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起特医食品违法案未起到警示作用,“擦边球”产品仍存在


多起特医食品违法案未起到警示作用,“擦边球”产品仍存在

多起特医食品违法案未起到警示作用,“擦边球”产品仍存在

在婴配粉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正成为下一个新的增长点,国内已有不少企业瞄准这一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在特医粉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有部分不法企业盯上了这块蛋糕,利用打“擦边球”的产品谋利,即使行业一直在严格打击这类产品,但是在利益面前声音显得有些弱。

01

“擦边特医食品”仍然存在

资料显示,特医食品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而适用于0月龄至12月龄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包括无乳糖配方食品或者低乳糖配方食品、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食品、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食品或者氨基酸配方食品、早产或者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食品、氨基酸代谢障碍配方食品和母乳营养补充剂等。

也就是说,特医食品是针对有特殊需求的消费者儿特别研发的,这类产品在配方、生产工艺、注册备案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但《母婴时代》记者查询发现,至今仍有多款没有资质的产品在打着“擦边球”销售,甚至有些公司旗下有多款产品。

一家号称集生产、销售、品牌运营为一体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业型母婴食品公司官网介绍,其研发出四大系列母婴产品,“从原料、配方、综合营养等方面不断升级优化,从而推出了目前极具优势的免疫力低下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段食用的系列营养、保健等功能性产品。”

查询其官网发现,确实有多款产品,其中多个系列产品均有追赶性生长配方营养粉、深度水解乳清蛋白营养素、氨基酸营养素、无乳糖(酵素)奶粉、无乳糖奶粉等产品。

该产品单纯从名称上看,会给人一种这是特医配方奶粉的错觉,但是产品正面包装上并未写适用人群,在官网一张滚动宣传图上却有“用最好的产品,让宝宝健康成长”的字样,暗示产品为宝宝适用。

此外,《母婴时代》记者仔细翻看这些产品发现,大多产品包装证明显示其产品类型为调制乳粉和固体饮料。其官网质检报告下载一栏显示多个产品的质检报告的检验依据为GB/T29602-2013,GB19644,而这两个检验依据标准分别为固体饮料国家标准和乳粉的国家标准,与特医食品有着天壤之别。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7年6月公布的特配食品注册细则中规定,申请特配食品的企业产品注册申请要求包括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书,产品研发报告和产品配方设计及其依据,生产工艺材料,试验样品检验报告,研发、生产和检验能力证明材料等9项证明性文件,注册资质审核十分严格。

02

查处多起仍未起到警示作用

2019年5月,新京报记者曾以过敏患儿家长身份对北京部分医院及周边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发现有3家医院的院内商店售卖标称宁波特壹食品有限公司、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具有一定功能性质的“配方粉”,还有医院的医生推荐相关产品。经查询,这些“配方粉”实为固体饮料,均未取得特医食品的注册资质。

在随后监管部门的核查处置中,宁波特壹食品有限公司被定性为在销售普通奶粉过程中通过网络发布含有“迅速缓解牛奶过敏症状”等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监管部门处以20万元罚款。

而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被定性为“虚假宣传,发布广告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非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其它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行为”。最终,金大洋被处以警告及238.8265万元的罚款,同时被没收违法所得约2.15万元。

此外,2019年7月,《人民日报》披露了“假配方奶粉”生产厂家山东梵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并无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奶粉生产资质,被曝光后该公司曾于2019年5月起四次下达不合格食品召回通知。

2019年末,该企业再次违规。该企业生产的“舒儿呔氨基酸营养配方粉”被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当作“处方”开给宝妈。

而山东梵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假配方奶粉”事件被定性为不具备生产配方粉的资质,并且部分产品质量不合格,以及产品包装虚假宣传。最终,监管部门没收12种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以及标签不合格的预包装食品包装罐,并处罚款456105元。

尽管2019年监管部门查处了多起“假冒特医食品”的案件,但对业内仍未起到震慑作用,至今仍有企业在打着“擦边球”从事这些工作。

从上述企业的处罚结果来看,这些违法行为被定性成违返广告法、虚假宣传,然后进行一定数额的罚款。

归根结底,还是违法成本太低了,在利益面前,这些处罚显得微不足道。因为特医食品一般包装较小而价格较高。

就拿上述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当作“处方”开给宝妈为案例,其披露的细节显示,一罐400克的产品售价348元,宝妈在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2月24日期间,一共在医院购买了12815元的配方粉。另一位宝妈购买了30罐舒儿呔,消费金额10440元。

对于只能奶粉喂养的宝宝来说,每罐产品400克的规格一般只够吃3-4天,而特医奶粉一般都需要长期食用。因此在这方面的花费不菲,这让一些企业嗅到了商机,妄图通过“打擦边球”的行为获得利益。

03

消费者教育需加强

“2015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约为640亿元,其中欧美占到500亿,日韩市场150-220亿元,中国仅约20亿元”,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指出,全球特医食品产业今年以6%速度增长,中国特医食品市场尽管规模不大但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了37%。

而尼尔森数据预测,中国特配产品市场销售将持续增长,牛奶蛋白过敏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20%,目前市场容量约为12亿元,到2021年有望达到22亿元。

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国内对特医奶粉的需求在持续增长。而多起消费者买到“三无”特医粉的案例也反映出特医食品有消费需求但消费认知仍需培育。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很少去看产品执行的生产标准,特别是本来就十分小众的特医食品,这就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加强关于特医奶粉的消费者教育,加强对特医食品的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了解其特殊性,普及相关产品的选购问题,并且依照医嘱进行食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1月初对热词之一“特医食品”进行解读时也表示,特医食品具有特殊性,并非适合所有人,应当加强特医食品科普宣传,并且要严厉打击虚假宣传。

针对特医食品的发展,他认为应严厉打击虚假宣传不法行为。执法部门对于违反《食品安全法》、《广告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相关管理法规的应当严厉打击,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已经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也应当严格依法依规的生产经营产品,不得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母婴时代》认为,只有消费者的眼睛擦亮了,监管部门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这类违规产品才会无处遁形,特医食品行业才会发展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