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讓人驚豔的一次炮戰,英法正要舉白旗投降,美國不答應了

兩次鴉片戰爭中給人的印象都是清朝軍隊被英國人、法國人按著打,毫無招架之力。但我們或許應該記得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第二次大沽口戰役,這次戰役清朝軍隊共擊沉敵艦4艘、重創6艘(完全失去戰鬥力)、俘虜2艘,斃傷英軍426人、法軍14人,俘虜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華艦隊司令賀布受重傷。清軍陣亡38人,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在戰鬥中壯烈殉國。本來,英法聯軍已經準備豎起白旗投降了,這時,美國人出現了。

1859年6月25日下午,渤海灣上硝煙瀰漫。英法聯軍為“進京換約”,即到北京互換一年前簽訂的《天津條約》,第二次進攻大沽口(第一次是在1858年5月20日)。由於清軍統帥僧格林沁早已做好周密的防禦準備,加上英法聯軍的傲慢輕敵,使得英法聯軍傷亡慘重。當時,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達底拿(J.C.Tattnall)正在依託旺好上觀戰,眼見英軍的軍艦沉的沉、傷的傷,不禁喃喃自語“血濃於水”。正好這時有個英國軍官來求助,說炮戰不行,咱想派部隊登陸試試看,可是實在是沒有可以用的船了,你們能不能幫幫忙?達底拿一拍大腿,激情四溢,說完全沒問題。於是,依託旺號乘著清軍停止炮擊的空隙,拖帶載運登陸部隊的英船,駛往大沽口內。但是這些登陸的英法聯軍也是被打的一敗塗地,不得不倉皇撤退。

晚清最让人惊艳的一次炮战,英法正要举白旗投降,美国不答应了

美國人為什麼要幫助英軍?難道真的是血濃於水嗎?

在19世紀中期,英美兩國都極力擴張在華貿易,但是清政府是個硬骨頭,好說歹說(馬嘎爾尼使團、阿美士德使團的通商要求都被清政府斷然拒絕)都沒用,英國只好動用武力。美國也想對華動武,謀取特權,但是由於自身實力不足,只能在東亞擴張的時候虛張聲勢,僅舉兩例:

1843年,美國想乘著中英《南京條約》的東風,謀取同樣的在華權益。來華全權代表顧盛要求直接進京面見中國皇帝,被中國政府拒絕。在反覆的交涉無果後,顧盛通知代理兩廣總督的程採,曾經不幸在好望角耽擱下來的“聖路易號”和“潘理號”艦船立刻就要到達,並且美國政府已經決定增調太平洋分遣艦隊來華。1854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裡第二次率艦隊前往日本的浦賀,以戰爭相威脅,迫使德川幕府同意在神奈川舉行談判。談判中,佩裡恫嚇說,如果日本不同意開港,20天之內將有100艘軍艦開過來,嚇得德川幕府立馬與美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神奈川條約》)。

晚清最让人惊艳的一次炮战,英法正要举白旗投降,美国不答应了

事實上,美國根本沒有像英國那樣強大的艦隊,它只是通過口頭上的威脅,來迫使他國滿足它的要求。美國曆史學家丹涅特認為,“顧盛對於談判之初,沒有一支比較大的艦隊供他調度,頗為苦惱”。佩裡率領的艦隊,不過擁有250門炮,而英法聯軍第一次進攻大沽口時擁有的火炮是353門,第二次進攻大沽口時擁有的火炮是268門。由於這次火炮數量太少,英軍司令何伯向公使卜魯斯報告,英國沒有取勝的武力。第三次進攻大沽口時,英法聯軍集結的兵力是,艦艇144艘,陸軍官兵28119名,且炮兵、工兵、騎兵一應俱全(以上皆根據茅海建先生所列英法聯軍艦船表的統計)。如此龐大的武力,才能夠打敗清政府的頑強抵抗,而當時的美國,何來英法這樣的實力?美國此時還擁有不到10艘大型戰艦。所以美國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搭便車”,鴉片戰爭時,美國軍艦尾隨在英國炮艇之後,伺機漁利,而且最後漁利的成果還很大,顧盛曾洋洋得意的自詡《望廈條約》有16處超過了《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美國軍艦又是在遠處觀戰,指望英法打敗中國後,美國也能夠跟著英法分一杯羹。對於美國沒有直接對華動武的緣由,美國曆史學家孔華潤(Warren cohen)的解釋是,美國“寧願通過外交或利用最惠國條款來擴大本國僑民的利益和特權”。話說的是沒錯,但是如果沒有英國人在前賣命廝殺,美國人從哪能通過外交等和平手段來獲取在華特權?還是杜勒斯(Foster Rhea Dulles)的評價一針見血,他認為美國人在鴉片戰爭中表現的是“一種自私的躲避,一旦英國人取得戰爭的勝利,美國人就立即向中國人索取特權”。

晚清最让人惊艳的一次炮战,英法正要举白旗投降,美国不答应了

所以,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時,美國幫助英國,雖然有“血濃於水”的感情驅使,不忍心看見自己同文同種的軍隊死傷慘重,但是更多的考慮是要促使英國取得對華戰爭的勝利,自己從而趁火打劫。盎格魯—撒克遜一向是務實的民族,一直很重視對實際利益的考量。相反,我們看清政府,為了不讓顧盛進京,答應與美國簽訂《望夏條約》,不惜以損害國家主權為代價來保持所謂的帝國威嚴與華夷體制。孔華潤說,“在清政府看來,中國首先是一個文化統一體,而不是一個國家實體。中國官吏更關心涉及禮節、儀式方面的現實問題,而把主權等等抽象概念留給西方”,“領事裁判權侵犯了中國的主權,而且這種做法並不存在於西方平等國家之間,可是,它沒有使處於19世紀中期的滿清政府感到不安”。更可笑的是,清政府還希望能夠以夷制夷,利用美國人來離間、制衡英國人,殊不知人家可是“血濃於水”呢!

文章轉自:水煮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