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2生肖唯獨龍不存在呢?至少我們都沒見過,其他的目前都能看到,誰發明的12生肖?

騎豬看大千世界


十二生肖源於何時,今已難於細考。

中國自帝舜時代就開始使用天干十個符號和地支十二個符號相配合的“干支紀年法”。以動物紀年的方法最初起源於我國古代西、北部從事遊牧的少數民族中。

十二生肖最早見於世界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小雅·車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十二生肖之說,最晚應形成於漢代,在東漢十二生肖已經形成。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

但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第11號秦墓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上千支竹簡,這一奇蹟的出現,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為第十一號秦墓,據考證葬於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

十二生肖,每個人都很熟悉,它們分別是十二種動物,這些動物基本上都是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的,儘管並非每一種動物都惹人喜愛,但是作為生肖當中的一種,它們的排名卻也是早就確定好了的。不過其中有一種動物,卻最奇特,它並非是現實存在過的,現在又有不少人懷疑它的真實性,認為是真的有的,那就是龍。

因為龍本身就是神話中的動物。

要說明這個問題,估計又有很多人要扯龍的起源了,諸如古書裡記載了什麼,古人又是怎麼描繪的龍。

恕我直言,這些知識乏善可陳,並不能完全說明龍的真實存在,因為幾乎所有的文獻描述,都是在想象龍的樣子,而對於親眼見證龍的存在,歷史中鮮有此類史料。

別看很多人列舉了一大堆史料,顯得煞有其事,但很多書名正經的古書,本身就是神話小說。

因為沒人去關心書籍本身的定義,究竟這本書是神話志怪合集?還是古代幻想類小說?如果脫離這些古籍中的描述,其實龍的形象在大眾的心裡非常縹緲,並不像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動物那樣,都在現實中見證過最直接的形象。

龍並不能很精準的具象化,就猶如現在網上鋪天蓋地的畫作一樣,每個作者都有自己內心的一條龍,所畫出來的龍也千差萬別,除了傳統中描述的“角,鱗,爪,須”之外,對龍究竟該有如何具體的外貌,人們幾乎難以言盡。

這就體現出一個問題:即龍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在傳統觀念裡,是很模糊的一種動物,甚至接近於萬能的神。

龍可上天入地,潛身入淵,可噴火吐水,戲雲捲風。但在現實認知中,大家都知道,能做到上訴幾點,對於某一種動物來說,根本不可能。所以龍只是神話中的動物,而神話也是古代人對於不可知之事物,演繹出來的一種假設。

就像古代人看到天降隕石,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老天爺要往地上砸一塊大石頭,就只能用神鬼的理論去描述,否則無法對這些事件找出合理的解釋。

而龍作為上古時期的圖騰,在原始部落裡類似於“徽章”般的存在,部落之間發生衝突或戰役,外邦人或許讀不懂自身的語言,但看到圖騰肯定立馬就明白,對方是以龍為圖騰的華夏民族,這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放到現在,也是一樣,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正是基於龍作為一種符號,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很多國外的電影中,也不乏出現華人角色時,會一同出現認知度非常高的龍的標記。

所以綜上所述,龍一直是根深蒂固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精神象徵,自古到今都是傳說中才有的神獸,而作為最能代表中國人精神的“龍”,自然也就被古人排在十二生肖之內,來特指人的生辰屬相。

反過來說正是,因為龍這種傳說中的聖獸,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所以才會成為十二生肖之一。


我是青鳥


十二生肖有龍,我覺得遠古時代,龍這種生物是存在的。

首先我要反駁一下題主,我們沒有見過,不代表沒有。就像若干年之後,如果由於保護不慎,熊貓滅絕了,我們的後人是不是會覺得熊貓也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們沒有見過!迴歸正題,先說說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醜未亦土也,醜禽牛,未禽羊也。木勝土,故犬與牛羊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水勝火,鼠何不逐馬?金勝木,雞何不啄兔? 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勝水,牛羊何不殺豕?巳蛇也,申猴也。火勝金,蛇何不食獼猴?“

所說十二生肖其它十一個生物目前都在現實中可以找到,唯獨找不到龍這種生物,但是我覺得並不是不存在。要知道存在即是合理!

既然有它,那麼現實中一定出現過,要知道十二生肖不只以普通生靈融入中國人生活,其自然習性被人們賦予諸多文化意義,從動物上升到神格,接受尊崇和膜拜。只有自然生靈與文化神格相結合,才構成完整的生肖動物形象。

一、龍的原型生物是蛇,不是我們說的常見的那種蛇,而是很大的蟒蛇類生物,咱們中國有句古話叫大蛇為蟒,大蟒為蛟,大蛟為龍!比如說蚺、角蝰、等。

蚺 一種體型巨大的蛇

蚺科(Boidae)蚺亞科(Boinae)蚺和蟒的區別在於,蚺是卵胎生,蟒是卵生。他們同屬於蛇類,但不是同一個科。亞馬遜森蚺,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蛇,棲息於南美洲,最長可達10米以上,重達二百二十五公斤以上,粗如成年男子的軀幹;但一般森蚺長度在5米左右。

之前看過一個傳聞,真假難辨,說在2000年5月14日,上午10點多,位居深山密林的四川金絲崖玉石礦,礦工賈顯娃擔水準備午飯。快到山泉邊時,猛見一條水桶粗,約有50多米長的怪物,正在泉裡喝水,黑底色,兼有白色花紋和紅色大圓點。陽光照在怪物身上,發出逼人寒光,賈顯娃猛然意識到可能是一條巨蟒。

角蝰 一種長著犄角的蛇

角蝰是一種生存於乾燥沙漠地帶的毒蛇,與一般非洲蛇一樣,主要分佈在北非地區的,如摩洛哥、撒哈拉、毛里塔尼亞、馬裡共和國等地,亦會向東發展出沒於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尼日爾、利比亞、乍得、蘇丹共和國、埃及、埃塞俄比亞及索馬里等地。它們的活動範圍,還從西奈半島伸延至以色列境內的內蓋夫北部。

但是體積較小,只30到60公分

二、龍的原型生物是洞螈

洞螈身長不到30釐米,但也有部分個體的長度可以達到40釐米,全身呈白色,四肢細小。有發達的外鰓3對和鰓孔2對,羽狀鰓為紅色。頭狹小,頭骨多軟骨質。吻鈍、無眼瞼、眼退化、隱於皮下,但感光靈敏。終生底棲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內,時常將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氣。在光照下膚色可變成黑色,回暗洞後膚色又恢復原狀。

如果說洞螈可以長大,和我們說的龍是不是很像呢?也許是地球環境的改變,不注意支撐他的長大,說了成了現在這樣!

三、由於環境等因素,龍和其他珍惜動物一樣,已經滅絕了或者吟隱藏起來了

要知道。龍在傳說中可是指智慧不低於人的生物,還擁有種種神通,自己把自己藏起來也不無可能!

誰“發明”的十二生肖

我覺得“發明”不太合適,應該說是誰賦予的這十二種生物的象徵意義!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一、神話說

相傳遠古的時候,在倉頡創造文字後,黃帝就發明了天干地支曆法。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搭配起來輪轉一圈為六十年。這種曆法在當時來說是很科學的,因此,一直到今日還有人沿用。可是,這種計算年月時辰的方法畢竟太複雜,人們根本記不住,於是黃帝便決定選十二種動物圖像搭配上去。這樣人們一看到圖像,便知道是啥年頭了。於是他在年底發佈了一道聖旨,邀請天下的動物在正月初一清早到宮殿門口等待挑選,誰來得早選誰,只選前十二名。至於貓鼠因此結仇,不死不休就不足為外人道也。

二、圖騰說

原始社會的先民常用某種動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的圖形作為本氏族的保護神和標誌,即圖騰。《山海經》諸如人和野獸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遠古各地的圖騰神。夏族的圖騰是熊或魚,商族的圖騰是玄鳥,周族的圖騰則有龍、鳥、龜、犬、虎諸說。其中可分兩類,即“六畜”(馬牛羊雞狗豬)和“六獸”(鼠虎兔龍蛇猴),前者是人們為了生存目的而馴養,後者則一定程度騷擾人類生活,先民對其心生畏懼的動物。因此這些動物被作為本氏族的名號標記來崇拜。民族學者劉堯漢從彝族的圖騰遺蹟,反推“十二獸歷”的來源,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獸曆法將人與紀曆十二獸同列,“是原始人人獸不分的思想意識在現實的遺留”。

三、歲星說

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從木星位置可確定年度支序。《玉函山房輯佚書》認為每十二年,“三歲穰,三歲毀,三歲康,三歲旱”,另說是“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幾十二歲一飢”。植物興衰和動物生活環境存在週期,食草動物(鼠、牛、馬、羊)和肉食雜食動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條件大不相同,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當年生長旺盛的動物,從而形成生肖動物,以此推定動物興衰與木星年有關,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統。

四、星宿說

古人將黃道與赤道附近的恆星分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別代表一種動物。古代將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屬生肖,生肖與二十八星宿存在對應關係。明代大學士王鏊認為,二十八種動物配屬二十八星宿,並“以七曜統之”,成“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 清代李長卿在《松霞館贅言》認為,二十八宿配動物“即前十二屬加一倍者也“,“亢金龍,辰官也,角木蛟附焉。蛟,龍類也”,體現十二生肖為基礎湊齊二十八種星宿動物。但該說難免有附會,二八星宿配動物的記載要晚於十二生肖。


關於龍的具體介紹,可以去我主頁看看,有一篇關於龍的文章


鬼谷書生


其實我相信龍是真實存在的,就像古籍《山海經》裡面記載的一樣,以現在的眼光和科技,記載中的某些生物或者物體,是已經被證實確實存在了的,個人看來,龍的存在,有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上古的時候,確實有“龍”這種生物,體貌特徵和一些生活習性確實跟我們現在說的情況差不多,但是後來因為某種原因導致這種生物滅絕了,比如以前存在過的恐龍或者翼龍,或者說的玄幻一點,確實存在過龍,但是因為某個時間點,或者某個事情的發生發展,它們最終去了某個地方,導致現在的人類再也見不到了。

第二種,其實龍的形象,並不是像古代部落圖騰,或者我們現在典型電視劇裡面的描繪的那樣,個人理解更傾向於變異的蛇,江河大海里面的某種鱷魚類生物,或者類似於娃娃魚那種,又或者是一些其他什麼生物,只不過因為當時的認知問題,當時的“內地”“中原”人群,或者是龍圖騰範圍內的人群,他們沒見過這東西,然後猛然間見到,新生懼怕不知所措,就姑且把那種生物叫做了“龍”,並且作為了部落族群圖騰和精神領袖,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那個時候的東西名稱,跟現在我們所認知的東西,可能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就像當年清朝的時候,非洲那邊給朝廷進貢的瑞獸“麒麟”,其實就是非洲的特產長頸鹿,以前也看到過一個節目,說神話傳說中的“燭龍”,按照典籍的描述,身長百丈,一目為日,一目為月,睜眼半年白天,閉眼半年黑夜,其實這按照現在我們的科技認知,其實它裡面描述的,根本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極光現象”。



偵緝隊的賈隊長丶


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一點——龍的起源為何?為什麼它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


龍的起源


龍是漢、朝鮮、壯、侗、泰、佬、撣、芒、苗等民族傳說中,具有超凡力量的動物,近世在建構中華民族概念過程中,又逐漸成為中華民族象徵物。今天,標準的龍具有鹿角、蛇身、鷹爪、狗鼻、牛嘴、魚鱗、蝦鬚等複合特徵,既像典型食草動物(比如有角),又像食肉動物(比如有爪牙)。


【由綠色岫巖玉雕琢而成“原中華第一龍”】


<strong>關於龍的起源,不少學者有著各自的解讀。有些人認為,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戰勝者會將戰敗者的圖騰併入自己的信仰一起崇拜,以示雙方融為一體。這種行為類似歐洲的羅馬帝國,將被兼併的國度偶像請入自己的神廟,享受萬國祭拜。隨著時間的推移,崇拜鹿、蛇、鷹、狗、牛、魚、蝦融合在一起崇拜龍。


還有觀點認為,龍原本是由某個具體的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的演化,逐漸地變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模樣。


【黃玉龍】


目前,被確認為龍的文化圖騰裡,發掘於濮陽的貝殼龍,屬於當之無愧的“中華第一龍”。據推算,它生產於仰韶時期,大致對應中國神話中的“三皇五帝”時期。


在它之前,享有“中華第一龍”美譽的是出土於紅山文化遺址的中華玉龍。也只有紅山文化區,我們才能看見明確的“玉龍”文化。



其製造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材料為玉,高26釐米,現收藏於內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館。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至2.9釐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稜形,前面圓而起稜,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釐米,佔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


龍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它不是一般的飾件,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沿著紅山文化的脈絡,專家們向前推演,發現更古早的雕像——豬龍。


【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


時間線越是古早,“龍”的具體形象就越是清晰,右圖甚至可以看到獠牙。根據6000年前的內蒙古生態環境分析,最有可能的動物就是野豬。


當然,僅憑推論,假設終究只能維持在“假設階段”。專家們再次將時間線往前推進千年,來到紅山文化母體之二的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出土於河北北部的灤河流域的S型豬龍,已經有明確的野豬特徵。


【出土於河北的豬龍】


一直到春秋時期,龍和豬的分別都不大,甚至作為人的食物被圈養。《春秋左傳》即有記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


目前,“野豬起源”是龍圖騰崇拜,最靠譜的解釋,沒有之一。


十二生肖起源


知道龍的來源後,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龍作為一種豬演化而成的“幻想物種”,卻躋身於12生肖的行列?


其實在2000多年前,生肖還不是今天的模樣,龍並不在生肖之中。於1970年代出土的秦代文獻《睡虎地秦簡》和《放馬灘秦簡》,其中已用動物與地支相配,和如今的生肖差別很小,大部分的動物都已經相同。如放馬灘秦簡甲種《盜者篇》所載生肖順序為:鼠、牛、虎、兔、蟲、蛇、馬、羊、猴、雞、犬、豕;《睡虎地秦簡》所載生肖順序為鼠、牛、虎、兔、鹿、馬、羊、猿、雉、老羊、豕。



漢武帝開始,上層建築推行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龍被升格為皇權象徵,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到東漢,龍已經成功躋身12生肖的行列。東漢王充(公元27-97年)在公元1世紀期間所著《論衡》也有十二生肖。雖然沒有明白的表示順序,我們可以依據內文的關係推論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等順序。


【唐朝十二生肖雕像】


正式使用生肖在人身上的紀錄,最早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周。例如《周書·列傳第三》中,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宇文護的一封信。信中說:“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一些中國西部、漠北的國家如黠戛斯、吐蕃、蒙古等則以生肖紀年,例如《唐書》中記載:“黠戛斯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宋史.吐蕃傳》記載說,吐蕃首領在敘事時,以物紀年,所謂“道舊事則數十二辰屬日,兔年如此,馬年如此”。《蒙古秘史》:“兔兒年,斡歌歹出征金國,派出者別為先鋒,擊敗金軍,殺得金軍積屍如爛木堆”,也說明大蒙古國是採用兔兒年、馬兒年等動物紀年。


【十二生肖雕刻】


當時的中原地區仍然只以天干地支紀年,在雙方的文化交流下,兩種紀年法相互融和,形成現在的十二生肖。這個學說被清朝趙翼所提出,他在《陔餘叢考》中指出:“蓋北俗初無所謂子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


環球劉老師


為什麼十二生肖唯獨龍不存在呢?至少我們都沒見過,其他的目前都能看到,誰發明的十二生肖?

這是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十二生肖中唯有龍是虛擬動物?第二,誰發明的十二生肖?

先答第二個問題。

十二生肖從何而來?

十二生肖是對應的十二地支的動物代表。而十二地支的發明人因為年代太久遠,即便有些記錄,也沒有考古資料來驗證。

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記載:

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

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週。

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干支是大撓創制的:

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在先秦的百家中還有一派叫作“建除家”,將一年分為“十二建除”,和地支的對應關係也是相同的。這個流派後來漸漸隱匿,不過如今在八字預測中還會遇到“十二建除”的使用。

那麼十二地支的最早記錄就在這裡了。至於如何和十二個動物對應起來,其實我們倒是不妨用邏輯推理一番。因為這其中牽涉到星曆,在古代天文學中,天干地支不但用來紀年、紀月、紀時,也和星象變化是對應的,形成我們中華傳統的星曆。

星宿和動物的對應關係

古人夜觀天象,在研究過程中,為了方便觀測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運轉,將黃、赤道附近的星座選出二十八個做為標誌,合稱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

這二十八宿分別是: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這些星宿大致組成的圖案就是“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即“東方蒼龍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合為滿天二十八星宿。

這四種動物代表了這四個大的方位,在觀測中充滿了想象,但還是以星圖為基礎的。

為了方便記憶和分析,還對這七宿下面的每一個星宿都用金、木、水、火、土、日、月七個元素對應,同時再用一個動物的形象一一對應,得出所有星宿的全稱,就像漢字的“音、形、意”一樣,便於學習者記憶和傳承。

所以每一個星宿的全稱其實是三個字:“星宿名+元素名+動物名”。

東方稱青龍: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方稱玄武:鬥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貐;

西方稱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南方稱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蛟、龍、獬、貐、犴”五種神獸之外,其他二十三種動物都是實際存在的。

這說明什麼呢?

沒有憑空而出的神獸

說明古人在選擇星宿對應動物的時候,是堅信“蛟、龍、獬、貐、犴”是確實存在的動物,只不過大家沒見過。

其實世界上所有的神奇幻獸在現實中都能找到對應。就好像我們認為是奇書的《山海經》,放在今天科學的眼光下來看,很可能只是一個上古的徐霞客用粗略的語言寫下的遊記。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地推測,這些神獸的原型必然是曾經存在過的。

由此得出題主的第一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因為“龍”雖然是虛擬的,但是是確實存在過的。只不過被大量的加工改變了形象,變得越來越玄乎。好像從沒存在過一樣。

至於龍的形象的變遷,我們不再詳述,太複雜。反正我們今天看到龍的圖案,基本上要到唐宋才大致有樣,到明清才完全定型成今天我們認識的樣子。

總共有五種神獸,為什麼只有龍入選十二生肖呢?

地支對應星宿動物的關係

因為二十八宿早於地支,古人為所有星宿都指定了一種動物形象。而這種形象指定,可能是有規則的,比如“牛金牛”,就是用牛來指代牛宿,“角木蛟”,可能是“蛟”與“角”同音,當然更多的是沒有必然聯繫。

“龍”代表“亢金龍”可能與“金”有關,也可能與《周易·乾》:“上九,亢龍有悔。”有關,不做過多猜測。

而十二生肖的動物代表很明顯來自於地支和星宿的對應關係。

十二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咱們看上面的星宿排列,除了日、月、金、木、水、火、土和星宿名之外,各種動物的排列是沒有規則的。但是我們會發現十二地支對應星宿的規則,是從虛日鼠往前隔一選一,虛日鼠——牛金牛——(轉入東青龍)尾火虎——房日兔——亢金龍——(轉入南朱雀)翼火蛇——星日馬——鬼金羊——(轉入西白虎)——觜火猴——昴日雞——婁金狗——(轉入北玄武)室火豬——虛日鼠(冬至),星圖完成一次旋轉,一年週轉完成一個完整的地支。

子是地支的開始,而虛宿(冬至)是一年的開始,子對應了虛宿的代表動物“鼠”。而“亢金龍”則正好對應了十二地支中的“辰”,而其他四種神獸代表的星宿全部落選,僅有“龍”進入了十二地支,成為“辰龍”。

這就是“龍”成為十二生肖中唯一神獸的原因。

最早十二地支中辰並不是龍

東漢王充所寫的《論衡》中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跟咱們普遍說法一致,十二生肖分別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但是在《論衡》之前,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的兩批秦代竹簡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日書》秦代竹簡中,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卻是這樣的:子,鼠矣。醜,牛矣。寅,虎矣。卯,兔矣。辰,蟲矣。巳,蛇矣。午,馬矣。未,羊矣。申,猴矣。酉,雞矣。戌,犬矣。亥,豕矣。

這就有個很明顯的區別,“辰,蟲矣”,這裡面的辰,對應的不是龍,而是蟲。也就是說,漢以前的十二生肖,是有人屬“蟲”的。那為何到了東漢,十二生肖中“蟲”變成了“龍”呢?

什麼是“蟲”?《大戴禮記》中記載:

羽之蟲,而鳳凰為之長;毛之蟲,而麒麟為之長;甲之蟲,而神龜為之長;鱗之蟲,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而聖人為之長。

有羽毛的飛禽,以鳳凰為首;有羽毛的走獸,以麒麟為首;有甲殼的動物,以神龜為首;有鱗片的動物,以蛟龍為首。“倮之蟲”指的是什麼?指的是長著肌膚的人。凡人,以聖人為首。

所以這個“蟲”的意思更類似於軀殼、是幾種動物的合稱,指向並不明確。可能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最終在這些“蟲”中最高貴、最有代表意義的“龍”取代了“蟲”這個統稱,和其他動物一起成為生肖。這樣也更加合理。

當然,這應該也和上面的星宿動物代表有關。但到底是“亢金蟲”變成了“亢金龍”,還是“亢金龍”影響到了“辰蟲”呢?也許“蟲”和“龍”正如《大戴禮記》中說,本來就是從屬關係,並沒有非此即彼的區別。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十二生肖為何唯獨龍不存在?

對於這個問題如今有兩種主流的說法。一說:在原始社會時期,龍這種生物是存在的。只是隨著時間推移,人類居住地不斷擴張。導致生態破壞嚴重,所以很多動物逐漸滅絕,龍也是其中之一。所以目前的十二生沒有了龍這種生物。

另外一種說法是:原始社會時間,每一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一些部落逐漸強調,一些部落衰落。強大的部落會慢慢吞併弱小的部落。當時的圖騰不但是一個部落的標誌,更是精神來源。神聖不可侵犯。所以為了安撫小部落的民心,大的部落就會不小部落圖騰圖騰的一些特點加上去。吞併的部落越來越多,就是慢慢形成了龍的圖騰。這個強大的部落也就是我們華夏先民,所以我們也被稱為龍的傳人。


悵忘歸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將從如下三個方面來對這個問題進行解析:
十二生肖如何產生的?未見過是否存在?龍是什麼?

十二生肖如何產生的?

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由此可知,十二生肖是從十二地支發展而來,那麼我們就必須要看看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又稱十二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曆法紀年。中國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來表示年、月、時的次序。

天干地支的起源,據現有的資料,最早出現於我國三千多年前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上。主要用作曆法紀日,已經十分成熟,商朝很多帝王的名字裡也用某一天干,比如報丁、武丁、祖甲等等 。

所以,從十二生肖的流源來看,應該是早在前秦甚至三代之前,已經存在,並廣泛使用。

未見過是否存在?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是否見過我們爺爺的爺爺。

多數沒有宗族家譜和相片記錄的普通家庭裡面,應該沒有人見到過。

那麼是否就可以因為沒有見到,就可以說爺爺的爺爺不存在麼?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得知,十二生肖產生及早,尤記得“鳳鳴岐山”的典故。

那麼十二生肖中,有龍也不足為奇。

中國的文化大省,河南,簡稱為“豫”,即可說明古時候中原有很多大象,即便到了三國時期,還有“曹衝稱象”的故事。

而現在中原地區早就找不到大象了,難道可以說中原曾經沒有大象麼?

龍是什麼?

龍是什麼?這個問題中說紛紜,我們先看看已經確定了的幾個說法。

1.東方甲乙木,色青,卦震,青龍宿,主生髮。

2.龍主智慧,特點為變化無窮,可上天,可潛淵。

3.華夏大地的人都稱自己為龍的傳人。

世界上的事情,沒有憑空捏造出來的,只有自己沒有見過的。

所以,不要讓我們的眼界阻礙了我們的想象力和認知。

龍是否存在,我覺得,從學術界而言,必有分歧,所以理當存而不論。

而作為華夏人,深深感受自己的血脈,自然能明白龍的存在。


龍的父親大人


簡單來看,龍是“馬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魚尾”。細緻來分,“龍有三停九似之說,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所以,我認為龍是被吃絕的。

分類比較細了,對於廚師來說可以分別處理了。

比如角似鹿,可抓幼龍萌角或每年春天壯龍換角時割茸做片,可壯陽。

龍血別浪費了,做血豆腐之類,可壯陽。

頭似駝,也像馬,可參照燎羊頭,重點是駝唇和頰肉,可壯陽。

龍鬚沒提,應該可參考幹翅做法,美容可壯陽。

眼似兔,找個四川廚子完美解決。可壯陽。項似蛇,羹。可壯陽。

腹似蜃,蜃本義大蛤(?),生吃吧。可壯陽。

鱗似魚,沒說河魚海魚,按海魚處理,簡單點做凍當涼菜。可壯陽。

爪似鷹,滷菜。可壯陽。

掌似虎,清蒸太腥,紅燒吧。泡酒亦可。可壯陽。

耳似牛,爆炒出鍋,加香菜。可壯陽。

尾巴象魚就熬湯。可下奶

龍腦龍肝龍下水都處理成熟食,不可壯陽。

龍脊椎,妥妥的“蠍子”火鍋。溫補,壯陽。

龍根,龍蛋,龍歡喜。擼串,可壯百人陽。

那麼,龍為什麼全身壯陽?龍性最淫,沒聽過麼,所以它不壯陽誰壯陽,它不滅絕誰滅絕。

那麼12生肖裡有龍,而現實沒見過龍的問題就完美解決了。


津沽一頁書


十二生肖,由誰發明的已經無從考究,王充所寫的論衡記載了詳細的十二生肖論,但是不是他發明的。

十二生肖裡唯獨龍不存在,其實十二生肖裡龍本身就是不代表實物,且代表的龍也並不是神話裡的龍。,十二生肖是根據十二地支,演變來的,用來測算吉凶的象徵,這裡的龍所代表的是出類拔萃的,不同反響,優秀的的東西或者人。古人在很多時候稱為龍人都是指,不平凡或者很優秀的人或物。

神話中的龍,才是中國人所信仰的龍,這種龍能騰雲駕霧,布雨招雷,但是是否存在,無從考證。古代天子以真龍自稱。且流傳了數不清的關於龍的傳說,信或不信龍是否存在都能找到理由,看個人願意去相信否,你相信就會存在,不信就沒有


劉止明


龍怎麼不存在呢,你也應該是看到過的,就是你不太仔細的觀察而已。

我國部分地區,將蛇稱之為小龍。這個是一種地方性的稱呼,但是也是受較多地區承認的。由此可見,並非是無龍,而是你太孤陋寡聞了。

其實類似的民間說法有很多,比如說,走蛟,封正,也是類似的說法。記得老一輩的人告訴我說,看到蛇,別去打擾,也別亂說,有時候,結緣結仇就是從一句話一個字開始的,蛇這個字千萬別說出口,這也可以說是禍從口出。

當然,封建迷信的事情不可取也不可說,但是其中蘊藏的人生智慧需要我們自己提煉,有時候,慎言就相當重要了,看場合說話,看事物說話,看人說話,說有分寸的話是最好的了。

說回十二生肖,對應十二地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用的是什麼動物,其實和這個也有關係。

舉個栗子,辰時,也就是早間7、8點左右,這一時刻,應該是奮發勞作的時刻了,那麼用龍這個形象來說明這一時刻的狀態,就比較的合適了,那麼例如亥時,晚間9、10點,是否應該是準備休息,養精納氣的時候了呀,所以,有一句話總結的很好,存在必有其合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