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情為什麼一定要講清楚

這個事情為什麼一定要講清楚

評論君說

沒有人是局外人,也沒有人必須是“城”外人。

这个事情为什么一定要讲清楚

作者 |東夏

小區業主群裡,大家為要不要恢復鐘點工阿姨,怎麼進來,討論了100多條;

為要不要讓快遞小哥進來也討論了100多條;

還有的說,連送菜的小哥都要預約了;

……

諸多不便,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

慢慢地恢復日常生活,是我們所有人的共同願望。但是,真要過上日常生活,又少不了這些阿姨、小哥。

所以,該不該一刀切地把外來人員都擋在上海的大門外,擋在自己的小區外,擋在自己的屋外?這是一個有些“難”的問題。

難不難,肯定難。

一家有一家的難,一個社區有一個社區的難,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難,千頭萬緒,方方面面,你就是一家之主,也還得考慮統籌安排,誰出去倒個垃圾,誰陪孩子,誰出去上班賺錢吧。

“真的很難!”

浙江海寧市委書記朱建軍11日凌晨2點在自己的手機裡錄下一段7分43秒的語音,就當前疫情防控下一些新海寧人回海寧後進不了社區、村莊的現象作出反思,懇請市民想一想:該以怎樣的姿態對待50萬新海寧人?

他說,當前是疫情防控關鍵期,全市人民以小區、社區、組、村為戰,合力守衛家園,但這個家園裡還有很多新海寧人,他們也是海寧的建設者,是海寧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我們怎麼能把他們忘掉呢?”

“我和市長一直在探討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真的很難。”

朱建軍坦言,不想給群眾自發形成、共同守護家園的積極性潑冷水,但問題不解決又影響海寧的發展,“69萬海寧人民加上50萬新海寧市民,才是真正的大海寧。在這樣的困難面前,有什麼理由讓新海寧人回不了他的家呢?”

海寧尚且面對難題,何況上海這個超過2000萬以上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呢?

難,超大型城市的管理決策必然更難。

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耳濡目染,對這座城市深愛且自豪,為什麼,因為知道上海意味著什麼,上海的功能、定位,上海是中國的上海,也代表著中國參與全球競爭,退一萬步,封掉上海,生產生活停擺,我們自己的吃喝怎麼辦。

前兩天,我們都在為一篇文章刷屏《看哭了!上海醫生剃滷蛋頭,帶尿片去武漢!請一定平安歸來》,看看裡面的照片,在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的行李箱上貼著的標籤寫道 “我們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是的,這些可敬的醫生、護士,此刻就是所有人最堅強的後盾。他們奉獻出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那麼,我們又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勇士出征武漢,我們守護家園,我們拿什麼守護,安全要守護,還有呢?後勤!這個時候後勤是什麼,不就是關鍵物資的生產能力嗎?如果把抗擊疫情比作一場戰爭,決勝的關鍵是醫護,保證就在後勤。而復工復產,讓經濟社會逐步恢復運轉,才能為抗疫提供強大的“後勤”。經濟發展和疫情抗擊其實互為依託,抗疫是為了讓經濟更好發展,而經濟的正常運行,確保物資充裕,物價平穩,對於抗擊疫情,穩定人心,也至關重要。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這幾天刷屏了,但我們也明白,人情有冷暖,國際上對中國疫情的態度,不是都這麼一致的。有句歌詞唱“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人類總是互相嘲諷、傾軋,愛看別人的笑話,愛揭別人的傷疤。人家都在看著呢,疫情影響到中國經濟什麼程度?面對深度融合的全球供應鏈,疫情又會否加速 “脫鉤”?

中國經濟是一艘大船,一定要行穩致遠,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這艘船上。

回過頭來,看一組數據:

截至2月12日12時,上海市已累計排除疑似病例1340例,發現確診病例311例。而就在今天,上海又有4例痊癒出院,累計共57例出院。

人們未必知道,上海在出院的標準上其實是非常嚴厲的,這都是為了確保一切安全。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與上海的各種基礎條件和醫護條件也有很大關係,同時也表明,只要其他各項防控工作做細做實,措施精準到位,上海是有能力防控好疫情的。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及時改進不足的地方,本是城市精細化管理中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幾天,各層各級幹部都已趕赴一線,就是為了壓實各個環節,一系列政策已經成了一套組合拳,但對於我們自己,同樣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抗疫防疫工作內化為“習慣動作”,把防控意識時刻牢記在心頭。

“受控不代表拒絕,防控不代表冷漠,科學防控才是正道,有效防控才是能力。” “大家攜起手來,才能共克難關。”越是艱難的時候,我們越是需要和無數新上海人一起,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沒有人是局外人,也沒有人必須是“城”外人。

就在剛剛,一位南京的朋友電話我,問上海還能進的吧,要來上海辦點事,我回答,當然能,他說“真不容易!”這四個字,我相信有他對上海的信任和認可。

抗疫戰役已經到了吃勁的時候,我們一起咬咬牙,扛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