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花甲老人巧手编冒篮,传承非遗手工

柳条编织作为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在古代人们常把这种手工艺品作为普通的实用品,在当代的各大商场或者花店大家也许看见过精致的手工花篮。不过,您是否亲眼见过柳编艺人亲手编织花篮呢?在大孟镇的余庄村就有这样一位老人。

中牟花甲老人巧手编冒篮,传承非遗手工

<strong>老人叫关长海,今年69岁。小学一毕业就随父亲关世昌学条编手艺,无论是冒篮、割草篮、抬粪筐、农妇活篮等,全部精通。关长海多才多艺,经常带有创造性的改良传承工艺。他后又拜师开封老府门木器店冯师傅,鲁班八大作坊(木、泥、石、油、柒、竹、扎)样样精通。他把编冒篮的手艺精巧入画,篮、果盘、篓、箕、笙等,巧夺天工,特别受欢迎。关长海的冒篮柳条取材讲究,源于春风杨柳,细棉条长,扎底到收沿一条贯穿上下,经久耐用,无缝透离,冬防鼠害、夏防食物霉变,一个篮子可以用上三十年。说起手工编织,他可是头头是道。

中牟花甲老人巧手编冒篮,传承非遗手工

据关长海介绍,这柳编也算是个技术活。其中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是相当重要。柳条收到家后,首先要把柳条放在太阳下暴晒至干,而开始编织的时候,需要提前用水把柳条浸透,这样编织出来的花篮才能保证其外观美观和使用寿命长。

一根草、一根竹条,在平常人眼里,这些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东西,但是在他的巧手上,它们却摇身一变成为漂亮的草帽、草篮、餐垫等工艺品。

在此,我们真心的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门手工技术,在实践中将这手艺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