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國|我們飽含熱淚,我們充滿希望

導語:2020年的開頭並不讓人欣喜,一場疫情席捲全國;封城、隔離、口罩成了最熱門的關鍵詞。有人離去,有人痛哭;有人奮不顧身,有人生死相隨。一個民族的韌性在一場災難面前展露無遺,我們飽含熱淚,我們充滿希望。


疫情下的中國|我們飽含熱淚,我們充滿希望

武漢長江二橋

2020年的開頭,有人奮不顧身

2020年的開頭,英雄這個似乎離開很久的字眼突然回到了我們眼前。

鍾南山84歲白髮掛帥,再戰瘟魔;李蘭娟兢兢業業,始終奮戰一線;張文斌“黨員先上”,率隊趕赴疫區,以科學引導人們應對恐懼。更有李文亮,站在醫德的懸崖上守望眾人,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籤。

他們是毫無疑問的英雄,引領著這個特殊時期所有人的心跳,牽動著千萬人的心絃。而更多地醫療工作者卻隱身幕後,無人知曉。

春節期間,曾經有一個視頻刷屏網絡讓人揪心:一位醫護人員終於頂不住壓力在醫務室裡大哭起來,周圍的同事們有的上前安慰,有的則低著頭繼續吃著簡單的飯食。那種冷峻和崩潰的情緒,透過視頻感染了千萬人。

作為武漢人,我們深知醫護人員的悲歡和不易。沒有足夠的防護,指數級暴漲的病患。病毒的一切都還是未知,而他們卻要鼓足勇氣把死神追趕。沒有人知道,在這樣的環境下,是什麼支撐著他們在最崩潰,最混亂,最無助的時刻依舊堅守著崗位。

千萬人的生死壓在肩頭,每一天都在病魔做殊死鬥爭,周圍已經有同熟悉的同事接連倒下,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如此重壓之下,崩潰的痛哭卻是幸運的得到了發洩的機會,而其他旁觀的同事卻依舊要強忍著壓力保持,這一切也許只是因為門外還有病人,她們就是生機。

疫情下的中國|我們飽含熱淚,我們充滿希望

在危機時刻,有人尸位素餐,有人徹夜狂歡;有人只是聒噪,有人暗自嘲笑,有人望風而逃,有人逆流而上。這一個月對武漢來說太過漫長,對於這群醫生來說更是如此。但這一個月放進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裡可能只會記上寥寥幾句,他們,這些戰鬥在最前線的醫護人員們,可能只會留下一個代名詞,亦或是什麼都不會留下

我向來不贊同把英雄抬得太高,英雄也是人,我們不僅要歌頌她們的付出和犧牲,也應當包容她們的失敗和崩潰。畢竟,脫下那身白大褂,她們也是普普通通的一群人,甚至是二十出頭的小姑娘;如今她們卻毅然站在了我們的面前,用纖細的身軀為我們遮擋風雨,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再做更多的苛求呢?

不一定只有死去的我們才能稱之為英雄,每一個曾捨己為人的人都應該被稱之為英雄。並不一定只有成功的我們才能稱之為英雄,每一個曾懷著偉大夢想而奮鬥的人都應該被稱之為英雄。這是一片盛產英雄的土地,因為這裡有最堅韌不拔的人民。他們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他們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

疫情下的中國|我們飽含熱淚,我們充滿希望

2020年的開頭,有人無家可歸

我的朋友1月18號時便飛往日本度假了,本以為會是一場唯美的冬季旅行,卻不料遇到疫情,旅程也變得崎嶇。

突然地某一天開始,即使是異國的人看到他們都會躲得遠遠的;商店的店員會小心翼翼的詢問他們是不是武漢人;有些路人則更是不客氣的大聲呵斥。便利店裡開始搶購口罩,每個人限購兩包。慢慢的會遇到酒店拒絕接待,歸國的航班被取消,每天憂心忡忡的看著國內的新聞,擔憂著獨自在家的父母是否安全和歸國的航班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開通。

一家人本來是23號的航班回國,卻被告知臨時取消。一家人流浪在異國的街頭不知該去往何處,孩子問媽媽:“媽媽,這裡的餐館會不會寫,這裡不歡迎武漢人”。媽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孩子,只有摸摸孩子的頭,哽咽的說不出話來。

疫情下的中國|我們飽含熱淚,我們充滿希望

是的,這個春節他們過得很狼狽。蜷縮在異國的的小旅館裡,看著窗外溫馨祥和的氣氛,自己卻還要安慰視頻中的父母笑著說自己很好沒有問題。奔波在領事館和機場轉機的路上,一路上不敢暴露武漢人的身份,登機也走在隊伍的最後面。

回到國內,他們也是最孤獨的逆行者。此時所有的高鐵都已經不在武漢停靠,上車前檢票員再三確定目的地時,他們也只敢說是去鄭州,上車後才一起向列車員提出請求在武漢稍微停一下。

一路一家人提心吊膽終於快要抵達武漢,儘管廣播一次次提示為了防控疫情不停靠武漢,但他們心中始終抱著一絲期望等待著。當終於通知武漢下車的乘客準備時,三分之一的乘客站了起來,這一刻他們彼此對視,熱淚盈眶。武漢,我們終於回來了。

有人曾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執著的趕回武漢?留在國外他們便可以順利躲過這場災禍,不必忍受封城和禁錮的苦惱,何苦奔波回來冒險呢。

媽媽回答道:這一切也許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說的那樣,我生於斯,長於斯,甚至將葬於斯;我在這裡生活工作,我在這裡生兒育女,我在這裡悲歡離合。這裡就是我的家鄉,這裡,就是我的根。

疫情下的中國|我們飽含熱淚,我們充滿希望

2020年的開頭,有人生離死別,有人生死相依

這場疫情留給我們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以至於我回想起來時也只能說出寥寥幾個,但每一個都讓我潸然淚下。

微博上曾經有人留下過這樣一段話:如果疫情過去,城市恢復原樣。你經過司門口時,請帶一束白花。2月1日時曾經有一個人因為不想攜帶疾病傳染家人,選擇在這裡結束生命。

封城的武漢,比人們想象的更加冷峻。而比疫情更可怕的是絕望。

除夕夜裡,不能回家的護士忙到崩潰,在辦公室裡嚎啕大哭。醫院外,女兒追趕著殯儀車喊著“媽媽”,卻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母親被拉走火化。為了防控疫情,武漢人承受著難以想象的悲涼。

疫情下的中國|我們飽含熱淚,我們充滿希望

年近七十的兒子由於感染被送進醫院隔離,九十歲的母親選擇進醫院照料兒子。但家裡人卻擔心奶奶從醫院回來時把病毒帶回來,把奶奶的東西都清理掉了。面對醫院繁瑣的流程沒有任何怨言的奶奶一下子崩潰,奶奶捶足頓胸放聲痛哭之後依然選擇回到醫院繼續照料兒子。

凌晨兩點,白髮蒼蒼的奶奶找醫護人員借來紙筆給兒子寫下一封信,託醫護人員送兒子手上,鼓勵兒子要挺住,要堅強。此情此景,讓在場所有醫護人員都不禁落淚。面對疾病,有的人倉逃竄,有的人卻選擇直面死亡的恐懼,總有一種情感能讓人超越生死。

病魔或許可怕,但是這並不是我們第一次面對它,人類的歷史就是與流行病的抗爭史。在人類歷史上比這一次更加暴虐的病毒流行病數不勝數,但人類總能從死亡的陰影下走過來,因為人類不論到多麼慘烈的境遇,只要不喪失希望就能挺過來,而這希望的來源便是愛。

疫情下的中國|我們飽含熱淚,我們充滿希望

也許是安定的日子過得太久,突如其來的這場災禍竟也成為了驗證感情的一塊試金石。有人逃離疫區,也有人為愛捨身陪伴。

2月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護士陳穎在進入隔離病房一線戰場11天后,終於迎來了和男友第一次見面。

這是他們11天以來的第一次見面,互訴衷腸卻不能相擁在一起,最終他們隔著玻璃戴著口罩的親吻彼此,傾訴著相互間濃濃的思念。

沒有更多的海誓山盟,一切不過是你去守護病人,我來守護你。縱然是疾病與死亡,都不能讓他們分離。我想愛情最美好的樣子,就是縱然你的前途滿是荊棘,我也願與你一同踏過。

疫情下的中國|我們飽含熱淚,我們充滿希望

在《活著》韓文版序章中有這樣一句: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2020年的開頭,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悲歡離合,他們那麼沉重,以至於隨便翻開一個都讓人觸動不已。但是再多的悲歡離合這片土地也能承受,因為在它五千年的漫長歲月裡,比這更嚴峻,更冷酷、更危急的時刻數不勝數,我們一次次承受著命運的打擊,又一次次站了起來,在廢墟中重建家園,在高山上歌頌風骨。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極為充滿韌性的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我們有過無數的對手,但他們終究要麼消失,要麼溶於這片土地,唯有我們依然屹立。我們有過榮耀,也飽受屈辱。曾是世界之巔,也被如塵土,但疾病、戰爭、貧窮、飢餓都未曾將我們擊垮,因為我們的這個民族的根深植於這片土地,五千年的文化是我們不屈的脊骨。

縱然有被擊倒的時候,我們也只是失望卻永遠不絕望。疫情病痛折磨的只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和靈魂也在一次次重創之後變得更加強大,縱然眼前滿是曲折與荊棘,我們卻依然還在期盼著未來和光明。 我們毫無保留的熱愛著這片土地,並將守護他直到永遠。

我們從不怕身處黑夜,因為黑眼睛最能看見光明。


我是 @打黑傘的劉子驥 ,一個不止會寫情感故事的人。關注我,感受不一樣的人生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