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魯迅先生的中國文學地位?

紫川秀哥哥


官方層面上,對於中國近代文學史的作家地位有一個排名,叫做魯郭茅巴老曹。也就是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應該說這個地位是非常之高的。從整個中國文學史來看,魯迅作為近代這一段文學史的代表性人物,在地位上自然就是可以比肩歷史上的李白杜甫等人。

不過在民間層面以及在港臺地區,對於魯迅的文學地位,歷來是有不同看法的。民間層面的質疑,主要是認為魯迅的後期創作重心放在了雜文領域。雜文是一種批判性的時政散文。在很多人的尤其是文學專業人士的觀念來看,這種文章政治性比較強,文學性比較弱。還有一個比較常見的爭議點是魯迅沒有一部長篇小說代表作。魯迅曾經寫過不少短篇小說,水準其實也不錯。但是畢竟沒有一部長篇小說作為其代表作,使得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顯得不是很穩定。而魯迅的短篇小說數量也不是很多,和那些以短篇小說著稱的作家相比,產量上又不是很夠。

港臺地區因為歷史的原因,成為了很多右翼知識分子的集中地。他們和歷史上作為左翼知識分子代表的魯迅,關係是比較惡劣的。當然大部分人還是認可魯迅本人在文學領域做出了貢獻的,不過他們基本上都不認可魯迅能夠作為中國近代文學的代表性人物。這裡邊除了從文學層面發出的質疑以外,這種質疑實際上在上面已經做了介紹,還有就是從政治立場方面對魯迅進行了否定。

平心而論,無論如何都必須承認魯迅是中國近代文學史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至於魯迅能否被推舉到第一的位置上,這個其實大可不必上綱上線。古人早就說過,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於作家的評判和個人喜好有很大的關係。魯迅是一個時代觀念和政治觀念非常強的作家,早期創作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內部。後期創作則顯然力圖突破文學領域,向更廣泛的社會大眾層面傳播。從文學層面上講,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可以理解,但是從整個社會發展的層面上來看,這種選擇帶來的社會貢獻還是要予以肯定的。跳出文學小圈子的範圍,從整個社會大範圍來考察,魯迅作為中國近代文學第一人的地位還是很穩定的。


用戶4325101516


1、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著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  

2、評價 

胡適(現代思想啟蒙家):“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  

王蒙(共和國前任文化部長,當代著名作家):“我們的作家都像魯迅一樣就太好了麼?完全不見得。文壇上有一個魯迅那是非常偉大的事。如果有五十個魯迅呢?我的天!”

 毛澤東主席:“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美國女作家史特萊沫:“作為一個作家,作為一個執筆的戰鬥者,他是天才,但這天才太執拗了,也許他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所以他情願死在自己的國土上。”

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正是需要人們思想覺醒,需要人們找到自我的時代,而魯迅先生剛好順應了時代的呼應,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

  當時的魯迅先生不僅是各大名校需要的優秀教師,而且還是當時左聯的旗幟人物,共產主義運動的參與者,領導者。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文學方面的代表之一,甚至於在延安,還專門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學校,他在當時所起到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當時一大批新青年的思想就是他的思想,他的革命方向就代表了當時中國革命的方向,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


 魯迅先生的文章,贏在了境界上,這是他的思想高度所決定的。縱觀歷史上那些文學大家,雨果和他的《悲慘世界》、托爾斯泰和他的《戰爭與和平》、馬爾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獨》,無不是用思想征服人類,顯然魯迅就是這樣一類人。


教育創作者聯盟


  兩年前,閻晶明去俄羅斯訪問,作為俄國文學的熱愛者,他希望能參觀普希金的故居。但他即使在租了講解用的耳機後,最終也沒能進入普希金故居,俄羅斯觀眾排起的長龍令他願望落空,日程緊張,他不可能一直排隊等著。閻晶明因此感慨,原來俄羅斯人是這樣熱愛自己民族的偉大詩人。在得知普希金故居的參觀景象幾乎每天如此時,他更加心生感慨,魯迅什麼時候能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有這樣一種地位,有這樣一種影響。作為長期從事魯迅研究的專業人士,閻晶明特別強調,向社會傳播魯迅是我們的文化責任。

  記者:您在書中說“魯迅作為民族精神之魂,遠未深入人心。”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判斷?

  閻晶明:魯迅和魯迅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地位無比崇高,可以說,凡是學現代文學的人第一課是魯迅,最後發現唯一的一課還是魯迅,真正想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翻不過魯迅這座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缺乏魯迅研究專家,但是在全社會弘揚魯迅精神,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對此,魯迅研究界是有責任的。

  直到今天許多人還把魯迅僅僅看成是一個作家,但魯迅的意義和價值又豈是單純的作家身份所能涵蓋的?我還記得,大約10年前,我參加一個圖書出版項目評審,有專家說為魯迅這樣一個作家編辭典,有什麼必要呢。我立即表態,英國人可以為莎士比亞編辭典,中國為什麼就不能編魯迅辭典?文化界的認識尚且如此,魯迅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就更值得探討了。

  記者:你認為魯迅精神普及不夠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閻晶明:閱讀,我們太需要閱讀了。魯迅精神不是由魯迅研究專家總結出來,讓人們拿去使用這些概念說事就可以了,需要真正去閱讀魯迅的文章,感受到他的思想、情感,進而更多地理解他的精神。這樣說似乎又太專業了。但我想說的一點是,魯迅是一位經典作家,即使沒有讀過其作品的人,也大都知道他是被定義為“偉大作家”的作家,於是不讀也懂得那些漸成定識的概念或觀點。沒有紮實的閱讀作為基礎,關於魯迅的認知就無法深入。有時候,關於魯迅的許多嚴肅話題無法走出魯迅研究界,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討論,而一些八卦式的、毫無事實和學理根據的油滑之說卻可引起一陣喧譁,原因之一就是大家並不精讀,就把戲說視為“好玩”。魯迅研究界的專家們有時候在學術會議上對這些現象很義憤,而我認為大家應該走出書齋,把自己所理解的魯迅生動鮮活地告訴更多讀者,否則,你的義憤就只能是,而我認為大家應該走出書齋,把自己所理解的魯迅生動鮮活地告訴更多讀者,否則,你的義憤就只能是小範圍裡的抱怨,而無助於大眾對魯迅認識的提升。講好魯迅故事,引發更多讀者去自發地閱讀魯迅,這是魯迅研究者的社會責任。

  記者:你說魯迅還在,但魯迅所面對的那個社會和時代已經過去了,魯迅對今天的意義是什麼?

  閻晶明:馬克思在評價古希臘神話時使用過的“永恆魅力”一詞,實際上適用於古今中外一切可稱經典的偉大文學作品。魯迅當然是直面他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現實的作家,但我們要知道,他的作品是文學作品,他在表現現實的過程中,既把目光投注到形成現實的漫長的歷史,也把希望寄託於並不遙遠的將來。這就使他的作品不但對今天而且對未來都會發生影響。魯迅的立人思想同樣具有深厚的內涵,民族精神與品格的塑造是需要長期努力的宏願。除了魯迅文章的“立意”具有恆久性,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既是起點又是高峰的經典作家,其作品的藝術魅力在今天仍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讀者,魯迅的創作對當代文學發展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同時,作為一位在自己生活的年代已經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魯迅的意義和作為經典作家的價值,是世界性的。

  記者:近年來無論教科書增加還是減少魯迅的作品,都會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這是為什麼?

閻晶明:我自己曾寫文章指出,魯迅作品在語文教材中的存在本身不應該是討論的問題,存在多少甚至也不應該像人們爭論得那麼敏感,應該討論的是把魯迅的哪些文章增加到哪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中。《魯迅全集》是個龐大體系,選擇其中的精要,其既能代表魯迅的創作高度,又能體現魯迅創作風格,而且讓學生在閱讀上更易接受,是應該具備的入選原則。比如雜文《夏三蟲》《小雜感》《夜頌》等等,從思想智慧,到文章趣味,再到語言之美,都應當是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作品。時代總是向前,語文教學自然也在改革中前行,可供選擇的內容非常多,魯迅作品在量變上的時多時少,並不具有那麼值得爭議的地方。其實,應當討論的是把什麼樣的魯迅作品切合地送到學生面前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彭彭彭先生


做為一個非專業人士的普通百姓實不敢冒味"評價''巨人魯迅先生,只能淺談自己的感受及認知。魯迅先生是中華文化藝術史上的巨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巨人,是喚醒中華民族靈魂挺起民族脊樑的先驅。先生所處的時代正值中華民族災難深重面臨生死存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的黑暗之際,他義無反顧的扛起反帝,反刲建的旗幟毫不畏懼從不彷徨敢於披荊斬棘直面滲淡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倡導新文化運動徹底改變了知識文化被少數人所統治的歷史局面,讓白話文能被絕大多數民眾所掌握使用。並引領青年學生反抗揭露黑暗,呼喚民主,爭取自由。

魯迅先生一生涉及的藝術範圍廣泛,在文學創作,文學評判,思想,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等造詣極高,並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及古籍校勘,在多個領域做出重大貢獻其影響極為廣泛和深遠。

魯迅先生的作品範圍眾多,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等充滿戰鬥性,史詩性,他以如椽巨筆歌頌光明,鞭撻黑暗,筆鋒尖銳入骨,刻畫深刻,俠骨柔情讓人從中真切感受到震撼,催人奮進,從根本上表達了最廣大民眾的利益,為民眾吶喊。

魯迅先生不愧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他的作品已經被證明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其傑出成就是歷史上任何文人都無法企及的,他是一座只能令人仰望的高峰!





劍秋954


說起魯迅,大家都不陌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經典名句是很多人的警世格言。在我看來,魯迅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文學家的範疇,他集思想家,民主鬥士,民族英雄,作家於一身。

魯迅的筆是十八般兵器,在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舞動。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可見魯迅的成就之高,是其他人無可替代的。

“社會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會有階段性社會問題。真正的思想家,有責任感的文藝工作者,是可以及時發現這些問題的,是可以實事求是的說出這些問題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手法讓政權為此做出改良的,是可以呼籲群眾一起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努力的,《吶喊》,《彷徨》,《狂人日記》......這些作品反映一個時代的呼聲。

我們學習和紀念魯迅,因為他是一個時代留下的一個精神符號。他的文章冷峻、孤傲、敢怒、敢言,他的筆在不懈地戰鬥著,默默地忍受著,痛苦地思索著,焦急地呼喊著,用一滴滴心血哺育著麻木的中國人。正如長江、黃河,汩汩千年,不變的是甘甜的乳汁;正如泰山、正如長城,屹立千年,不變的是巍峨的雄姿。

最後借用毛主席對魯迅評價:

魯迅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堯鄉雜談


魯迅先生的文學地位,是世所公認的,歷史己經有了定論。魯迅先生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寒柏隴臥子談一下個人對魯迅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一些淺顯的理解。

魯迅生平簡介

下面總結出魯迅生平的一些重要結點

魯迅,原名周樹人,於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縣城內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

1887年,7歲,進私塾讀《鑑略》。

1892年2月,12歲,進三味書屋師從壽鏡吾讀書。

1898年5月,18歲,考入南京水師學堂,被分在機關科學習,開始接觸新的思潮。

1899年2月,19歲,考入南京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開始陸續創作。

1902年1月,20歲,礦務鐵路學堂畢業,4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文。

1904年8月,24歲,去往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

1906年26歲,因為在從課堂上授課的影片中看到中國人在當時日俄戰爭中被殺的畫面,受了很深的剌激,便從仙台醫學學校退學。春假假期時回到東京,與友人許壽堂等商議提倡文藝運動,並創作翻譯出版了《中國礦產志》和《地底旅行》譯本。

1908年,28歲,從師章太炎先生學習《說文解字》,並加入光復會。

1909年3月,29歲,回到中國,先後在杭州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8月任紹興中學教員兼監學。

1911年10月10日,31歲,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政府。11月紹興光復後,出任山會初級師範學校校長。

1912年1月,32歲,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應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去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員。5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

1918年4月,38歲,開始用“魯迅”為筆名,創作了小說《狂人日記》。這年冬天,創作了小說《孔乙己》。

1921年7月,41歲,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12月,在北京《晨報》的“開心話”專欄開始發表《阿Q正傳》,署名巴人。

1928年,48歲,參加中國革命互濟會。並陸續發表出版《小約翰》、《語絲》、《朝花夕拾》、《而已集》等作品。

1930年,50歲,1月主編《萌芽月刊》,並開始譯《毀滅》。2月,參加自由運動大同盟。3月,發起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1年,51歲,4月,其主持的“左聯”秘密機關刊物《前哨》出版。

1933年,53歲,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並被推舉為執行委員。

1936年,56歲,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因病逝世於上海大陸新村九號寓所,後移靈萬國殯儀館,22日安葬在虹橋萬國公墓。


魯迅的革命性

在中國革命急劇發展的迫切時刻,魯迅並不是潛心於他的鴻篇鉅製,而是積極的參加當時的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這正是魯迅的極為寶貴的戰鬥風格。

魯迅一生經歷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見過蔣介石的“四·一二”大屠殺,也見過國民黨反動派文化“圍剿”形形色色的卑鄙手段,更見過混跡在革命營壘內部的各種“蛀蟲”們的種種醜態,還有各個帝國主義的洋槍洋炮。

魯迅親自投身於當時中國人民的戰鬥行列,與國內外敵人進行了英勇無畏的鬥爭。並在鬥爭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觀,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就如毛主席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說:“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魯迅思想的深刻性

由於魯迅思想的深刻性,其文章內容和論點也有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有些人覺得魯迅文章晦澀難懂,應該承認,他的有些文章的確比較難懂的,但所謂“難”也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❶讀者對文章的歷史背景,以及其中所舉的一些歷史事例不熟悉。

魯迅就說過:“我的文章,未有閱歷的人實在不見得看得懂。”

❷若干雜文的表現形式比較隱晦曲折,這是由於歷史條件形成的。

毛主席曾在《在延一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中指出:“魯迅處在黑暗勢力統治下面,沒有言論自由,所以用冷嘲熱諷的雜文形式作戰,魯迅是完全正確的。

❸魯迅的兩句詩: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

是他光輝戰鬥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他雜文內容的高度概括:一方面對敵人決不屈服,戰鬥到底;一方面是對人民大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魯迅的文學性

為什提倡大家讀一些魯迅的文章?因為魯迅的文章,特別是他後期的雜文,概括了他豐富的鬥爭經驗。

“知人論世”,是魯迅雜文的顯著特點。魯迅曾經說過:

“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的。”

魯迅在長期的鬥爭中,異常深刻認識到敵人的本質,他運用自己那支又潑辣又幽默又鋒利的筆,勾畫出一系列的典型,他說自己的文章是:

“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


魯迅的精神

❶他的政治遠見。

他用顯微鏡和望遠鏡觀案社會,所以看得遠,看得真。

❷他的鬥爭精神。

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著一個目標奮勇鬥爭下去,決不中途投降妥協。

❸他的犧牲精神。

他一點也不畏懼敵人對於他的威脅利誘與殘害,一點也不避鋒芒,把鋼刀一樣的筆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

綜合上述幾個特點,形成了一種偉大的“魯迅精神”。魯迅的一生就貫穿了這種精神,所以他在文學藝術上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上是一個優秀的先鋒分子。


綜述

在魯迅去世後,曾經與他共同戰鬥,或者親身領受魯迅教誨的許多人,如宋慶齡、茅盾、周建人、王冶秋、陳望道、葉聖陶、唐弢、巴金、馮至、李霽野、張望、劉峴、曹白、川島等等,都發表了回憶魯迅的文章來紀念他。

最後還是用毛澤東主席的一段話來對魯迅作個總結: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十年來,這個文化新軍的鋒芒所向,從思想到形式(文字等),無不起了極大的革命。其聲勢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簡直是所向無敵的。其動員之廣大,超過中國任何歷史時代。而魯迅,就是這個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注:參考資料有《魯迅回憶錄》、《魯迅小說詩歌散文選》等。

「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以上,就是寒柏隴臥子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見薄識。如果各位還滿意的話,請記得寒柏隴臥子。本人專注於文化寫作、詩詞對聯、謎語諺語、文玩收藏、郵票知識及文史知識等方面,大家關注後可以看到其他精彩內容。


寒柏隴臥子


以為答

附:幾個月前,我受邀回答悟空問答中關於魯迅先生與張愛玲女士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主次問題,發表了魯迅先生遠迢張愛玲女士的觀點。北京大學一個在她簡介中標明文學博士的女孩譏嘲我無現當代文學常識——她搬出了夏志清先生張愛玲文學成就遠超魯迅先生的定論來給自己壯膽。我看了這個“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的幼稚而狂囂謬論後本想教訓她一番,轉念一想:與書讀少了的年輕人不必認真。我只回覆了她一句:魯迅先生一生剖析自己和同胞、民族劣根性,愛國愛民愛在痛苦的糾結中;張愛玲女士一生恨天悵地鬱已,愛己恨己憐己嘆息在為自己活得不瀟灑的糾結中。


松竹118


魯迅先生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我覺得應該是: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創者、奠基人,同時又是一座高峰。一方面,魯迅的文學價值是由他的創作動因決定的。

他不僅僅是為了文學而創作,他的文學創作是為了改造國民的劣根性,是為了重塑和振興民族精神,是為了推進中華民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他將文學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的根本途徑,他的創作是真正的為人生而藝術。

另一方面,魯迅決不只是一個作家,從根本上更是一個思想家,這就決定了他作品的思想深度與眾不同。這種深度來自他豐富的生活經歷以及濃厚的文化修養。少年時代的魯迅經歷了家道中落,使他飽嘗世間的冷臉白眼,體悟到人生真相。

青年時代的他廣為接納中外文化,棄醫從文,確立人生志向。他揹負巨大的傳統負擔,對傳統歷史和文化有深刻的瞭解,親身經歷了重大的社會變革,對現實有清晰的認識,這些都決定了魯迅的文學成就不同於和遠遠高於其他作家。

就文字功底講,魯迅是漢語言的巨匠,可謂漢文字的盡頭。以《故鄉》為例,已到了說不清哪裡好,好到什麼程度的地步,只是喜歡只是推崇:娓娓道來的鏡頭,緩急有度的文筆,不驚不喜的心境,親切可口的情思,清晰可見的畫面;整個文章如莫扎特小夜曲,不動聲色,畫面無窮;不露情緒而無風陌陌,不雨瀟瀟;畫工直追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超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境界達到漢文字的頂點,歷史上只有李杜,屈陶莊子司馬遷曹雪芹可比。





江陽小生


靈魂有多痛苦,看靈魂提供價值佔據住多少時間。從“舊”中誕生,舊滋養了他,但他在吮吸舊血液中,分明看到了毒素。時代需要他,而他也成就了時代。文學僅僅指“文學”本身地域,那麼魯迅算不上真文學家,閒情逸志,春花秋月,哀怨迴腸,魯迅對於“個人”注目太少,相比於在書屋中搜經剔典,考證論據者,他太過異類。王國維以死殉“文”,更多人躲入象牙塔,更多人和解了。而他從開始就秉承了“使命”,弘揚著中華文人精神,是文化,是人生,是理想變革和改造這一命脈。所以他比較所謂文學家來是思想家,相較於其他人,他是戰士。他痛苦於“舊”,痛恨於舊,對“舊”執拗地鬥爭,要達到消滅舊,建立起“新”。他是真革命家!他詮釋了一個“文學家”應該如何,應當如何。他回答了文學家是什麼!打破“舊”,需要新力量,需要大眼界,魯迅積極紹介外國文學,使中國土壤“侵入”新物種,使“封閉”流入新空氣。一個國家要充滿活力必具備世界視野,對此魯迅無比熱情積極。也許,他用思想和作品否定著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應該存在,對於今天也確有必要,但一切更新都是痛苦,只能從痛苦中誕生,要全“新”,必然要“舊”徹底死去,何況“舊”從未死去過,而且有力地剿殺著弱新。我們應該“回首”,但更應在“回首”前看到世界。文學,不因僅僅是“文學”,如果是,那就可悲了。文學家如果專意於弄文學,不配為文學家,文學家是時代探索者,是革命家 。另方面,一個時代要善待文學家,要推動文學家向“文化”,“思想”方向邁進。魯迅是一個“中國”座標點,恆久明亮。


3660599016


魯迅先生在人類文學藝術歷史上是偉大的巨人。魯迅先生在人類古文言文化、繁體文字改革進化過渡中,新文化的偉大領航舵手。魯迅先生不僅僅是喚醒中華民族靈魂,挺起中華民族脊樑先軀的靈魂導師、文學泰山。更是有史以來,獨一無二的語言導師,文學藝術導師。

魯迅先生對人類最大的、巨大貢獻,在於改變了人類的智慧、文化、文學藝術的結構群體。在歷史上任何時期,中華文字、文化,包括傳統文化和神傳文化,都是被少數人所掌握。而自從魯迅時代的新文化運動以來,完全改變了知識文化被少數人所掌握的歷史局面。全民從簡化字中,從廢棄古文言文,從而走向白話文中。幾乎是人人都掌握了文字文化。

這個巨大的文化、文字、文學藝術在人類的的巨大改變,極大的推動了人文素質的大幅度提高。不然現代的互聯網時代,怎麼可能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人呢?沒有魯迅先生時代的新文化運動,航行的掌舵舵手魯迅,哪有後來的文字簡化?普通白話文?

從文化、文字領域,從文學藝術造意領域,魯迅先生都達到了歷史上沒有的高度、深度,久遠的現實意義和久遠的未來意義。其偉大的貢獻不是文學藝術著名人物所能比擬的。偉大的詩人屈原,給後人留下的詩詞人生凱旋,其人格魅力可稱偉大,確達不到魯迅先生偉大中的巨大。李白、杜甫、白居易,四大名著曹雪芹、吳承恩、施耐庵、羅貫中,對人類所做的貢獻,只限於本作品的藝術意境貢獻。確達不到魯迅先生將文學藝術的靈魂直接轉化成生產力,推動歷史,推動社會向前進的巨大貢獻。

一個在世界東方冉冉升起的新文化運動的結果,讓中國和世界改變了文化知識結構群。從而使人類全民文化知識水平達到了史前沒有的空前高度,使人類素養得到極大的提高。這不僅僅是喚醒中華民族靈魂,讓麻木的中國人覺醒,奮起直追,現在以走在了世界各國的前面。如果沒有魯迅活靈活現,非虛擬的創作藝術作品,中國現在走到哪一步,也是個未知數。

魯迅作品精幹、辛辣、賦予藝術靈魂,而且讓民國上下都為之震動,其藝術造意,並不是抹上蜜的苦良藥,而是橫眉冷對千夫指,扶首甘為儒子牛的篇篇柔勁力作。其藝術境界絕非是當代某些人所能悟道的。

魯迅先生作品研究,要遠遠高於《紅樓夢》紅學研究,以超過了紅學研究藝術境界,也超過了上層建築領域的政治境界。所以說給魯迅先生戴上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的帽子都是不太合適的。所有的有造意的藝術,都可稱思想家,藝術家是靠譜的。因為沒有思想的作品,就不是藝術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