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渔村的抢米风波,却为日本共产主义的产生打下基础

米骚动,指的是日本1918年因为米价暴涨而引起的日本民众的大规模暴动。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和落后封建农业之间矛盾的产物。它以1918年7月下旬富山县鱼津町的渔民妻女们拒绝外运本县产大米为开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后导致全国性的暴动,对日本的天皇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一个渔村的抢米风波,却为日本共产主义的产生打下基础


双重苦难下的日本人民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改革并不彻底,农村中地主制度还没有完全取消,当时地主占有全国一半左右的土地,而70%的农民都没有土地或有很少土地却要交纳很多地租,加上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发展缓慢,所以日本农民一直都生活在温饱线边缘。与此同时,在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厂里的工人们也正经历着痛苦的挣扎。由于封建势力与资本家两方面互相倾轧,日本工厂当时还保留着实物工资和以劳役偿还债务的制度,对女工和童工的残酷剥削,更是资本家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手段。其中最为残酷和常见的就是包身工制,这种制度依仗资本积累初期的政策,采取招募穷苦人家的子女,把他们带到矿山或工厂里做苦工,按照契约先付给招募来的人的父母一点钱,以后再从他们的工资中扣除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压榨工人,在工人中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日本还保留了天皇制度,这些都致使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民的贫困生活使得他们没有能力去购买新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因而大量的工业产品都滞销在仓库内,日本时刻面临着被经济危机席卷的危险。

长期生活在大资本家和剩余的封建制度双重压迫下的日本人民,无论是正拼命挣扎于饥饿边缘的农民,还是苦苦劳作的工人,都对目前的生活极为不满。他们痛恨反动统治者对他们的压迫和剥削,而1917年在俄国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更是深深地警醒着生活在恶劣情况下的日本人民,让处在苦难中的日本人民了解到只有站起来战斗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都为暴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一个渔村的抢米风波,却为日本共产主义的产生打下基础

渔村里的抢米骚动和全国暴动

20世纪初,迅速强大起来的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政策。1918年,日本政府在美国决定对俄实行武装干涉后,为了抵消本国人民的革命情绪,也决定出兵西伯利亚,并颁布了“大日本帝国政府告示”,发出了动员令,同时也开始征用大量的农产品以充足军备。

这个消息在日本传播开来以后,迅速引起了资本家们攫取利润的新狂潮,开始大量囤积稻米。而由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等原因,日本经常出现粮食不足的窘境,如今在这种情况下,米价就开始如大鹏展翅般的扶摇直上了。米价的暴涨,严重地威胁到了城乡劳动人民的生活,几乎每个家庭都面临着没米下锅的困境,而这种困境在富山县表现得尤为显著。

富山县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海岸上,这里的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1918年的夏天,男人们都到北海道的渔场打鱼去了,只剩下妇女在家。因为捕不到鱼,所以渔民们没有寄钱回家,而这时米价的暴涨则使家庭生活陷入了停炊的窘境。到7月中旬,渔民的妻女们开始对高涨的米价公开表示不满,纷纷结队要求当地政府禁止把米运往外地,但是政府并没有响应人民的要求。

8月3日,炙热的太阳刚刚沉入日本海的灰色海面下,富山县的渔村西水桥町的300余名渔民妻女就从四面八方涌上了街道,并包围了米店,点起了全国“米骚动”的第一个火种。富山县的行动迅速蔓延了附近的滑川町地区,滑川町地区的妇女们也集合起来要求廉价出售大米,她们甚至成群地拥到米商那里席地而坐,以求达到目的。到6日,男人们也加入了战斗行列,人数达到了2~3千人,并和闻讯赶来的警察发生了冲突。

暴动的消息很快传了开来,迅速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应,邻近的渔村、农村的妇女也发动起来,成千上万的渔民、农民高喊着“要米”、“减低米价”的口号走上街头,并包围了米店,暴动扩展到了富山全县,整个富山县都沸腾起来了,进而整个国家都加入了一片反对米价高涨的狂潮之中。

一个渔村的抢米风波,却为日本共产主义的产生打下基础

到8月15日,包括大阪、神户、京都、奈良、和歌山等的近畿地方,包括高松、松山、高知等的四国地方,以及包括金泽、福井、舞鹤等的东海地方,还有东京、横滨、福岛、仙台等全国各大小城市都卷进了暴动的漩涡。在城市的中心往往有几万人集会,游行示威,捣毁商店或者米店,和军警搏斗,运动已经由抢米的经济斗争发展成为反对天皇制政府的政治斗争,并逐渐进入了运动高潮。

面对如潮般的暴动,日本政府对以城市为中心的暴动采取了镇压政策,但是在城市周边的运动却并没有停止。从8月16日以后,“米骚动”开始向矿山、农村和地方上的小市镇发展,在此期间,日本所有的煤矿工业中心都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在矿山和农村,群众也同军警展开了流血斗争。面对运动形式的变化,日本政府迅速调整策略,以天皇和内阁内各大臣的名义,向外拨款以“救济细民”。另一方面,政府则动员一切武装力量对运动特别强烈的地区进行镇压。据统计,日本政府在进行镇压期间,逮捕几万人,除去现场被杀害者外,单是被加以各种罪名而判处死刑、无期徒期以及其他苦役的就有7813人,并最终将这次暴动镇压了下去。

革命中“得”与“失”的较量

从富山县一个渔村开始的“米骚动”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席卷了包括日本东京、大阪、京都等大都市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参与人数达到了一千万人以上,是日本自中世纪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暴动。这次运动因米价高涨引起,反映了日本社会尖锐的政治矛盾,是日本民众彻底觉悟的最初的激烈开端,也是日本现代革命运动的爆发点。

另外,在日本的发展史中,“米骚动”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过去日本历史上的农民运动。在暴动中,日本广大人民群众都参加了斗争,而工人、农民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标志着阶级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工人作为一种新的力量成为斗争的核心力量和主导力量,也表明了此次骚动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影响下爆发的,并促使了日本共产党的成立。另一方面,“米骚动”的失败,也使日本人民看到了成立一个先锋队组织的必要性,从而为日本共产主义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渔村的抢米风波,却为日本共产主义的产生打下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