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能科学地解释一下吗?

悟空科学


伤寒玛丽

历史上,最著名的无症状病原体携带者就是玛丽了,她感染了伤寒杆菌。这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发烧,腹痛,呕吐甚至死亡的细菌。

玛丽虽然携带了这种细菌,然而她本人却未发病,更加戏剧化的是,玛丽的厨艺很好,经常能在上流社会家庭找到厨师的工作。

但是,只要玛丽出现在某个雇主家庭,该雇主家就会爆发伤寒病,为了避免让雇主怀疑自己,玛丽总是在雇主家出现伤寒病后辞职。

最终的转折点来自于一位信仰科学的家庭,男主人发现自己的女儿染上了伤寒病,接着家里又出现了5个人患病。出于科学态度,男主人意识到这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于是他找来了富有伤寒疫情经验的专家索柏。

索柏很快就把目标放在了厨师玛丽身上,因为她曾经工作的地方都出现了伤寒,于是索柏提出想要玛丽的粪便、尿液、血液。

但是玛丽拒绝了,但后来迫于纽约市卫生局的压力,最终索柏检测了玛丽的粪便,结果是伤寒携带者。

后来玛丽逃脱了管辖,又重操旧业引起小范围感染,这一次玛丽没能逃脱监管了,她被隔离了23年,死时仍在隔离。

据不完全统计,玛丽一生直接感染了52人(有迹可循的案例),其中导致7人死亡,间接感染者不计其数。

不可思议的是,玛丽一生都未发病,而且医生对玛丽用尽了各种治疗手段,都没能彻底杀死玛丽体内的伤寒病菌,最终玛丽死于肺炎而非伤寒。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玛丽会终身携带细菌,而不发病呢?

人体为什么会长时间携带病毒、细菌?

我们必须要说,终身携带病毒、细菌的人其实非常罕见,目前虽然有无症状感染者,但时间久了大部分患者也会发病。比如:此次的病毒中,有一个案例感染病毒24天才发病,专家介绍这是极端案例。

之所以会有一些人携带病毒的时间较长,且不发病,可能和我们的免疫系统有关。

当病毒入侵人体时,如果是一种新型病毒,我们身体内的免疫细胞不认识它,该病毒就可以逃脱身体的监管,进入到人体细胞内祸害细胞,并指挥细胞内的物质繁衍自己的后代。

当该细胞内的病毒足够多的时候,病毒就会释放出溶解酶,溶解掉细胞的细胞膜,从而感染其他细胞。此时,这些携带病毒的细胞就会发生病变,这时免疫系统会意识到该细胞被病毒入侵了,于是免疫系统会对抗病变的细胞以及病毒。

如果人体的免疫系统很强,而病毒的数量又比较少,免疫细胞就会在病毒感染更多的细胞之前抑制其生长,此时患者就呈现“无症状”,或者是症状较轻。

而症状较轻的人也很难判断自己是否就是被感染了,比如:偶尔咳嗽一下,会被很多人视为正常。

如果免疫系统能够将病毒彻底杀死,此时患者就会自愈。

如果免疫系统没能将病毒彻底杀死,一旦病毒数量足够多时,此时患者就会发病。

所以即使是一些无症状者,大多数也会发病,病毒不强的话人体会自愈。

一旦病毒数量足够多时,此时人体免疫系统为了消灭病毒,会启动一系列反应,如:高烧(病毒不适宜在温度高的环境中生活,此时它们繁殖的速度会下降),四肢无力(让人腾出足够多的能量来专注于消灭病毒)等症状。此时患者就会发病。

一般免疫系统会与病毒对抗2-3周,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3周内被治愈的原因。

之所以说伤寒玛丽终身携带细菌却不发病是非常罕见的,是因为她身体的免疫系统和病毒一直和谐相处,免疫系统杀不死病毒,病毒的数量也受到抑制,因此可以终身携带。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玛丽出生在今天,我们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治愈好她,所以玛丽本人也是一个受害者,因为携带伤寒病,导致她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最终在一家医院中隔离待了23年。

总结

在今天,一些病毒或者细菌找到了和人共同相处的办法,比如:乙肝病毒,虽然一些患者能终生携带病毒而不发病,但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传染。

虽然无症状携带者扔具有传染性,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也是病毒的受害者,只要他们不故意传播疾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歧视他们。


钟铭聊科学


其实你可以这么理解,接触到病毒的人有两种结果,一种发病,一种不发病。发病了的,称为“感染者”;未发病的,称为“携带者”。有些时候,也会将感染者与携带者相提并论,而与其分而论之的,称为“患者”。

实际上,这就是医学对各类病毒感染者的区分方式,比如肝炎病毒、艾滋病毒都是如此。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包括新冠在内,无症状者不会永远无症状,早早晚晚,最乐观的情况,其人也会成为一个轻症患者。

至于其人为什么没有发病,没有症状或是症状极轻微,其实也很容易理解:

1、病毒携带量过低

病毒携带量过低,很多情况习惯称之为“隐形携带者”,因为如果病毒数量太少,即使通过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也检测不出。但是,这也是新冠最令人讨厌的特性之一,即使病毒数量很低,最终也能导致发病;

2、感染者体内存在抗体

很多人都问,那些已经治愈了的患者,为何在治愈后仍要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就是因为,这些被治愈人群,体内存在对新冠的抗体,这些抗体可能使得其虽然携带病毒,但不发作症状。只是,不论整体免疫力强,还是体内存在抗体,都是不永久性的,当抗体数量减低到一定程度,或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他们还是会发病。因而,医学上视这些经初步治愈的人群为潜在的患者,暂时归为无症状者行列。

3、免疫特异性导致的潜伏期异常

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功能都不完全相同,免疫细胞释放干扰素和吞噬病毒的情况也不同,所以,有些患者经感染后不出3天就发病,但有些人的新冠潜伏期竟可长达24天,这就是个体免疫特异性的区别。此类人群潜伏期虽长,但未必都是轻症患者,只是暂时未发病而已。他们在未发病时,当然也属于无症状感染者人群。

综上,由于目前对于已知患者中核酸阳性最长时间的数据还不确定,而每个人都知道,只有看不见的危险才是最危险的,因此,这一段时间要格外注意防控,切不可因为整体形势稍微变好而盲目乐观,仍要避免接触人群,静静等待无症状者的潜伏期过去,只有控制住无症状感染人群的数量,才算是真的抗疫胜利。


纯钧LHGR


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是指病毒通过某种方式侵入人体,之后在人体内安营扎寨并复制,但是人体并没有损害、也没有症状的这一部分人群。

除了具备以上特点之外,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还可能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排出病毒,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这个传染源,由于没有症状,容易被人忽略,是很多传染病流行爆发的重要因素。

在传染病的防控上,无症状感染者是防控的难点之一。因为在人口基数非常大的社区,无法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检测,或者没有更方便的检测试剂和办法,以检测出人体感染病毒的状态。

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无症状感染者例子,是“伤寒玛丽”。玛丽是一位厨师。有一次,她跟随雇主全家旅行,在旅行中雇主的家庭成员先后得了伤寒,却找不到传染的来源。

雇主于是请来当地的一个流行病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通过考察,将传染源的怀疑对象锁定身为厨师的玛丽。

但是,玛丽身强体壮,从来没有任何症状。流行病学专家说服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对玛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她的血液、大便和胆汁中都能够培养出培养出伤寒的病原体:沙门菌。

随后,疾控部门将玛丽隔离。当地的一位记者听闻这个事情口,以身体完全健康的人被当做病人隔离为主题,写了一篇报道。报道的基调倾向于同情玛丽,指责卫生行政部门侵犯人权。

报道登出后,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无法接受健康携带者的概念。此后,经过多次官司,每一次检测都能够在玛丽体内找到伤寒杆菌,人们才逐渐接受这个闻所未闻的现实。

看似健康的人,也可以成为细菌或者病毒的携带的状态,对本人来说是没有损害的。但是对别人却存在着威胁。这种事情听起来感觉很可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们举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那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所有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当中,约有5%的人可以始终保持乙肝病毒的携带状态而不发病。

这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姑且称之为健康携带者,或者非活动性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他们除了乙肝两对半的阳性,还可能有少量的乙肝病毒DNA之外,其他生化、B超等检查,完全跟正常人无异。

人在感染乙肝病毒之后,之所以会完全没有症状,甚至没有生化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在体内,没有被我们的免疫系统识别并予以攻击,可以理解为病毒呈隐藏状态。

有些人可能还不理解。我们再举最近比较火的韩国电影《寄生虫》为例。电影中,富豪的豪宅地下室,住着原来的女管家的丈夫,富豪全家人没有发现他。

这个住在地下室的“寄生虫”,在意外的被他人发现之前,其存在其实富豪一家是没有威胁的,大家相安无事好多年,最多冰箱里的食物被“寄生虫”吃掉一点,但对于万贯家财的富豪来说,实在是九牛一毛。

除了乙肝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之外,其他很多的病毒感染,都存在无症状感染的现象。比如日本脑炎病毒,在成年人感染会表现为无症状的携带者,感染没有打疫苗的儿童,则会表现为严重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龙医生的温馨提醒

新型冠状病毒,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当中,就存在一小部分无症状病毒感染者,他们隐藏在你我的身边,在传染病防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总体上来说,他们传播的范围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不是造成疾病大流行或者大爆发的主要原因。

预防无症状感染者传播他人,目前的主要方法是找出一些有去过疫区,或者和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进行医学隔离观察。在潜伏期过后,如果没有病毒感染的依据,方可解除隔离。


龙大夫的肝病课堂


打个比方,有人对某种药过敏,某人却不,可能和这种现象一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