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以来,你读过的书中,如果只能推荐一本,你会选择哪一本?为什么?

张小龙



生活在越南


余华的《活着》。我小时候断断续续地看过电视剧版的,成年后看过小说。当我感觉活着太难时,总是想到书中的主人公富贵,如果我是富贵,还能活下去吗。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小说主要讲的是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命运无常,人生实苦,只要自己的亲人都在就是福分









小菊在珠海


推荐《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像一本魔术书,在不同年龄段时期看,总会有不同年龄段的收获。我是在上初中时看的,那个时候学习很认真,很努力,有时候会为了遇到诸多无法解开的难题而苦恼,有时候会因为友情的背叛而沮丧无比,当我看到这本书,并且一口气把他读完后,我觉得轻松自在了许多,来自学业和人际交往的压力似乎没有那么沉重了;去年我闲来无事又翻看了这本书,我突然间有一种俯瞰人生的感觉,似乎在我这个年龄,我看到了人生的不如意是日子里的调味剂,应该更坦然的接受,不盲从,不迷茫,不枉然!不知道再过20年,再拿起这本书会是什么感受了?[微笑]



海上飘风


有生以来,我读过的《老子》这一本书值得推荐。这是一本开大智慧的书,有人生观、世界观,甚至于具有宇宙观的视野,例如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但它不是一般的“道";"名"可以用来命名说明,但它不是一般的“名"。"无"这个虚无状态,可理解为天地开始时的浑沌状态;"有"这个实有状态,可理解为万物之母的滋生状态。因此,时常保持“虚无状态”,希望从中观察到其中的奥妙:时常保持“实有状态",希望从中观察到其中的终极与归宿。这两种状态,同样出自于本原一体只是不同的命名说明,同样称谓它为玄妙。玄妙的进一步玄妙,是众多奥妙的门径。

        这一章是老子的世界观与宇宙观的综合体现。第一个"道"是指世界与宇宙的本原,世界与宇宙的本原就是规律与法则。宇宙间的规律与法则众多,人类认识掌握了一部分,还有众多众多的规律与法则人类目前还无法达及。地球自转有了昼夜是自然规律,地球绕着大阳转有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是自然规律,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周期性绕着太阳也是自然规律,还有银河系、河外星系无一不是在规律中进行,这就是自然之道。还有人文之道,所谓人文之道具有狭义的理解,人类文明创造了人文的方方面面,生活秩序、精神境界、为人处事、生老病死、婚姻嫁取、经济发展、政治吏治、军事干戈等等都属于人文之道的范畴,都有其规律与法则的内含,这就是人文之道。

      第一个"名"是"道"的情状的表达,即“道"的情状表达要有人文的命名与说明,所以说它不是一般的命名与说明,因为这个“名"与"道"是相通相融的,具有"道"的本质规律与法则,只是用人文的语言来表述很难真正达到“道"的实质内涵。就像是"地心说"与"日心说"在一定的时空中都符合道的规律与法则,但这种命名法则还是远远不能符合宇宙天体的规律与法则,即不能真正透释宇宙之道的命名与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当时是最高权威的力学理论,可到了爱因斯坦面前的广义相对论却就显得很狭隘,因为牛顿第二定律在绝对时空时可以适用,但是到了亚光速的相对时空中就偏离"道"的真正内含了。可见"道"具有相对性,即规律与法则也具有相对性,不同的时间与空间所反应出的规律与法则是相对的。

      "无”与“有"是"道"之名的两种状态,老子在这一章中指出了宇宙生命的两种状态即“无"与"有",宇宙中各天体的诞生没有生物生命时处于“无"的状态,当有了生物生命之母滋生万物时就是处于"有"的状态,因此"无中生有"不是没有道理,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同时在这一章中指出了"无"与“有"的演变规律。在“虚无状态"时,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地进行奥妙的变化,人类要观察其中变化的奥秘就能参透"无"的规律与法则,在人文领域一件事情未发生之前处于“无"的状态,但这件未发生之事一定有其奥妙的变化规律可循,一定有产生这件事内因、外因变化规律因子的奥妙,这也在教我们在为人处事时应该如何看待“无事"时所采取的态度,应该要时刻考量各种变化的奥妙。在“实有状态"时,也同样存在无时无刻地进行终归终结时的变化,有了不一定拥有,有财富不一定拥有财富,得到了也会向失去转变,老子也道出了"有"向"终结"转变时所采取的态度,应该要时刻考量这种变化的奥妙。最后指出“无"与"有“同出于"道","无“是道,"有"也是道,只是用不同的命名说明,而且两者都具有玄妙的变化规律,这种变化规律具有奥妙所在,把握了这些变化规律是众多奥妙解开的康庄大道。

        历史上众多名人解读《老子》第一章,有从唯物角度理解,也有从唯心角度理解,这两个角度理解都没有偏离老子的本义,只是把老子的本义一分为二去理解了,当唯物角度更流行于世时对唯心理解加以打压,当唯心角度更流行于世时对唯物理解也给予打压,这本身也是"道"的规律与内涵,因为时空是在不断变化的,某一时空必然存在符合某一时空的规律与变化。在魏晋玄谈盛行之时,唯心角度的"道"自然而然成了“无中生有"、"形而上"的玄之又玄的道。老子本义没有唯物与唯心之分,但是存在“无"与“有”之别,既使用现代语言说唯物还是唯心,两者同样遵循道的内涵。

      以上所言的一分为二,从唯物和唯心两个角度去理解老子的“道",在第一章中指出了道的二元论,即"无"与"有"是道的二元,道的二元论是广义二元,不是狭义二元,有无、上下、高低、疏密、爱恨、恩怨、舍得等等都是"道二元论"的属性,都具有道的本原规律与法则,自然之道与人文之道也是属"道二元论"的范畴。老子生活在东周中后期的公元前570年至公元前470年间,在周王朝当过图书馆馆长,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闻名天下。易经成书于西周,年代早于老子,老子也一定深得易经的精华,易经最基本的理论就是阴阳理论,因此在《老子》第一章中无不处处看出阴阳理论的再现和进一步的诠释,用"无"与"有"做为道的二元进行阐释,也可理解为道的阴阳理论来阐释,很明显在此看出,"有"就是阳,"无"就是阴,阴阳具有"无有”的特性,无有具有"阴阳"的特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可转阳,阳可转阴。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这才是《老子》第一章重要而需领悟的内容,用现代哲学思维则就是唯物辩证的矛盾论去体悟老子"道"的二元论,或者说叫道的阴阳论,那么就有阳之道和阴之道的二相性,则会更好理解。用有无来说道,和用阴阳来说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是高度相通的,只是名称命名说明不同罢了。

     用纯宗教的理性思维看老子的道,这个道是一个闭环圆圈,在佛法中叫轮回,在这个道圆圈中,有两个极点分别是"无"和"有",无在左,有在右,当“无"向"有"方向顺时针转动则无生有即为物之生,当"有"向"无"方向也是顺时针转动则有生无即为物之死,这就完成了一个圆圈的轮回,因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生不息的轮回效应就不难理解了。

       千言万语只能用"道"来形容宇宙观,人类认识宇宙有时空的相对性与局限性,"道"为有无二相性,"道"也为阴阳二相性,都同为道二元论的范畴,大道无形,大道有存。这就是老子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足见老子的伟大。

泓瀚易道智慧学











泓瀚先生易道智慧学


最近看了《小王子》英文版的书,又看了电影,当电影中的小王子回到他所在的行星,“看”到他所认为的整个宇宙中唯一一朵玫瑰的时候,我泪流满面。

作者在书的开头就说,要把这本书献给一个大人,或者是把它献给这个大人曾经做过的孩子。

《小王子》讲述的是爱与被爱的童话。

你曾想要成为骄傲的玫瑰,能让小王子提着装满清水的喷壶日夜守候,能用幼稚的花招换得挡风的玻璃罩,能让一个人在仰望星空的时候,因为你的存在,认为所有星星都开了花。

后来你可能成为了麦浪边的狐狸,教会了小王子如何驯养,告诉他用心才能看见事物的本质。但他的心里依旧住着B-612上的玫瑰,只记得他的狐狸朋友告诉他,要对驯养过的东西负责。

再后来你希望成为小王子,因为他游历过许多星球过后,依然拥有孩童的澄澈。得意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阴郁的酒鬼,数星星的商人,昼夜不停的点灯人,记载永恒的地理学家,这些只是让他发现了成人世界的不可理喻,却未曾让他忘记他的玫瑰。

如果没有成为玫瑰,没有成为狐狸,也没有成为小王子,那愿你是那个还能听懂孩子的故事,愿意相信小王子回到了他的星球的飞行员。


SuperAki


.“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训。是啊,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离开了书,人们的生活将是一片空白。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书名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的确是一本好书,自从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真正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在我最黑黑暗的时刻,给了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在她生命的88个春秋里,只拥有19个月的光明与声音,但她的精神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光明与希望。她接受了命运对她的挑战,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难,用爱心去拥抱世界,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

这本书写了海伦对光明的热切的渴望、写了她对人生的感慨,让读过这本书的人和她一起分享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字里行间,无不洋溢海伦对人生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诫世人应该珍惜拥有的一切。

海伦非常想要看她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她在书中写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看他们的温厚与善良……第二天,我要去看黎明,看曙光……第三天,要看我生活的世界,那是多么美好!”三天的时间,这对海伦来说多么珍贵啊!然而,这只不过是她的一个愿望而已。三天光明,对有些人来说微不足道,像我们学生中就有一些这样的人,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优越的学习条件,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珍惜拥有的一切,白学习当做一大苦差,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不前,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

我非常喜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自信、坚强与乐观,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它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相信大家看过以后,一定会终生受益。





阳刚至强1


我推荐《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的作者叫豆豆,鲜有资料见于网络,本尊照片更是觅而不可得,身份隐藏的是深之又深,在网络上寻找真是如同网海寻针。网海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虽然很类近于西方高智力、高智商畅销小说模式;但是其核心的内涵却是浓浓的中国传统式文化。故事的情节不复杂,以一位警花芮小丹与一位金融投资者丁元英的偶遇而碰撞出一段超脱凡俗的爱情,继而演绎出一个现代版既合乎国法又依托佛理的商战神话。牵出一个“得救之道与救世主就是自己” 的命题。立意之高,寓意之深,悲凄之大,既赚了读者的眼泪也以智慧启迪着读者的思维,确实是一本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

该书是作者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背叛》和《天幕红尘》,其中《遥远的救世主》和《背叛》都被翻拍成了电视剧,无论是书还是电视剧,都有直击内心深处让你思考的东西!

如有兴趣的朋友想要阅读可以关注和私信我,免费把电子书和电视剧资源分享给各位!


见路不走不走寻常路


我推荐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r

李笑来对《奇特的一生》推崇备至,《做时间的朋友》这本书很多内容也引用了这本书的做法。读书就要读原著,这次我读了有关时间大神柳比谢夫的书《奇特的一生》,真的让人感慨万分。\r

柳比谢夫对时间的理解真的远远超过一般人,就拿数据来证明:他睡觉时间10个小时,却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写了500多印张,相当于12500多页打字稿。业余时间,他对5000种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搜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而且他并不是不懂享受的人,一年时间有65次参加艺术活动或者观看表演。好像时间和他达成了某种协议,他总是有足够的时间做他想做的事情。\r

以下几点可能是他能比绝大多数人更好的利用时间的原因。\r

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r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第一句话就是:人生困难丛丛。这的确也是一部分人认为的事实,而柳比歇夫在这一事实上更近一步。关键在于对待苦难的态度,柳比谢夫经历过战争丧儿,会议批斗,生活潦倒等不幸,在正常年代,他在研究所工作,还兼课,兼任其他单位的顾问,还需要帮助妻子跑医院、跑商店、排队买煤油等事情。但是柳比歇夫在精神上面对自己的要求和研究上一样严格,他不断的利用一切机会求知,输出,直至把一切苦难转化为成果。\r

人生的态度——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r

柳比歇夫提供了一个普通人也能达成天才成就的范本,但看起来他的人生却并不是以达到天才成就为目标,而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从此至死不渝,一生都在最求这个目标。而他这样的追求无疑是具有巨大风险的。——把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错过了其他机会,人会不会变得干巴巴的?而且他把未来都压在这个宝上,万一目标本来就是不可达到的,那么这一生就很可能虚度年华。然而,事实上,柳比歇夫的一生是幸福的(他自己认为),因为他一直在追求他的目标;而在别人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所以要搞清楚自己的一生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就算目标是虚无的,我在追求虚无的过程中也是幸福的,我的生活也因为追求这一目标而显得生机勃勃、和谐统一。与其去追求那遥不可及的功勋,还不如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这可能也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r

时间的态度——把时间当做神灵尊敬。\r

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人类除了时间,什么都没有。而且这个时间也是不可控的。所以很多书籍说《时间管理》,就是要好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李笑来更近了一步,《做时间的朋友》也说了,时间是不可管理的,我们要和他做朋友;柳比歇夫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他用独有的时间-事件统计法,对自己的三类工作作了严格的记录,并且每年花好几天时间总结。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好像他面前有一个时间之神,他每天都要一丝不苟的向他汇报一样。这让我想起老子对于道的态度,他说他和道的关系好像是婴儿和母亲的关系,无时无刻不想亲近她,了解她,学习她。稻盛和夫也是这样,他对一件事情的至诚之心达到极致的时候,竟然能清晰察觉未来世界陶瓷颜色、电价的准确价格。我想柳比歇夫对时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他准确的估算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时间,而且还不用钟表计时。\r

最后分享柳比歇夫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拟定的时间守则:\r

不接受紧急任务\r

累了就去休息\r

每天睡10小时\r

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r

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胜智大王犇


《嫌疑人X的献身》

印象里的石神,是一个身材矮胖头发稀疏眼袋厚重的中年男子,醉心于演算数学难题,对于食人间烟火没有丝毫兴趣。工藤则是风度翩翩家财万贯的美男子,说话漂亮,但是诚心诚意。石神和工藤站在一起,所有女人都会倒向工藤。

书中那句“这是我所能想到至为纯粹的爱情,最好的诡计”,突然间闯进了我的视野里,寥寥几个字,登时和心跳共了振,徘徊在脑海里再也挥之不去。



襻纛


推荐《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本介绍理财的书,主要有一下几个推荐理由:

1-理财意识


既然是一本介绍理财的启蒙书籍,书中传递的理财意识是从小就需要培养的一种习惯,理财方式很多,但是把理财融入意识的人却不多,更多的人是靠出卖时间、出卖体力去换取金钱,而没有规划个人财富积累,我再看这本书之前也是一样,没有很强的养”鹅“的习惯。

2-个人规划


在我们理解增加资产的道路上,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打工、创业和投资都是重要途径,可以清晰的规划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问题分析能力,这也是我们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做的个人规划,我们的工作方式来源于个人规划什么样的结果,能够提前让我们清晰职业规划的路径。

3-深入思考


书中提到”什么是负债,什么是资产“,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把房子作为资产,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买房都有贷款,每个月固定支出还款,从作者的角度,资产就是能往你口袋了放钱的,负债就是从你口袋里拿钱的,那房子从深层次意义上来讲,并算不了资产,这也让我们学会如何深入思考,剖析本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