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才女亦舒,为什么抢闺蜜男人,还拒认亲儿子?

一、

在内地,亦舒曾经「热」过两次。

一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流行一句「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不过,那时候的亦舒更多是「琼瑶热」的备胎。

毕竟当时亦舒的作品背景,大多数都是以香港急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为背景,但内地读者普遍对商品经济有模糊的憧憬。于是「亦舒式」的冰冷与现实,显得时髦但不合时宜。

另一次是在2017年,随着改编亦舒小说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热播,「亦舒热」卷土重来,而且热得扎实。

因为此时的消费主义市场,正在批量创造都市女性,她们都能从亦舒的作品看到自己。

虽然亦舒被归类为「香港作家」,甚至作品背景都是在香港社会下,但她并非土生土长的香港人。

香港第一才女亦舒,为什么抢闺蜜男人,还拒认亲儿子?

左(亦舒)右(倪匡)

1946年的上海,倪家诞生第六位孩子,取名为倪亦舒。

除了亦舒本人外,她的兄弟姐妹长大成人后也有成就,哥哥姐姐中有飞机工程师、化学工程师、会计师、最小的弟弟还是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而最为出名的,还是倪家老四,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

由于各种因素,在1953年「逃港」大潮中,7岁的亦舒跟随父母来到香港定居。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共有上百万人穿越边境进入香港,数量之多导致香港社会资源紧缺。住屋、用水、生活用品、甚至连孩子上学的学位都要争抢。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倪家老六的小妹自然被长辈们宠溺上天,这也导致亦舒自小被娇生惯养,大小姐脾气,不懂得忍让。

这种性格也成为日后亦舒在感情生活中,曲折离奇的关键因素。

二、

与当年同为「逃港」大潮过来,但却无书可读的孩子相比,亦舒是非常幸运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在香港官立学校接受系统教育。

一天在课堂上,亦舒因为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当着全班人的面被罚站。自小被惯养的她哪受得了这气,为了不让自己再次出糗,愤怒的小亦舒背下全部课文,从此对于老师的提问都对答如流。

也正是这件糗事,让亦舒从此养成阅读的习惯,也激发她对文学的热爱。

1960年,14岁的亦舒在「四哥」倪匡的提点下开始提笔写小说。同年在《西点》杂志投稿,刊登她第一篇小说《暑假过去了》。

其后,亦舒一边开始创作往报社投稿,一边继续学业。过了一两年后,亦舒便成为香港有名气的文豪。

「火」到什么程度?

作为引路人的「四哥」倪匡提起妹妹颇有得色,便与金庸等好友笑侃:我们家阿妹现在可出息了,很多出版社为了和她约稿都找到我这里来了。

但令到当时亦舒名声在外的,不单是她的作品,更是她的暴脾气。

15岁那年,亦舒被报刊编辑追到学校来要稿,结果编辑反被亦舒的脾气给吓倒,从此成为香港报刊各大编辑不敢得罪的「亦舒大小姐」。连报刊主编笑称:"你们千万不要得罪「亦舒大小姐」,她未成年,杀人是不犯法的。"

年少成名,外加上家人自幼的纵容溺爱,亦舒顺风顺水的人生起点颇高,不仅令她讨厌「输」,也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拥有无限的遐想。

然而由于写作导致学业过度偏科,亦舒的理科成绩一塌糊涂,让她这位年少成名的少女第一次有了挫败感。

香港第一才女亦舒,为什么抢闺蜜男人,还拒认亲儿子?

亦舒在校时期

1963年,17岁的亦舒中学毕业,由于理科成绩过烂,且在文学上取得一些成就的她不顾父母与哥哥的阻拦,决心写小说养活自己。

倪匡深知小妹的脾气与性格,不再为此纠缠,恰好当时好友金庸正在为《明报》招聘娱乐记者,便让没有社会经验的亦舒尝试一下。

踏入社会后的亦舒收敛自己「大小姐」般的脾气,早上出去专访明星、跑新闻,晚上回家利用空闲时间写专栏和杂文,生活反而过得有滋有味。

也正是这段做娱乐记者的经历,亦舒亲密接触过诸多香港女星,这些美丽佳人的轶事也被作为日后「创作蓝本」,写进她的作品中。

三、

也是在17岁那年,亦舒进入《明报》工作后,机缘巧合下结识蔡浩泉(香港著名诗人蔡炎培的儿子)。

那时蔡浩泉仅19岁,有一身内敛的才华却生活窘迫,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租了一间小房子作为工作室,平时过着吟诗写作画画的浪子生活。

虽然已经经济独立,但那时的亦舒17岁正是处于青春期「少女心」,对世间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她经常在工作之余前往这间房玩,而这几位文艺的男孩子们早对在香港小有名气的亦舒有所耳闻,能近距离接触才女,无不热情兴奋。

但唯独蔡浩泉性格内向,对亦舒装作冷酷无趣、毫不关注的样子。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对于亦舒这种性格倔强、高傲的女孩来说,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征服。

为了「征服」蔡浩泉,高傲的亦舒搁下面子,主动去撩这位「穷画家」。没过多久,欲火焚身的蔡浩泉就卸下高冷的伪装,甘愿成为她的猎物。

两人情到深处,未婚先孕;正当到谈婚论嫁时,亦舒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

原因无他,蔡浩泉实在太穷了,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男方是「没房、没车、没正当工作」的穷酸小子,而亦舒早已经济独立的女性,两人经济地位差距明显。

可惜那年17岁的亦舒渴望激烈、铭记于心的爱情。

她不顾众人反对,以死相逼,还背着父母家人和蔡浩泉在尖沙咀的一家饭店摆酒席,只请身边的朋友,操办一个简单的婚礼。

香港第一才女亦舒,为什么抢闺蜜男人,还拒认亲儿子?

蔡浩泉

然而这段不成熟的恋情并没有维持多久,两人之间的激情很快便被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琐碎事磨平,这点在他们婚后儿子「蔡边村」的出生后,尤为强烈。

蔡浩泉素有万般才华,可他终究是位不到20岁的穷酸少年,不可能一夜暴富,于是家庭的重担便落到亦舒大小姐身上;可这对于自幼便娇生惯养、追求精致生活的亦舒大小姐来说,无疑是在考验她的心态。

于是乎「争吵」,成为这个家庭固定的日常,两人经常要借酒消愁。

而亦舒为蔡浩泉「喝了别人三辈子才可能喝得完的酒」而恼怒,借着酒醉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

亦舒的侄子倪震曾说过:"记忆中的姑姑,从来不快乐。有次姑姑在二叔家发疯,把全屋东西扔到地上,厮打着不还手的哥哥……"

喝醉后,发起酒疯的亦舒更是没几个男人受得了,何况是才20岁的蔡浩泉。

1966年,英俊迷人的岳华与郑佩佩合演《大醉侠》一举成名,成为当时邵氏最赚钱的男星,两人也因戏生情。同一时间,蔡浩泉与亦舒的感情走到终点,两人选择分道扬镳。

儿子蔡边村跟着父亲生活,亦舒则独自在外打拼,虽然时不时有去探望。但直到蔡浩泉另娶,亦舒再有恋情后,她便不再想跟前夫有所瓜葛,甚至连亲儿子也不再探望。

这场失败并不成熟的恋情给年轻的亦舒上了一堂课,影响她日后的价值观,特别在「金钱观」方面。

多年后,儿子蔡边村成为一位知名画家、设计师和导演,也组建自己的家庭,导致他对于母亲更加思念。

香港第一才女亦舒,为什么抢闺蜜男人,还拒认亲儿子?

亦舒与蔡边村

2013年,在蔡边村44岁那年,已为人父的他再也按耐不住思念之情拍摄了一部名为《Mother's Day》的纪录片,希望能够见自己的母亲一面。

在纪录片中,蔡边村回想起最后一次见母亲亦舒,是在他11岁那年:"那天母亲买了机械人给我,一起看了电影《007》。"此后,亦舒的人生仿佛把这段不堪的往事删掉,直到影片上映那时,蔡边村欲去温哥华追问母亲:"44岁的我,去寻找已65岁的母亲,并不算太迟,因为,我有一大堆的问题要问她。"

可惜亦舒拒不相认,蔡边村的一大堆问题始终没有机会说出口,直到现在还是人生一大遗憾。

四、

忘记前任最好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尽快开始另一段感情,二是把更多精力投入工作。

离婚之后,亦舒不再为家庭琐事而烦恼,固然更加投入自己的工作。除了继续做娱记、写小说外,她还开始写影片、做编剧,频繁跟当时香港娱乐圈的人来往。

那时,亦舒在邵氏旗下的《香港影画》做记者,经常与郑佩佩、岳华这一对恋人相约出游。

郑佩佩是位性格豪爽的女子,毫无保留地把同龄的亦舒当成无话不谈的好闺蜜。可惜那个年代还没流行一句「

防火防盗防闺蜜」,郑佩佩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好闺蜜居然毁掉她两段感情。

香港第一才女亦舒,为什么抢闺蜜男人,还拒认亲儿子?

《明报》报道亦舒与岳华的感情

当时,24岁的岳华面如冠玉、性格温和,还是一个在圈内公认的「好男人」。不抽烟不赌钱,不去舞厅,不乱花钱,孝顺上进,对女朋友郑佩佩关怀备至。

亦舒也曾在自己的书《亦舒为什么爱岳华》中写道:

岳华给人的感觉就是他是好人。有一张好人的脸,好人的性格。他是那种会使别人自然去占他便宜的好人。因为谁都知道,占了岳华的便宜,不会有后顾之忧…

作为娱记的亦舒见惯了娱乐圈中的花花公子,像岳华这样绝世好男人近在咫尺,自然被迷住了,忍不住想要抢过来据为己有。

颇有「心机」的亦舒,面对好闺蜜的男友时,一点都不忌讳,毫不掩饰自己对岳华的喜欢和追求之意。

在岳华来接送女友郑佩佩时,她毫不避嫌的坐上副驾驶;疯玩之后,她还说自己有夜盲症,不能走夜路,需要岳华送她回家上楼才可以。

这样一来二去,怎么让郑佩佩察觉不到呢?随后,郑佩佩开始疏远这个「闺蜜」亦舒,并跟岳华频繁吵架。

可惜郑佩佩这行为正中亦舒的下怀,没过多久岳华与郑佩佩这对相恋5年的情人分手,岳华转头便与亦舒正式交往,继而结婚。而郑佩佩也因此负气远走美国,闪婚闪嫁,为自己的后半生埋下了悲惨的伏笔。

岳华回应亦舒的感情,但回应不到她的脾气。

虽然经历一段失败的婚姻,但显然亦舒人没有变,心没有变,脾气依旧没变。她依旧是那个不发火时十分可爱,脾气上来时就会炸毛,妒忌心强、猜忌心重的「刁蛮小公主」。

若是亦舒看见某家娱乐周刊刊登岳华与郑佩佩的过往经历,她便会用剪刀狠狠剪烂岳华的西装;而令到岳华感到惊恐的是,亦舒曾拿着一把刀对着他在邵氏宿舍的床上睡觉的心口处一刀插下去。

细思极恐,不寒而栗。

香港第一才女亦舒,为什么抢闺蜜男人,还拒认亲儿子?

岳华在《志云饭局》中描述亦舒

这份爱没有成为岳华想象之中的幸福,反而成为他生活的负累,如此惊心动魄的爱情,令到岳华一度精神崩溃。

而压垮两人感情最后一根稻草的,还是亦舒的「神经质」。

远在美国的郑佩佩在闪婚之后过得并不幸福,于是她写信给岳华倾诉家庭中的琐事与一些生活的抱怨。岳华深知亦舒情绪起伏大,固然对她有所隐瞒。不料,他还是小看亦舒的精明,被她所发现。

气愤之下,亦舒不顾丈夫岳华颜面,选择在报社公开这封情书,导致远在美国的郑佩佩婚姻破碎。而受够亦舒性格反复无常「神经质」的岳华也提出分手,不想与她再有任何交集。

冷静过后,欲要挽回爱情、跪求复合的亦舒一反常态变得无比谦卑,却依旧遭到岳华的严词拒绝。

后来岳华在《志云饭局》解释两人分开的缘由:

"我认为她的做法太过分了。伤害我不重要,但伤害人家的家庭就是太过分。所以后来,她真的跪下来要求我(复合),我也说:你伤害人家太犀利了,是不可以。"

两人分开后,也如亦舒第一段感情,相见如同陌路。反而岳华与郑佩佩却成为一辈子的老友,多次一同参加电视节目。

再后来,亦舒在小说《喜宝》写道:我并不想走,我恨他的时候有,爱他的时候也有,但我不想走。

或许,这是当时性格反复无常的亦舒对岳华这段感情最后的一段告白。

五、

1973年,27岁的亦舒再次离婚心情跌到极点,为此她离开香港,远赴英国曼切斯特留学。

在一所野鸡大学中,亦舒除了带过来的两个残破的旅行箱以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这里没有人知道她的名气,在校三年时光中,因为语言不通与心情低落导致她没有跟英国的学生有过多交往。

不过正是没有抽出时间去建立交际圈,亦舒经常默默记录身边发生的事,静默地生活着,也让她静下心来思考。

在曼切斯特,见到中上阶级人士的她自尊心在隐隐作痛,高攀不起;遇到中下阶级人士,追求精致生活的她又瞧不起,觉得自己与他们交往吃亏,不肯屈就自己。

这样的心态与生活在三年间不断磨砺她,影响着她对世间事物、对自身的看法。直到1977年,亦舒拿着那个野鸡大学的文凭回到香港,物是人非。

三十岁的亦舒淡出圈内3年,名气早已淡忘,加上出国留学费用,自己算是财名双失;「四哥」倪匡却凭借《卫斯理》小说系列,成为华人圈内科幻小说家第一人,名利双收。眼看自己已到「半老徐娘」之年,还是一无所有,寂寞与恐惧也在亦舒内心开始蔓延。

那年,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安,亦舒烫着最酷炫的鸡窝头,穿着夸张的喇叭裤,浓妆艳抹地开着哥哥的跑车四处旅行,幻想着这是自己追求的精致生活。

然而这还是无法让她内心平静,失去青春的亦舒内心的惶惑被无限放大,很快她便按耐不住放下虚幻的「精致生活」去找工作。

这期间亦舒在富丽华酒店做公关,后来又在香港政府新闻处任职七年,也干过一段时间的电视台编剧。与此同时,她也继续执笔继续自己的创作生涯。

香港第一才女亦舒,为什么抢闺蜜男人,还拒认亲儿子?

亦舒

在那个无数的夜里。亦舒放下她对物质生活的享受,把这些幻想写进自己的作品中。

随着香港八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得到稳定,高收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吸引香港大部分年轻女性工作。随着而来的是香港都市女性倡导女性品等,以及对于爱情观点的转变,亦舒的作品也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得以在香港本土大火。

从1980年到1993年,这13年期间是亦舒的创造黄金时期,她出版各类小说、散文集等超过110部,也逐渐成为享誉华人界的著名小说家。

期间更有许多花季少女将亦舒的小说视为珍宝,甚至模仿书里人物的对话,穿衣打扮与生活方式。

而此时处于巅峰的亦舒,经过两次婚姻三年留学生涯已经学会沉淀,她说:

"有时觉得,会不会就是人生的可悲之处呢?当你自己现实生活最不快乐的时候,好彷徨,好多不满, 反而是你的小说最灿烂时光的时候。"

连著名编剧史航都感到惊讶,评价亦舒:"过去是个才女,现在是个劳模。"

六、

名满天下后,亦舒实现了财务自由,剩下的只有爱情。

四十多岁时,亦舒通过相亲结识港大教授梁先生。与前两段轰轰烈烈的恋情相比,这段恋情则少了轰烈,多了些「人间烟火」。

亦舒对于这位幽默风趣的梁教授非常珍惜,两人结识不久就结为夫妻,亦舒还选择人工受孕,为梁家添下一女。

素来与她不合的侄子倪震还一度嘲讽她是「老蚌生珠」,可见到姑姑与小侄女相处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后,却大受感动。

也是在此时,亦舒一家人移民到温哥华,远离外界的纷纷攘攘。而她出书的频率也越来越慢,没有早年的淋漓尽致。

大概是亦舒晚年生活太幸福,这位「金句狂魔」写不出年轻时经历过太荡气回肠的教诲。

现在的亦舒每天早餐六点起床,趁着丈夫和女儿还在熟睡的时候,进行文学创作。其余的时间,她如一个家庭主妇,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就连女儿都是通过同学母亲之口才得知,自己的妈妈原来是位有名的作家。

回顾亦舒的感情史,不管是年轻时闹得满城风雨的两段高调恋情,还是中年回归朴实的简单生活,亦舒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牢牢抓住人生的「主导权」,且不顾他人的眼光。

而她所对人造成的伤害,可能正如她在《风满楼》所写:

任何往事错事恨事,都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洗之不褪,丢之不去,落地生根,恐怕要待死那一日才能一笔勾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