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不是我們的人生目標

從古希臘時期至今,人類就一直面臨著終極關懷的問題。人類是一種活在意義中的生物,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問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一個宏大的問題,而且恐怕也不會有標準答案。但是,基於它的重要性,我們還有必要去嘗試探尋一下。借鑑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的思路,我們可以從兩個視角來解答這個問題:一個視角是從外部來看待人生,這樣問題可歸結為“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目的是什麼?”另一種視角則是從內部來探尋人生,這樣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


人類起源與人生意義

對於第一個問題,神學和科學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神學給出的答案我在這裡就不做論述了,還是簡要了解一下現代科學能給我們什麼答案吧。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人類總是懷著一種美好的想象,即人類來到這個世界必定肩負著某種崇高的使命。曾經,他們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但哥白尼的日心說毀掉了他們的美夢。於是,人類只能自我安慰說自己至少是生命世界的中心。但好景不長,達爾文的進化論再一次將人類拉下了神壇。進化論殘酷地告訴人類,他們與地球上的一切低等生物同根同祖同源,並沒有什麼高貴之處,人類的尊嚴再一次遭受了無情的打擊。

隨著對基因學的深入研究,英國著名演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更是指出,我們人類只不過是基因的載體,它們用一些稍縱即逝的快樂作為誘餌,讓我們忠實地臣服與它們,為它們自私的目的服務。他在書中寫到:“它們存在於你和我的軀體內,它們創造了我們,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而保存它們正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這些複製基因源遠流長。今天,我稱它們為基因,而我們就是它們的生存機器。”這麼看來,我們存在的意義和目的似乎只是基因的延續,這就好像是在我們的尊嚴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

與道金斯齊名,同為“新無神論運動四騎士”之一的著名認知科學家丹尼爾·丹尼特對意義也有著深刻的論述,他在《達爾文的危險思想:進化和生命的意義》一書中指出:“意義並不格外高尚,並非來自高處;它從下面滲透進來,從最初盲目而毫無意義的算法式過程的發展中逐漸獲得了意義和智能。”按照丹尼特的觀點,善於自我複製的基因經過漫長的進化之旅,最終造就了我們人類的誕生。但整個進化過程是盲目的,並沒有什麼清晰的目的和意義可言。或者說,人類的存在或出現並非進化的目標,而只是進化的結果。

快樂不是我們的人生目標

快樂不是我們的人生目標

如此說來,我們試圖從人類起源和存在目的中找到偉大而崇高的意義幾無可能。


快樂與諾奇克的思想實驗

因此,我們只能從另一種視角去尋找意義了。一旦從內部來探討人生,就不由得使我想起據說是來自披頭士樂隊主唱約翰·列儂的一句名言:“五歲時,媽媽告訴我,人生的關鍵在於快樂。上學後,人們問我長大了要做什麼,我寫下快樂。他們告訴我們,我理解錯了題目,我告訴他們,他們理解錯了人生。”雖然我們無法考證這句話是否真的是約翰·列儂說的,但我想肯定有不少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和目標在於獲得快樂。那麼,快樂真的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嗎?

在你做出肯定回答之前,不妨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這是由已故的哈佛大學哲學家羅伯特·諾奇克在1974年提出的,我在此稍微做了一些改動。

現在,請你想象這麼一副場景:數十年後,科技巨頭們發明了一種虛擬現實體驗設備,這種體驗設備可以給你一切你所向往的超級體驗。只要你戴上虛擬現實頭盔,神經生物學家就可以刺激你的大腦,讓你體驗各種各樣美妙的時刻:它可以讓你覺得自己像冒險家一樣正從萬米高空跳入,像職業足球運動員一樣贏得世界盃決賽,像小說家一樣正在創作一部偉大的小說,像富人一樣與社會名流相談甚歡,像政治家一樣贏得民眾的歡呼……總之,通過這種神奇的機器,你可以體驗你想要體驗的任何事情。體驗設備表單上有無窮無盡的活動供你選擇,你想體驗什麼活動就可以體驗什麼活動,你想體驗多長時間就體驗多長時間,伴隨這些體驗而來的是無盡的快樂和刺激。整個過程,你要做的其實很簡單:戴上虛擬現實頭盔,靜靜地躺在軟綿綿的沙發或床上。

這一天看似遙遠,但它似乎真的正在向我們逐漸逼近,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知道的電影《頭號玩家》的熱映,更是讓人們對這一天的到來充滿了期待。

快樂不是我們的人生目標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你會在你的一生中花多長時間生活在這種狀態之中?每天戴2小時、4小時、6小時,還是8小時?全球的諸多科技巨頭,如微軟、谷歌、Facebook等,似乎對人們會長時間沉迷其中非常樂觀,正在投入數以億計美元研發類似諾奇克體驗機的產品。Facebook的CEO馬克·扎克伯格堅信,虛擬現實將成為數十億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基於這種預測,Facebook以2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頭戴式虛擬現實設備製造商Oculus。

那麼,人們真的會願意花費大量時間沉溺於這種愉悅體驗中嗎?在2002年逝世的諾奇克認為,人們不會沉溺於這種快樂體驗之中。他解釋道:“通過想象一臺體驗機器,並意識到我們不願意使用它,我們明白了除了體驗外,自己還在乎一些其他東西。”

對此,你會做何選擇?你或許會有些猶豫。但如果你認同人生的意義和目標在於快樂,那你就不該猶豫,因為這個頭盔可以給予你想要的一切快樂體驗。你只要戴上這個頭盔,躺在沙發或床上享受一切。想不出你有任何理由要把頭盔摘下來,是吧?


我是誰

\u0002當你沉下心來冷靜思考時,或許會與諾奇克的觀點一致:將自己的與這種體驗機長時間連在一起無異於自殺。事實上,通過這種方式尋求快樂與吸毒並無太大差異。如果調查吸毒者的快樂指數,你或許就會發現這些癮君子吸毒時是最快樂的時候。研究發現,當人們在享受美食和性愛的時候,多巴胺水平分別只提升50%和100%,而當人們吸食可卡因和冰毒時,多巴胺水平分別提升350%和1200%。可見,毒品確實可以給癮君子帶來無以復加的快感。但顯然,你不會認為癮君子的生活有什麼意義可言。

如果你想獲得的不僅僅是快樂,那麼你還希望得到什麼呢?換一個問法就是:除了讓你獲得快樂的內部感覺,還有什麼東西對你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我想,你不僅僅是希望獲得單純的快樂,也關心你是誰。你希望成為某種類型的人,你嚮往有更多的自主權,你希望與他人建立起關係,你希望獲得掌控環境的能力,你希望在有意義的活動中,定義“我是誰?”,因為它比生物學層面的愉悅體驗更加重要,更加珍貴。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馴象:如何高效培養習慣》

快樂不是我們的人生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