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大跳水,疫区人民谨防感冒

当前有一股强冷空气开始影响我国,一场寒潮天气来势汹汹,将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带来大范围雨雪和大风、强降温天气。

这还不算完,中央气象台于2月13日早晨同时发布了“寒潮”“暴雪”“强对流”“大雾”四预警,显示气温即将出现一次大跳水,中国气象局也于13日上午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三级应急响应。

气温大跳水,疫区人民谨防感冒

冬春交替之际,怎么寒潮、强对流都赶着一起来?未来天气形势将如何变化?别急,听小编跟你说!

寒潮来了,北京将有暴雪

不少人都感觉,今年的冬天偏暖了一些。

但在全国多地经历升温之后,一次强寒潮天气正蓄势待发,让你尝尝立春后的“凉意”。据中央气象台预报,2月13日至16日,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将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和大风、强降温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介绍,<strong>本次天气过程具有雨雪量大、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降水相态复杂等特点。

雨雪天气打头阵。<strong>华北地区降雪为13日夜间至14日夜间,黄淮至江南北部降雪为14日夜间至15日夜间。其中,北京将迎来明显雨雪天气,大部分地区可达大雪,过程累计降水量 10~20 毫米,局地暴雪。城区降雪较明显的时段为 14 日 02 时至 20 时。

降温方面,<strong>13日至16日,中东部大部地区自北向南将出现8至12℃降温

,其中内蒙古中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南部、山东北部、安徽南部、湖北东部及江南、华南北部等地降幅有12至14℃,局地降温14℃以上。17日早晨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江南南部到贵州一线。

“由于近期全国大部升温较快,且空气湿度较大,在强冷空气影响下,将出现复杂的降水相态变化。华北中北部以降雪为主,淮河及其以北地区,降水将先后经历雨、雨夹雪、雪的变化。在黄淮至江南北部,更多的是降雨和雨夹雪。”何立富说。

气温大跳水,疫区人民谨防感冒

何立富解释称,最近一周,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处于偏弱状态,取而代之的是暖湿气流的不断拓展。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非常活跃,源源不断地向北推进,形成暖性高压脊,因此我国中东部气温不断升高。同时,来自中高纬度的冷空气在中西伯利亚汇集,从而形成冷高压,从13日夜间开始快速南下,爆发寒潮,与不断向北推进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雨雪天气。由于冷空气十分强大,且行进速度快,导致冷暖的快速交替和剧烈降温。

今年首次寒潮过程将是一个“全能型”选手,雨雪、大风、降温一个都不少。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寒潮过程气温起伏较大,尤其是南方没有供暖的地方,降雨伴随降温,体感上会更加阴冷,<strong>公众需注意添衣保暖,防止感冒,饮食上多饮用类似红枣茶、生姜水和桂圆茶等驱寒的饮品。

强对流怎么也来凑热闹?

近期,我国南方多地频繁出现雷暴大风、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过程。这不是经常在夏季出没的吗?怎么这才2月就来了。

与往年同期相比,目前出现的强对流天气属于正常现象吗?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田付友告诉记者,许多公众可能会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强对流天气在这个季节不会出现。其实,<strong>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对流性天气,虽然冬季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但出现打雷、下冰雹的现象也不算特别。

更早一些,今年1月24日,江南南部及华南中西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对流天气,不过那次过程影响范围较小,对流强度也较弱。

气温大跳水,疫区人民谨防感冒

“目前来看,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范围较大,出现时间早,但强度方面的极端性并不显著。”田付友建议就影响范围和强度而言,在2月份出现此次这么大范围的强对流过程,相比常年来说要偏早一些。相关部门应及时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可以提醒公众注意提前做好防御措施。

那么,近期南方地区频繁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原因是什么?田付友解释称,冷暖空气的频繁交汇导致了近期我国南方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多次出现。短暂的升温之后,北方地区冷空气南下与暖湿空气交汇,即形成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

他表示,近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升温明显,江南南部和华南的日最高气温已经超过了20℃,近地层升温较快,但中高层仍然为较冷的层结,这样一种不稳定的层结结构,一旦有扰动辐合抬升触发机制出现,易于触发强对流天气。本次强对流的过程的前期,主要受南支槽影响,影响将持续到明天白天,随后随着冷空气的南下,冷空气前沿锋面将再次扮演触发系统的角色。

“但此次寒潮过程并不会加剧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前期热力条件已经释放了一些,冷空气移动到江南和华南地区时会再次触发强对流天气,目前看,强度不会超过当前的强度。”田付友表示,冷空气过后的天气将以湿冷为主,暖空气几乎都被强冷空气推到了南海的海面上,后面几天内不利于出现较强的对流天气。<strong>预计本次强对流过程将持续到15日白天。

气象专家提醒,此次强对流天气影响范围较大,南方多地出现的雷电、冰雹、局地短时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天气,会对交通和设施农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公众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strong>出行前一定要提前查询相关信息,关注当地短临时段的天气预报,注意道路积雪、结冰和局地强降雨对交通及运输的不利影响,做好防寒保暖,减轻强降温对身体产生的不利影响,谨防感冒。


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出品

记者:郭静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