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控十问十答(病例所在小区居民防控专版)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很多人每天都在关注新增病例是不是出现在我的小区,并祈祷这样的事情不要发生。但当病例真的出现在自己的小区,我们如何应对?今天,为大家带来“病例所在的小区居民防控”专版,看看是否解答了大家的困惑。

新冠肺炎防控十问十答(病例所在小区居民防控专版)


一、小区内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消毒谁来做?

新冠肺炎病例出现并隔离后,疾控机构会在病例离开后,对病家进行彻底的消毒。社区、小区物业部门也会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做好小区公共区域的清洁消毒。


二、小区出现确诊病例后,哪些人要进行医学观察?

在无防护状态下与病例有共同居住、学习、工作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会被通知为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作为密切接触者,要积极配合社区和地段保健科医务人员,这样既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


三、空气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还能开窗通风吗?

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醒大家,注意保暖。


新冠肺炎防控十问十答(病例所在小区居民防控专版)


四、小区出现新冠肺炎病例后,居民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1.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坚持外出回家后,准备食物前,清理垃圾后,接触口、眼、鼻前后,照顾老人、儿童、病患前后,拆快递后,进食前,如厕后或怀疑手脏时,用肥皂和流动水正确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

2.做好居室通风换气,每日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开窗通风时要注意人员保暖。保持环境卫生,采取湿式清洁。

3.不聚会、不聚餐,避免不必要的邻里串门,减少与他人密切接触。

4.尽量避免乘坐厢式电梯或去人群密集场所。如需要乘坐厢式电梯、进入人员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正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保持手卫生,与他人尽量保持一定距离。

5.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或纸巾遮住,不用手接触口、眼、鼻。口鼻分泌物或吐痰时用纸巾包好,弃置于垃圾箱内。

6.平衡膳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充分休息,保持心态平和、心情放松。

7.食物加工时,生、熟分开,禽肉蛋鱼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8.不信谣、不传谣,减少不科学、不真实信息的误导。

9.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私家车)到发热门诊就诊。


五、现有宠物是否可以继续饲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提示,目前尚无证据显示饲养猫狗等宠物会造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以继续饲养宠物,但依然建议居民朋友做好家庭内部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宠物粪便,注意宠物本身的健康状态,尽量减少携带宠物外出。与宠物接触后正确洗手,保持手卫生。


六、与新冠肺炎病例同一栋楼,同一单元或同一楼层的居民要重点关注什么?

在居民日常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要重点关注以下措施:

1.接触公共区域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部位后,不要直接触碰口、眼、鼻,要及时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剂,保持手卫生。

2.加强楼道通风换气,保证单元公共空间通风良好。

3.注意每日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勿将垃圾堆放到楼道,应投放至小区垃圾桶内。

4.关注本小区的疫情信息,配合疾控机构或者社区开展疫情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疫情防控工作。

5.充分的室内外空气交换,是室内污染物排放的最有效措施。因此,要坚持每日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风良好。开窗通风时要注意人员保暖。


新冠肺炎防控十问十答(病例所在小区居民防控专版)


七、小区内出现确诊病例,社区居委会应该做些什么?

1.组织动员: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鼓励居民和志愿者参与,组成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病家和公共区域的消毒工作,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清除垃圾,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2.发布告知:可以采取一封信等方式向小区居民发布相关信息及社区联络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发布核心防控知识和防护要点,减少人群聚集活动,消除恐慌情绪,出现可疑症状及时联系社区以及地段保健科医务人员。

3.继续做好外地返京人员摸排登记和管理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服务,做好个人防护、消毒用品的物资储备。


八、小区内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其他居民心理压力很大,大家怎样才能舒缓紧张情绪?

此时的心理压力往往来自对疫情和对自己健康情况的过度关注,而且容易关注负面信息。缓解心理压力需要注意:

1.关注积极信息,特别是疫情防控进展的积极信息。

2.关注自我防护和应对压力的科学知识,掌握调整情绪状态和行为的科学方法。

3.增强信心,让积极信息和科学知识发挥作用,认真配合社区和疾控部门的工作。

4.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必要时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提供免费心理服务:

北京市热线:800-810-1117、010-82951332(24小时);

九、小区内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社区工作人员如何对恐慌、焦虑的居民做好心理疏导?

1.了解恐慌、焦虑居民的基本信息(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家庭情况等)与文化、宗教、习俗等。

2.传递正面、已得到证实的信息。引导对方不信谣、不传谣,减少不科学、不真实信息的误导。尊重对方,用宽容、接纳、不评价的态度促进关系建立。用温和而稳定的声音、中等语速交流,多用开放性提问,少用封闭性提问和“为什么”的问题,适当给予回应。不要轻易打断居民的倾诉。

3.如果允许,帮助居民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哪里可以得到口罩等防护用品、哪里可以快速就医、社区服务平台APP等)。

4.可以建议居民制定日常生活计划,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生活。也进行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以应对恐惧、焦虑来临时出现的躯体症状。

5.解决不了的可建议居民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十、小区出现确诊病例后,社区和物业部门如何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毒?

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应避免过度消毒。

1.地面和可能被污染的墙壁等表面: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采用市场常见5%有效氯84消毒液计算,欲配置1L的1000mg/L消毒液,需原液20mL,加水980mL)擦拭或喷洒消毒,消毒顺序由外向内,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公共区域门把手、电梯间按钮及内壁等人员经常接触的表面:增加巡查频次,视情况增加消毒次数,可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采用市场常见5%有效氯84消毒液计算,欲配置1L的500mg/L消毒液,需原液10mL,加水990mL)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3.公共卫生间:公共卫生间应增加巡查频次,视情况增加消毒次数。卫生间便池及周边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采用市场常见5%有效氯84消毒液计算,欲配置1L的2000mg/L消毒液,需原液40mL,加水960mL)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卫生间内的表面应消毒手经常接触的表面为主,如门把手、水龙头等,可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4.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5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液(采用市场常见5%有效氯84消毒液计算,欲配置1L的5000mg/L消毒液,需原液100mL,加水900mL;欲配置1L的10000mg/L消毒液,需原液200mL,加水800mL)小心移除。可能受到污染的表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处理污染物应佩戴手套与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处理完毕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5.拖布和抹布等清洁工具:应专区专用、专物专用,避免交叉污染。使用后以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存放。


内容来源:(今日头条:北青社区报东城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