦國果然如虞卿所說的那樣操作。

魏、楚不敢來救了。

趙國失去了最後的機會,他只有選擇趙括出擊,決一死戰!

全軍被圍!

此時,趙國似乎進行了最後一次外交努力:向齊國借糧。

拜託!這都什麼時候了?你的軍隊已經被人圍困了!現在去找齊國,人家敢借嗎?

全滅!


我認為:趙國以單純的軍事手段是不可能打贏長平之戰的。

但如果外交戰成功,即便趙不能取勝,也斷然不會被逼得孤注一擲、全軍覆沒。

趙國在此戰中最大的失誤不是換帥,而是趙王蹩腳的外交戰!

能戰,才能和!

不循此理,自取滅亡!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正確的做法就是廉頗的策略:堅守防禦,長期消耗,直到把秦軍拖垮。

第一,趙國野戰打不過秦軍。

這不是替秦軍吹牛,趙軍野戰是真的打不過秦軍。

長平之戰初期,廉頗也曾積極迎戰秦軍,但是戰鬥異常艱難,始終處於下風。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將王齕發動進攻,廉頗迎戰。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六月,王齕再次進攻,攻破趙軍陣地,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被秦軍攻佔。

經此一戰,廉頗已經認識到趙軍不可能在野戰中擊敗秦軍,率軍退至丹河東岸,高築圍牆、固守營壘。秦軍發動強攻,雖然小有斬獲,但也傷亡慘重。雙方陷入對峙。

為什麼趙軍野戰打不過秦軍?

一是趙軍人少。總體來講,長平之戰,秦軍始終比趙軍多二十萬左右。

根據史記記載,整個長平之戰,趙軍45萬人全軍覆沒。但是這45萬人並不是一次性死傷的,是趙軍前前後後所有戰鬥傷亡的總和。趙括替換廉頗時,帶來了援兵20萬,這些人也包括在45萬趙軍裡。可知,廉頗守長平時,手下只有25萬人。

秦軍曾發動河內郡15歲以上男丁增援長平,增兵後兵力達到60餘萬。那麼,增兵之前,秦軍兵力可能在40萬人左右。遠遠超過廉頗手下趙軍。

二是,上黨屬於山地,不利於趙軍騎兵作戰。

岳飛講,步兵利險阻,騎兵利平野。趙國胡服騎射以後,戰鬥力大增,拓地千里。靠的就是騎兵超強的機動性和衝擊力。但是騎兵也不是萬能的。

崎嶇險峻的山地,就是騎兵的剋星。在這種地形上,騎兵的優勢很難發揮。反而有利於步兵作戰。

上黨地區全是山地,因此根本不適合騎兵作戰。趙軍選擇這裡作戰場,簡直是揚短避長!以幾之短,攻秦軍之長,焉能不敗!

野戰打不過,就只能堅守防線。

打仗,無非是野戰和陣地戰。既然野戰肯定打不過,那就只好打陣地戰拼消耗!直到把對方拖垮為止。

打陣地戰,趙軍作為防守一方有很大優勢。因為在戰國時期,攻城武器比較落後。要攻下一座城池非常非常困難。

正如趙國平原君所講,發動百萬大軍,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這是大實話。

秦軍要想攻破趙軍的堅固防線,也是勢比登天。要不然,他們也不會費盡心機使用離間計,欺騙趙王用趙括替換廉頗。秦軍在長平一共死傷20多萬人,可能大部分是強攻廉頗防線時被殺傷的。


如果趙王不是昏君,讓廉頗繼續堅守下去,長期對峙,秦軍必然退兵。因為秦軍的後方更遠,糧草轉運更加艱難,秦軍人數更多,消耗也更大。

在堅守陣地的同時,如果趙國能夠積極聯絡齊國、楚國、魏國、韓國等其他諸侯國一起攻打秦國,秦國就有滅國的危險。

不出一年,秦軍必然退兵!

可惜,趙王昏庸。


上將噯福斯


正確評價長平之戰,趙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一、接受上黨是正確的做法。

上黨是趙國西南部的屏障,離趙國的首都邯鄲很近,假如上黨落入秦國之手,邯鄲時刻都處於秦國的攻擊之下,對趙國構成極大威脅。

從韓國手中接受上黨,當然會激怒秦國,招致秦國的攻打,但是,秦國是個好戰且欲兼併六國的國家,趙國一味的害怕、逃避,消極對待,並不是好辦法。秦國只要願意,它隨時都可以攻打趙國,不需要任何藉口。它得到了上黨,想攻打趙國,照樣可以攻打,並不是它得到了上黨,趙國就從此天下太平了。所以,對秦國積極防禦、在防禦中進攻才是正確的策略。

而且,趙國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上黨大片土地,把西南部國境防線向外擴展百餘里,將會極大地提高趙國的安全係數。

二、廣泛締結鞏固的軍事同盟。

趙國要與齊楚燕韓魏搞好關係,建立鞏固的軍事同盟,不互相攻擊,不四面樹敵,把秦國當做主要敵人。趙國要把鞏固同盟友好關係,當做長期國策來實施,而不是臨時抱佛腳。

三、任人唯賢,在戰場上選拔將帥。

趙王要樹立任人唯賢的思想,把具有真才實學的人選拔上來,使趙國後繼有人。選拔將帥,自然要在戰場上選拔人才,有功必賞,有過必罰。遠離奸佞小人、討好奉承之輩。

第二、三兩點是要從日常的治理措施上就要貫徹實行的,並非是開戰了才去實行,那隻會是馬後炮。

四、發佈戰爭動員令,全國進入戰備狀態。

在秦國還在進攻韓國的時候,趙國就應該預見到秦國會繼續向上黨地區及趙國境內深入,就應該預先向全國發布戰爭動員令,全民備戰,嚴陣以待。

上黨邊境地區應該充實廉頗的軍事力量,派遣多名將領協助廉頗進行防守,而不是隻讓廉頗的邊防軍孤軍奮戰。

如果這樣實行了,廉頗的邊防軍也不會前期防守節節失利,甚至還有可能,秦國見到趙國重兵把守、嚴陣以待,看到討不到什麼便宜,而暫時退兵,另尋戰機。

五、放手任用廉頗。

廉頗將軍的軍事才能是經歷了長期戰爭考驗的,應該相信廉頗將軍,這時候需要的是對廉頗將軍的支持,充實其軍事力量,而不是削弱甚至剝奪廉頗將軍的權利。在兵法上,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會導致士兵離心離德。

實際上,廉頗將軍的以逸待勞,待機出擊的戰略是正確的。如果貫徹實行下去,必然會耗竭秦軍的銳氣和士氣,最終打退秦軍。

五、組建增援部隊,啟用樂毅將軍,整裝待命。

趙王還需要組建後援部隊,視前線戰場情況,隨時馳援。

這時期,趙國望諸君樂毅大約六七十歲,沒有得到重用,(孟嘗君田文已死),這時可以啟用樂毅將軍,率領軍隊輔佐廉頗將軍與秦軍周旋;或者留在趙王身邊參謀軍事,會大有助益。

六、派出外交使節,出使山東五國,以取得其支援。

分派外交使節,出使齊、楚、韓、魏、燕國,爭取他們出兵支援,只要有一兩個國家支援,秦國還是很害怕的,會退兵的。後來的事實證明,如果不是秦國的離間計,楚、韓、魏都有可能出兵援助。

以前,上黨守馮亭投降趙國時,就是希望韓趙結成同盟,共同抗擊秦國,只可惜,在這次秦國攻打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時,就是威懾韓國不要插手長平戰爭,但趙國並沒有意識到秦國對趙國的威脅,並沒有派兵支援韓國,形成韓趙共同抗秦。否則,就不會有後面的長平之戰了。

七、派出浩蕩、威嚴的外交使節團和說客,出使秦國。

目的:1、威懾秦國心理,打擊其囂張氣勢;2、打探秦國軍隊調撥情報;3、收買內奸,左右秦國決策;4、向秦王說明上黨歸趙情形,打消其憤怒心理;5,表明山東五國聯合抗秦的態勢;6、說明趙軍嚴陣以待及抗秦的決心和信心等。


南宮外史


長平之戰,趙國最大的敗筆,是在戰爭打了一段時間,雙方陷入膠著階段後,接受秦國的和談。

從國力看,趙國綜合實力不如秦國,但在軍事上並不比秦國弱,但在後勤保障上卻遠不如秦國。

所以,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只有兩種打法,一種是主動出擊,這是後來趙括的打法。事實證明,這種打法最終失敗了,導致趙國四十萬人被坑殺。

還有一種打法,那就是廉頗的打法,不主動出擊,讓秦軍打攻堅戰,這種打法,秦軍也很痛苦,畢竟防守比進攻的損失小。後來諸葛亮北伐,司馬懿也是一位防守,結果諸葛亮一點辦法也沒有。但是,與諸葛亮面臨的局勢不同的是,進攻方秦軍的後勤保障比防守方的趙國強,

因此,趙國要想守住,就必須要有持久的後勤保障,最終把秦國拖垮,秦軍自然退兵。

然而,趙國本身的後勤是不足的,這樣一來,就必須向其他國家借糧食。要讓人家接糧給趙國,趙國就不能首鼠兩端,與秦國媾和。換句話說,趙國必須拿出於秦國決一死戰的決心與行動。

可是,趙國居然在戰爭進行到膠著之時,與秦國講和,如此一來,其他國家自然信不過趙國。我借了糧食給你,卻得罪了秦國,你趙國反而和秦國和好了,這麼蠢的事情,誰願意幹?

所以,趙國要打贏長平之戰,或者守住長平。首先不能主動進攻,其次要與秦國死磕到底。在此基礎上,尋求各國在後勤上的支援,也許還可以爭取到軍事上的支援,只有這樣,才有獲勝的可能。


孤舟釣江雪


假設你穿越到了公元前260年,來到了長平戰場,而身份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將軍。

這天你剛剛履新,廉頗老將軍驗明虎符後,對你施以軍禮。你急忙回禮,卻看到廉頗老將軍已經轉頭回去了。

(一轉頭,發現廉頗已經回去了)

你來到帥帳,點了兵將,處理完一天的公事之後,不由得感慨一聲,40萬人的隊伍事情真不少。人吃馬嚼的,後勤的事也一大堆。你不想管這麼些具體的事,喚來一個偏將,交代下去後,你開始叫來自己的心腹將領分析戰場形勢,做起了沙盤推演。

偏將一說:“我國所恃,乃是騎兵之利。可是在上黨山區,騎兵施展不開,秦軍步卒銳士的單兵作戰能力在山地戰中優勢明顯,我國不管騎兵、步卒,雖稱善戰,終究不敵。所以,廉頗老將軍數戰不利,退回壁壘堅守。”

你點了一下頭,趙國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增強不少。趙武靈王還曾以百金招募林胡騎士,組建了一支精銳的僱傭兵軍團。可是,秦國也組建了特種部隊,那就是秦軍中的銳士,據說十萬秦軍才出500銳士。這些銳士,都是武林好手,功夫了得。當面秦軍不少於我,因此秦軍銳士當有3000人。這可是一支不可不小覷的力量。

(秦軍鐵鷹銳士)

你環望四周,對其他幕僚說:“務請大家暢所欲言。”眾人此前對這場戰爭多有看法,只是礙於立場不能過多言語,如今主帥垂詢,自然發言踴躍起來。

偏將二說:“我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底子基礎弱於秦國。趙國的胡服騎射針對的只是軍事上的,沒有觸及到經濟上、政治上,而秦國商鞅變法非常的完善。這就造成了我們的損失很難彌補,而對面的秦軍始終比我們多出一倍。如果不是靠著山地地形,我們也攔不住秦軍。”

偏將三說:“長平之戰在趙國境內,我國本來主場優勢,可是秦國可以通過黃河漕運糧食,而我國的糧食需要翻越太行山運到,損耗不小,所以我國的主場優勢微乎其微。”

偏將四說:“現在各國已經各有疆土,我國平白無故得到了韓國的幾十座城池,這是別的國家經年累月的打仗死人也不一定能得到的戰果,因此其他國家非常眼紅,不願意幫助我國成就美事。我們派往其他國家的使者,兵、糧都無處籌措,現在等於是我國一國在硬抗,軍中存糧只後支撐半個月。”

偏將五說:“秦王無恥,騙我國去和談,搞的天下皆知,但就是不談。這讓我國陷入了巨大的外交被動,在去借糧食的時候,齊、楚之君完全把握不準我王的態度。怎麼能一邊和談,一邊借糧食?所以沒有任何一國願意幫忙。因為,萬一你們不打了,我們借糧食給你,那豈不是得罪秦國?據說秦王無恥到派人恐嚇其他國家君主,誰要是幫趙,就是秦人之敵,必攻之。這些國家被秦軍打怕了,那個白起殺人不眨眼。他在秦國坐鎮,其他國家也不敢去打秦國的秋風。”

偏將六說:“仗打到這個份上,將軍您來也是無奈之舉。我國名將凋零,趙奢大將軍去世,廉頗老將軍不適合決戰,田單是為客將,大王沒有理由把這場國運之戰交給一個外人。所以除了大將軍您,似乎沒有人可以上了。”

(真實歷史中的長平之戰)

你聽完六位偏將的稟報,心裡凜然一驚,莫不是剛剛穿越就要死在這戰場嗎?於是你開始思考起解決辦法來,問道:“諸位將軍,蒙大王信任,我來領軍。如今我軍處境不利,誠如諸位所說,外交、兵戰、糧餉都成問題,我們又不能輸掉這場國戰。計將安出?”

偏將一回復說:“將軍,軍中不應該說什麼長他人志氣的話,不過如今這情勢明顯不利於我。我軍應當避其鋒芒,另擇戰場決戰。如今之計,不如與秦人約和。秦人所欲,上黨之地,如今已經佔了多半,我軍只控制著大糧山這幾個山頭,秦人的目標已然達到。我軍退回至晉陽盆地,依託石長城與秦軍對峙。待國力恢復後,再與秦軍決戰。”

你略微停頓了下,說:“雖然你說的有道理,可是戰場約和,乃是兵家大忌。這是朝堂上才能決定的事,我們是軍人,只能拼死作戰以取勝。”

偏將二接著說:“誠如大將軍所言,我們要在不利的態勢中找到取勝之機。那麼,就要厚盟楚、魏。以我之兵力,與秦人相抵,恐不能全勝。如我國割河北以賂魏,許南陽以盟楚,兩國之兵作為後備,可以無憂。”

偏將三搖頭說:“此計雖好,卻難行。大王未必同意割地,魏楚兩國新敗,膽氣已喪,未必會與我結盟。如果派了使者,最後卻被拒絕,只能惹天下人笑,徒增秦人士氣。”

偏將四說:“我軍與秦人糾纏在這上黨谷地已經三年,如今雙方對峙,誰也不能前進一步。如今我方佔據有利地勢,可以以一敵二,吸引敵人搶攻。秦軍大軍集結在我當前,我軍何不另闢戰場,另擇一大將,以雁門、代郡之精騎出九原,過黃河,前出至秦國上郡,陳兵河西之洛水,直插秦都咸陽。如此,秦人震動,必然撤軍解圍。此乃齊國孫臏圍魏救趙之法。”

偏將五說:“此計若行,需要的戰爭物資要比現在多出一倍以上,不說大王能否籌集這些物資,單說這麼大的軍事行動,難以保密,秦人的細作遍佈邯鄲,我們還沒渡河,秦人已經結陣以待了。”

(趙國精騎可南下河西)

偏將六說:“秦人好利,此前無信於塞北諸族。此次楚魏膽寒,不若接連匈奴、林胡,與之組成聯軍,此為解決軍需。此外,我們奏請大王,在邯鄲城和趙國境內,搜檢細作,一經驗實,全部格殺。”

秦人奪取河西,不過50年時間,其地人心原本屬晉。趙軍若往,自是收復故土,也算是師出有名。計謀雖好,如何去行呢?

你正在思考間,突然門外閃出一將,道:“趙括小兒,可識得吾嗎?”你抬頭一瞧,竟是秦軍主帥白起。他一身黑衣,面無表情。你緊握手中刀劍,劈向前去,那個身影卻散開了。然後你環顧四周,卻發現空無一人,偌大的主帥營帳,只有你一人而已。突然間天旋地轉,你好像跌入深淵,心中不由一凜,大叫“不好”,突然驚醒,卻道是大夢一場。

(白起之威震於六國)

你驚出一身冷汗,喚來勤務兵打來熱水,稍微定了心神。你仔細思量後,攤開了竹簡,刻下了一行字:臣括言,秦人大兵集於我當前,我之疲弊,尤在輜重,此誠存亡危急之秋也...


而知而行的歷史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長平之戰,無月其實已經在問答裡做過了很多次的假設和推演,今天很高興看到這個提問,不妨再來和大家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在整個長平之戰中,有幾個環節,趙國的做法是否正確,若不正確,在無月看來,正確的做法又是如何?

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

這是第一個問題,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被完全截斷。

當時的韓桓惠王非常驚恐,派陽城君跑去秦國謝罪,請求通過獻出上黨郡為代價來換取秦國息兵 。

但是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馮亭聯合上黨郡的百姓,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謀劃利用趙國的力量來抗秦。

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來攻。

以上是歷史上,趙國接受上黨郡的始末。
(長平之戰前,上黨形勢草圖)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當初馮亭把上黨郡獻給趙國,是禍水趙引,而趙國接受上黨郡,則招來了秦國的攻擊,導致最終有長平之戰的慘敗。

很明顯,這是通過結果來推敲起因,不能說沒有道理,卻很容易失去客觀性。

當時的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郡?

要無月來說,該!趙國就應該接受上黨郡。

理由有四:

  1. 接受上黨郡,可以擴大趙國的領土,增加趙國的戰略縱深。

  2. 上黨郡畢竟是韓國失地,日後秦趙開戰(秦趙必定會開戰),可以將上黨作為緩衝地帶,減少趙國本土的損失。

  3. 此消彼長,秦國多拿一塊地,趙國就反減一份實力,反之亦然。

  4. 藉此事件表明趙國對待秦國的態度,那就是趙國不畏秦。

秦國遲早都要對趙國開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趁機壯大自己。

防守和出擊,哪個正確

現在很多人從小學課本里,就已經知道了,長平之戰,趙國換掉老當益壯的廉頗,改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趙國大敗。

所以,很多人爭論的焦點都在於是否應該派趙括去。

但是,在爭論“派趙括是否合適”這個問題之前,其實還有個環節需要先討論。

那就是趙國接受上黨郡後,到底是該堅持防禦,還是應該主動出擊?

廉頗是防守派的代表人物,趙括則是出擊派的代表人物,當時趙國朝堂上先是爭論該不該接受上黨,接受上黨之後,則是爭論該防守還是出擊。

我們正是應該先討論這兩個策略哪一個更為正確,然後才去討論廉頗或者趙括是否稱職。

(影視劇中的趙括形象)

經過權衡,我比較支持防守一方,認為趙國不應該主動出擊。

秦國自周赧王五十五年開始,派秦將王齕開始軍事行動,先是攻下上黨,接著與駐守在長平的廉頗軍展開激戰,廉頗最初採取主動出擊策略,結果王齕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將廉頗,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軍攻佔。

這之後,廉頗改變策略,採取守勢,堅守不出,結果秦軍強攻,攻佔下趙軍西邊的營壘,再斬殺趙軍兩名都尉。

廉頗退至丹河東岸,繼續堅守不出。
(秦將王齕攻擊路線草圖)

戰事發展到了這個時候,秦趙兩國都發生了變化,這裡恰好是個轉折點。

趙國方面,因為廉頗出戰以來連戰連敗,如今又堅守不出。

在主攻派看來,這是廉頗畏戰,無力擊敗秦軍,就該換個更強的將領去;

而防守派認為秦軍勢不可擋,不如嚴防死守,抵抗秦軍進攻,消耗秦軍糧草,秦軍必不持久。

秦國方面,自打廉頗由出擊轉為防守,秦軍強攻得勝之後,秦國也開始活動起來,因為強攻的代價太大,雖然秦軍依然擊敗了趙軍,但這樣大的傷亡,對秦國並沒有好處。

秦國開始在趙國安排人遊說趙王換掉廉頗,然後秦軍偷偷的換掉了長平前線的主將,將戰神白起給派了過去。

秦國在這時候換主將,恰恰說明了秦國感覺到了趙國不好對付。王齕並不是平庸之輩,在戰國時代也算是名將,但秦國仍然換將,並派上戰無不勝的白起,可見秦國承受的壓力之大。

最後,趙國決定出擊,換掉了廉頗,讓趙括帶著二十五萬援軍進駐長平;而秦國,在白起的指揮下,先是誘敵深入,接著切割趙軍為兩部,圍困趙軍,斷絕趙軍糧草,趙軍多次突圍不成功,降。

白起作戰的一個特點是每戰都以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為目標,所以接受趙軍降卒後,出於多方面原因,白起坑殺了趙軍降卒,僅放歸240名年幼士卒,讓他們去散播秦軍的恐怖,為白起攻邯鄲做鋪墊。

(影視劇中的白起形象)

看上去似乎秦軍贏的很輕鬆,而趙軍卻是慘敗,其實不然。

這是一份長平之戰,秦趙兩軍傷亡的對比表,秦軍儘管獲勝,傷亡約有二十萬,傷亡比例達到了50%,可見,秦軍贏的一點也不輕鬆。

結合秦軍在廉頗採取防守之後的活動,以及長平之戰秦軍的傷亡,可以得出結論,如果趙國採取防守的策略,則相對而言更為正確。

秦軍強攻防守的趙軍營壘,要付出更大的傷亡,這是秦軍無法接受的,時間一長,秦軍必然退卻。

而主動出擊,無論是老將廉頗,還是青壯趙括,都以失敗告終。(影視劇中的王齕形象)

趙國犯的另外兩個錯誤

除了上述以外,其實趙國還犯了兩個錯誤,這兩個錯誤大大影響了長平之戰的進程,甚至大大影響了趙國的存亡。

哪兩個錯誤?

  1. 趙國接收了上黨,卻未在上黨牽制秦軍,反而讓廉頗駐軍長平,這是第一個錯誤;

  2. 趙國陣前換將,卻全國徵兵25萬,讓趙括帶至前線,趙國主動挑起了大決戰,這是第二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趙國接收上黨後,卻未在上黨佈置防守兵力,廉頗駐軍長平一線,長平是趙國領地。也就是說,趙國並未將新接收的上黨郡作為戰略前線,參與上黨的防守。

明擺著秦趙很可能馬上就要起干戈了,但是趙國仍然只是在自己的國境一線陳兵作為威懾,而不將上黨作為秦趙交戰的緩衝地帶,既反映了趙國本意不想與秦國衝突的矛盾姿態,更反映了趙國在對待上黨的方針上,沒有一個具體且完善的方案。

趙國其實開始是抱著撿便宜的心態:

上黨主動來投,不收下實在可惜,收下了趙國又怕秦軍,不如收下後先放著,派大軍在邊境壓陣。如果秦軍後續放棄了上黨,趙國就派兵進駐,正式控制上黨;如果秦軍攻打上黨,趙國就觀望不出兵,坐視上黨成敗。只有在秦軍向駐守長平的趙軍發起攻擊時,趙軍才出戰。

趙國以這樣的態度來接收上黨郡,實在還不如不接收上黨郡,這樣或許秦國還不會這麼快就攻打趙國,趙國也不會在後來遭遇長平之戰慘敗,喪失全國戰力,從此一蹶不振。

正因為趙國這樣的舉動,才真正造成了上黨郡“禍水趙引”的局面,趙國想撿秦國的“漏”,簡直是太天真了。

第二個錯誤,趙國臨陣換將,換上了趙括,並全國徵兵,將剛成年的少年都派上了前線,又湊了二十五萬大軍給趙括,讓他帶到了長平。正是趙國自己將國運押在了長平之戰上,用舉國之力,主動挑起了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

如前文所述,趙軍採取防守比出擊要有利,因為秦軍不願承受過大的傷亡去打擊趙國,秦國這時候的處境非常敏感,秦國很害怕魏、楚兩國在這時候出兵攻打秦國。

秦國在換白起的同時,秦國還和前來求和的趙使假顏歡笑,給六國造成秦趙兩國即將和解的誤解,盡力避免各國可能的出兵干預。

因此,秦國自身是不願將舉國兵力投到長平一線去冒險的,秦國本意就是藉著上黨郡事件打壓趙國,攻佔趙國部分領地,這對當時的秦國而言是非常的有必要。

秦國自趙國接收上黨之後,便開始掉轉槍頭向上黨發起了攻擊,秦國出兵上黨的理由有三:

  1. 趙國虎視眈眈陳兵長平,秦國要打掉上黨,趁韓國驚懼不敢反擊,各國未有動作,主動出擊長平趙軍,避免被兩面夾擊

  2. 秦國對上黨本已勢在必得,趙國橫刀奪愛斜插一槓,秦國勢必要做出反應,維護自己的威嚴。

  3. 秦國本來就要打趙國,上黨事件可以作為攻打趙國的藉口,攻佔部分趙國城池。

所以說,秦國的本意不是和趙國進行大決戰,因為秦國這時候根本沒有滅掉趙國的打算,要不然,長平之戰後,範睢就不可能阻撓白起滅趙了。

但是趙國自己擺出了要全力一戰的架勢,秦國在當時那個情況下,沒辦法退讓。一旦退讓,可能前面辛苦打下的戰果都要吐出來,諸侯甚至還可能趁勢圍攻秦國,因此秦國只好咬緊牙關,和趙國在長平賭國運了。

其實,趙國如果不再增兵長平,即便長平敗了,趙國仍然有兵力防守各地城池,秦國也沒有一城一城打下趙國的長期打算,時間一長,秦國必然結束對趙國的侵攻。趙國依然有東山再起的空間。

秦軍換白起為帥,秘不外宣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秦軍換下王齕,秘密將白起換上,不讓外界得知的原因是什麼?

現在我們一般都認為,秦軍是要麻痺趙軍,麻痺趙括,使趙括輕敵犯錯誤,所以故意保守換帥白起的秘密。

其實恰恰相反,之所以秘密換白起,不是因為要麻痺趙括。前面說過了,王齕也是名將,趙括難道會輕視王齕?不可能的。

秦軍之所以偷偷換白起,提防的其實是其他各國,提防他們可能出兵干預。

白起是戰無不勝的戰神,他所在的戰場,對手都不寒而慄。當時,秦國為了應付趙國在長平的增兵,也傾舉國之兵,將國運押在了長平之上。秦國國內及各大戰線此時兵力空虛已是世人皆知,但是各國為什麼就不出兵呢?

因為各國都畏懼秦國,害怕白起,所以即使秦國兵力空虛,仍然不敢出兵打秦國。如果讓各國知道了白起已經被調往長平戰場,一段時間內無法抽身,那麼各國就可能蠢蠢欲動,挑戰一下秦國,到時候,秦國很可能就會有一場大災難了,甚至會導致長平戰場的秦軍主力的潰敗。

以上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歡迎評論交流。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從戰國後期的局勢上看,無論趙國怎樣做都無法避免遭到秦國重創的命運!這是因為作為在戰國後期,唯一尚有餘力對抗秦國的力量,趙國早已被秦國視為阻撓其東進的最大障礙,是秦國必欲滅之而後快的最大標靶!

在這個大格局之下,趙國應該怎樣做,才能把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點呢?示弱是沒用的,泱決大秦可不相信眼淚!而逞強又如何呢?在秦強趙弱的總體態勢下,只怕也沒有趙國的好果子吃!

趙國的唯一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一面做好堅壁固守,採取守勢作戰的戰術,不給秦軍以大量殺傷趙國有生力量的機會。另一面緊急聯合其他國家,曉之以利害,喻之以得失,以趙國的危急存亡,將會對其他五國造成密切利害關係,說動五國對趙國施以援手,或是提供軍力支援,或是提供糧秣物資支援,從而保障趙國能有與秦軍對抗下去的,精神支持和物質保障!

並且在此期間,趙國絕對不能對秦國示弱或是企圖乞和,否則必將導致五國誤判趙國的意圖!而是要以抗戰到底的氣魄,向秦國和五國展示出趙國誓死抗爭的決心!已便起到打擊秦軍囂張氣焰,和爭取到其他五國支援的作用!這是趙國唯一的生路,舍此之外別無善策!


北疆同心


長平之戰是人類史上,殺戮最慘烈的戰役,也是秦統一國家的典基之役。長平的慘敗,趙孝成王、平原君趙勝,腸子都誨青了:誨不該接受馮亭上黨十七城的無故之利;誨不該用趙括換廉頗;誨不該輕信反間計……

長平之戰趙國正確做法應該是:堅持防禦戰,後方要保障一切供給,這樣才能拖垮秦。


風雲淡


長平之戰,趙國的失利,不僅僅是換了一個廉頗那麼簡單。雖然趙國經歷胡服騎射以後,一下子就成長為僅次於秦國的軍事大國,但趙國和秦國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秦國的變法,是經濟、政治、軍事全方面的變法,而趙國的變法,僅僅只是軍事方面的變法。

而趙國當時的君王,從其接收上黨的行為來看,就知道他並非是一個明君。其和秦昭襄王相比,差距也不小。最後,儘管廉頗和白起同屬於戰國四大名將,但是廉頗是打不過白起的,因為廉頗在長平之戰初期,連白起的面都沒有見到,就連戰連敗,不得已才轉攻為守。

趙國無論是比拼國力、君王還是將領,都略遜一籌。因此,趙國想要獲勝其實還是十分苦難的。

好在,趙國也不是一點優勢都沒有,那就是秦國的戰線比趙國長。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優勢。古代,尤其是戰國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運糧食及其不易,往往十份糧食,在運送過程中就會被消耗掉八份,最後能夠送到目的地的只有兩份。

因此,廉頗當初的選擇是十分正確的。在彼此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趙國想要獲得勝利,唯有拖,拖到秦國無法承受這份損失,拖到秦國糧食不足。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另外,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趙國尋求他國的幫助。不過這樣以來,趙國必定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因為長平之戰,是由趙王的貪心引起的,在這件事情上,趙國是不佔理的。

因此,其他國家如果不獲取足夠的利益,很少會出兵幫助趙國,從而得罪強大的秦國。


小云軒談史


以樂毅(時,樂毅以在趙國避難,雖已過巔峰,但要面對白起,我還是選擇同為“武廟十哲”的樂毅)為主將,接手的上黨山區,堅壁清野,節節退守,縮短自身補給線,延長秦軍補給線;由平原君、藺相如出使諸國,穩住齊、燕,爭取楚、魏兵列邊境;請回龐煖(長平後,此人於公元前241年,最後一次合縱,曾經成功的於浦阪渡黃河,擊蕞,呂不韋領軍擊退楚軍,龐煖手中兵力不足,無秦軍精銳,不得已退軍,時,趙國精銳已盡喪長平,然,龐煖回軍仍拔齊一城),以龐煖為主將,李牧、廉頗為副,將武靈王胡服後的騎兵精銳出北地,繞過函谷三路襲擾關中,就糧於敵,將戰火燒到關中;此時可謀劃合縱抗秦,楚、魏兩國是爭取的重點,一有郢都之恥,一有河西之敗;形成僵持後,可考慮與秦苟合,藉口韓國挑撥秦趙關係,平分韓國,增加人口土地,於上黨築要塞防禦秦國,翻身先拿下燕國,再與秦協議平分魏國,如此三晉之地大部在手,春秋時秦國難出關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晉”的阻擋,可惜三家分晉,三國國力不足以阻止商鞅變法後的秦,復得三晉大部後,可考慮與楚攻伐齊國,如此可保百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