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分享一个故事吗?关于努力,励志的?

strongwill


斯蒂芬.金

全名斯蒂芬·埃德温·金,美国畅销书作家,恐怖小说大师,长年霸占作家财富榜,本人长这样。

可能你还不太明白其人,不过或许你曾经看过他的电影。

豆瓣评分9.7的《肖申克的救赎》

亦或是惊悚恐怖的《闪灵》

还有很多畅销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就不一一赘述。

斯蒂芬金出生在美国缅因州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在他两岁时抛妻弃子离去,留下年幼的斯蒂芬金和哥哥与单亲母亲相依为命。

斯蒂芬金的童年可以称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的哥哥和妈妈辗转亲戚寄居在亲戚的家里,年少的他体弱多病,在别人去学校上课的时候他只能呆在家里,翻看家里的旧书(恐怖小说),这激起他的创作欲望。

十岁重新上学就提笔模仿名家写讽刺学校的老师,为此差点被学校开除。

长大后就读于缅因州的州立大学,费用是通过贷款和奖学金,还有在纺织厂打工赚来的。

就算结婚后,还和妻子和三个孩子租住在阁楼里,甚至在一辆破旧的拖车;而斯蒂芬金虽然还在写作,但是情况却不乐观,退稿信被他用在一根长钉钉在墙上,厚厚的一摞而他自己则在洗衣房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

遥不可及的写作梦,糟糕的家庭经济,嗷嗷待哺的孩子,不太满意的工作环境,逼仄的生活空间。换作是其他人,或许早已经难以承受这命运之轮的捉弄了吧。

但斯蒂芬金没有被压垮,而是坚持不懈,不停的写作与投稿,终于写出第一部广为人知的作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爆款。

《魔女嘉丽》

看啊,又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故事。

其实不是,这是一个平凡人追逐梦想的故事,故事不在于他如何解决生活的困境,人生的困境,而在于他在这些困境下初心不变,追求梦想的故事。

正如他的自传《写作这回事》里说的:“因为热爱,所以写作,而财富只是它的附加产品,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写,最有价值的课程是你自学得到的”。

《写作这回事》里分享的写作心得:

1、多读,多写

2、段落简洁,言语干练

3、写作时顺其自然

4、贴近真实生活

5、改稿:第二稿等于第一稿的百分之九十。

6、人人都有背景故事,截取有趣的部分即可。


岭南有豚


●作者杨明

不瞒大家说,我仅上了六年半学,初中没毕业便中途辍学,回家务农。这期间,我修过大寨田、干过瓦工、钢筋工。尤其让我久久难忘的是,刚下学的那一年,正值大集体的最后时期,自己为了给家中挣得70公斤的小麦,17岁的我,硬是坚持着和成年人一起推小车。一天下来,晚上解手走路都十分困难。也就在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后,有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小农意识的我,思想发生了变化。自己不甘心就此度过一生。

在校时,自己学业偏科,尤其对作文很感兴趣。因为如此原因,自己下定决心,想在文学方面有所发展;实实在在地说,自己天真的理想是想当作家。为此,我在劳动之余,重视抓紧学习。当时,家中经济比较紧张,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自订了《山东文学》;为了解决认字不多的问题,借钱买了字典,有空便练习认字。当时,自己也数次投稿,但都杳无音信。

1983年10月,我应征入伍。在新兵连,我发现了这么件小事。当时,我们班9个新兵,人人发了一个大搪瓷碗,其中有一个搪瓷碗在洗涮时被碰掉了瓷。由于搪瓷碗集中放在一起,要下连队了,谁都想要个好碗。那天,打完背包,小陈率先向搁碗厨走去。大家以为他要去抢好碗,便紧跟着向前跑去。结果,大家抢在手中的碗都是好的。原来小陈抢先拿的是个破碗。这件事使我很受感动,自己依据这个实事,写了篇小小说,寄给了军区的《前卫报》。说心里话,当时自己没指望稿子会发表。

新兵下连后的一天,我们班长拿着一张《前卫报》对我说:这上面的作者怎么和你同名?我接过报纸一看,喜不自禁地说作者就是我,我的稿子见报了!说实话,由于处女作的意外发表,我高兴的一夜没睡好。

因为发表了第一篇稿子,更加激发了自己的写作热情。我记得,老兵退伍后,连队饲养员出现空缺。当时,由于副连长对我比较好,他在团里分给连队两个学司机名额后,热情地推荐我去学司机。面对好多战友颇感兴趣的事,自己却选择了当饲养员。因为自己觉着,只要喂好连队的十几头猪,其余的时间可自由支配,如此便于个人学习。就这样,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和冷眼看待,我选择当上了连队的“猪官”。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用在了读书、写作上。充满臭味的饲料室、炊事班的灶炉边、伙房油腻的桌子上都留下过自己学习的身影。晚上12点之前,自己从来没有休息过。

应验了有付出就有收获这句话,在连队第一年,我便上稿12篇,年底被团政治处评为当月“十佳”好事之一。第二年、第三年,我共发表了50多篇稿子。第四年,自己被团政治处调去任专职报道员;五年服役期满,自己转了志愿兵,由于个人报道成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军官,并由所在团调到了独立师任新闻干事。

当兵17年,自己发表新闻稿件1100多篇,在军地报纸上了37个头版头条,加编者按、编后评论的稿子共发了110多篇,50多次获得各类新闻奖,年年被团、师、集团军、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集团军树我为自学成才标兵。解放军报的《新闻与成才》杂志、军区的《前卫报社》、《大众日报》的《青年记者》杂志、《山东青年报》曾报道过我的事迹。应该说,凭着个人的勤奋与努力,自己事业有成。



柳初


我分享的这个故事是96年的事情,我从国营单位停薪留职到浙江谋生。当时,是一家私人老板,他是开宾馆酒店的,一共开了8家。我主要是负责核对8家店面账目和分管负责人的单据报销。

我每天早上去收这些账单,收回来就坐在办公室里,一张张核对。一接手,我就傻眼了。账单太多了,那时没有计算器的,所有的数字,都是用算盘打。打算盘我也不是很专业?怎么办呢?我想自已既然接了这个活,就要做好。于是,我中午(本来有两小时休息)不休息,晚上下班了。我就拿回去核对。我通常忙到晚上12点在睡觉。

刚开始单据实在太多了,我就分了个序,店面的账目先核对,分管负责人的单据缓后报销。这样我每天的工作时间是16个小时,老板只付8小时的工,另外8小时是奉献的。但我考虑到自已要做好这份工作,只有花上时间去完成呀!

一有空,我就练习打算盘,过了一个月,我的算盘打的挺快了,我也就对我的工作得心应手了。老板和老板娘都很信任我,我在那个单位做了21年。现在,虽然不在他那里工作了,但是我们还是会用微信聊天。偶尔也会聚会一次,大家象是兄弟姐妹一样。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



故乡人和事


分享一个关于我自己的故事吧,虽然我谈不上多成功,但这也算的上一个低层小人物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社会人最低层的人,母亲没有工作在家种地务农,父亲是一个农民工在建筑工地上做那种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苦力活,就是大家戏称的搬砖。

我出生于这种家庭,父母都没有文化,而且并不认为有文化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他们对我的学业并不上心。打心底里就认为学点东西,认识几个字然后下来干活是最好得选择。

我本身并不聪明,小的时候虽然不贪玩,但确并不爱学习,满脑子都是武侠小说的梦,幻想着做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大侠,这个梦一做就是好多年。幼小的我就单纯、内向的生活在这个不切实际自我编织的梦里。不爱交际,不爱说话,内向、自卑的一直跌跌撞撞的上完初中。

我在初中的成绩谈不多坏,但也绝谈不上优秀。而且因为我比较内向的性格,还经常被一些不良少年欺负,我的记忆里我的课桌总是被他们破坏的不成样子。因为胆小我不敢告诉老师,也不敢告诉家长。天天带着忐忑,带着害怕去走在上学的路上。

第一次参加中考,没有悬念的我没有考上。但距离分数线差距只有两分,需要交4000块钱才可以上高中。对钱特别看中而且从不认为我可以上好学的爸爸,很干脆的拒绝了我哀求上学的请求,但在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哭诉下,最终同意了让我去复读。

复读的时候,我担心上学的机会再从我的怀里溜走。所以我格外的努力,每天晚上都学习到凌晨一点多。而且那一年我的身高像打了激素一样从170猛涨到183,身材高大的我再也没人敢欺负,我可以专心致志的把精力放在学习上面。

第二次中考,我最终超过分数线50分,在我们那个小小的乡镇中学里面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县第一中学。

本来在乡镇是拔尖的我,到了县城的高中,成绩变得很普通,甚至有点跟不上,第一次分班考试,我就无情的从实验班分到普通班。然后在普通班一直不上不上的上了三年。

第一次的高考,我距离本科线差距相当巨大,成绩仅仅够上个专科。不甘于上个专科的我选择了复读,复读一年再次参加高考,成绩依然不理想,也最多只能上个三本。我咬着牙复读了第二次,终于第三次高考成绩考了620分,可以去上一个比较重点的大学。

选择大学的时候我在家人、亲戚的建议下选择了学医,学医的时间很漫长,而且上大学的时候突然轻松起来,让我变得很放纵,我经常不去上课,不去学习。让我在大学挂科挂的很厉害,一直到大五的最后一个学期我才把所有的课程都补考合格。最终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跟学位证。

跟大多数医学生一样,大五的时候我也选择了考研,但我大学的成绩过于糟糕,加上没有参加过辅导班之类的,所以考研成绩太过于惨淡。比最低分数线都差好几十分,根本没有学上。

为了以后能有个比较不错的工作,我又硬着头皮,在家剧苦读准备第二次考研,成绩还算不错,考了360分可以上一个不错的医科大学。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又参加医院的事业编考试,当然第一次又没考上,经过过一年的多的找工作以后,第二年终于考上我们市里的医院。

由于我多次的复读,加上读研,我工作比我一些初中、高中同学都晚的多,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已经29岁,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龄青年。哈哈,但是长相还算年轻,靠着一张不显老的脸,经常被病人当做实习生。

虽然我谈不上多成功,但我觉得我就是当下很多农村出来得孩子得缩影,个人天赋、家庭条件都不好,只能自己在一次次的失败里爬起来,然后再努力,再往前爬着。其实,我也需要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他们不太支持我上学,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上学的机会。


鬼马机灵鬼


望海寨有个叫谭三的小伙子,小时候家里很穷。穷到什么地步?八岁时还光着屁股到处乱跑。过年了,别人家的孩子穿着新衣服吃饺子,谭三一家人聚在炕头,身上盖着破被,围着一箩筐土豆大吃特吃。

谭三上面有两个哥,大哥天生骆锅,二哥生下来脑子有病,这哥俩整天嘻嘻哈哈,不知忧愁,爹娘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谭三身上。

因为家里穷,这谭三念完小学,就跟着大人出海打鱼。

他从小就认准一个理,打鱼比种地挣钱有出息。

可是他没想到自己会晕船。

他晕船晕到什么程度?船一晃动,他就开始吐,吐到黄胆汁出来了,人也瘫在船上,一动不动。

后来,他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喝口水,吐一口,让风浪使劲地摔打,足足折腾了半年才止住呕吐。

回想这段往事,谭三不无感慨,他说:人没有做不到的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在的谭三,已经两条上千马力渔船的船长,他的两个哥哥在岸上专门给他看管渔需物质,媳妇在家里侍候老人,照看孩子。


祝福2992


我是一个来自广西农村的孩子,没有文化和背景。但是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想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有着自己的事业。

2016年初,在鞋厂打工8年后,我决定自己出来开一家小作坊,主要做鞋面加工。经过了3年多的经营,期间起起落落,最终还是做不下去了,2019年7月份转让了。

在这期间我经历了很多也看透了很多,我知道了人际关系与金钱的重要性,忍受了许多打工者无法体会的种种。

虽然失败了,可我不觉得遗憾,几年来我学到的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经验,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2020年我会迎难而上,继续寻找新的出路,相信我的努力付出不会白费。





努力中的老杨


我说一下我自己的故事吧。刚大学毕业那会儿不好找工作,因为没有工作经验一般单位不愿意要。有一个老师就给我推荐了一家小小会计师事务所去打杂。刚刚毕业去一个新公司人微言轻,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跑腿买饭等等的杂活全是我的。一个月600块钱,不报销车费电话费,每天出去跑腿路费自己出,每天给领导打电话汇报情侣话费自己交。有一次外面下大雨刮大风领导让我立刻去税务局送报表。我冒着雨去了,接收报表的那个人把表弄丢了,冤枉我说我没送去。我一气之下和老板吵了一架,老板把我开除了!我接着又找了一份一个月800的工作。我在这家公司做的也很难,那个老板娘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女人,她不知道为什么,看我总是不顺眼,无论我做什么事,就是我喘口气她都要说我。我为了讨好她,她中午吃饭的锅碗我都给她刷,大冬天的是用自来水刷。北方的冬天自来水特别的凉,凉的手疼!就是这样她还是只要有一点点小事,她就像疯狗一样骂我,有一次还冤枉我偷她的钱。但是在这里有一个好处,我能学到很多东西。所以她无论对我怎么样我都能忍,因为财务上就我自己,所有的活都是我自己干,干的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了。干了半年多,我本事也学的差不多了,就辞职去一个比较大的连锁店当了主管。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忍辱负重,而且我们得勤奋。


呀呀129


我的老家是东北的边远小镇,当时2000人的厂子说黄就黄啦。大多数的同事都是70年代的,全部下岗,按工龄每年补800元钱,算下来也就一万多元钱,便自谋生路去。

本来70年代的人,上大学赶上自费,工作没感上分配,出来打工创业又赶上房价,医疗,教育三位大山压背。

都硬挺过来了!他们在外工作是最踏实的一批。现在的70上要孝敬50,下得将就着90的判逆。

要说励志,每个70年代的经历都是一部励志史!



了无趣


她出生在一个小山村,是家里的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大姐家里的条件不太好,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没有知识,只会伺候家里的两亩田,家里的经济收入就靠两亩薄田,靠老天爷赏饭吃。父母为了生儿子,添了个妹妹之后才添了个弟弟,家里的经济更加困难了。家里有六个人吃饭,收入少,平常只能省吃俭用,很少能吃到肉,但吃饭还是能吃饱的,所以日子还算过得下去。

总以为日子一直平淡幸福,但意外出现了。一天父亲在粪池里发现了个刚扔进去的鸡,看着还很新鲜,想着家里好久没吃肉了,就捞起来带回家吃。父亲把鸡弄干净,煮得香喷喷地摆到桌上,招呼着母亲和孩子吃饭,全家人闻着香喷喷的鸡肉,高兴极了,很快就把鸡肉吃得干干净净。到半夜的时候,全家人都上吐下泻,全身发烫,父亲强撑着跑到邻居家,让邻居把他们送到医院,当邻居把他们送到医院时,他们已经昏迷不行了,经过医院的抢救及时,她们四个活了下来,而父母却去世了,医生说:是因为他们吃了中毒的鸡,中毒了,由于小孩子食量小吃得不多,中的毒不深,抢救及时活了下来,而她父母因为吃得太多,中毒太深了,救不了了。就这样他们四个成了孤儿,而那时她只有6岁,姐姐十岁,妹妹5岁,弟弟才四岁,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只能靠亲戚的救济她、姐姐和弟弟由大伯扶养,而妹妹由姑姑扶养。大伯家并不富裕,家里本来就有三个小孩,现在多了他们三个更加困难了,所以大伯母对她们三个经常非打即骂,饭也经常吃不饱,她和姐姐天天都得去田里干活,家里的家务也得包完。过了一年她要上小学了,村委会把他们的情况报上了县政府,政府得知了他们的困难,免了她和姐姐小学的学费和学杂费,并给了他们助学补助,所以上学是不愁的。她很努力,学习非常好,年年都是第一名,但姐姐不一样,姐姐不爱学习,读完小学就出去打工了。她以为姐姐会努力赚钱,这样他们四个又可以一起生活了,可在姐姐出去打工的第一年她打了个电话回来说:她嫁人了,嫁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从此以后她再也不能照顾他们三个了。父母走了,姐姐也走了,再多的苦,再多的泪也没人诉说了,只能自己忍着,她要坚强,因为弟弟妹妹也只能靠她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她上初中了,弟弟妹妹也上小学了,上初中政府是免学费的,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只有政府给的两百块钱生活补助,大伯是不给生活费的。为了省钱,她从不吃早餐,中餐就打两毛钱饭,分成两份,一份中午吃,一份晚餐吃,菜呢就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吃,大伯虽然不给生活费,但他每个星期都会买一点点肉给她就着咸菜炒熟带来学校吃,所以虽然她还是很感激大伯的,起码让她每个星期都能吃到点肉。她初中很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中考时本来考上的是县上最好的高中,但如果回镇上的初中读,不仅可以免学费,每个学期还给一千块钱的奖励,所以她选择回镇上的初中读书。

她上高中时,学校给她申请了国家补助,每个学期都可以拿到三千块钱的补助,本来这个钱是够她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了,但弟弟和妹妹也上初中了,为了让弟弟妹妹能在学校吃好点,不像她因为营养不良,长得瘦小,所以她把大部分的钱都给了弟弟妹妹做生活费。她依然是一天只吃两餐,但因为高中是要上一个月才放一次假的,就不能带咸菜的,所以她一般中午打份饭加上一份青菜,分成两份吃。她上了高中,依然努力学习,她的目标是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养活弟弟妹妹。三年后不负她所愿,虽然不是211,985这样的名牌学校,但她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师范院校,她很满意,因为读师范学费便宜。

现在她已经毕业,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高中教师,而弟弟妹妹也上了大学,她还在努力着,努力让弟弟妹妹生活得更好。



2疯2


分享一个我身边人的故事吧。时间是十几年前,按年龄算应该是个大哥哥,是我妈妈同事家的儿子,爸爸是普通工人,妈妈是教师。家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他当然也是众多莘莘学子中普通的一员,也会参加高考。而就在他临近高考的时候他妈妈病重几近撒手人寰,爸爸忙着照顾妈妈,他自己的学习生活基本无暇分心来过问,高考的压力加上家中经济的窘迫让他一度有了放弃上大学的念头,但最后他坚持下来了,打动人们的不是他最后的结果,而是他在高三一整年里那种机器人一样的生活作息时间——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就算有道题没写完到点了依然关灯睡觉。早中晚三餐在学校吃饭,加起来的吃饭时间从来没超过半个小时。一个星期给自己一个小时打篮球的时间,适量运动保证身体健康。每天晚上固定刷英语听力一小时,掐表按考试时间做套卷。每天的时间就像框在方格里,精确,重复,一丝不苟。他没有任何人的敦促,照看,甚至于除了“做完作业了吗”之外的嘘寒问暖,全凭自己的毅力和自控能力撑到了高考那天。高考的时候正好发烧,他是一边输液一边考完的——考完后就知道妈妈半身瘫痪再也站不起来了。

后来他该是考到了一个很好的大学,时间过去太久,且本人也是转述者,具体情况已经无法得知,但正是这个故事激励了我,让我在高中分班考试之前这样过了一个暑假,然后我被分进了重点班。人的坚持从来在恒心。一件事情只要你持之以恒保质保量的去做,总会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