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禮儀之戰”昇華為“智謀之戰”的里程碑


《孫子兵法》是“禮儀之戰”昇華為“智謀之戰”的里程碑

《孫子兵法》圖片

“禮儀之邦”的戰爭法則

中國成建制地用兵始於黃帝,征戰的“禮儀”完備於周朝。周朝設大司馬掌天下兵事,規定天子設六軍,公國設三軍,侯國設二軍,子男國設一軍。每軍12500人, 由軍將(卿)統領;每師2500人, 由師帥(中大夫)統領;每旅500人,由帥(下大夫)統領;每卒100人,由卒長(上士)統領;每兩25人,由司馬帶領;每伍5人,由伍長帶領。軍隊的核心人員由王族與貴族子弟組成,基幹力量是平民組成的甲士。

周朝是中國的“禮儀之邦”,祭有祭禮,葬有葬禮,聘有聘禮,連軍隊征戰,也有許多“禮儀制度”。不遵守這些“禮儀”,就是不遵禮制。

當時規定:軍隊征伐是“成列而鼓”,即排好陣勢後先“鼓樂齊鳴”,然後擊完鼓才能發動攻擊。若對方正在渡河,需等對方渡河上岸列陣後,才能發動攻擊。

列陣攻擊前因為要“鼓樂齊鳴”,故帶兵征伐也稱為“禮樂征伐”。當時規定“禮樂征伐由天子出”,只有天子或天子調動的軍隊才能“征伐”。未經天子許可使用軍隊,那就是亂臣賊子。

當時打仗是典型的大方陣兵車衝擊作戰,自然是兵車多,實力強者容易取勝。那時人們的意識,自然也是重實力而輕謀略。“禮儀”還多方限制謀略。

當時還有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帶兵征伐須師出有名,不能貿然發動戰爭的禮儀。此外還有“不加喪,不因兇”的限制,即不乘人家國君去世或鬧災荒等重大變故去發兵攻擊。在交戰前,要派使者先向對方說明徵伐的理由,若對方打仗時被打敗逃跑了,追趕時最多隻能追五十步,超過五十步就失禮了;若在交戰時遇到了敵方國君,非但不能攻擊,還要躬行軍禮,然後才能與其他軍士搏殺。

還有兩國打仗,是不能打到對方國土上去的,只能在國境線上開戰搏殺。國境線也稱為“邊疆”,在邊境線上打仗也稱為“馳騁疆場”。

自詡“仁義”大軍,豈可天下無敵


《孫子兵法》是“禮儀之戰”昇華為“智謀之戰”的里程碑

宋襄公率領的仁義大軍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有宋楚交戰的記載:“宋軍與楚軍在泓水作戰,楚軍還未渡過泓水,宋軍已經擺好陣勢。司馬子魚對宋襄公說:“敵方人多而我方人少,趁他們還未全部過河,下令攻擊吧!”宋襄公說:“不行,楚軍全部渡河後再打吧!”楚軍過了河還未擺好陣,子魚又建議下令攻擊。宋襄公又說:“不行,等楚軍擺好陣再打吧!”楚軍擺好陣向宋軍發起攻擊,結果宋軍被打得大敗,宋襄公大腿受了傷,他的護衛官也被殺死了。宋國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卻辯解說:“有道德的人在戰鬥中,只要敵人負了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頭髮斑白的敵人。我們作為一個國家,不應該去進攻未擺好陣的敵人。”自詡“仁義”大軍統帥的宋襄公,他的“仁義”大軍不僅沒有使天下無敵,反而被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也成為遺笑千年的糊塗君王。

在晉楚城濮之戰中,由於晉文公使用了“退避三舍”、“誘敵深入”等計謀,晉國下軍副將胥臣,將虎皮蒙在戰馬身上,給楚軍以毛骨悚然的視覺,首先擊潰了陳、蔡聯軍;晉上軍主將狐毛樹起兩面大旗,假意撤退,下軍主將欒枝令戰車拖著樹枝逃跑,引誘楚軍追擊;晉中軍元帥先軫,率晉軍精銳向楚軍攔腰衝擊。加上狐毛、狐偃率上軍從兩邊夾擊,楚國的左軍、中軍也隨之潰敗了。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榮獲完勝。

孔子對這件事的評論說:“面臨危難時能採用詐術,足可以使敵兵退卻;退敵回來後尊崇賢人,足可以報答賢人的恩德。晉文公雖然不能始終如一,卻也足以成為霸主啊!”

看來一貫“克己復禮”的孔子,對晉文公“臨難用詐”之法還是讚賞的。

《孫子兵法》中的智慧謀略

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中晚期,隨著戰爭形勢的不斷髮展,即便佔有一定優勢的大兵車衝擊作戰,也很容易被打得丟盔卸甲。其戰術是:在攻方發動大兵車衝擊時,守方先以弓弩手伏陣放箭,再以甲兵上陣格殺,最後再發動兵車衝擊。這樣,再強大的兵車團隊,也要被打得落花流水了。

在春秋中晚期成書的《孫子兵法》中,完全摒去了“禮儀徵戰”的拌索,處處彰顯著人謀智慧的閃光。《孫子兵法》的首篇《始計篇》,是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進行預測,它特別強調了用兵前的周密謀劃以及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而不需要考慮戰爭的合理性、合法性。

《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提倡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第六篇《虛實篇》,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孫子兵法》《兵勢篇》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總之,“兵者,詭道也!”是《孫子兵法》主張的核心內容之一。戰爭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就是流血的政治,就是要盡一切辦法,盡智盡力,利用地形、天氣、士氣,利用敵人的疏忽、驕奢,利用一切能利用的積極因素,去打擊敵人,消滅敵人。故《始計篇》稱:能“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要”不擇手段地“去爭取勝利。


《孫子兵法》是“禮儀之戰”昇華為“智謀之戰”的里程碑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曾直言不諱地說:“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講那種蠢豬似的仁義道德。我們要把敵人的眼睛和耳朵儘可能地封住,使他們變成瞎子和聾子。要把他們指揮員的心儘可能地弄亂些,使他們變成瘋子,用以爭取自己的勝利。”

《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其邏輯縝密嚴謹,思想精髓富贍,內容博大精深,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孫子兵法》既是中國軍事文化遺產的瑰寶,又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孫子兵法》還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也被稱為世界的“兵家經典”。後世形形色色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它對中國和世界軍事科學的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