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多少种理解?你怎么看?

A天地方圆A


只有一种理解,即懂得的就是懂得的,不懂的就是不懂的(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这样的人才是聪明人。


逢春18617795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

看到了这句话,忽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大概是四、五年级时,数学老师再讲应用题的多种算法,其实我对数学一直不感冒,所以从小学到高中都属于理科比较差的那种,每次上数学课我都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就怕被老师提问答不上,然后被骂个狗血淋头,满脸通红的坐下。记得她当时最爱说的一句就是“啥也不是,坐下吧”。每次老师讲完应用题的一种解法后,就会问,谁会其他算法,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很纠结,因为对于我来说想明白一种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是看到其他同学举得高高的手,我低下头也艰难的举起了右手,可心里默念的却是“千万别提问我……”看看四周,全班基本都举手了,估计也会有和我一样怀有侥幸心理滥竽充数的吧。以至我高中不得不弃理从文,直到研究生毕业。现在回想实在是年少轻狂太虚荣。

当在看到这句话并深有体会时,早已到了而立之年,这时才懂得有些事并不重要,如面子问题,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真的学会真的有所得。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人生之大智慧。愿每个人都能早有所悟。


人生在世诗酒花


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全句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看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中,曾仕强教授的意思是:我知道一件事是为了知道这件事的人而知道,我不知道一件事是为了不知道这件事的人而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曾仕强教授举了一个孔子的学生和蚂蚱打赌的例子,蚂蚱说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学生说有四季,后来他们一块问孔子,孔子看了看蚂蚱,对他们说,一年有三季。蚂蚱走了之后,孔子的学生问原因,孔子说,蚂蚱活不过秋天,所以对他来说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争死还是有三季。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应该是"知道某个知识"是为了"知道这个知识"的人/物。(知之 为 知之),后半句同理。

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小酌一杯的李白同学


孔夫子有许多真知灼见是流传千古的。在学习态度丶方式和钻研上,独树一帜,给人启迪。

在对待学术和解决问题上,知道多少就讲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就讲不知道,这就是正确的知无不言丶言无不尽。不能不懂装懂,张冠李戴。这是真正的有知识啊!

孔夫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曾经有一个地方问题不清楚,就向一个毛头小子小师虚心请教。他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管老少,不懂就要请教。不耻下问,精益求精。

西汉初年,皇帝问丞相陈平:全国有多少户藉?陈平回答:这是民政部的事,应该问民政部?

陈平就是依据孔夫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捣桨糊:这个北方大约80万,南方嘛比它多~多不了…一番太极拳,把皇帝罩在云里雾里,遗害无穷。

下级向上级汇报,一定要如实丶准确丶客观,不能修饰丶浮夸丶报喜不报忧。这样,才能让上级领导全面丶具体丶深入地了解,才能做出更精密地大布局丶大宏图。


夏雨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要求我们做学问,一定要实事求是。对知识经验学问,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弄明确。确认无误再做判断,而不是乱讲。从而欺骗自己或者欺骗他人。

比如有的人,盲目就把一些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称为迷信,这就是以不知为知,就是错误的,这么做,就限制了我们认知发现这些现象背后真相的可能。阻碍了人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脚步。甚至可能误导他人造成不良后果。

所以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即是科学素养,也是道德的体现。



卍香光莊嚴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明白人装糊涂人,糊涂人装明白人;不懂装懂,懂装不懂,是懂非懂装懂,是懂非懂装不懂;假聪明装真聪明,真聪明装假聪明,不假不真是聪明。总之,都知道不是傻子………等等好多种理解。

这句话的诠释、解释和释义,反映了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人生哲学和哲理,每个人做人、为人处事、处世,要走中庸之道;要知道、要懂得四方圆通、圆满、圆润、圆滑,八面玲珑、八面和气、“八卦”和脉。该聪明时就应该要聪明,该糊涂时就一定要装糊涂,该装疯卖傻时就应该装疯卖傻;该自己知道的事情非知道不可,该自己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就完全不应该知道,该问的就问,不该问的就不问,能说就说,能够做的事情就做,不能说不能做的,就不说不做…………等等很多很多种解释释义。


袁聪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是知道的。译为: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要用真诚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不能有虚伪之言。要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不要讲谎话,行虚荣之风气。要懂得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这种美好的品质值得学习,但是它是在幻想世界中所该拥有的过于美好的品质。

人已入世,便不能脱离交往。而百人百性,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然也应当有可知而有不可知之事。



老王二十推书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的理解是:

知之:知,知道,懂了,明白。

之:代词,指的是事物,道理。

为:是,就是

不知:不,沒懂,沒有,不明白。

是知也:是,就是,肯定,明白。也,语气词,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成白话解释即为:

知道了就是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重点是真正知道了。

它告诉人们,对一件事,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不要不懂装懂,我们对待问题,就是一定要弄懂,真懂,这才是目的。


起名大师东方木


对自己来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理性的判断,这就是智慧。对与人交往来说:大家都知道的你也要知道,大家不知道的,你也要知道,这是也是一种智慧。对老师来说:你知道的你就不要浪费时间一遍遍炫耀已知的知识,不知道的你要知道自己不知道多问问,这样有效利用时候提升自己,才是智慧。


晚秋吹北风


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论语》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这个应该比较好理解的,强调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人学习、做人、做事的应有姿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