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长歌君按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清初的漠北局势图

清朝初年,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今天的内蒙古)、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今天的外蒙古)和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反动叛乱,在沙俄殖民者的声援支持下,进攻漠北,迫使漠北蒙古三部数十万人全部迁入漠南。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漠北蒙古三部南迁图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清政府召集漠北蒙古贵族及漠南蒙古四十九旗王公,举行了会盟,既加强了清政府北部的边防,又挫败了沙俄侵略势力染指漠北蒙古的阴谋,可谓一箭双雕的大略。

长歌君叙

一、多伦会盟主要对象和目的

多伦会盟的主要对象是漠北南迁的蒙古贵族,但会盟时要求漠南四十九旗的王公贵族都参加了相关活动,并在会盟期间,康熙还对漠南蒙古贵族们的功勋,多次予以褒奖。因为在挫败噶尔丹内犯的斗争中,漠南蒙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清政府为了对蒙古各部加强统一和显示尊严,并以漠南蒙古四十九旗作为漠北蒙古的示范,所以才要求漠南蒙古王公贵族参加相关活动并给予嘉奖。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蒙古贵族出行图

多伦会盟,清政府通过在多伦诺尔附近集中漠北、漠南蒙古各部贵族,召见、宴会、会盟、阅兵、修庙等一系列计划活动,康熙力图通过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策略,实现加强清政府北部边防,重建清政府在漠北蒙古的管理秩序、遏制沙俄侵略势力染指漠北蒙古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二、多伦会盟的经过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四月,清政府为了节省救济漠北蒙古中的运输负担,按照“安插近边,给粮米畜产以活之”的策略,号令漠北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贵族会集到上都(今内蒙锡林格勒昭苏乃木城)至吐力根河一带。漠北札萨克图汗部贵族会集到上都和黑棚交界的地方。通过这一措施,方便了南迁的漠北蒙古各部收集离散人口,消除因部属相互吞并而引起的摩擦,有助于草原秩序的整顿和恢复。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清圣祖康熙

康熙三十年四月三十日,康熙亲率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和古北口绿营兵溯滦河而上,下五旗军队出独石口经上都牧场,齐集多伦诺尔。皇帝行营布营设哨以后,令漠北蒙古部众从百里外移近五十里,按照众星拱月的布局,与漠南蒙古四十九旗贵族们的帐幕一起,环绕康熙屯列。

五月二日,康熙于行营南门前设置了帐殿,召见蒙古贵族。康熙首先着力调整札萨克图汗和土谢图汗部贵族之间因争属民相互仇杀的矛盾,通过“请罪、议罪、免罪”的处理过程,使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部贵族“竟释旧怨,永无离散之苦、争斗之害”。解决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部贵族矛盾后,清政府列仪仗、置乐队,理藩院官员引漠北蒙古贵族列于右队,漠南蒙古四十九旗王公列于左队谒见康熙,随即“演舞奏乐,众技毕陈”,康熙通过与漠北漠南蒙古王公的一起饮宴欢聚,进一步调整和密切了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康熙巡阅漠北南迁营寨

随后,康熙再次召见土谢图汗等三十五名大贵族,以“赐宴”的形式举行了会盟,康熙答应了漠北蒙古贵族们“请照四十九旗一例编设”的恳切要求。康熙在宴会上庄严宣布“将尔等与朕四十九旗一例编设,其号亦与四十九旗同。”将漠北蒙古南迁各部共分为三十四旗,旗下设参领、佐领,建立了漠北蒙古与漠南蒙古四十九旗相同的制度。制止了漠北蒙古部众在漠南地区“并无法度,不能约束,以强凌弱,自相劫夺”的混乱局面,从管理上理顺了漠北蒙古三部之间和漠南蒙古四十九旗之间的关系。

会盟中,康熙又宣布实行清朝的封爵制度和法律制度,在封号上废除蒙古贵族自成吉思汗以来的诺颜等称号,除保留“汗”以外的名号外,一律改为清朝的和硕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称号和品级,并封赏了那些在平叛战争中的有功人员,同时康熙宣布“国法俱在,凡事必依所犯之法治罪”,彻底改变了清初对漠北蒙古管理薄弱的状况。

五月四日,在多伦草原上,清政府举行了盛大的阅兵,显示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强大军容。五月五日,康熙亲自巡阅漠北南迁营寨,“察其穷困者赏以银布”,又调集大批牛羊赏给三十四旗贵族,五月六日,会盟结束,康熙返回北京。

长歌君探

一、多伦会盟挫败了沙俄染指漠北蒙古的阴谋。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活跃在漠北蒙古的沙俄侵略者

吞并蒙古地区,直至宰割长城以北的广大领土,是历代沙皇扩张主义的既定目标。十七世纪中叶,沙俄殖民主义势力从西北漠西蒙古、正北漠北蒙古和东北黑龙江流域向南猛烈扩张。到了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在漠北蒙古地区,沙俄侵略势力已占领贝加尔湖直至石勒喀河的广大领土,同时向东侵略黑龙江流域,向南阴谋深入漠北蒙古腹地。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土谢图汗部和沙俄侵略者英勇战斗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十一月,沙俄派费·阿·戈洛文率领二千名俄军到达楚库柏兴(今天的俄罗斯色棱格斯克),与清政府解决边界问题,戈洛夫一边用战争和屠杀手段胁迫漠北蒙古的贵族领主向沙俄投降,一边与割据西北地区的噶尔丹势力加强勾结,既派沙俄侵略军向土谢图汗部进攻,又派俄军头目伊凡·卡恰洛夫到蒙古各部提出向沙俄投降的十项条件,威胁蒙古各部不得听从清政府和土谢图汗的命令,利用噶尔丹血洗漠北蒙古这样不利的军事形势,以求在谈判中攫取更多的侵略利益。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漠西草原风光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七月,在噶尔丹攻入漠南蒙古时,沙俄使节格里高利·吉比烈夫匆忙赶赴噶尔丹军中,试图与噶尔丹建立军事同盟,以图利用西伯利亚地区东侵和南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清政府迅速做出回应,康熙亲赴多伦举行会盟,实现了漠北蒙古的归附,挫败了沙俄染指漠北蒙古的阴谋。

二、多伦会盟加强了清政府对漠北蒙古的管理。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漠北草原风光

虽然漠北蒙古在南迁之前,也有部分旗的划分,但旗的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旗的地界也不明确,蒙古贵族之间相互争夺牧场、属民和财富,常常引起部族仇杀,漠北蒙古部众处在混乱状态。在多伦会盟时,清政府先是从漠南蒙古“给地安插”,返回漠北后,又严定各旗牧地界限,严格审定登记各旗的人丁户口,严格禁止各旗相互兼并越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漠北草原上的纷争,创造了一个较为长期的安定环境,有利于漠北人们的休养生息和经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而清朝封爵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实行,对贯彻清政府的管理意图,对漠北蒙古社会秩序的稳定,又起到了监督保证的作用。漠北蒙古各旗之间在多伦会盟后实现了“恪守侯度,奔走来同,犹汉江朝宗于海”,对清政府的向心力显著加强,清政府通过理藩院对漠北蒙古各旗之间调动“犹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般轻松容易。

三、多伦会盟加强了塞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政治文化联系。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汇宗寺

在多伦会盟时,清政府特封哲卜尊丹巴胡土克图为大喇嘛,俾掌黄教。漠北蒙古各部返回漠北后,清政府立即拨出白银十万两,兴建库伦庆宁寺,庆宁寺后来成为漠北的宗教中心;清政府旋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令章嘉胡土克图居多伦汇宗寺,后又为章嘉兴建多伦善因寺,令章嘉总管漠南及京师、盛京、热河、甘肃、五台山等地的黄教寺院,清政府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了黄教(蒙古贵族信仰的宗教,常通过神权势力干涉蒙古政治)的管理。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繁荣的边境贸易

在多伦汇宗寺建立后,多伦诺尔作为京师通往漠南、漠北各部的交通要道,人口日益增加,商业迅速发展,其后发展成为与归化城并列的蒙古东西部两大商业中心。每年北京帮和山西帮的商人,将中原地区的绫罗绸缎、棉麻布匹、铁木瓷器、茶叶药草、香料杂货等集中于多伦诺尔,通过骆驼队运往大漠南北的蒙古各旗;随后蒙古各旗的牛羊骆驼、毛皮制品、奶制品等行销内地。每年汇宗寺、善因寺举行庙会期间,多伦内外商贾云集、马市如流,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多伦会盟不仅促使大漠南北的安定和统一,多伦诺尔城的贸易繁荣和发展,也加强了塞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政治文化联系。

长歌君观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多伦会盟纪念柱

清政府在多伦会盟以及会盟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调解了漠北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纠纷,加强了对漠北蒙古的管理,稳定了漠北蒙古的秩序,改善了漠北蒙古部众的生活;同时也加强了清政府的北部边防,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又挫败沙俄染指漠北蒙古的阴谋。客观上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潮流。多伦会盟的作用,正如康熙在多伦会盟结束后返京途中说过的那句话:

“昔秦兴土木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1. 清世祖实录(影印)[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4月.

2. 清史论丛(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制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权,请联系长歌君删除

小议清初多伦会盟的作用,比长城更为有效的边防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