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从皇帝嘴里抢饭吃

清朝从道光开始,算是由盛而衰,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呢?当时有一机构叫“内务府”,有一口头语,这么形容它:“内务贪,太守肥,三千太监三千贼”。就是说内务府贪污严重,而且贪污已经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最绝得是皇帝明知道内务府贪,但是对它就是没办法。

内务府,从皇帝嘴里抢饭吃

最佳艰苦朴素奖——道光皇帝

如果评选一个会过日子的皇帝排行榜,道光皇帝一定名列前茅。他是恨不得一个铜钱掰成两半儿花的那种“抠”。例如道光身上穿的龙袍旧了都舍不得换,打个补丁照样穿。然而道光帝省下的钱,既没有存到国库,也没有到老百姓手上,而是流进了贪官的腰包里......这里就要提到“内务府”这个机构了。

内务府,从皇帝嘴里抢饭吃

中国古代油水最肥的部门——内务府

内务府是个什么机构?

清朝的内务府全称是总管内务府衙门,它是清朝入关之后设立的,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的机构,专门负责皇上,还有宫廷后边这些私事,建于清朝的顺治初年。

内务府的性质是什么?

一个皇帝从在娘胎里开始,到死后定期领取子孙后代的冥钱,都离不开内务府。内务府机构因此极其庞杂,而且机构越来越大,吃这口饭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了可以和朝廷的三院六部相互平行、相互抗争的官僚机构。而且由于内务府是直接管钱的,所以导致内部官员贪污腐败现象很严重,内务府算是古代衙门史上,最腐败的衙门。

其实先后的历代皇帝也制造了很多完善内务府管理的制度,但制度不是万能的,加上这些个内务府的小官们都聪明绝顶,哗哗地在皇帝口袋里往外掏银子,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内务府,从皇帝嘴里抢饭吃

内务府从皇帝身上揩油实录

第一招低买高卖

案例一,有一天道光皇上发现裤子上的膝盖破了个洞,就让内务府拿去补一下。补完回来道光就问:这个多少钱?内务府答:三千两银子。道光帝差点没背过气去,一个补丁三千两银子,你们要疯?!人家内务府有解释:皇上的裤子是有花的湖绸,我剪了好几百匹的绸子,才给您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所以是贵了,一般的补丁大概五两银子也就够了。

等一上朝,大臣一瞧,皇上都穿打补丁的龙袍,咱们也效仿吧。所以即使有的官员官服没破,也扎破了打补丁。那时的朝会很像是丐帮大会,一眼望去,从龙椅上坐的到地砖上跪的,个个像叫花子。

内务府,从皇帝嘴里抢饭吃

案例二,又有一次道光皇帝和一位大学士聊天的时候,问他早上吃了什么,大学是说在家里吃了4个鸡蛋。道光皇帝一听就非常的吃惊,因为在皇宫里一个鸡蛋要5两银子,他都舍不得吃,所以他说,简直是太浪费了,4个鸡蛋吃下去20两银子没了。这个大学士一听就知道这里边儿有问题,因为在外面的鸡蛋只要几文钱,宫里这么贵,肯定是内务府的人在搞鬼,所以他对皇帝说自己吃的鸡蛋是自己家里的母鸡下的。

后来光绪皇帝和老师翁同龢闲谈,突然说:这鸡蛋虽然好吃可太贵,翁师傅你能吃得起吗?翁同龢吸取了前面的教训,赶紧推脱说:臣家中只有遇到祭祀大典才吃一两个,平时不敢买。所以光绪一辈子都认为鸡蛋很贵,连朝廷大臣都吃不起!为此,他一年光吃鸡蛋得吃掉上万两白银。

内务府,从皇帝嘴里抢饭吃

案例三,道光帝曾经出去私访过,这天他换上便装,到前门大街逛游。大街上挺热闹,人来人往、有买有卖。走着走着到中午了,皇上有些饿了。往路边一瞧,有一小面馆,就坐下了。要了一碗热汤面,道光皇上用筷子吃了一口面,又端起碗来喝了一口汤:嘿,还真香!好吃!掌柜的再来一碗!道光皇上把两碗热汤面吃下去,吃的是又舒服又饱,问:你这面多少钱一碗呢?掌柜的:一个大枚一碗,您吃了两碗,两大枚。

皇上就愣了,这么好的东西,一大枚一碗,两大枚吃饱了,宫里边一顿饭得百八十两银子,我吃热汤面得省多少钱,是不是?等回宫之后皇上还想这事呢,一直到天黑,御膳房掌案的问皇上打算吃什么?皇上就说来一碗热汤面吧。掌案的回复说皇上赎罪,今晚做不了,您这个要批一万两银子。皇帝很吃惊,怎么要这么多。掌案就胡编乱造,说了一大堆。皇帝听烦了,直接让他到外面买一碗。

掌案一听,当时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坏了,我说今天皇上怎么想改口儿,听皇上的口气,他一定是出皇宫了,不出皇宫不会知道这么详细。于是心生一计,叫人把面馆查封了。回来告诉皇帝面馆没了,让人给封了。道光皇上听完掌案一番话,心里明镜一般,可又无可奈何,叹了一口气,说:哎,朕为一朝天子,竟然吃不起一碗热汤面!

内务府,从皇帝嘴里抢饭吃

就这件小事,你就能看出来,皇上斗不过内务府! 因为这会内务府已经恶性膨胀成一股很巨大的独立的势力。

第二招工程揽财

曾给溥仪之妻婉容当过抄书先生的周君适爆过猛料:故宫有个宫门坏了一对铜环,换了新的,内务府的账目上这对铜环的价格是二万两银子。有好事者换算过,按当时的物价水准,这价格可盖十栋楼房。因此什么东西一入内务府,价格就不是翻番的事,百倍是低的,千倍是正价,上万倍者也不稀奇。

内务府,从皇帝嘴里抢饭吃

第三招直接贪污

光绪大婚的时候,有几位绣工托在内务府大臣家教私塾的同乡郭先生揽点内务府刺绣的活做。郭先生通过大臣的管家接了一件绣洞房门帘的小活。绣工们从内务府领来了缎子,用最好的绣线精心刺绣。整套下来,绣工们的原料、工钱加上利润,市价大约是五十两银子。(折合人民币10000多)

门帘交上去后,大臣的管家就让绣工们报个价,并且主动示意绣工们“多报一些无妨”。

第一次

郭先生和绣工们就咬牙报了:管家,我们一共花了五百两。

管家:哈哈哈哈,也太少了,你们再商量商量。

第二次

郭先生和绣工们:管家,我们算错了,是一千两。

账单交到内务府大臣手里,大臣又驳回:管家,太少,让他们再往高了报。

第三次

郭先生:我们要五千两!

谁知,内务府大臣拿到账单,摇摇头,亲自提笔在五千两前面加了“两万”。

最终账单送到内务府,内务府照付25000两白银买那个门帘。内务府大臣获得两万两,门房管家一千两郭先生,三千两所有绣工,一千两。要知道在当时,读书人教一辈子书,也挣不到一千两银子,这一个门帘的钱就够活好几辈子了。

内务府,从皇帝嘴里抢饭吃

你说一个老实的知识分子,当年就这么给开了窍了,绣工们也得了暴利了,从上到下每个人都挣到钱了,内务府太厉害了!所以说到最后大清朝烟飞灰灭,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