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下有许多农产品是农民卖不掉,市民吃不起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Axeholder


有人说,当下有许多农产品是农民卖不掉,市民吃不起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是销售问题,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些其他很重要的原因在里面。

就拿我们东北的大白菜来说吧,每年东北必不可少的秋储大白菜。我在重庆工作的时候超市里的大白菜一块钱的时候都感觉实在是太便宜了,平常都是2块到3块的。而我们东北的大白菜都是2毛3毛钱一斤。但是光靠我们这当地每家每户消耗几百斤的远远还是不够的,每年烂在地里的大白菜多的是。

这大白菜也不是没人收,只是这价格压的太低,老百姓宁可烂在地里也不愿意卖。我同学家就种过几年的大白菜,东北大家都集中买秋储大白菜的时候2毛3毛的价格已经很低了,可是那些来收购的菜贩子还拼了命的往下压价,我那个同学说他自己家的白菜都被收菜的菜贩子压到了1毛以下这简直是趁火打劫啊,这价格很多人都宁愿让菜烂在地里不卖了。

还有我们当地的水稻,每年也有不少出高价过来收的,可是最后大家都还是以低价卖掉了。因为我们当地形成了垄断,只要有人过来高价收就会有一些地痞流氓过来找麻烦,总之就是让你收不成。这种情况存在很多年了,现在也就越来越少有人过来收了。

所以说,现在农村的农产品不是说真的卖不掉而是价太低而不舍得卖,到最后要么赔钱卖要么烂在手里。


乡村刘肉段


有人说,当下有许多农产品是农民卖不掉,市民吃不起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当农民的肯定说商贩赚了钱,商贩又会叫苦连天,自己只赚了点劳务费,零售商也叫苦,自己只赚点工钱,那么归根到底,大家都不赚钱到底哪出了问题?

其实,说白了,还是中间环节太多。既然知道是中间环节较多,那么直接斩断不就可以了。其实那是大家想的太轻松?

第一个城市不让农民随地进城摆摊,再说农民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农民辛苦种植出一批菜出来,拉去城市里,被城管追的东躲西逃的,可能根本就卖不了二个钱,加上新鲜蔬菜保鲜期短,短时间卖不掉就会烂掉,那就一文不值了,所以无奈只能卖给商贩或批发商。



批发商或商贩也是不会做亏本生意的,装卸蔬菜的人工成本,车辆的损耗费、油钱加上自己的工钱,统统会算到这个批发价里面。这个也确实是人家付出劳动应得的。

最后到零售商这里,人家早上3~4点就要去市场批发菜回来,要卖到晚上8~9点才收工,干一天,要铺租、要人工成本、要运输成本,还有烂菜的成本,也全部要在菜价上体现出来,要不零售商也会亏本无疑,那这生意就没有人做了。


以大家熟知的冬瓜为例,一般农民地头价也就2~3毛一斤,商贩收购后,算上油钱、人工开支、自己的各种进场费用,往外批1块钱一斤不算贵吧。零售商过来批发,还会挑三捡四,还会留下一堆伤瓜、坏瓜,这些就只能低于成本价处理或亏本了。而零售商同样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个大冬瓜,只能切开卖,再说买的人也是喜欢一斤二斤的卖,工钱加上成本,还有些损耗,零售商卖2块一斤,也不算贵了。


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哪个环节都要生存,没有这些环节,又都生存不下去,这就好比一条生物链,只是各司其职而已,大家赚的都是应得的那一份,但是这也正是农民卖不掉,市民吃不起的主因。因为农民他们没有渠道直接和市场联系,再说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和精力来做这个事,所有的这些又只能由批发商和零售商来完成。


坏男人说小龙虾


这个确实很有感触的,今年我这里的水果还真的贵了不少,尤其是那种连锁的水果店价格要比一般路摊要贵,但是他们唯一好处就是如果你拿回家发现是烂的话可以凭发票拿去换,相比路边摊他们是游走性的,你拿回家发现东西不好那你也只能认栽了,这是我亲生经历的事情。

农民卖不掉农产品最为突出的一种原因就是跟风,看别人今年某个产品卖的很好赚钱了,那么就纷纷跟着一起种植这种热销的产品。那么等到产品以上市的时候就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到那时价格就自然很低,市场都饱和了也就没有人来收购了,就会出现卖不出去。

市民吃不起农村品这自然跟我们经济条件也有关系,同时跟一些中间商也是有关系的。首先农产品都是通过中间商大量收购才会流入到市场,农民基本上很少有自己拿去卖的。就比如中间商是3元收购的,到了市场他就会买到6元,因为期间中间商要运输,要找人开门店,要请员工等,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了,那自然把价格最少提高一倍出售了,不然还真是亏了。再一个就是现在人普遍生活压力大,要还房贷,车贷,养孩子等,物价只涨不降,那么人们的消费能力也自然就下降了,所以就觉得市场上的东西太贵吃不起。

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出现农民卖不出去货,市民也吃不起农产品。这主要还是农民的盲目种植和中间商成本支出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上是个人所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村里的男青年


我是小鱼,我来回答。

从古至今,都说是农民难农民难,难在何处呢?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虽说是可以靠机井灌溉了,但是往往是辛辛苦苦一整年,仔细一数还赔钱!就举点我身边的例子吧,拿千年来说洋葱8分钱,虽说产量很高亩产万斤,但是一亩地在不抛却任何花销的情况下才能挣到800-1000元,除去种肥药百分之二百赔钱。

去年的花菜也是一样,也是几分钱一斤,直接导致很多农户选择直接打碎在地里当肥料。

还有去年南方的砂糖桔,很多果农都是销售不出去,导致直接烂地里,甚至说倒在河沟里还不行,因为影响环境。。。

这时候就有人问了,是不是因为供大于求没有市场呢?在全国范围内我不敢说,但是在我们这里绝对不是!!!因为我们这里的砂糖桔成色不好的也要卖到3.5-4元直接,品相好的起码在6-8元左右。为什么在原产地贱如土,在外地贵如油呢?这就引出了题主提出的题目。

当下有许多农产品是农民卖不掉,市民吃不起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运输成本

大家都知道大部分农产品都是时令蔬菜瓜果,都是要以新鲜为主的。如果说在路途上耽搁的时间过长,等运送到目的地之后就会坏掉,只能扔了。所以说有些产品运输的时候需要用到冷链运输,在加上运输费、过路费等一干费用,到达城市会贵上好几倍不足为奇。

2.各种二道贩子

俗话说雁过拔毛,每个二道贩子都是猴精猴精的,不然怎么靠这个挣钱来养家糊口呢???就那大蒜来说,09年出现的一个新词汇“蒜你狠”,个别大城市已经达到将近20元一斤,但是作为大蒜主产地河南开封杞县的收购价最最高峰期也不过刚刚达到7元左右,但是进了超市就翻了番,就是这么的恐怖。至于农民卖不掉就有以下原因:

1.供大于求

市场大环境不好,例如我前面说的花菜就是这个原因,由于前一年市场行情还可以,直接导致下一年种植面积斗增,但是周边的市场份额就这么大,不容易卖不出也是情有可原。

2.销售途径

现在的农民的销售途径还在以原始的线下交易这种方式存在,比如说如果没有收购商来上门收购或者说农贸市场上兑换不出去的话,就会卖不出去。导致想要的人买不到,想卖的人卖不掉。

解决方案:

现在作为一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如果说你不了解新零售那你就OUT了。020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确实是小部分解决了农民卖货难、买家难买货的这一难题。农产品电商既自己挣到了钱, 也帮助农民销售出去了很多农产品。而大城市里的人可以用低于超市的价格就能买到原本中意的商品,这种双赢的卖货方式确实是需要得到推广的。

我是小鱼,如果感觉我的回答还可以,欢迎大家回复讨论,我也更希望得到您的一个关注!!!


小鱼游三农


本人今年在拼多多买过几款水果。有一款黑布林,到手和广告相同,当我收货时,门卫大爷就叫我给他买一箱,结果点开,说已经卖完了。我买过两次苹果,第一次,和广告不符,我心想,可能是别的环节,被别人调包了。就再买一家,结果到手十个苹果两个烂的,和第一次一样。而且两次都是套袋长大的苹果,有一个,那涩涩的味道,让我不敢吃,也扔了。只有两个有点甜味,可以想想,我还会去网上买吗?

在市场我发现有一款苹果,很好,九块一斤,我这打工族目前舍不得吃。

别的大同小异,农民的网上诚信套路了别人,套路了自己。

如果说在网上产品介绍,发图片,直接从果树上拍照,发货时,不发坏的。大小说明白,那买的人,也就不会有被欺骗的感觉,说不定会再买。


j奋斗终身


这个问题提的真的是极好的。也说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古话说”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这个问题的产生,我的观点是二个:无人收购和运输成本高过售价。基本上是这二个原因,下面我给你们算一笔帐。


我初中一个同学家的真实故事。他们乡里是全市出名的大白菜种植基地,光在他们村,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多亩地。大概是前年吧,在一个深夜,我同学打电话给我,说能不能帮忙销下白菜,他们家100多亩全烂在地里。我说为啥不上城里卖呢,卖个毛线呀,让大车来拉,拉多少亏多少。烂在地里吧,人工收拾还要钱。老娘天天在家哭,老爹也是一筹莫展。一年下来,辛辛苦苦不说,倒亏了几万元。据说村里有人因此喝了农药的。

1、粮贱伤农 一车白菜抵不了一车油钱

那年的大白菜,一毛钱二斤,5块钱买回来的,小车都装不下。从种植土地里拉一车白菜到城里去卖,连油菜都不够。更不用计算工人的钱(一天最少350元以上),装车钱(一吨20元),还有装箱,人工,过路费等,卖白菜的人,根本不够这些花费。还不如烂在地里,但烂在地里也不是长法,还要种别的粮食呢。所以干脆就说,给2块钱,到地里随便拿吧,能带走你都带走。就这,最后都还没有收完。

2、无人来收购

自古以来,农民都是只会种粮,不会卖粮。粮食收回时,在家等粮食二手贩子来收购即可。而种的农产品,更多的如大白菜,萝卜,空心菜,辣椒,各种青菜等,因为收购价格极低,二手贩子无利可图,根本就不来收购。基本上,二手贩子不来收购的,农民必亏本。

3、农民卖不掉 供大于求是根本原因

农民种植的蔬菜类,基本上是市场主导定价。价格便宜主要原因就是供大于求。打个比方说,今年猪肉贵,明年大家一窝蜂的都养猪,到年底,猪一多价又下来,大家又亏了。农民喜欢一窝蜂的种植同一样农产品。种白菜的都种白菜,萝卜的都种萝卜,又是同时成熟上市,不采摘就要烂在地里,所以导致市场价一路走低,最后低到收不到成本。改变这些问题,有以下不成熟的方案:


1》科学指导种田,各地区差异化种植;

2》降低运输成本,如农产品特殊通道等;

3》多运用新媒体如网店,直播等销售(如头条直播等);

4》建立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共享信息。

从目前来看,思考的以上四点实施看能否解决问题。至于说,市民吃不起,这个倒不会发生。因为农民卖不掉的,往往都是比较便宜的蔬菜类和各种水果类,这类产量大,价格也不会太贵。


总结:

综上所述,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是无人收购以及粮食价格过低造成的。而基本原因还在于供大于求的市场需求,毕竟,农民不会做市场调查和分析,只能根据自己经验种植。但是,改变现状还是需要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吧。



点击上方关注【三农时节】;做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专注三农领域。有关三农问题,欢迎找我!欢迎关注,我将用尽洪荒之力,为您解疑答惑。

三农时节


二十年前,我上小学时,家里的苹果每斤一块到两块之间,我家种植苹果比较早,那两年收入还算可以。那时候的果树是属于长枝条的红元帅苹果,产量不高,口感特好,市场上很畅销。




村子里一看,种苹果收益那么好,一下子大规模种植起来,村子里大概一半以上的土地都种植了苹果。以前苹果结果大概到第四年,盛果期是第五年和第六年!没想到两年以后,苹果价格一下子降价到了几毛钱,大多数人都想,市场不稳定,说不定明年会好点……

那时候通讯闭塞,农民根本就不知道外边市场,等了两三年,苹果价格还是几毛钱,根本就不够成本,买不掉的就喂猪、喂牛、馿等,再吃不完就倒掉,以至于多年以后的现在,我脑海里还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



可是村民门不知道的是,当时我们这边两毛钱一斤的苹果,在外面照样五六块甚至更高!苹果贩子拼命压价,农民没有别的出路,除了拉到集市上去卖,再没有别的办法!可是苹果储存时间长了就变糖化,影响口感!那时候又没有冷库,农民门看着自己种植的苹果只能唉声叹气……

这个事貌似和题主的问题交集不深,但仔细一想,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今天,同样的事情,原因也都差不多!

第一:农民盲目跟风种植,不计后果,量产后市场达到饱和,近而影响价格,价格太低,收不回成本,只能在积压一段时间后倒掉!

第二:中间商肆意压价,农民是处于这条商业链条醉底层的人,他们种植的东西必须有人收购才能转化成金钱,但是大鱼吃小鱼之下,自家地里种植的东西反倒成了累赘,可叹!

第三:信息太闭塞,盲目种地,不积极接触外面的新信息!其实以现在通讯发达的程度,通过互联网完全可以达到自产自销,只要认真学习,微信、抖音、快手、头条等等完全可以打造一个个人lP,绕开中间商,达到农民和消费者完美的双赢!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有用的信息!不合适之处还望多指导!


邀月村


出现这类情况是综合结果

一交通问题,以前摩托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都可以进城,卖东西,现在交通管理严禁这类车进城,并扣车!

即使是拉货的小车也不行,人货混装或者你这车有营运手续吗?

再就是城市停车问题!

二严禁摆摊!城管管理

三,露天农贸市场取缔,都进统一市场了需要摊位费,好的市场没摊位,不好的市场也卖不出去啊!

四,早市取缔,夜市取缔等等

五再就是农村劳动力欠缺,土地不成片,都是小范围,(每户才几亩地)无法用先进收割工具!费用加大

六,批发市场垄断,这个都明白

七农村道路限高,限宽!

八运输费用太高!养车费用太高!


汽车美容装饰培训师


请点击关注【乡村关中】, 分享不一样的“三农”精彩。

现在,我们在农村看到一个普遍的事实,就是中青年劳动力纷纷进城打工,各地农村的主要人口都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更加明显和突出。究其原因,就是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的价格太实在低,农民无法从种地耕作中获取与投入相配比的经济性收入;且随着近年来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不管哪个地方,一旦出现了农产品丰收,肯定就会出现农产品滞销,这个“怪象”在农村已经成为常态,成为农民避口不谈的话题。对此,作为“三农”领域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当许有许多农产品卖不掉是事实。

我们看看现在,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常常在网络上“爆红”,比如说,河南的西瓜5毛钱一斤没人要,安徽、浙江、江苏等地黄桃3毛钱每斤无人过问;陕西大荔县的黑布李泛滥成灾;去年广西的柑桔倒满山遍野都是……实在太多了。这些农产品农民卖不掉,没有客商前来收购,也就是说没有市场;这只是我们看到的水果现象,还有农民种植的小麦、玉米、豆类,还有稻谷、土豆、蔬菜类等,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一直触底,大部分亏本严重。因而大多数中青年农民都外出务工。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一直触底,农民亏得血本无归,仍然卖不掉,这是我们眼巴巴看到事实。

第二,说市民吃不起是罔顾事实。

市民作为社会的中产阶级,经济宽裕,生活富足。我们看到,农民种植出产的农产品的价格如此之低,都无人问津,那市民为什么“吃不起”?农产品天天滞销,每斤价格只有几毛钱,有的不足一元,且农民把水果等农产品集中运到市场销售,运到市民小区门口,价格也才一元左右,怎么说市民“吃不起”呢?市民是社会中产阶级,至少也都是社会工薪阶层,他们收入稳定,经济来源方便,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还有许多市民处于社会高收入阶层,他们对只有几毛钱一斤的农产品都“吃不起”吗?这个命题显然是伪命题,罔顾事实,而不负责任。

第三,建立配套的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

其实,每年看到新闻报道说起某农产品滞销,作为农民子弟的我都十分痛心。为什么农民辛苦种植的粮食作物、发展的经济作为,每到了收获的季节就滞销,就面临着无人问津的窘境。对此,作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头人,要主动担负起为农民的农产品寻销路,寻市场,寻客商;主动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信息,供农民发展产业时参考;同时,农民也要自发组织形成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培育商品粮、商品果等,确实提高商品意识,才是摆脱农产品滞销的长期弊病。只有用优质的农产品供应市民,市民自然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否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一年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总之,现在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的商品意识薄弱,不能很好的作业管理,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的农产品的商品。只有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商品,才能更好的供应市民,农民才能获取更好的种植经济收益。

我是职业农民【乡村关中】,我们一起关注“三农”动态,解析“三农”热点,剖析“三农”万象,探索“三农”规律,推动“三农”发展。你对此有什么意见,欢迎留言分享。


乡村关中


农产品农民卖不掉,市民吃不起,这样的现象感觉都已经习以为常。我们细细观察,问题不少,但是究其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流通环节费用太高所导致。



今年的西瓜,比如常见的麒麟瓜,往年产地收购价格在1块/斤左右,但是今年地头价格普遍偏低,7毛/斤都是好事,最低一两毛的地头收购价,而这收的价格,都赶不上采摘人工、运费,所以很多农户弃之。

可是,即使是收购到的西瓜经过批发商—批发市场—水果店/超市—消费者,通过各个环节上市之后,到市民手里却是在2.5元/斤以上,一个瓜就要二三十。这中间的差价足足是地头价的3倍以上。



为什么流通环节费用高呢?高在哪里?

一、收购商少了

这几年经济下行,消费者手里的钱也越来越少,所以市场容量也在逐渐缩小。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收购商,无论是末端零售渠道,还是首端生产商层面都无法竞争过大的收购商,逐渐就转行或者直接不干了。在市场容量和收购商少了之后,而种植户并没有减少,依旧持续种植,于是就出现很多种在地里无人问的局面。


二、销售商从业成本高、开支大

无论是批发商,还是终端销售商的压力都在与日俱增,一方面房屋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市场容量在不断缩小,消费者购买力在下降,为了生存,于是只能不断抬高价格,以应对。可即使是这样,他们依旧不挣钱,他们挣的钱,都花在了租金和人工上。


三、产品损耗大

考察发现,卖不掉,吃不起现象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生鲜领域。而生鲜领域的产品最难的就在于产品保鲜,在地头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越短,产品损耗越小,但是很多时候生鲜产品,特别是蔬菜和水果做不到这点,所以损耗也大,而这部分损耗成本,都会加到产品售价上。



我们要清楚的是供求关系虽然一直存在,但是流通环节的顺畅与否很重要。流通环节越顺畅,从地头到消费者手中的环节越简单,成本也就越低;反之,则成本无法降低,两头受痛,中间商也难受。


【耕者悦其家】,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