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家经学为指导思想的东汉,道德标准是什么

前言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任何朝代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经学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指导思想,整个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儒家经学最鼎盛的时期,出了一大批的经学大师,培养了一种独特的士大夫文化,形成了东汉的道德标准。

道德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善恶标准,是一种自上而下,由官方提倡指导,由民间自觉遵守,由舆论自行监督,由标准判定行为的一整套社会准则和规范,作为封建社会经学正盛的两汉,其道德标准更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

东汉时期的人才举荐制度是察举制,其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科目是:孝廉、茂才与明经。孝廉就是孝顺和廉洁的意思,这是以道德来选拔人才,也是大多数普通士人进入官场的第一步,只要被举为孝廉,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官场。茂才就是秀才的意思,是以才能作为选才的标准。明经就是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所以东汉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道德与才能,才能中尤其是儒家经学为标准,这就形成了东汉进入官场的途径,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选官的标准,同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


以儒家经学为指导思想的东汉,道德标准是什么

道德

东汉自汉和帝之后,朝廷陷入了外戚与宦官轮流掌权的时代,朝廷上层弥漫着一股争权夺利的气息,但东汉时期的部分士大夫阶层却是整个社会的一股清流,他们不畏强权、直言纳谏、秉公执法、淡泊名利,他们的行为成为东汉百姓与士人尊崇的典范,他们所树立的榜样成为东汉一朝的道德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袁安和杨震。

一、袁安其人

袁安出自豫州汝南袁氏,他的后世子孙中出了四世三公,三国时期有名的诸侯袁绍和袁术就是他的曾孙,袁安出自士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也是士大夫阶层能够掌控社会舆论的原因所在,平民百姓是没有受教育的条件,袁安的祖父袁良是以明经方式被推举为官,成为太子舍人(太子的秘书或侍从),并且袁家一直是儒经《孟氏易》的研究者,袁安自然也不例外,《孟氏易》后来成为袁氏家族的家传研究经学,袁安能够成为当时名动一时的道德典范,就在于儒家经学影响之下表现出的崇高个人行为。

1、公私分明

袁安最初是县里的功曹,也就是县令的助手,当年萧何也是这个官,袁安有一次到州里办事,州里有一个从事托袁安顺便捎带一封信给县令,但被袁安拒绝了,袁安说道:如果你是公事,自有官府的驿站负责传送,如果你是私事,就不应该找我。


以儒家经学为指导思想的东汉,道德标准是什么

袁安

这就是袁安公私分明的行为,这事很小,但从侧面看出袁安对名节看得很重,公是公,私是私,绝对不混为一谈,这不仅让人产生威严,也让一些小人敬而远之,更让袁安远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后汉书袁安传》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2、敢于担责

袁安后来被举不孝廉,就是因为其个人道德高尚,步入仕途,做了阴平县长和任城县令,汉明帝时期,发生了楚王刘英谋反案,因此案受牵连的人达到了几千人,汉明帝大怒,想不到这么人参与谋反,当时这个案件没几个人敢审,审严了,要死不少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审轻了,皇帝不乐意,那是掉脑袋的事,最终这事被人推荐袁安来审理,袁安也被皇帝任命为楚郡太守负责审理此案。

袁安接手此案后,一不进衙门,二不严刑逼供,直接到监狱调查情况,现场考查,收据第一手资料,然后迅速将那些没有证据而受到牵连的犯人逐级上报,把这些没有明显证据的人全部释放,当时袁安这一行为把监狱里的官员吓个半死,牵涉谋反那是重罪,诛三族的,袁安就这么轻易放了,万一上面追查起来怎么办?监狱官员面对上级袁安叩头劝谏,袁安说:如果不合法律,我袁安一人承担,不连累你们。


以儒家经学为指导思想的东汉,道德标准是什么

袁安卧雪图

最终袁安采取了柔和手段处理了些事,放了四百多户明显没有证据的人家,这事后来也受到皇帝的肯定,从汉明帝的角度出发,谋反的人多,不是说明了自己的统治有问题吗?但以放一批、杀一批是汉明帝可以接受的,而这正是袁安极力主张的,这就是袁安敢于承担责任的行为

《后汉书袁安传》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3、直言纳谏、不畏强权

汉和帝初年,袁安作了司徒,当时的汉和帝即位时只有10岁,由窦太后听政,车骑将军窦宪深怕朝廷军政大权,窦氏一族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炙手可热,窦宪在朝中为所欲为,擅自发兵攻打北匈奴,而窦宪的弟弟卫尉窦笃和窦景,一个是宫廷的警卫长卫尉,一个是京城的卫戍司令执金吾,手握兵权,在京城耀武扬威,朝廷大臣多是敢怒不敢言。

司徒袁安联合司空任隗、太尉宋由以及九卿官员一起向太后劝谏,好多次奏章被扣,太尉宋由以及九卿官员都退却了,只有司徒袁安和司空任隗仍然不停地劝谏弹劾窦氏家族违法人员,以及依附于窦氏而违法乱纪的各级朝廷官员四十多人,只要是犯法的官员,没有不被袁安弹劾的,袁安等于是把窦氏一族从上到下行罪了个遍,依然不依不饶,这就是袁安直言纳谏、不畏强权的行为

以儒家经学为指导思想的东汉,道德标准是什么

道德规范

4、袁安困雪

然而袁安最有名的事却是“袁安困雪”的典故,讲的是袁安还没有作官的时候,有一年冬天,下了十几天的大雪,积雪有一丈多深,洛阳县令到辖区视察灾情,家家户户都清扫大雪形成道路,县令来到袁安住的地方,只见大门紧闭,大雪堵门,于是县令让人打扫出一条路,打开房门,只见袁安奄奄一息躺在床上,县令就问袁安为什么不出去寻求帮助,袁安回答道:大雪天每个人都是又饿又冻,我不应该再去麻烦别人!县令认为袁安的品德很高尚,于是举荐袁安为孝廉。

这事今天看起来很迂腐,但在当时儒家经学流行的两汉时期,不麻烦别人,宁愿自己忍饥挨饿是一种高尚品德,意思就是生活虽然清贫,但是很有节操,类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怀,这就是袁安的品德。袁安困雪这事不仅在东汉为人所称颂,而且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一直是文人墨客崇拜的对象,袁安困雪也被后人不断地制作成画作《袁安卧雪图》,成为后世文人标榜清贫有节操、自力而更生的道德典范

《汝南先贤传》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综合起来,袁安就是一个公私分明、敢于担责、直言纳谏、不畏强权、品德高尚、素有节操的贤人。

二、杨震其人

杨震出身弘家杨氏家族,其家族的辉煌不亚于袁安的家族,杨震本人被称为“关西孔子”,其学问渊博,通晓经学,杨震的祖先是杀项羽有功的赤泉侯杨喜,杨震不仅本人官至太尉,而且后世子孙中有三世官至太尉,杨震有一个玄孙叫杨修,被曹操所杀,杨震还有一个十四世玄孙叫杨坚,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以儒家经学为指导思想的东汉,道德标准是什么

杨震

杨震家族也是研究儒经的,与袁安不同的是,杨家研究的是《欧阳尚书》,杨震的行为与袁安既有类似的,也有不同的,比如公私分明、直言纳谏、不畏强权、品德高尚,这些与袁安都是类似的,杨震在汉顺帝时期担任司徒,就敢向朝廷检举皇帝奶娘家族的违法乱纪事件,一不怕打击报复,二不是怕丢官罢爵,同时还以汉高帝时期的非功不侯来劝谏皇帝不能封外戚为侯。

杨震还拒绝了朝廷高官要借杨震之手推举裙带关系的亲戚在朝中为官,这同样是不畏权贵的表现,杨震接二连三地向汉安帝苦谏不要铺张浪费,不要大兴土木,不要侵扰百姓,可是汉安帝不听,朝廷中越加黑暗,杨震还向汉安帝劝谏不要杀害直言相谏冒犯皇帝的官吏,但汉安帝仍然不听,这些都是杨震的直言敢谏。

除此之外,杨震与袁安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1、淡泊名利,隐居钻研学问,不受朝廷征辟

杨震很早就有才能与贤名,但直到50多岁之后才出来做官,50岁之前,杨震一直是处于专门研究学问,四处教学的状态,这是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的原因,官府多次征辟杨震出来做官,杨震都拒绝了,杨震之所以出来做官,还是因为出现异相:冠雀衔了三条鳣鱼,飞到杨震的讲堂前面。古人很信这个的,于是杨震不久之后就出来做官了。

这就是杨震的淡泊名利,在儒家经学盛行的东汉,不应征辟就是一种节操,拒绝高官厚䘵就是淡泊名利,古人生命本来就短,50多年已经超过了平均年龄,如果不是异相,杨震说不定一生都在教学和研究学问,这就很像民国时期的大师一样,成为当世大儒,也就不会在黑暗的官场上枉死了。


以儒家经学为指导思想的东汉,道德标准是什么

杨震

2、清正廉洁,推辞重金

杨震的生活很简朴,不仅自己生活简朴,而且要求家族所有人都一样生活简朴,出门走路不坐车,吃饭只吃蔬菜没有肉,杨家没钱吗?并不是,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然而杨震高尚的还不在于这,而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欺骗自己的良心,比如那句著名的:天知、神知、我知、你知。

杨震曾经举荐这一个叫王密的人为茂才,在升任荆州刺史时,杨震一次路过昌邑,当时的昌邑县长就是王密,听说杨震来了,晚上赶来拜会杨震,并准备送给杨震黄金十斤,当时只有王密和杨震两个人面对面说话,没有第三人,可是杨震明确地拒绝了王密,王密说现在没有知道,收下吧,杨震却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后汉书杨震传》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3、受人陷害,慷慨赴死

杨震不是一个适合做官的人,但其在官场上终身没有辜负自己的原则,在杨震为官的时代,由于皇帝昏庸,宠信外戚、宦官,杨震不断地受到小人的陷害,也促怒了皇帝,被汉安帝下令送归原籍,作为一代贤士的杨震,受不了官场的黑暗和皇帝的昏庸,在回家的路上,服毒自杀而亡,杨震用自己的死向世人解释了什么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当满朝文武趋炎附贵、颠倒黑白,杨震的行为更显得高尚无比,杨震的死同时是一种无奈,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以儒家经学为指导思想的东汉,道德标准是什么

道德

综合起来,杨震是一个公私分明、直言纳谏、不畏强权、淡泊名利、清正廉洁、慷慨赴死、饱读经书的贤士。

以袁安和杨震在当时崇高的威望,绝大多数士人和百姓把他们看成国家的栋梁和道德的典范,把袁安和杨震的所有行为组合起来,就能看出东汉时期的道德标准,可以用五个字概括:

1、:东汉除开国皇帝之外所有皇帝的名号中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汉明帝叫孝明皇帝,汉献帝叫孝献皇帝,除了皇室重孝,在人才选拔中也有以”孝廉“为科目的选拔方案,所以孝顺是东汉的第一道德标准。

2、:正直,刚正的意思,既有直言纳谏,又有刚正不阿。

3、:就是廉洁的意思,包括为官清廉,公私分明,这也是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

4、:本意是善良多财的意思,引申为有德性和才能的人。

5、:节操,节气的意思,包括不畏强权、慷慨赴死、品德高尚、素有节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