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12點,老闆要求開會”,失去界限的在家辦公

上午10點,他無法抵抗睏意,

關閉電腦,躺到床上,快速的進入了夢鄉,

在家辦公的日子裡,這種提前的午休時間,往往在下午3點結束。

電話響起,領導的聲音中暗含著壓抑的不滿,

“即使是在家辦公,也要遵守時間制度”

即使並無精力、動力去進行辦公,他仍強打起精神守在電腦前,

現在是晚上12點,他躺在床上,沉浸在夢鄉之中,

“開個會”

電話響起,領導的聲音不容置疑,

凌晨2點,會議仍在進行。


“半夜12點,老闆要求開會”,失去界限的在家辦公

失去的

界限

現在是上午10點,他已進入夢鄉,無人監督的在家辦公,使他可以在規定工作時間內輕鬆、愜意的美夢一頓。

現在是凌晨2點,會議仍在進行,在家辦公的他,卻不得不強打精神配合領導的思路,努力的記錄、思考領導的話語。

突然的在家辦公,使員工與領導想法沒有得到平衡,員工認為自己處於“休假”狀態,卻不得不聽從領導安排進行工作;而領導認為員工處於“工作”狀態,卻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休假。

於是員工與領導間,開始了相互的傾軋,一方希望獲得更多的休假時間、一方希望獲得更多的工作時間。

這實際上是隨著辦公模式由“在公司辦公”轉化為“在家辦公”時,雙方沒有形成一致默契導致的不匹配。

在這種不匹配的情況之下,員工一方與領導一方,均無法清晰的知道“在家辦公”的界限何在,從而產生的不斷試探、擠壓行為。

“半夜12點,老闆要求開會”,失去界限的在家辦公



01 界限

人類由個體生活轉為群體居住,為防止個體之間的摩擦與衝突導致生產力的降低,群體成員之間默契的形成了一套規則。

在這種規則的約束之下,群體成員之間遵守共同的約束,從而使我們降低摩擦與衝突,轉而通過合作對生產力進行提升。

<strong>正如亨利•克勞德博士在書中提到的,界限定義了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行為,使我們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可以要的,那些是不可以做的、不可以要的。

“當我們請假表示家裡有事,通常領導不會深入的探尋具體是什麼事,這便是界限的體現。”

在公司中,界限實際上是一種群體共同遵守的約束準則,在這種約束準則之下,我們尊重對方個體邊界,從而使群體中的所有個體,在交際中獲得基本的舒適。


02 失去界限

共同遵守的界限,使我們個體在群體之中的人際交際,有著基本的舒適,但當我們轉換了場景與地點後,這種界限正在變得模糊。

由於這並非經過謀劃與準備的在家辦公,而是突發的、準備不足的在家辦公模式,在開始前,雙方並未達成共識。

我們習慣於將生活與工作進行分割,當我們在公司辦公時,處於公司環境之下,生活的干擾、影響隨之減少。

相應的,當我們在家辦公時,處於生活的情境之下,領導安排的工作也就成為了一種“越界”行為。

員工由於不掌握公司、不擁有公司,生活與工作的界限感要遠高於領導,而這種感受可能是領導無法體會到的。

員工與領導之間,對在家辦公的定位不同,導致雙方失去了界限,互相之間均有“越界行為”。

“半夜12點,老闆要求開會”,失去界限的在家辦公



“半夜12點,老闆要求開會”,失去界限的在家辦公

這不僅是

失去界限

雙方由於此次在家辦公的突發性,並沒有在事先達成一致,從而導致了雙方出現“越界行為”,造成了摩擦與衝突。

但並非所有事先沒有達成一致的情況,都會引起互相之間的摩擦與衝,實際上許多企業,即使在事先沒有達成一致,也在實際的在家辦公過程中形成了一致。

但更多的情況是雙方互相之間,盡力、粗暴的擠壓對方,雙方均希望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成為此次在家辦公的最大獲利者。

而造成這兩種不同發展方向的根本原因,則是在於雙方的信任是否存在缺乏。


01 信任缺乏

不要對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謹慎而堅定 ——德謨克里特

在工作中,我們為領導完成工作,而領導因此為我們提供工資,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種交易、交換關係。

如果雙方在交易、交換過程中、在實際的合作工作之中,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雙方信任,那麼便會出現雙方擠壓的方式。

信任是一種長久合作過程中形成的默契、情感,雙方之間是否具有信任,取決於以下兩個角度。

  • 未來判斷:波蘭社會學家彼得·什託姆普卡認為,信任的是否建立取決於雙方是否相信未來對方不會損害我們利益。
  • 現狀判斷:未來的判斷是基於對現狀的判斷,正如教授羅素·哈丁說的那般,這是對他人是否會侵害自身利益的判斷。

“如果領導平常經常找各種理由,對員工的工資進行剋扣,那麼員工在判斷現狀與未來時,自然不會選擇信任領導。”

雙方有信任的基礎,那麼即使在沒有監督、評價的情況下,雙方均會選擇相信對方不會辜負自己的付出,雙方會認為優先的付出不代表自身利益受損,而是可以在不遠的未來獲得收益,從而實現互惠利他行為。

因此,信任的缺乏,導致雙方不得不盡力的為自己爭取利益,而非共同謀取遠期利益,原因在於我們基於現狀的判斷,認為對方未來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利益。

“半夜12點,老闆要求開會”,失去界限的在家辦公



02 文化模仿

雙方之間之所以無法建立信任,實際上在於我們對有限資源進行分配的過程中,並非秉承著按勞分配的原則。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企業中,領導的資源分配策略,摻雜著個人的喜好傾向,並且常常以“畫大餅”“談理想”的方式,來延緩這種資源分配。

原因在於,許多公司的領導認為,資源的分配並非是激勵、管理員工的方式,與其進行資源分配使自身利益“受損”,不如通過“手段”去進行控制。

<strong>英國著名演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書中提到了文化模仿的概念,指的是我們個體之間通過非遺傳的模仿方式,對文化進行傳播。

在我們文明的文化傳播過程中,許多人由於多種錯誤歸因模式,對“手段”“權術”充滿了膜拜。

“他人的成功,不認為是通過努力,而是通過操縱人心的權術來達成的,這是可以最快為自己提供幻想與心理安慰的方式。”

從古時流傳下的“厚黑”、“權術”、“手段”,被許多公司的管理者所崇拜,並在崇拜的基礎上,出現了模仿行為。

但實際上,在現如今的社會之中,個體對利益有了足夠的判斷能力,並且隨著新生代的意識覺醒,這種方式越來越失去作用,並逐漸被社會所不容。

這也是為何現在許多人抱怨:“90後、00後不好管理”的原因,這可能也是為何領導偏偏要在晚上12點,開啟會議進行服從性測試的原因。

“半夜12點,老闆要求開會”,失去界限的在家辦公



03 馬基雅維利主義

利益是人類行動的一切動力——霍爾巴赫

當雙方在現狀、未來判斷時,均無法選擇對對方進行相信,而基於文化模仿的“手段”、“權術”又使我們不希望自身利益受損。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成為了在公司這個特定環境下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從而中止了一切情感上的溫情,轉而尋求最為實際的利益。

<strong>意大利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馬基雅維利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聞名於世,於是馬基雅唯利主義,指的是那些認為個體充滿自私性,因此利他、公平是不存在的人群。

即使是事先說明,這是處於“公司”這個特定環境下的馬基雅唯利主義,許多人也不願意承認、認同這個觀點。

<strong>正如法國文學家伏爾泰說的那句,每一個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第一件事就是,批判馬基雅維利主義。

但在以上因素影響下,我們與領導之間,不再以合作、規則、約束、道德作為我們交往的本質,而是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利益至上。

在利益至上的影響下,雙方都希望能獲取最大利益,於是偷懶、監督、壓迫、反抗相應而生,員工與領導雙方,均無法從這種關係中獲得舒適感。

“領導不斷擠壓員工時間,要求員工增加產量,而員工則不斷的通過各種方式去逃避工作”。

本應互惠利他,共同合作以提升生產力,從而在公平分配的原則上,使雙方均能獲得收益的合作關係,由此中斷。

雙方互相傾軋,互相傷害,但內心卻希望可以互相信任、和諧相處。

“半夜12點,老闆要求開會”,失去界限的在家辦公



“半夜12點,老闆要求開會”,失去界限的在家辦公

那應有的

信任

雙方雖然在互相傾軋,均希望自身獲取利益的最大化,無論是金錢上、情感上、地位上,雙方均是處於零和博弈之中。

雖然雙方處於公司這個特定情境下的零和博弈,但並不意味著雙方享受這種博弈過程,原因在於社會模仿過程中,我們也接觸了更多的道德信息傳遞。

在道德信息的影響下,我們實際上還是更為希望以合作共贏的方式,來使雙方受益,即使這種受益是延遲利他的。

那麼,想要將零和博弈,轉化為互惠利他的行為,這需要雙方信任的重建,而信任的重建,是一個隨文化發展的漫長道路。


01 期待效應

我們必須經常保持舊的記憶和新的希望——毛姆

在未來的社會中,隨著“去中心化”的行程,員工與領導雙方之間的關係會逐漸全體轉化為信任、合作的模式。

而在這之前,如果我們正在經歷這種充滿信任危機的關係,雖然我們無法改變整個企業的環境,但我們仍可以改變我們與領導之間的信任。

如果說兩個陌生人之間,建立信任有著多種的方式,也有著更多的可能性,那麼兩個互相熟悉的個體,信任崩塌後的重建,則需要期待效應。

期待效應,指的是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對對方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對方深刻而微妙的變化。

<strong>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經過實驗後得出的結論一般,當我們對事物須許以期待,從而通過行為、言談、舉止來影響他人,則會對他人產生深刻而微妙的變化。

如果我們受刻板印象與預設場景的影響,事先便認為不論領導或是同事,均是“不可相信”、“不能信任”的。

那麼我們會不自覺的聚焦於對方的負面行為,而即使當對方做出“可信”的行動,我們也無法捕捉到。

在公司中進行工作,不相信任何人,誠然可以使我們免受一些傷害,但也使我們失去了一些快樂,畢竟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的環境,遠勝過充滿戒備的工作環境。

因此,只有我們心懷信任,才能重建信任。

“半夜12點,老闆要求開會”,失去界限的在家辦公



“半夜12點,老闆要求開會”,失去界限的在家辦公

5點了,會議結束,各位辛苦

老闆溫柔的說道,

而處於會議中的員工們默默收拾物品,

他們不需要加班,也不需要特意表現,

因為互相間的信任,

他們不必猜疑、控制、傾軋與壓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