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今年的新冠性肺炎。農民還會賣光糧食嗎?

用戶7243675258362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比較長,就目前來看新冠肺炎峰值在2月中下旬,疫情結束在4月份。這就說明了一點,新冠肺炎疫情至少還有一個多月的持續時間,尤其是目前是新冠肺炎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特別現在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疑似病例人數在不斷的下降。這就說明了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的力度大幅度的減少,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控制。

新冠肺炎醫生的發生以後,全國一盤棋採取了積極有效的防控,實行了早發現、早隔離的嚴格的防控機制,啟動了一級預案防控措施。特別對於農村實行了封路封村的措施,禁止任何外來車輛和人員進入農村,對於出入村莊的人員進行嚴格的檢查、測溫、登記等工作,在最重要的路口設置了檢查點並24小時有人值班。



在疫情防控的期間內,禁止村民沒有重要的事情不允許出村,也不允許在村裡閒逛,禁止任何人聚餐扎堆兒的現象,甚至村裡的超市有的都被關閉了。無論採取哪種措施,只是從最大程度上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或者間接接觸的機會,相應的減少了疫情的傳播的機會。這樣就使得人們的飲食問題有了一定的限制,不允許村民隨意外出購買好吃的東西,當然好多的超市、商店等服務行業關停,村民買不到食品。

在農村有些年輕的農民家庭,家庭收入主要是靠打工或者自己創業作為主要的家庭收入,在家裡責任田不在種植了,家裡也沒有一點的餘糧。家裡吃飯、炒菜用的原材料全部到集市上去買,或者到商店裡去買,這樣家裡不存糧食使得家裡還比較的乾淨,沒有糧食佔用家裡的空間,感覺的非常的好。但現在疫情來臨以後,家裡沒有一點餘糧,又買不到食品,這讓他們感覺的確實有點心慌了。好在我國採取了食品的及時供應,對於一些關於蔬菜、水果、糧食、飼料等運輸車輛允許運輸,前提保障疫情安全的條件下,村裡的超市也相繼營業,這才解決了這些人的基本的生活保障問題。



總之,農村俗話:“家有餘糧,心中不慌。”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由於經過了飢餓貧窮的年代,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存糧而且存糧也非常的多。我的老父親年前剛剛去世,老父親存的餘糧是非常的多的,前年的小麥還沒捨得賣,至少有萬斤的小麥。生前經常勸老父親不要存那麼多糧食,但老父親總是說存點糧食,萬一時代變了不會捱餓。

通過我老父親的存量這個事實,也就說明了老父親這一代的人確實得經過了挨餓受凍的年份,知道家裡存點餘糧能夠應付不同情況的變化,至少有了糧食任何情況下可以保障自己吃的飽,晚上能夠睡得踏實。從這一點可以反映出對於現在家裡沒有糧食的話,通過這次疫情一定要在家裡存一部分糧食。因為社會在發展,儘管我國糧食比較多,但是一旦遇到了特殊的年代或者特殊的事情,我國的那一部分儲備糧食也撐不了多久,因為有14億人口在消費。


宗元三農堂


題主你好,在回答你的問題之前,我先說一下我們這裡的實際情況吧。

我這裡座標是四川南充,農民主要栽培水稻。在二十多年前,我們這裡冬天還會種小麥,但現在都不種了。旱地裡主要種植油菜、玉米、紅薯和蔬菜。

在我憶中,農民一直都有存糧的習慣。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我家有一座很大的木糧倉,那會兒,我聽我媽經常說,要是家裡的稻穀能把糧倉裝滿就好了。

後來健新房子,糧倉被撒了,老爸就打了兩口大櫃子來裝稻穀,一口大櫃子裝滿的話,能裝一千斤稻穀。

現在我家還有一口大櫃子和兩個圓鐵倉,裡面都儲存的稻穀,我媽媽說什麼都不賣。

我們的從父輩,他們也許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時餓怕了,所以,現在即便不愁吃了,可他們也不會將糧食賣光的。

而經過這次疫情,我覺得很多農民都不會將家巾的糧食賣光的。

俗話說“家裡有糧,心中不慌”,無論在什麼時候,家裡都應該存一些餘糧,以備不時之需。


李茗說鄉村


經過這次疫情的發生,我不得不佩服老一輩人的思想觀念,他們不被眼前較好的生活狀況所矇蔽,每年要囤積一些糧食作為急需備用。這個人就是我老爸,因為他在艱苦的年代,餓怕了。

話說到這裡,不怕你笑話,我家現在還存有五年前的穀子,大約為幾千斤,你信不信?現在還能有五年前的存糧,最終功勞歸於我的老爸。

這個老爸是我的公公,一個種了一輩子的地的老人,在以前吃過很多的苦,孩子多,還被無情的火燒過房子,在一貧如洗的家裡把四個孩子拉扯大,供他們上大學,不容易啊!

只有吃過苦的人,歷經了困苦,才知道糧食的可貴。我家的糧食雖然是老糧,吃起來口感上比較差,但沒有總比有強,最起碼不會被餓肚子。

也許有些人會說,什麼年代了,還有存糧,真可笑,但是,經過這次疫情的發生,你還敢說可笑這兩個字嗎?說不定恨不得自己家也有存糧呢。


現在農民的田地越來越少,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種田地,就算自己有田地,也只希望出去打打工,然後自己買糧吃。

還有些農村人的思想是,種水稻不賺錢,一年吃不了多少,還不如買了吃,種水稻太辛苦了。

但是經過這次疫情的發生,也許年輕人沒什麼想法,到是60後,70後的人會想,還是應該屯著一點糧食才安全。

我們南方人主食大米,沒有吃麵粉的習慣,市場上的大米價格不一,好一點的要四塊多一斤,隔年的陳倉米大約兩塊多就可以買到。

其實陳倉米再陳,時間再長,淘洗乾淨後,也不怎麼難吃。所以我家每年,都要把吃剩的餘糧做一番處理,砍一些桉樹葉堆放在屋裡,地上噴上防蟲藥,穀子裡塞入防蟲的花椒,大蒜等物,才得至於到現在穀子都沒被蟲蝕。


今年的疫情有點長,所以人們才會想到這個囤糧食這個話題,總的來說,我們農村人都有囤糧食的習慣,多則幾千斤,少則幾百斤,經過這件事情後,也許都會考慮增加屯糧的數量吧!


泥糖小丫


你好,作為一個農村人,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雖然這次肺炎已經一個多月了,但是農村糧食消耗不是特別大,有可能城市裡面糧食可能短缺,但是農村裡面根本不會為了糧食這個問題操心,至少頂上半個月,我家裡沒有種田了但是我親戚都說就算你們今年不出去也不要為了糧食操心,我這裡夠的,所以農村平常都沒有賣完糧食,你所說的基本是不用擔心的,農村賣糧食不會賣完的,就算賣了很多,但是都會留下一大部分在家的,別說以後了,平常都沒有賣完呢。




我叫唐小易


劉嬸站在鍋臺邊上洗碗,她突然就想到了一件事情,於是甩了甩手上的水,順便在圍裙上抹了兩把,扭身走到臥室門口,對看電視的老劉說道:老頭子,你頭年還埋怨我沒抓住好時機把玉米給賣掉,現在是不是得慶幸沒賣啊?


去年我們山東天氣乾旱,很多人家的玉米因為缺水而沒收穫,劉嬸種的玉米地跟前守著一口井,井中一天可儲存十幾桶水,老兩口天天去澆水,一天澆灌幾十棵玉米苗,付出就有收穫,劉嬸家的玉米在去年長的還不錯,到秋時收穫了大概兩千多斤玉米。

去年玉米最初收購的價格是一元錢,那時候劉嬸看到別人家長得不咋地的玉米賣一塊錢,自家顏色金黃籽粒飽滿的玉米賣一塊錢太虧了,於是就放在家裡,想等著漲價到一塊一毛錢或者一塊兩毛錢再賣,結果到過年還沒賣出去。

年前老劉還埋怨劉嬸:你看看這一堆玉米,過年還放在家裡佔地,一塊錢時賣掉就算了唄,就差那兩三百塊錢了嗎?看著家裡多亂啊!

誰知道過了年,因為疫情村裡封閉,輕易不讓大家出門,當很多人抱怨家裡糧食不是很多的時候,劉嬸這才想起家裡還有兩千多斤玉米吶,於是就覺得心裡踏實,最起碼一家人有糧食吃。

老劉看著劉大媽驕傲的小眼神,突然覺得挺好笑:我說老伴啊,你還以為疫情戰要打打長期的嗎?你過來看看新聞,鍾老說了,四月底病毒會被打敗,我們很快就可以出去幹活了,今年種花生保準耽誤不了。



不過老劉承認,非常時期家裡有儲存糧食心裡踏實,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以後打算賣糧食時要等到第二年收糧食之前,價格再貴再賤差不了幾百塊錢,在看到豐收有望時賣掉先前的糧食,這樣肯定能防備了特殊時期需求。

實際上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有儲存糧食的習慣,只有五十五歲以下的比較年輕些的農民才不願意儲存糧食,嫌棄放在家裡太亂,經歷了疫情,估計村裡人的生活習慣沒有多大改變,存糧食的還是老人,年輕的還是無所謂的樣子。

再說了,現在種地的農民並不年輕,年輕些的都還在打工掙錢,真正經歷過沒糧食吃的貧困時期農民們已經老了,六十年代往後的農民們壓根就不記得捱餓的滋味,因此我們還是不會被這次疫情嚇到,如果種地收了莊稼,估計還是會在第一時間賣掉,儲存糧食是老農民的事情。


悠然見東山


今年年前我和老公去街上買了80斤麵粉,本來覺得老公買的太多吃不完,沒想到碰到新冠病毒疫情買不到饅頭,隔幾天就做一次饅頭,現在麵粉也不多了。

由於這次疫情,估計農民會改變以往的思維,可能會囤糧以備不時之需。我姥爺快80歲的老人,他每年都會存1000斤麥子,然後剩餘的賣掉換錢,讓他賣光,他說不行,有糧在手,吃穿不愁。

疫情過後,農民朋友賣糧方式應該會有改變,會留足餘量。

其實囤糧不囤糧都沒事的,我們國家儲備糧據說可以夠我們吃幾十年的,所以老百姓囤糧就是自己給自己的安全感,也是無可厚非的。



高大胖圓


老師您好?您工作辛苦了。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當然糧食不能賣完。存的糧食再多,需要自已加工成麵粉的,冬、春、秋這三個季節可以多淮備點麵粉和其它的東西,因為這三個季節不是太熱,準備的貨不容易放壞。夏天這個季節太熱,麵粉準備的多了,麵粉很輕鬆的容易變壞,這個事情是我親身經歷過的。


鄉村蹲子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在農村種植稻穀,種植得多的可能還會拿一部分出來賣,種植少了根本不會賣,我家前幾年的穀子都還有,有沒有疫情農村都不會賣很多糧食的,家家都會留出來,有些養雞鴨鵝要喂穀子,有餵豬要吃糠,所以大多數還是自給自足的狀態,賣的很少,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餘二妹兒


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在我們農村只要是60歲以上的人基本上還多保持存糧的這個習俗。經過今年肺炎疫情的影響我想給我們所有的農村的農民都會帶來一些新的觀念和想法。



為什麼老一輩人會有存糧的習慣呢?

我們的父輩們他們基本上都是5060後的人,他們基本上經歷了吃不飽的年代。就拿我岳父來說吧,雖然說他們杞縣那邊是大蒜種植產區,但是每年都會留1畝多地的地塊來種植小麥。由於他們那裡的小麥種植面積比較少,在小麥收穫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選擇用鐮刀割小麥,小麥大型收割機是不會專門跑到這一畝地給收穫小麥的。岳父岳母一般的把小麥拉回家跺起來然後再讓收割機給脫粒,雖然這樣種植小麥比較麻煩,但是這也是他們老一輩人對於糧食的打心眼裡的一種依戀之情即“家裡有糧心不慌”。



這幾年我也是在農村老家承包土地搞種植,受到岳父的影響每年我都會選擇用麥囤儲藏1000多斤小麥。我們村裡就有一家打面機,所以基本上一家老小都是吃自己種植的糧食,蔬菜也是要上超市裡面購買一些的,但是大部分都是通過自己家的小菜園裡種植的蔬菜來滿足一家四口人的吃菜問題。


把糧食農作物都賣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一家人基本上都不在家的農戶,但是隨著這幾年出門在外打工掙錢要比一邊打工一邊種地的收入要高一些,所以現在這樣的農戶也是越來越少了。即現在直接就是把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全家人都出去打工。


豫東小農


今天已經是陽曆二月十三日,農曆的正月二十了,往年這個時候我已經工作將近快一個月的時間了,可是今年從大年初一到現在都在防控疫情,要知道這次疫情所帶來的影響,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切身體會到,尤其是在城市裡的人們每天不能外出,而在農村因為家裡都有一個比較大的院子,因此在家蝸居的時候還可以在院子裡活動一下,可是話又說回來在農村防控疫情也是非常嚴格的,現在農村的路口都進行了封閉。

那麼至於問題中提到“經歷過這次疫情之後,農民朋友還會把自己收穫的糧食賣完嗎”其實我作為農民一員我個人認為還是會賣完的,但是在賣糧食的時候想必一些城市裡的朋友並不清楚,也就是說我們農民一般賣糧食都是分批次賣的,比如說在糧食剛收下來的時候賣掉一部分,然後把剩餘的糧食拉回家進行儲存,在儲存的時候等待價格的上漲。

一旦價格在儲存期間上漲的話,那麼這個時候農民朋友就會再拉出一些糧食進行售賣,而最後家中剩餘的一些糧食,一般都是再次收穫糧食準備更新糧倉的時候再進行賣掉,因此通過我們農民朋友分批次的賣法,可以從中看出這種賣法無論到什麼時間,家裡都會儲存一些糧食。


至於說一次性賣完的農民朋友,其基本上都是在外地打工掙錢,因此回到家收糧食之後也不會拉回家儲存,而是直接賣掉以後就回到城裡繼續務工了,其實現在農民的生活條件以及手中的積蓄也越來越多,因此就算是疫情過後對於農民的賣糧食的多少,綜合剛才咱們所分析的內容可以看出不會改變賣糧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