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社區一線防控網,基層實踐顯效強;精細管理“繡花針”,智能監控“天眼”幫

社區一線聯防聯控,如何織密這張網?精細化管理的“繡花針”,智能化監控的“天眼”,都在基層實踐中展現了極為顯著的效能。請聽上海電臺記者周依寧、趙穎文發來的一組報道:

早上9:30,在閔行區浦江鎮匯秀景苑三街坊,16號樓的樓組長郭錫妹正挨家挨戶,給登記居民送口罩。

同一時間,2號樓樓組長馮豔正提著土豆、捲心菜,忙著給居家隔離的住戶送去。馮豔說:“他們回來了,我們去送菜,訊問過了,他們說蠻好的,一切正常。”

作為本市的保障房大型居住社區,有著2400多戶居民的匯秀景苑,非本地戶籍人口超過了6成,隨著企業復工,有1000多人陸續回來。馮豔說,社區一線的防控要壓實,離不開他們以“熟人社會”的模式展開精細化管理。

馮豔說:“疫情來了,哪家回來,哪家不回來,我們都知道,我們就上門去跟他們溝通,跟他們說不要出來,垃圾我會幫你倒,快遞會幫你拿上來。”

匯秀景苑啟用了“1+1+3+61”的防控管理模式,即黨支部黨建引領,1個居委會具體執行、3個業委會統籌頭並進、61名樓組長共同參與,織起了防控“微網格”,每一項措施能迅速落實到了每一個門洞,業委會主任潘中朝說:“一個街坊是20個樓組長,他們對自己管的樓層,每家每戶情況基本上都清楚,有什麼突發情況,隨時隨地,樓組長一叫就能出來。”

匯秀景苑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張玲莉說,每一位樓組長還要與居家觀察人員添加微信好友,並確保24小時在線。

張玲莉說:“我們把這個微網格建立起來,它是一個居民自治的一個組織,配合起來或者溝通起來是更加的暢通,能夠從容應對這樣的疫情情況。” “繡花針腳密密縫”,疫情防控關鍵時刻,社會治理的精細化又一次展現出了其“威力”。看著往常再熟悉不過的居委會、業委會和樓組長們連軸轉,居民陳阿姨紅了眼眶,她說:“人人有責,只有不出門,這就是對自己負責,對大家負責。他們也很忙的,我們真的再不配合沒有道理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我們中國一定會贏!”

我是記者趙穎文。

這些天,人人都戴起了口罩,使得手機面容解鎖、刷臉支付紛紛失效……有人調侃說,打敗人臉識別的不是整容,而是口罩!然而在奉賢區南橋鎮的江海村,我卻瞭解到了不一樣的情況。

江海村黨總支書記顧春鋒說:“這是我們人臉識別的一個智慧管理,所有本地人和外來人口都有個數據庫……”

「听」社区一线防控网,基层实践显效强;精细管理“绣花针”,智能监控“天眼”帮

跟隨顧春鋒來到他們的智慧管理中心,大屏幕上正顯示著23臺安裝在主幹道上的人臉識別相機所捕捉到的人像信息,相機可以自動分辨出每個人像是本地居民、常住租客、曾來過的訪客還是頭一次來村裡的陌生人。一位戴著口罩的騎車人出現在鏡頭裡,系統馬上調出他上一次來訪的照片,兩張照片都戴著口罩,相似度達到86%。

顧春鋒說:“戴了口罩之後,他人臉識別通過眼部特徵、頭部特徵,相似度低一點。(記者:戴了口罩之後還能保證他的準確率嗎?)準的,應該是這個人,我們看了也是這個人。”

「听」社区一线防控网,基层实践显效强;精细管理“绣花针”,智能监控“天眼”帮

2018年,奉賢區南橋鎮把江海村作為智慧化防控網建設示範點,投入450萬元,全村共安裝121個高清探頭、23臺人臉識別相機、20臺車輛識別相機、2臺鷹眼攝像機。這樣一張“天網”,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顧春鋒說,上月底,他們的車輛識別系統發現一輛“鄂牌”小轎車進入江海村,並在五星6、8組附近消失。工作人員立即調出監控錄像反覆追蹤、排查,最後發現這輛車就停在五星6組附近:

顧春鋒說:“他用車罩把車牌擋住了,然後我們通過車牌識別、通過我們監控的一系列的行動軌跡,查出在我們五星六組。馬上應急辦上門調查,原來他沒有回過老家,但是他怕,這樣我們心中有底。”

全村121個高清探頭,能基本覆蓋20多位居家隔離對象的家門口,個別覆蓋不到的,工作人員就把探頭對準了這些住戶出門的必經道路。

顧春鋒說:“這戶人家本來有個隔離戶,他正好出去,被我們監控這裡鎖定,然後馬上上門,告知他不要出去。”

在有著1萬3千多常住人口、繞一圈要走上兩個小時的江海村,智能化防控網大大提升了疫情防控的工作效能。

「听」社区一线防控网,基层实践显效强;精细管理“绣花针”,智能监控“天眼”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