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為什麼拒絕西涼軍歸降?當時有多少人馬守城?為什麼這麼有自信?

小灰灰35573020



王允運機籌,奸臣董卓休。王允巧妙使用美人計,誘使呂布殺掉董卓,天下蒼生拍手稱快。王允因此也名盛一時,與呂布一起共同執掌朝政。王允被封為錄上書事,總朝政,呂布被封為奮武將軍,溫侯。本以為四百年大漢可以轉危為安,然而王允因拒絕接受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的投降,招致十餘萬西涼軍圍攻長安。

賊軍裡應外合,竟然輕而易舉的拿下了長安,王允以死明志,呂布率領百餘騎投奔袁術去了,而獻帝也再一次淪為李傕郭汜的掌上玩物。王允為何堅決反對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投降?長安究竟還有多少兵馬,王允有為何如此自信,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首先王允拒絕李傕郭汜等人投降,因他有著自己的選擇和底線。王允一直都是有著嚴格做人原則的人,明辨是非,恩怨分明,善惡到頭終有報。而他最大的原則莫過於對於大漢的忠誠,對於反臣賊子的零容忍。他之所以在董卓處委曲求全,其實是在尋找光復大漢的機會,在他眼裡十常該死,董卓應該萬劫不復。

侍李傕郭汜等人,跟隨董卓南征北戰,也立下過不少功勞,這在王允看來卻是作惡多端,助紂為虐。因此王允認為李傕郭汜等人也是十惡不赦之人,就應該收到懲罰,接受投降真的是太便宜他們了。演義曾這樣記載:

且說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逃居陝西,使人至長安上表求赦。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其次王允的自信是盲目的,他之所以這樣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王允作為殺董卓的頭號功臣,他已經居功自傲,忘乎所以了。在他看來,就連董卓這樣的大奸大惡,都死在自己的手上,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又何足道哉?而在朝廷之上,王允也不想以前那樣對群臣推心置腹,而是正襟危坐,並不會和顏悅色,當時很多大臣對他也有看法。

其二在王允看來,他擁有當世名將呂布,足可以擊垮李傕郭汜等人。的確,呂布號稱董卓部下第一勇將,李傕郭汜等人排名也靠後。但王允確實高估呂布了,呂布先是中了二人的“彭越撓楚”之計。二人前後夾擊,呂布追李傕郭汜在後面打,追郭汜李傕又在後面打,最終呂布忙的焦頭爛額,沒有任何戰果。


隨後呂布與王允一起,中了李傕郭汜等人的聲東擊西之計。二人明著與呂布交戰,卻偷偷令張濟樊稠二人偷襲長安。呂布知道後急忙救援,然而為時已晚,長安早就被圍的水洩不通。再加上很多人懼怕呂布暴力,有很多投降派。後來董卓的餘黨李蒙、王芳在城中位內應,打開四門,賊軍一起殺入。呂布不能提防,率領百餘騎,投奔袁術去了。


再次長安究竟有多少守軍。守軍數量無論正是還是演義,都沒確切的記載,不過通過雙方軍隊的交戰情況,可以大志的推斷。李傕郭汜等人知道求赦不得,便集結了十餘萬軍隊,兵分四路進攻長安。而呂布率軍迎擊李傕郭汜,王允守城,由此推斷呂布應該帶走了一般左右的人馬。呂布與李傕郭汜激戰,雙方相持不下,可知兵力相當。


張濟樊稠奉命前去圍攻長安,可知他們應該帶領多餘長安守數倍的人馬,這樣他們才敢圍城。十萬人已被李傕郭汜分去一部分,還能圍困長安,可知長安的收守軍應該在兩三萬,呂布應該帶走了兩三萬。再由後來呂布回援長安,李傕郭汜等人也殺到,而呂布的軍隊數量兼職不值一提。演義這樣記載:

比及(呂布)到長安城下,賊兵雲屯雨集,圍定城池,步布軍與戰不利。軍士畏呂布暴厲,多有降賊者。


由此可見,不足十萬軍隊就將長安圍的水洩不通,王允閉門不戰,可知軍隊少的可憐。呂布到達長安後,作戰不利,說明呂布的軍隊數量有很大的劣勢。據此推斷,呂布與王允的軍隊數量總和應該在五萬上下。只可惜王允因不自量力,再次將小獻帝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你是如何看待王允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想一鍋端掉董卓集團的其他勢力,當時守城加上收編的估計也就幾萬人在京城,西涼軍因為比較分散,小頭目較多,王允以為老大都掛了,其他小弟應該沒啥實力,這就是書生之見了,剛愎自用的以為,能把大哥都搞定,其他小弟算啥。他沒想到過,會有賈詡這種神人幫忙西涼軍。詳細的看看下面的介紹。。。

六 自傲被殺


1多年的隱忍終於撥天見日了,京城一片慶祝。沒想到蔡邕那個老頭,居然還哀嘆董卓的死,嚐到權力滋味和剛有大成就的我當然不能忍,況且他還比我有名,文人相輕難免,果斷把他打入天牢殺了,好對董卓其他勢力殺一儆百,果然效果不錯都投降了。

2只有還在其他地方的李傕郭汜等人,我想著故意不赦免他們,讓他和呂布在打一次,好徹底消耗他們的力量。沒想到出來個叫賈詡的謀士,幫他們運籌帷幄居然打敗了呂布,順帶控制了京城,我居然玩火自焚玩大了。面對李傕的質疑所犯何罪,何必趕盡殺絕,我竟無言以對,心想這不過是我的權謀。之前呂布叫我一起逃走,我想著逃也沒用,況且誅殺國賊已經成功,秉承殺身成仁志向的我,寧死不屈,果斷自殺而亡。

至於後世詬病我的倆點

1對蔡邕的殺害,我沒想到一個院士級別的文官會有那麼大影響,另天下士人心寒。

2 對李傕的打擊,我確實沒想到籍籍無名的賈詡,居然能把馬中赤兔的呂布打敗。

沒辦法,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無完人,篇幅時間關係,以後會專門分析我這類性格的人,如何為人處世和怎樣才能更好的完善自我。


詳細的關注本號,見知解三國11連環計策,怎麼考慮殺董卓的。。。


浪兄筆記


唉,這老小子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雖然設計殺了董卓,但忘記了一件事,西涼軍仍然是長安區域的主宰。

斬首行動成功,西涼軍最大將領呂布歸順,按理說,王允不難重組西涼軍的。

可惜啊,他睚眥必報,政治眼光和度量過於狹隘,導致西涼軍中那些犯下重罪的除呂布以外的各階級將領都憂心忡忡,甚至難以自保。

譁變,全軍譁變。

呂布再勇猛也擋不住千軍萬馬的譁變。

用不著思考當時有多少人馬守城,根本毫無意義,若是當時能有足夠人馬守的住城,何來的董卓亂政?

所以說,王允的自信過於盲目,誤以為在長安區域橫行霸道西涼軍,在董卓被滅之後便會俯首帖耳,任其宰割。

錯了,董卓之所以能為所欲為,仗著就是西涼軍,整整一個利益集團。

窩裡反,只是搞掉了董卓,沒有安撫好軍隊便要逐一提出來砍了,自然被那些手頭還擁有兵權的西涼將領給反了。

魚死網破,玉石俱焚。

可憐的東漢政權最後一抹曙光就這麼給王允給掐了。


鴻哥iouyh福小鋪


我一個一個回答吧。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首先西涼軍沒有沒有向王允投降,這個是真的。

當時的西涼軍按照董卓生前的排布,是分散在關中的各地。還有一部分在關東和朱儁交戰。

董卓被刺殺之後,一部分西涼軍像徐榮,胡軫等人是投降了朝廷。王允和呂布的第一反映是派李肅前去攻打西涼軍。而另一部分在當時的西涼軍正在董卓的女婿牛輔手中,牛輔是董卓的女婿,又是董卓的大將,他有這個威望可以統籌這些西涼軍部將,而且牛輔確實當時帶領軍隊準備攻打長安,王允和呂布的第一反映也是派李肅前去攻打西涼軍 ,牛輔中途和李肅帶領的朝廷軍交戰,李肅被打的大敗而歸。但是後來就比較搞笑了,牛輔的軍隊發生“夜驚”,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炸營,牛輔以為西涼軍都跑了,於是他收集財富珠寶準備逃跑,但是很不幸,跟隨他的隨從們看到這麼多的金銀珠寶,受不了誘惑,把他殺了,然後瓜分了金銀,然後把牛輔的首級帶回了長安。

這個時候的西涼軍才算是真的大敗。西涼軍各自逃生,李傕郭汜這些人害怕了,急忙向王允請求赦免,注意這裡面只是請求寬恕他們的罪行,而不是直接帥兵投降。但是終究是王允勝利了。

這就是為什麼王允自信的原因。而且當時的王允也考慮到了西涼軍的形勢:

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王允一開始也是準備寬恕西涼軍,但是西涼軍畢竟多年濫殺無辜,搶掠財富。現在告訴他們,你們沒有罪,朝廷準備放過你們。當然有腦子的人都會想這是不是陰謀,我殺了這麼多的公卿,這麼多百姓,現在朝廷說放過就放過了?王允就是這麼想的,不肯發佈命令。

這實際上也是王允的一種謀略,但是謀略抵不過現實。

當時百姓就流傳一種說法,朝廷想要殺光西涼軍,這麼可能是當時百姓出於對於西涼軍的仇視說的話,但是西涼軍卻口耳相傳,於是最終在賈詡的教唆下攻下長安。

其實你也不能說王允沒有任何兵力,當時長安周邊的三輔地區實際上就沒有受到破壞,民庶熾盛,兵谷富實。王允曾經派同郡的宋翼和王宏前去擔任三輔地區的長官,控制長安周邊,但是西涼軍進攻極速,很快攻下長安,控制天子,以至於這步棋導致功虧一簣。

這就是西涼軍作亂和王允被殺的整個過程,王允從來沒有自信,他只是一時沒有想到好的辦法處理西涼軍,結果百姓的傳言和賈詡的教唆使得西涼軍最終反力一擊,最終使得王允身亡。


人者仁義也


公元192年,漢賊董卓被殺於宮殿門前,東漢朝政大權又回到了漢獻帝的手中。然而,董卓手下還有大量西涼兵需要安置,可是司徒王允卻拒絕了李傕、郭汜等西涼悍將的歸順,最後長安城坡,他也身首異處。那麼,當時到底有多少軍隊守衛長安,為什麼拒絕西涼餘黨的歸降?他從哪裡來的這麼大的自信?

當時王允最多有一兩萬軍隊,面對兵精糧足的十幾萬西涼軍,毫無優勢。他拒絕了西涼軍餘黨的歸降,依據相關史料,分析如下三個原因。

首先,王允認為西涼兵在董卓死後,已經是一盤散沙,派出歸順自己的西涼軍討伐李傕郭汜等人,讓他們自相殘殺。

西涼軍統帥董卓死後,他的軍隊主要由五個中郎將掌握。這五人分別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徐榮。其中段煨、胡軫、徐榮三人表示歸順王允,聽從漢獻帝指揮,願意改邪歸正,而董卓的女婿牛輔和董越卻拒絕歸順王允。可是兩人又火併,牛輔將來找自己商量大事的董越殺死,吞併了他的軍隊,卻不是幹大事的料。

他先憑藉自己的少數軍隊擊敗了惡前來討伐自己的李肅,卻害怕自己鎮不住軍隊,獨自帶領金銀細軟逃跑,半路上被手下人暗害。他的首級也被帶到長安領賞去了。這時,董卓手下五大中郎將,三個歸順王允,兩個被殺,只剩下了牛輔手下的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幾個校尉。

說實話,李傕、郭汜等人就是幾個小蝦米,在西涼軍中屬於中級軍官,不屬於高級將領,無論是聲望、還是實力,都不被王允放在眼裡。因此,王允認為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尚未歸附的西涼餘黨已經是一盤散沙,沒必要再招降了。

於是,他派出董卓舊將胡軫﹑徐榮在新豐和李傕、郭汜等人作戰。這一戰,屬於西涼軍內部火併,遼東人徐榮戰死,胡軫率部投降。這下,李傕軍隊勢力大振,他沿途收集部隊,來到長安時已有十餘萬人了。《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用賈詡策,遂將其眾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眾十餘萬,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十日城陷,與布戰城中,布敗走。

王允想讓西涼軍互相消耗,自相殘殺的願望落空,李傕軍隊反而越來越多了。最終,李傕大軍僅僅用了八天就攻陷了長安。

其次,王允認為如果招降剩餘的西涼軍,害怕尾大不掉。

董卓被殺,段煨、胡軫、徐榮三人表示歸順朝廷,如果再收降剩下的西涼軍,也就是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人,那麼西涼軍勢力還是長安附近最大的。如果再出來一個首領,成為西涼兵的首領,號令西涼兵,那麼這將對西漢政權造成巨大的壓力。

如果王允派一員戰將,前去收編這些西涼軍,他們也會可能聯合在一起,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因此,王允在猶豫中,沒有立刻給出可行性處置意見,最後導致西涼軍尾大不掉,反攻長安。

最後,王允想利用關東兵和西涼兵火併,坐收漁翁之利。

王允害怕西涼軍尾大不掉,就想出了一個“驅虎吞狼”之計。他想的是,號召關東軍,如袁紹、曹操、袁術等人,帶兵討伐剩餘的西涼兵,徹底消滅西涼兵,解決西涼兵隱患。當時有人勸說王允,說這樣會引起西涼李傕、郭汜等人的反咬一口,逼反他們,得不償失。於是王允猶豫了,還沒有實行“驅虎吞狼”的計策,就被西涼兵攻陷長安,他也身首異處。《後漢書》中記載如下:

董卓將校及在位者多涼州人,允議罷其軍。

本來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人準備解甲歸田,關鍵時刻,被“毒士”賈詡勸諫,出謀劃策,才改變主意,反攻長安的。

總結:董卓被殺後,西涼軍實力尚存。當時西涼軍大部分被董卓放在外圍,防備關東各路諸侯。王允及呂布手下軍隊很少,最多隻有一兩萬人,面對戰鬥力極強的十幾萬西涼兵,他們很難處置,弄不好就是身死道消的下場。最後,李傕、郭汜等人貢獻長安,王允被殺,呂布逃離長安,流浪江湖。

本來王允看到董卓手下的三個中郎將已經歸順,有十足的信心,守住長安,消滅剩下的西涼餘黨,沒想到的是,陰溝裡翻船,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幾個校尉,重整西涼軍,殺奔長安,還將長安佔領。


魁哥說歷史


司徒王允在對待涼州軍的態度上走了一步臭棋,那是肯定的,派皇甫嵩去接管涼州軍是最好的辦法。至於王允不願意接納董卓的手下,從王允的立場也是正常。

董卓進京以後,廢少帝立漢獻帝以後放縱手下的涼州兵公報私仇隨意抄沒官員家產,姦淫婦女,嚴刑拷打百姓。趁著何太后下葬,搶掠帝陵中的珍寶,甚至奸亂公主。不少官宦人家的女子被賞賜涼州的將領、士兵,國家的綱常法紀蕩然無存!離開洛陽遷都長安的時候,董卓

命令手下燒燬皇宮以及整個洛陽城,致使洛陽城兩百里內無人煙。最令人髮指的是涼州軍搗毀漢室的帝陵和王公貴族的墳墓,搶奪裡面的陪葬品。涼州軍原本是在邊境上對付羌人叛亂的,作戰過程中大量的羌胡加入進來,史書記載李傕手下有羌胡數千人,並有羌胡大帥在內。這些驕兵悍將即使董卓也是放任他們搶劫,通過不斷賞賜來籠絡,最後沒錢把秦始皇時期收天下兵器所鑄的銅人都化了鑄錢給手下發餉。涼州兵戰鬥力雖強,軍紀極其敗壞,在關西地區犯下的罪惡可以說罄竹難書,老百姓是恨之入骨,王允厭惡涼州軍也是情有可原。加上手裡有足夠實力,趁著董卓已死,涼州軍群龍無首,消滅他們。

王允手中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呂布的幷州軍團,呂布殺董卓,除了和董卓的小妾私通,幷州軍和涼州軍兩大軍事集團的利益衝突才是關鍵。呂布收了董卓的好處背叛丁原,並被董卓認義子,出門都跟隨左右,看著恩寵有加,但是以董卓多疑的性格,對軍力比自己多的呂布和幷州軍一定有防範的。

董卓的親信兵馬其實並不很多,涼州邊章、韓遂、馬騰等叛亂,皇甫嵩和董卓各領兩萬人馬進剿。董卓嫉妒皇甫嵩的戰功,相互告狀,漢靈帝升董卓為幷州牧,把兵馬交給皇甫嵩指揮。董卓帶走五千兵馬,上書說和士兵長久相處有感情要帶到幷州,駐留觀望,等來了漢靈帝駕崩,何進請他進京。董卓只帶領三千人馬進京,靠著白天大搖大擺的入城,夜裡出城,第二天再大搖大擺的進城,反覆操作才忽悠住朝臣。另一個被何進請來的幷州刺史丁原,可是帶著五萬幷州軍進京的,而且幷州軍的戰鬥力是不弱於涼州軍的。董卓聽從了李儒的建議重金買通呂布殺了丁原,控制了幷州軍和原來由外戚何苗掌握的禁衛軍。董卓嫡系的涼州兵後來肯定是又調來不少,但肯定沒有幷州軍和禁衛軍的多,為了增加兵力董卓甚至請過去的對手韓遂、馬騰帶兵到長安共商國事。

兵力上的優勢就是王允要除掉涼州軍的底氣,更何況王允還有關東諸侯的支持。原本一切都按王允的想法進行,董卓一死,涼州軍群龍無首,自己已經亂了。呂布、李肅進攻董卓女婿牛輔,涼州軍不戰自潰,牛輔逃跑路上被自己人殺死。要不是賈詡,王允應該已經成功,賈詡找到董卓手下的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將,向他們曉以利害說“聽聞長安城內商議要殺光涼州人,諸位拋下部屬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了。不如帶兵向西,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失敗再跑不遲。”人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爆發出來的力量是驚人的,聽說朝廷要殺光涼州軍人,這些人也知道一旦失敗,憑他們在關西地區這些年犯下的罪過,怕沒什麼好果子吃。

王允在這個時候又犯了錯,派同屬涼州軍的胡軫、徐榮來討伐,結果不是出身涼州的徐榮戰死,胡軫和李傕、郭汜一起反了。在長安城裡的涼州兵接應下,很快攻入城防堅固的長安城。東漢最後的機會也失去了,王允不肯逃走殉國了。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王司徒出身望族,為官持正,堅韌不屈,隱忍有謀,剷除奸黨,奉命於危難之時,受任於多事之秋。原本最有希望成為救世宰相,奈何人的行為行事往往都存在慣性,剛剛剪除奸黨的王允,志得意滿、心性頗高,一心想要恢復大漢雄威,連董卓都亡於計下,又怎會將那些許腌臢小人放在眼裡?

況且王允並非不接受西涼投降,彼時西涼名義上已經平復,只是在如何處置董卓舊部上猶豫不定,最終西涼軍內流言四起,為了保命才拼死一搏。



王允能力如何?

有人質疑王允的能力,認為他擔不起救世宰相之責。人即使有千般好,最後也很容易毀於一壞。

王允自小志向遠大,滿腹經綸,文武雙全;在汙濁不堪的漢末官場,依舊秉公執政,因而深受百姓愛戴和朝廷賞識;中年被委以重任,破黃巾、鬥權奸,雖被構陷卻堅韌不屈、智勇應對;後被起復,受命於危難,安定朝局;董卓亂漢,王允隱而不發,虛與委蛇,一擊而中,剷除國賊。

至此,一位救世宰相的成長之路清晰可見,有基礎,有底蘊,有功績,有罹難,有機遇,有爆發。出淤泥而不染,處險境而不驚。

能力和品行毋庸置疑,如果沒有最後西涼的反擊,王允一定會名垂千古,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命不可違。

志得意滿

誅殺董卓,成為王允一生中最輝煌的一筆,上順天時,下應民意。此時此刻的王允,坐擁天時地利人和,正是志得意滿,銳意進取之時。

就好比你在牌場上運勢如虹、大殺四方,又有幾個人能輕易收手呢?


晚節不保

人最難的就是在成功之後如何把握自己,所以才會有“晚節不保”一詞,比如漢武大帝;比如大唐中興之主李隆基;比如東吳名主孫權;比如秦朝第一相李斯。這些人都曾經功高蓋世,曾經智近於妖,但是晚年卻因為種種原因行差踏錯,名節不保。

王允也是其中一員,他的功績雖然不能與上面幾位相提並論,但是也算是漢末一顆璀璨的明星。他在取得巨大的勝利之後,逐漸開始迷失自我,一意孤行、不納諫言。

最直接的體現,就在對西涼軍民的處置上:

王允原本打算全部赦免西涼眾將,認為此為董卓一人之禍,罪不及他人。這點考量理由十分充分,一來呂布也是董卓舊部,如此對呂布也算一種安撫。二來西涼戰力強悍,不該激化矛盾。

後來又對人說,定罪並且赦免西涼軍眾並不妥當,容易引起西涼懷疑,人人自危。

再後來又有派關東軍鎮守和解散西涼軍隊的建議,王允都猶豫不決,舉棋不定。

對於等待判決的人來說,最恐怖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在死亡面前慢慢絕望。西涼人久久不能等到處置的決定,於是流言四起。終於,在一片人心惶惶中,西涼軍民忍無可忍,決計拼死一搏,反攻長安。

故事就此結束,王允不久之後發出最後的怒吼,以身謝賊。“天子感慟,百姓喪氣”。

至於兵力對比,數量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西涼軍隊戰力強悍,無可匹敵,為了避免城破家亡天子受辱,王允毅然獻身,以平賊怒。

大丈夫即生於世,少可立志苦讀,壯可建功立業,老可殺賊除奸,死可身獻國難,不愧於天地也!我等又豈能因一敗而棄其百功呢?


尹禾


我們今天要是說的這個王司徒並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王司徒,這個王司徒是巧使連環計,讓呂布殺了董卓的王允王司徒。王允在董卓死了以後,董卓的餘部西涼軍其實還有很大的實力的,而王允卻拒絕了李傕郭汜的投降,至於王允為什麼會這樣做?王允當時有多少兵馬守城?王允為什麼能有這樣的自信?下邊就給大家一一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王允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從他的人生軌跡來剖析問題的重點。

先來看看王允的出身,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聞。王允,字子獅,出身于山西的官宦世家的名門望族,由於受到家族的世代影響王允從小就學習刻苦遊離四方,立志要發揚家族傳統報效國家。王允在少年時期都已經是四方有名的才子,而他卻並沒有像曹植一樣恃才自傲,王允不但學文而且習武,因為在家族的薰陶之下,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不但要做到文能安邦,還要武可定國。所以早年間的王允是個胸懷大志的人,經常雖父輩出入官場,因為他文武兼備而在山西小有名氣。

再來看看王允在地方上的為官履歷。王允在十九歲的時候就被舉薦為郡吏,當時在晉陽地區有個叫趙津的小黃門,仗著自己在朝廷有關係,為非作歹橫行霸道。王允在知道其罪行之後,彰顯法度嫉惡如仇,二話沒說都把趙津斬首示眾。(在秉公執法上可以和之後的洛陽北部尉曹操,五色棒杖殺蹇圖有的一拼了。)由於王允的秉公執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他也感受到了秉公為官的重要性和成就感。

黑暗沉浮的官場反而讓王允這個正直的人一路青雲直上。東漢末年,朝廷上下賣官鬻爵的現象比比皆是,因為王允看不慣上司賣官而揭發醜行,卻被上司利用手中權力把王允治罪。幸虧當時刺史徐盛保釋王允,才躲過一劫。徐盛因為敬佩王允的人品,讓王允做別駕,王允在崗位上也是兢兢業業的,後來徐盛不斷的提拔的王允,王允不久就被三公徵召到了中央朝廷做了侍御史,這是王允人生的轉折。

王允在入朝為官的經歷,可以說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王允擔任侍御史不久,全國就爆發了黃巾起義,文武全才的他披掛上陣,徹底的擊潰了豫州一帶的黃巾軍,還和皇甫嵩一起受降了十萬的黃巾軍。由於在黃巾軍的信件中查獲了十常侍張讓的來往信件,在檢舉張讓的時候反而被張讓報復而入獄。後來三公聯名上書王允才得以釋放,一直到了靈帝駕崩,何進才把王允召回京師。在何進和十常侍之間互相傷害同歸於盡之後,被董卓撿了一大便宜之後,王允代替楊彪成為司徒,兼職尚書令。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也都知道,王司徒授七星刀給曹操刺董卓失敗後。王允又用美人連環計讓呂布殺了圖謀篡位的董卓,挽救了瀕臨滅亡的帝國。董卓死後,王允成了當時東漢朝廷的首席執行官了,王允是作為除掉董卓的始作俑者,王允表現出了志得意滿、迷失自我。 特別是擺在王允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董卓餘部西涼軍的善後問題,王允的處理方式非常的不恰當。不但派人追殺,而且在李傕郭汜逃亡途中乞討投降也遭到王允的拒絕,以至於後來李傕郭汜二人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聽從了謀士賈詡的計策,招募了舊部而且慫恿邊民加入隊伍殺回長安。

在長安城下的衛戍部隊中,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呂布一人了,呂布雖然勇猛但是沒有謀士獻策,呂布的將才水準還不如李傕郭汜這樣的偷馬賊。在外圍戰鬥中呂布中計大敗而歸,在圍城戰中,城門被董卓餘黨打開城門,頃刻間賊兵湧入長安城。呂布因為城中大亂兵寡將微,帶領百餘人去投靠袁紹了,王允則被殺身亡,宗族也被李傕郭汜誅殺,朝廷又重新落入亂臣賊子手中。

在把王司徒的人生經歷闡述了以後,把話題總結到問題上來。就是王允為什麼拒絕了西涼軍的歸降,他有多少兵馬,他為什麼有這樣的自信?筆者從以下幾點來一一分析:

第一、王允拒絕西涼軍的投降首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西涼軍在董卓的帶領之下作惡多端,激起民憤,對於王允這樣治吏出身的人,恨不得誅之而後快。因為王允從年輕時期從政開始,一直都是執法如山,法度至上,西涼軍在洛陽和長安做了那麼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如果就這樣輕易讓他們逃脫罪名,這是和王允的主觀意識相悖的。所以當李傕郭汜在逃亡的路上請求赦免的時候,王允是一口拒絕的,可見王允對他們所犯下的罪惡是如何的深惡痛絕。第二、當時王允身邊的守城部隊只有呂布的人馬,也就是原來丁原的人馬應該不會很多,部隊多的話呂布也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被李傕郭汜打跑了。

第三、王允的自信是處於政治狀況和政治層面的優越感。王允出身士族,在他的眼中可以相互交流的只有士族。而面對西涼軍這樣的一夥人,在王允看來可能就是一群偷馬賊之類的流民土匪,和王允不是一個層面,王允也用不著用對待士大夫的禮數來對待他們。王允是從心底看不起這樣的一群沒有受到法律約束和王化教育的一群人,只要自己發出了命令,這樣的烏合之眾便會不擊而自潰。(卻不知道偏偏出現了賈詡,王司徒機關算盡還是賈詡技高一籌啊!)只是在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東漢末年,王允過於高估了自己,也過於低估了對手。

綜上所述:王允的士族治吏的出身,表現了嫉惡如仇的性格,對於作惡多端的西涼軍想要投降,王允恨不得逐一伏誅,當然不會接受投降了。雖然王允所帶領的兵馬不多,卻是自信的認為自己的出身是高於西涼軍的,這樣過度的自信最終讓自己走進了末路。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周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王允之所以會拒絕西涼諸將的投降,主要原因是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實際上王允確實有這樣自信的資本。

首先,當時的西涼軍內部已經人心惶惶,除了李傕郭汜之外,其將領已經開始紛紛逃亡,李傕郭汜原本也打算逃亡。

其次,當時長安的兵力相比李郭二人實際掌控的兵力是佔優勢的,李郭二人直接控制的兵力不足五千,而長安此時王允和呂布直接指揮的兵力在兩萬八千人以上。

第三,王允是士族背景,而當時支撐東漢王朝的三大支柱中,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和以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勢力都完了,士族在朝廷內佔據壓倒性優勢,也讓王允更加自信。

但不幸的是王司徒遇到了人如其名的“賈文和”,因為重修漢史而憐憫董卓,王允囚禁了蔡邕並最終致死。這嚴重傷害了所有與西涼兵有關聯的人的安全感。

尤其是和蔡邕、西涼兵關係都不錯的賈詡。

賈詡先是幾句話就穩住了準備逃亡的李郭,而後又利用蔡邕事件迅速的組織起了一個擁兵十萬的“反王允聯盟”。

著一切完全超乎了文人出身的王允和庸才呂布的想象,這才有了西涼兵迅速拿下長安的事。

王允按照常規,預計西涼兵會在自己不接受投降的情況下彈盡糧絕,做鳥獸散。賈詡出現之前事情也正在向那個方向發展。

但賈詡的出現改變了歷史。


baby愛科學


前言:王允自從誅殺董卓以後,頭腦膨脹,自以為天下沒人是自己的對手;王允對董卓的西涼軍隊很是仇恨,加上西涼兵馬軍紀敗壞,並且殺過王允很多同鄉。所以,王允堅決拒絕西涼軍隊投降朝廷。

王允主觀意識裡,認為以袁紹為首的、討伐董卓的關東兵馬才算是東漢朝廷的官軍,而董卓的部下則都是亂臣賊子,是絕對不能饒恕他們的。

公元192年4月,在王允主謀下,成功殺掉了權臣董卓。王允成為了萬眾矚目的英雄人物,順利地執掌了東漢朝廷的行政大權。

如果王允具有出眾的政治才華,心胸廣闊,那麼,他一定可以中興漢室,建立偉業。但是,王允在殺掉董卓之後,居功自傲,目中無人。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對人推心置腹,平易近人了。尤其是王允處死了與董卓關係較好的文學家蔡邕之後,影響極壞,能得朝堂上人人側目,失掉了人心。

在處理董卓屬下的西涼軍隊的問題上,王允犯下了最嚴重的政治錯誤。

西涼軍隊在董卓被殺之後,其實是願意聽從朝廷的命令的,西涼軍的將領們都願意歸順朝廷。可是,王允出於對董卓的仇恨,遷怒到董卓的部下身上;再加上董卓縱容部下燒殺搶掠,西涼兵殺死了不少王允的同鄉,使王允對西涼軍隊極其痛恨。

因此,王允拒絕了西涼軍隊投降朝廷的要求;準備讓以袁紹為首的關東兵去強行解散西涼兵馬。

此時,西涼軍馬失去了領導核心。董卓被殺,牛輔等人也都死去了。在西涼軍中最有影響的將領就是李傕和郭汜。他們沒有什麼政治頭腦,一聽說王允不接受他們的投降,就想要解散軍隊,趕緊逃跑。

就在這時,三國時代的第一毒士——賈詡登場了。

賈詡也是涼州人,他制止了李傕、郭汜逃命的計劃,對他們說:“朝廷是要殺盡涼州人。你們解散軍隊,獨自逃跑的話,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我看現在應該整頓隊伍,向西行軍,沿途收集散居各地的士兵,壯大隊伍。然後就打著為董卓報仇的旗幟,進攻國都長安。長安沒有多少防守兵力,可以一舉而下,那麼,我們就能夠取得國家的朝政大權,號令天下。”

最後,賈詡又給他們打了一劑救心針,給忐忑不安的將領安排後路,說:“如果我們失敗了,到那時再瞅準機會,從容逃走就是了。你們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賈詡一番話,說得李傕、郭汜等人連連稱是。於是,李傕、郭汜、張濟等人一齊率軍造反。

涼州兵馬是天下精銳,一路上董卓的舊部不斷加入,很快隊伍就達到十幾萬之眾了。大軍浩浩蕩蕩,殺奔長安而來。

王允派呂布帶兵迎敵,結果呂布被打得大敗。

呂布見大勢已去,就一溜煙逃走,投奔軍閥袁術去了。

涼州軍隊攻入了長安。王允只剩下一個城樓了。

這時王允才宣佈大赦天下。並且給李傕、郭汜等人都封了官職。王允的舉止實在是太可笑了。此時此刻,李傕、郭汜等人怎會把他放在眼裡呢!最後,王允被涼州軍士兵抓住,李傕下令把他滿門抄斬了。從此,以漢獻帝為傀儡,李傕、郭汜開始執掌朝廷大權,號令天下,很是橫行了幾年。


從此,東漢王朝完全喪失了再度中興的機會。

結語:王允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前期還能拉攏人心;在誅殺董卓之後,王允性情大變,不聽勸諫,心胸狹隘,一意孤行;可是他手中又無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卻一味把一支虎狼之師逼迫得走投無路,不得不起兵造反;說明王允確確實實不是能夠執掌朝廷中樞的宰相之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