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量小微企業關門歇業,你們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嗎?

大爺已不再是你大爺


最近幾年每年都有大量的小微企業關門,可能你是今年才關注這塊才覺得今年特別多吧。

比如我們常見的餐飲店,據《中國餐飲報告2019》顯示,餐飲行業的閉店率高達73%,關門的餐飲店平均壽命只有200天也就是6個月,能獲得下來的都是佼佼者。

分析這些倒閉的餐飲店,得出以下原因:

一、自吹未能自擂,吹牛死的

最典型就是“村家餐飲”,花了3000萬卻一店未開,還喊著打造“中國第一餐飲”的口號。可惜廚房都沒建起來,夢就破滅了。

它告訴我們,沒有金剛鑽就不要攬瓷器活,當心牛皮吹破了!

二、自己作死

南京一家靠營銷起家的柒本味,為了名氣,在不少媒體投廣告,客單價從20塊錢提高到698元,不僅僅知名度提高了,遭吐槽的地方也多了,像規矩多,衛生堪憂,操作手法不專業,最後還被網友扒出,無證經營。無證經營還敢大做廣告,老闆硬生生把店給作死了。

三、頭小戴不了那麼大帽子

成也資本,敗也資本的湯品牌——吃個湯,它一度在珠三角有70多個門店,8000平的工廠。可惜融資失敗,導致資金鍊斷裂,廣深40多家門店關門,還拖欠員工,供應商錢。它告訴我們,沒有那麼大的頭就不要戴那麼大的帽子,沒那麼大的本金,就不要做那麼大的盤子,一旦出現資金鍊斷裂,就只能看著倒閉。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餐飲店的關門經驗,也可以看出其他行業關門歇業的原因。做企業一定要穩紮穩打,切記急功近利!


鈴動天下


我瞭解很多企業,也有很多企業的財務數據,也認識很多企業家和小微創業者,極少成功,大部分只能說“活著”。客觀情況是,絕大部分民營企業越折騰越累,負債越多,越陷越深。原因眾多,情況各異,挑重點整理如下:1. 目前絕大部分工業品價格透明,毛利不高,競爭慘烈。直接結果就是,非細分龍頭企業或優勢品牌企業或有特殊資源的企業或原創極強的企業,其餘99.9%一般工業品企業都活的艱難。 2.農業產品,目前價格波動因素太大,很多核心品類進口到岸價對本土產品衝擊也非常大,農業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無數企業、作坊、合作社等等,都活的很艱難,不含政府補貼的話,99.99%涉農機構都虧損。關鍵是 波動風險過大,盈利3年,虧1年都能把家底賠完。 3.零售行業和各種開店的(含餐飲美容美髮等服務行業和其他各種普通零售),簡單的說就是租金貴、用工貴、引流平臺費率死貴,但消費端漲價難度大,極度擠壓了零售行業的利潤,增加了虧損比例。 4. 其他因素: 融資難 融資成本高(至少是國資盤 融資利率的1倍以上,大部分行業企業或店鋪的年度淨利潤都低於10%,8%+以上的融資成本直接幹掉了幾乎全部淨利潤)。 用工成本高,現在的勞動法不區分企業性質,就實際出現了銀行工作人員和麵館的服務人員 企業都要交幾乎一樣的四險一金,而麵館老闆和銀行承擔能力其實完全不可比,約佔員工工資40%的交金比例比英美都高,這個極大的提高了在勞動用工密度較高的行業的創業成本。 房地產吃掉了太多的社會資源,極大的抬高了商業租金、辦公租金,等於其他所有行業的企業在每月向房地產行業交錢,被房地產行業“吸血”。 最後就是過度發達的電商平臺,讓每一次交易都有多家競爭者,打穿了大部分行業企業的毛利空間,小微企業當然首先面臨壓力,生存不易!


吃瓜幹活兒


小微企業規模小,人員少經不起大的風浪,小微企業投資少,企業設備比較落後,只能做一些粗加工型的產品,隨著外貿訂單業務不確定,直接影響到小微企業的生存,小企業過去都是遊走在法律邊緣,現在一切都要按法辦事,小微企業的生存空間就越小越小了。

從企業規模上分析,小微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企業在投資上規模上都是比較小的,人員上也比較少,都是招收社會上一般沒有多少學歷的人員,不是一些專業學校畢業的人,對產品的技術研發上沒有專業人員,沒有多少過硬的新產品企業就缺少競爭力,也影響到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其次,小微企業過去都是一些加工型的企業,有好多設備不健全,發展轉型又沒有充足的資金,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斷提高,對產品的質量有了新的要求,過去的老產品要不斷更新,要更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人才投入,技術投入,小微企業也沒有那麼多雄厚的經濟基礎,所以講小微企也只能慢慢退出市場。

三,從市場的角度來分析小微企業,小微企業的產品都老產品,粗製濫造的過了時產品,面臨國內國際貿易訂單萎縮的大環境,小微企業的產品需要更新換代,有實力的可以換了,沒有實力換代的也只能被市場慢慢的淘汰。

總之,小微企業由於規模小,產品的質量低,企業沒有發展後勁,跟不上市場科技發展的步伐,會逐步的走上發展關停的道路。



鵬獻舞


過剩造成的!

很多人都去創業,開店。一個街道上是有極限容量的。

說大點,就以某省會城市購物中心為例,方圓1公里有四座購物廣場,和街道上的各種密密麻麻的小商店。最後三年時間不到陸續倒閉了兩家,剩下兩家一家半死不活。其實在三四年前,這個一公里方圓也才一家而已。那時候生意還是比較紅火。後來通過稀釋和各種渠道的分流,也就導致了這一切。

我家樓下一圈四面都是街道,五六年前只有兩家藥店,三家早餐店,兩家麵館,兩家超市…現在呢?所有種類的小店直接翻倍,X2,甚至X3倍,藥店5家,早餐店9家,超市13家!還有其他很多種類…

你說這樣的密集的惡性競爭,過於飽和,它肯定加速死亡啊!所以這幾年不停的倒閉—裝修—開店—轉讓 循環!

我朋友家門口,一個比較偏僻的小區,門口一條街300米,早餐店連著開了10家!超市6家!就看誰熬不下去!它們不死誰死!

這才是真相!



酒盞花枝


個體經濟曾經搞活整個經濟,大街小巷,一片繁榮昌盛,拯救了當時大量的下崗職工,這幾年電商起來,地產起來,個體經濟倒了,倒了就倒了,可是市場蕭條,大量店鋪關門,小廠關閉,大街小巷,只有小吃,(小吃大部分也不賺錢,別行不好做,都擠進小吃,供大於求)。市場死氣沉沉,這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嗎?我的哥?



桂林李白


我們正處於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的歷史環境下,新的太陽在升起前,各種生物都在變化中等待著。這個時代是由何而來:

1、因為美國貿易戰,而且還拉攏盟國加入,中國的出海口嚴重堵塞,大中型企業的產品出不去,小的配套工廠的產品也隨之遭殃。

2、產能過剩,中國人口雖然有14億,但從商的人數比例遠遠超過歐美國家,大小企業都是企業,2-3個人工廠,特別是浙江省和廣東省,街邊店小加工,比比皆是;

3、國家出手干預,立志去除部分不合理的產能,大量環保不過關、汙染嚴重的企業被關閉,一些小地方的政府部門為了追求政績,也會私底下滅殺部分企業;

4、中國人的創業意識太強,很多人寧願去搞自媒體,拍拍搞笑的視頻,搞點三農,實在不行,拿自家的雞鴨鵝來娛樂下,或者對著鏡頭傻瓜式的拍攝吃飯全過程,你幹啥都有人看,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打工的想法越來越少,企業用工荒,搞得人工成本隨之增長。

5、二手房東聯合起來興風作浪,他們包下一大批廠房,外牆塗塗,內部搞搞,兩個月後宣佈房子上漲30%,甚至80%的都有。

6、進入了智能時代,對消費有了更高的要求,導致了一批企業主、實體店適用不了。


本人2002年中文系畢業,廣告策劃出身,深處全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城市-深圳,2007年創立自己的實業品牌,2013年開設自己的實業工廠,擅長創新營銷,連續跨界創業10多年,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商業模式設計與創新、品牌建設(虛)和實業發展(實)結合的策略。近期得空,陸續寫了一些關於商業設計及發展方面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威觀察


一,社會信息看似透明。但是實質是針對一些國有企業。對民營企業就是知道也根本涉足不了。

二,政策稅收偏向太大。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上,稅費減免,待遇天壤之別。

三,物價上漲。用人單位成本加高,社會成本也高。

四,資金和貸款。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根本區別是一個國家支持和銀行政策支持,一個是靠自己血汗錢和高利貸支持無可比性。

讓一個民營企業當擔社會責任感,看看每個民營企業家的血淚史,家庭史,哪個不是悲催的經歷。民營企業家冒著傾家蕩產,做老賴,妻離子散的風險,做企業那是拼出來的,用智慧眼識。創造出來的。應該得到大家的尊敬。


可樂樂32432921


成也房地產敗也房地產……越是高度人工智能、網絡化發展……越要放鬆很多行業發展……才能挽救一些……


本草傳人


題主不要以點帶面,你看沒看統計局的數據啊,今年小微企業各項指標都是增長的。我身邊經常接觸很多小企業主,他們都是很有自信和活力的人,今年國家出臺了很多利好的政策,比如減稅、減輕企業社保壓力、提供免息貸款等。大家都是感嘆遇到好時代了,現在是千載難逢的偉大時代,新時代充滿了新機遇,前面就是一條鮮花盛開的道路。一個三年利潤翻了三番的企業主和我說,現在感覺賺太多錢也沒啥大用,國家的各項福利待遇越來越好,以後看病上學都是免費,老了去養老公寓也是免費,個人要錢還有啥用啊?國家富強了,個人也就好了,大河有水小河必然是滿的。


大嘴不一樣


槓桿加高了!

1.2016年之前覺得自己的行業很賺錢,所以擴大規模,符合銀行貸款的去貸款,不符合銀行貸款的去民間融資,承諾給人家高於銀行的收益,因為自己賺的錢絕對可以覆蓋成本和利益,孰不知經濟形勢下行,貸款還完再去貸,貸不出來了,還貸用的錢是過橋的資金,企業出現風險,倒閉。

2.短貸長投,絕大多數企業主並不瞭解貸款週期,銀行貸款已經提示是經營性貸款一般不會超過三年,可企業主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將經營性貸款的資金投在的生產設備上,我們都清楚生產設備價格昂貴,是需要5-10才能收回生產設備成本的,結果到還款時本以為利用過橋資金週轉一下銀行還會復批貸款,就是走個形式,孰不知銀行政策也會多變,原本符合復批的貸款,總行叫停了,所以企業傻眼了。

3.跨行業佈局。自己經營的生意覺得很賺錢,想利用賺的資金再去投資其他行業,然而其他行業瞭解不足,專業性質也不同,有的投資房地產行業,有的投資餐飲行業,有的投資互聯網行業,有的投資p2p,結果都是因為對涉獵的行業到底水多深根本不清楚,頭腦一熱就投資了,專業度不夠,管理能力不夠,又加上加槓桿,當經營不善出現問題的時候,本以為能以投資產生新利群,結果卻是無底洞,投資失敗不說,拖累了原本經營不錯本行。

4.大變革週期。現階段是去舊產能轉向新產能的過渡時期,新舊產能碰撞就會傷及一些舊產能,尤其是現金流不足,橫杆加的過多的小微企業。同時受全球經濟萎靡影響,企業銷售利潤覆蓋不了成本就會降低成本,裁員是第一步。被裁員的人一般是舊產能惠及的人員,一般都是30-35歲人群同時也是社會中堅力量,這類人群的痛點是上有老,下有小,無法輕易轉行的一些人群,所以原來的行業不能再從事工作,新興行業也無法快速適應,在沒有持續收入的時候就會降低生活開銷,降低消費,又會導致其他行業收入降低,裁員......實際上就形成了經濟領悟所說的通貨緊縮,甚至是滯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