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喜歡獨立思考的人,越應該喜歡儒家思想

被譽為碼頭哲學家的埃裡克•霍弗,在其研究群眾心理學的名著《狂熱分子》中寫道:“當我們在一個群眾運動中喪失了自我獨立性,我們就得到一種新的自由 – 一種無愧無疚地去恨、去恫嚇、去撒謊、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

很不幸的是,這段話就在不久前,在我們中國人自己身上也得到了驗證。

某個小區的居民的微信群內,發生了一次小型的“群眾運動”,這些人試圖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阻止同一社區的2名醫護人員返回自己家中居住,理由是他們有可能無意帶回了病毒。他們振振有詞的表示,為了小區全體居民的利益,特別是為了保護小區內的孩子們遠離感染的危險,反對讓經常與病患接觸的醫療工作者住進自己的小區。

我欣慰的看到,絕大多數的網民對這一小群人的行為都是十分憤慨的,有些評論甚至建議,“凡是投票禁止醫護人員回家的人,以後也應該禁止他去醫院看病。”事實上,我相信如果單獨與這個小區中的任何一個人交流,他都不會說出“禁止醫護人員回家”這樣荒誕的話來。只要稍微有些理性的思考,就知道這樣的表達,不但不道德,而且是違背法律的。

那麼,“群體”真的反而會比“個人”,做出更愚昧更荒誕的決策嗎?

《紐約客》專欄作家詹姆斯•索羅維基寫了一本暢銷書叫做《群體的智慧》(也被譯為《百萬大決定》),提出了與《狂熱分子》和《烏合之眾》等書作者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群體的智慧高於個人的智慧,即便是相對於那些專家和精英人士而言,群眾做出的選擇也往往是更為正確的。

他在書中描述了眾多令人信服的案例,例如:在搜尋美國沉沒的核潛艇"天蠍號"時,缺少信息的大眾做出的方位預測精確度超過了軍事專家;美國的艾奧瓦電子市場更是準確預測出了施瓦辛格當選州長;好萊塢證券交易所也依靠群體的智慧預測電影的票房收入。

那麼,群體和個人哪一個更不容易犯錯呢?

其實,中國人自古就給出了一個定論。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謂“和”是指和諧而美好的狀態,儒家認為:“和”的基礎是“不同”。換而言之,“同”反而會導致“不和”。一種音符無法編織出美麗的音樂,一種味道無法組成美味的食物,一種職業也不能形成美好的社會。

如果一群人存在不求“同”的獨立思考,反而會形成更強大的群體智慧,達到“和”的效果;而如果一群人為了利益,刻意求“同”達成一致的決定,則會導致集體無意識狀態的發生,不能達到“和”的狀態。

如果我們仔細去看相關資訊後面的來自眾多不同網友獨立思考後的評論,不難發現,從整體而言是和諧的,“和而不同”的網友群體表現出了君子般的智慧和道德;而那個小區內的“同而不和”的微信群,則折射出了小人的心態和言行。

如果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樣,那說明沒有人在真正思考;如果所有人的聲音都一樣,那說明沒有人在講真話;如果所有人的行動都一樣,那說明沒有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獨立思考”,無論是對一個小區的居民而言,還是對眾多的網友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越喜歡獨立思考的人,越應該喜歡儒家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