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水氣單胞菌與魚類敗血症、打印病、腸炎等水產病害都有關聯

專注水產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嗜水氣單胞菌與魚類敗血症、打印病、腸炎等水產病害都有關聯

氣單胞菌(Aeromonas)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直杆菌,或呈球杆狀或絲狀,大小為(0.1-1)μm x (1-4)μm,菌體兩端鈍圓,無莢膜,無芽孢,絕大多數有極端單鞭毛,氣單胞菌屬細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可以從水源,土壤以及人的糞便中分離。本屬細菌有的種可引起人類腹瀉等多種感染。作為水產養殖動物病害的病原常見的有嗜水氣單胞菌(A.hydrophila),溫和氣單胞菌(A.sobria),豚鼠氣單胞菌(A.cavaie)和殺鮭氣單胞菌(A.salmonicida)等種類。

本文主要介紹一下嗜水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是淡水,汙水,淤泥及土壤中常見細菌,也是引起淡水養殖動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細菌。

形態

兩端鈍圓,直或略彎的短小桿菌,多數單個存在,少數雙個排列。無莢膜,不形成芽孢。

培養特性

兼性厭氧菌,在普通瓊脂上的菌落呈圓形,邊緣整齊,中央隆起,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狀。不產生色素,在血液瓊脂上呈β溶血。最適溫度28℃,生長pH為6-11,最適Ph為7.2-7.4,生長鹽度範圍0-4,最適為0.5。

生化特性

氧化酶,觸酶陽性,發酵葡萄糖產酸產氣,M-R試驗,V-P試驗陽性,還原硝酸鹽,不分解尿素,液化明膠,精氨酸脫羧酶陽性,賴氨酸脫羧酶陰性,對弧菌抑制劑(0/129)及新生黴素不敏感。

抵抗力

本菌是水中常見細菌,一般在夏季較多,冬季較少,同時,也是魚腸道的菌群之一。從魚,人和其他動物分離株較環境分離株的蛋白質分解能力強,尤其對酪蛋白,纖維蛋白等,本菌對熱的抵抗力較差,60-65℃下30min至1h死亡。

抗原性

運動性氣單胞菌有O抗原,H抗原和K抗原。其中O抗原可分為12種,H抗原有9種,K抗原能部分抑制O抗原的凝集反應,並與鰻弧菌等有交叉反應。此外,運動性氣單胞菌與殺鮭氣單胞菌以及其他屬的細菌也存在著共同的抗原成分。

致病性

本菌產生的毒素具有溶血性,細胞毒性及腸致病性。溶血性毒素分α和β兩種。此外,本菌還能產生酪蛋白酶、纖維蛋白酶、膠原酶、葡萄球菌溶解素等,這些均與本菌的毒性有關。

嗜水氣單胞菌對多種魚類、兩棲類以及爬行類具有致病性,可引起鰻鱺的赤鰭病、鯉和金魚的豎鱗病、鏈和鱅的打印病、青魚和草魚的細菌性腸炎、青魚的癤瘡病、香魚的紅口病、甲魚的“紅脖子病”、蛙的紅腿病、蛇的敗血病和口炎,此外,還可導致鮭鱒等魚類的敗血症,統稱為運動性氣單胞菌敗血病。

本菌主要通過腸道感染,在魚體受傷或寄生蟲感染的條件下,還可經皮膚和鰓感染,並與水溫、水中有機物的含量、飼料密度等有密切關係,水溫為17-20℃時,死亡率較高,在9℃以下魚很少發病死亡。

微生物檢查

塗片鏡檢

取病魚的血液、臟器等塗片,做革蘭氏染色,可見革蘭氏陰性的短桿菌。

分離培養

將上述病料劃線接種於含青黴素的TSA、Rimler-Shofts培養基、McCoy-Pilcher培養基等選擇培養基上,在28℃左右進行分離培養。也可採用ss瓊脂、麥康凱瓊脂等腸道細菌選擇性培養基進行分離純化,運動性氣單胞菌通常不分解其中的乳糖。對分離菌應進一步做生化鑑定、動物接種試驗和血清學檢查。

動物接種試驗

將病料加適當生理鹽水研磨成勻漿,或將本菌的培養物給小鼠、豚鼠或家兔注射,可使試驗動物死亡,臟器和接種部位的皮膚等出現壞死性病理變化。

血清學檢查

凝集反應、瓊脂擴散直接和間接熒光抗體技術可應用於本病的診斷和分離菌的鑑定。

免疫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免疫原性好的嗜水氣單胞菌菌株,製備滅活疫苗,用於魚類浸泡或注射免疫,可有70%的保護力。提取該菌胞外蛋白質及脂多糖製備亞單位歐聯疫苗,對小鼠及鯽也顯示了較好的免疫效果。

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在自然界尤其是水中廣泛分佈, 一般為正常共棲菌,但是該菌所致的敗血症曾在我國南方各省淡水養殖魚類流行暴發。嗜水氣單胞菌廣泛分佈於水環境中,最極端的鹽度的海區除外。它也是健康的魚腸道的一部分。

嗜水氣單胞菌與魚類敗血症、打印病、腸炎等水產病害都有關聯

圖一,在血瓊脂平板上生長的嗜水氣單胞菌

親水性可能是池塘養殖和野生淡水魚暴發嚴重疾病的最重要原因。各種淡水魚都可感染, 可表現為皮膚潰瘍的慢性型, 如可致鯉的“紅皮炎” , 更多的則是患敗血症急性死亡, 尤其是人工密集養殖的溫水魚在水溫較高的季節最為常發, 它通常發生在處於應激狀態的魚類中。由於這種生物的普遍分佈,儘管鯉魚嚴重的流行病最常發生在水溫上升的春季,魚類因越冬條件差而受到壓力,魚類隨時都可能面臨危險。

此外,冷水魚及觀賞熱帶魚亦有類似報道,已確診患病的重要養殖魚類有鯽、鯿、鯪、鯉、鰱、鱅、草魚、香魚、狼鱸、虹鱒、尼羅羅非魚、斑點叉尾鮰和黃鱔。

除魚類外,蛙類、短吻鱷、海龜、蝦類、鳥類和哺乳動物都有嗜水氣單胞菌感染的記錄。人類也有因為嗜水氣單胞菌而發生胃腸炎及傷口感染的病例。受感染的魚類通常受到其他因素的壓力,顏色變暗,體表及鰭基部有大量紅色不規則出血及腹水(圖二)。

皮膚表面的出血可潰爛形成淺層壞死病變。內臟壞死時,內臟充血,內臟出血。切開腎臟和腫脹的脾臟,常導致半液體內容物滴出(故稱嗜水氣單胞菌)。組織病理學與假單胞菌感染無明顯區別,腎、脾造血組織減少,其餘細胞壞死。腸粘膜通常壞死並脫落至管腔內。心肌、肝臟、性腺和胰腺出現局灶性壞死。皮膚病變開始為嚴重的真皮水腫和網狀層充血,導致表皮海綿狀和潰瘍,隨後至肌肉層廣泛出血壞死,但通常病變較弧菌病更為淺表。

嗜水氣單胞菌與魚類敗血症、打印病、腸炎等水產病害都有關聯

圖二,雌性鱒魚,由於嗜水氣單胞菌感染而具有大出血病灶

已知嗜水氣單胞菌的不同菌株間存在著毒力差異, 強毒株的溶血性可高於低毒株20倍之多。致病菌株產生多種毒力因子, 如溶血素、細胞毒素、腸毒素和表層蛋白等。有關毒素的研究諸說不一, 可以肯定的是, 至少在該菌的培養上清中含有一種外毒素, 不具典型的A、B亞基結構, 是單個分子的多肽, 分子量約52 kd , 具有溶血性,細胞毒性以及腸毒素毒性,抗胰酶,不耐熱,與霍亂抗毒素中和試驗不交叉,能溶解人O型、兔等紅細胞, 對Veor、HeLa 等細胞有明顯的毒性。毒素靜脈注射小鼠、腹腔注射鯽魚均有強烈的致死性。

對於嗜水氣單胞菌病的防治可從改善環境下手,特別是減少有機汙染物水平和降低溫度,以及清除死魚和瀕死魚,對減少損失大有幫助。在感染通常可以通過抗生素或增強磺胺類藥物的治療來控制,但由於受感染的魚類通常是厭食症,可能需要進行腸外治療,但這本身就是一種應激源,治療效果一般。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或請登錄:西南漁業網。本文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或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