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楚庄王“继位伊始,自净三年,转祸为福”?

陈洛意


歪史不知道题目中所说的“继位伊始,自净三年,转祸为福”这几句话出自何人之口,也没办法考证他说出这几句话的论点在什么地方。所以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关于他的记载,大概是一个郑伯式的人物,老谋深算,后发制人!

关于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即位没多久,在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以勤王的名义击败陆戎,随后在洛阳边上炫耀兵威,周王派王孙满劳军,意外的增加了楚庄王在诸侯中的分量,当时晋国的势力蒸蒸日上,或许是周王室为了平衡晋国的威胁,自从周襄王20年,晋文公击败楚军之后称霸中原,锋芒盖过了周天子,于是这时候看见楚国逐渐恢复实力,有意拉拢也是可能的。

在天子示好,秦国结盟,齐国观望的时刻,楚庄王乘晋军内部不和的机会于公元前597年击败晋军,随后也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会盟天下,在击败晋国之后成为春秋时代第三位霸主,虽然他这个霸主有名无实,当时的中原大国晋国齐国等不承认他的霸主地位,也没有派人参加他的会盟,也就是说楚庄王的霸权是不完整的,但不管咋样,他总是有样学样,会盟了!

比起楚庄王的霸主地位,更加孱弱的楚国的这次军事胜利,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就在一年前,楚庄王亲自率领的楚军被晋将士会大败于颖北,隔了一年,楚庄王虽然挽回了面子,这次胜利也绝非是楚国实力绝对的盖过晋国,而是晋国卿士之间的不和导致楚庄王建了个便宜。但是得意忘形的楚庄王没有注意这个致命的问题。

次年,他派人出使齐国,经过宋国时候没有借道,使臣申舟被宋国处死,这个行为给楚庄王一个借口,于是率领楚军攻打宋国,本来想速战速决的楚国被宋国拖了9个月之后被迫双方弥兵讲和。

这次伐宋暴露了楚国的一个弱点,虽然能够长途供应大军粮草,但是军事实力并没有超出其他有实力的国家多少,只要交战对方沉着应战,上下一心,那么楚军就没什么可畏惧。

晋国有楚国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楚国的三军六卿制度,这个稳定的制度让晋军可以短时间内迅速崛起,重新恢复元气,而楚国在楚庄王之后逐渐走下坡路。又陷入吴国的夹攻,可以说楚国霸业成于楚庄王,但是也衰落于楚庄王。

这一年,他已经即位17年。随着对晋国战争的胜利,楚庄王不仅获得了霸主的头衔,刹那间成为国际风云人物,也因此一扫国内阴霾,算是稳定了楚国内部的地位


歪史


引言:

在登基之后三年之内,没有发布一项政令。从来不管朝政,每天不是出宫围猎就是在后宫和妃子喝酒娱乐,在宫门外立下一块石碑:“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谁也想不到如此荒唐的人就是以后问鼎中原的楚庄公,同时还留下题主所说的:“继位伊始,自净三年,转祸为福。”

内忧外患,韬光养晦

楚庄王的爷爷是野心十足,一直想要问鼎中原的楚成王。但是楚成王在与晋国的城濮之战中惨败,这一战直接将楚成王打的有点怀疑人生,向中原发展受阻。同时楚成王还犯了立继承的大忌,年轻的时候立商臣为太子,征求令伊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君王的年纪还不算大,如果将来想要废除商臣另立太子必定会祸乱。同时商臣这个人眼睛像胡蜂,声音像豺狼,是一个残忍的人。”

楚成王四十六年,楚成王想要废黜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同年四月,商臣率领宫中警卫军包围楚成王,最后楚成王自杀身亡。商臣继承王位就是历史上的楚穆王,这件事情在楚庄王熊侣的内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件事情也给楚穆王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他也害怕自己的儿子会跟自己一样弑父篡位,所以给庄王找了两位师傅斗克和王子燮。这两位师傅不是省油的灯,在楚庄王继位还没有坐稳的时候,两位趁着令伊和态势出去平叛的时候,再次杀令伊失败之后,又挟持楚庄王出城意欲建立新的朝廷,虽然最后遭到镇压楚庄王又被迎回,但是这样一来二去楚庄王的处境就更加的被动。

楚庄王登基的时候恰逢楚国爆发自然灾害,全国显如饥荒,楚国西边的几个效果趁火打劫,在大兵压境的时候楚庄王并没有采取退缩迁都的建议,而是毅然决然的率兵平定叛乱,一面诱敌深入且战且退,同时采用外交手段联合秦,巴夹击敌军,最终平定庸国。这次危机之后楚庄王重新整合原来的国家,开始掌握王权,登上历史的舞台,也开始一步步问鼎中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自己的懒政期间,虽然说是楚国最为黑暗的三年,但是在此期间楚庄王韬光养晦,暗中观察朝廷的局势,以及有用之才。否极泰来,楚庄王感觉到朝廷的大臣都开始发自内心的想要富国强兵的心情迫切,于是觉得自己整顿朝纲,重振军威的时机已然到来。在伍参打哑谜的三月之后,楚庄王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罚,性伴侣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启用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将楚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继位第三年灭亡庸国,继位第六年讨伐宋国,在周都外面阅兵,在此时楚庄王毫无敬意的问前来犒劳的王孙满周鼎的轻重,这在当时是大不敬的事情。十三年,楚国灭亡舒国...二十年,楚国包围宋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当上霸主。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使得楚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国家,与公元前591年去世。

楚庄王佯装颓废的原因:

1.楚庄王继位的时候年轻稚嫩,对于朝局中的事情还不太了解,同时当时的若敖氏专权,一不小心自己就会在权力斗争中丢掉自己的小命。在这种时候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装傻充楞在寻找机会夺回王权,所以楚庄王只能沉迷酒色,暗中观察形势。

2.楚庄王其实也是在等待大臣的反应,等待一位敢于冒死进谏的忠臣。事实也证明了楚庄王花费三年的时间看清楚了朝廷大臣的忠奸,同时也在此期间学习了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君主,丰满自己的羽翼,可以说就是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

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夏目爱看书


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刚继位的时候沉迷于酒色之中三年,大臣来劝谏,他便说出了那句闻名于世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因为年轻的楚庄王上位后国内外大乱,公子燮和斗克挟持楚庄王出逃,最后被大夫所救才得以回国。

第二年楚国附属国蔡国被晋国攻破,蔡侯前来向楚王,楚庄王还是不管。

第三年楚国闹饥荒山戎族趁机攻打楚国西南,夷、越也趁机作乱,附属国庸国也作乱,麇国也作乱。

楚庄王仍旧啥也不管,把事务交给大臣处理

再过了几个月他才开始准备好好治理国家,平定内乱,灭庸国,开启王霸之路




美妹观历史


“自净三年,转祸为福”,题主是说楚庄王继位伊始,通过三年自我修正,将自己身上不好的运势转化成好的运势,最终完成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人生壮举。

这样说也倒符合楚庄王的人生轨迹,因为庄王继位时,楚国王族争斗不断,又加卿族势力强大,致使楚国政坛波谲云诡,纷争不断。时年不满二十岁的楚庄王,忠奸难辩,只好掩藏自己,静观各方势力的争斗。

为了麻痹自己潜在的对手,庄王整整三年不理朝政,终日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并且特别下令在宫门口张贴“劝谏者,杀无赦”的告书。

三年中,无论是周边属国被敌国侵略,还是西南边少数民族对楚国的侵扰,庄王不问轻重缓急,将这些事情统统交给手下的大臣们去处理,自己则继续过着歌舞升平,声色犬马的日子。

面对庄王的所为,奸佞小人们自然是乐得其为,而一帮忠臣贤良们则是忧心忡忡。终于大臣伍举、苏从按奈不住,冒死进谏。庄王感到时机成熟,一反常态,将哪些图谋不轨,欺君罔上的奸臣抓了起来,以霹雳手段斩杀了好几百人,接着任命哪些有贤能的臣子充实到各级岗位上去。

庄王在孙叔熬、伍举、苏从等贤能大臣的辅佐下,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整顿军治,短短几年便使楚国面貌焕然一新。接着年轻有为的庄王,开始对外作战,开疆拓土。

他先是小试牛刀,亲自率军攻打楚国的近邻庸国。经过几战灭掉了庸国,庄王信心倍增,于是将目光放在了楚国几代君王朝思暮想的中原。

当时,晋国仍是中原实力最强的国家,周边的宋、郑、陈等国都以侍晋为生存之道,就连最早称霸中原的齐国,此时也不可与争锋。为了打破晋国的盟主地位,庄王一面分化瓦解与晋国联盟的中原诸国,一面秣马厉兵,加强武备,等待时机。

楚庄王七年(前607年),郑国在楚国的支持下兴兵伐宋,将宋国打的大败。晋国由赵盾率军前来救援,楚庄王当即派出援军前来支援。赵盾看到楚军旗帜鲜明,兵多将广,于是引军悄然撒退,楚军威名由此传遍中原大地。

转年,跃跃欲试的楚庄王以讨伐陆浑戎部的名义,再次出兵中原,几番交战就将陆浑戎部打败。楚军直抵洛水,面向周天子的都城洛邑,隔河耀武扬威。惊惧之下,周定王急忙派大臣王孙满前来慰劳楚庄王,以探虚实。一番问候之后,庄王借故问王孙满,象征天子权杖的九鼎有多重,王孙满明白庄王问鼎中原的野心,智慧而又模糊的回答道:“天子的权力,在德不在鼎…”

楚庄王听罢,自负的说道:“我们楚军矛戈上的钩角熔化后就能铸成九鼎。”但庄王内心明白,此时楚国的软实力尚不能独霸中原,遂告别了王孙满,领军东返。

楚庄王十五年(前599年),楚庄王率军攻打违楚依晋的郑国,被前来支援的晋军所败,这是楚、晋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第一次正面交战,庄王不得已退回了楚国。

回到楚国的楚庄王,痛定思痛,养精蓄锐。经过两年的准备,庄王再次亲率大军攻打郑国,迫使晋国来救。晋国果然出兵来援,枕戈待旦的楚军,乘晋军将领不和之际,猛攻晋军,晋军支持不住,转身而逃,在泌水淹死无数,楚军大胜,史称邲之战。

一雪前耻的楚军将领,纷纷建议庄王用晋军的尸体在泌水边筑坛,一来羞辱晋国,二来彰显楚国的军威。庄王听闻,向众将领说道:止戈为武,方为王道。

多年后,游历郑国的孔子听说这了件事情,对楚庄王的作法大为赞叹,称他为值得辅佐的一代君王。

楚庄王以自己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邲之战后,赢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并一扫楚国往日留给中原各国“南蛮”的印象,使楚国以一个知周礼的形象,展显在中原各国面前,让中原的诸侯们敬佩不已。

因此,楚庄王继位伊始,自净三年,正是他净化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转祸为福的蜕变时期,为他日后治理楚国,楚风北渐,问鼎中原,打下了坚实了的基础。


方城阙


公元前613年,通过弑父登位的楚穆王商臣在执政十二年后终于寿终正寝,熊侣继位,史称楚庄王。但是对于这个还不满20岁的新楚王而言,这实在不是一个王位交接的好时机。当时虽然与之多次交手的晋国已经开始衰落,但是仍算是强邻伺伏,楚国内部又有舒国叛乱,可谓内忧外患,举步维艰。

坑徒的师傅。

也不知道楚穆王是担心儿子也弑父夺位还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他竟然给年轻的太子指定了斗克和王子燮这两位要命的师傅。

斗克本是申公斗班的儿子,在公元前635年秦晋与楚交战中被俘,过了8年才被放回来。回国之后不以被俘经历为耻,还自命秦楚交好之功臣。

王子燮是个才大气疏,眼高于顶的人物。他曾经一度想做楚国令尹,可惜技不如人,最终败北,心中对令尹成嘉的郁愤可想而知。

《左传·文公十四年》记载【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而伐舒蓼。二子作乱,城郢而使贼杀子孔,不克而还。八月,二子以楚子出,将如商密。庐戢梨及叔麋诱之,遂杀斗克及公子燮。】

这两人不仅自身心态有问题,作为太子的师傅也极不称职。他们不仅不辅助庄王坐稳江山,还在庄王刚刚登上王位,屁股还没坐热的情况下,趁着令尹成嘉和太师潘崇出去平叛的时候发动政变。刺杀成嘉阴谋失败后,斗克和王子燮又挟持楚庄王离开王城郢都,意欲重立朝廷。虽然最终的叛变被平息,楚庄王也被重新迎回郢都,但是这件事对于刚刚继位的楚庄王而言,可谓雪上加霜。

无助的庄王。

楚庄王的父亲楚穆王是一个狠角色。公元前626年,当时还是太子的楚穆王听说楚成王想废掉他而改立王子职为储君。在没有任何证据,只是听到这一消息的情况下,他跟自己的老师潘崇一番商议后,发动了宫变,逼得自己的父亲楚成王上吊自杀。据说楚成王平生最爱吃熊掌,临死之前奢求一顿丰盛的晚餐都被无情的拒绝了。

《左传》记载【冬十月,商臣以宫卫兵围成王。成王请食熊蟠而死,不听。丁未,成王自绞杀。商臣代立,是为穆王。】

有这样一番经历和心性的楚穆王自然是不会允许储君在他还在位的时候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所以楚庄王刚刚登基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完全没有得力的近臣的。两位老师的叛变行为和挟持之实更是让被抄没家产和分掉仆妾的令尹成嘉和太师潘崇对他充满了不信任。那样一个时间点,那样一个关系,又有谁能不怀疑是他指示那俩二货师傅夺权的呢?想来内廷外朝都没有什么人相信庄王,也不是他能信任的吧。

闹心的叛乱。

公元前613年,令尹成嘉和太师潘崇率领楚军主力讨伐叛乱的舒国,结果平叛期间就发生了斗克,王子燮之乱。

公元前612年,晋国征伐蔡国。这几乎是在楚国门口炫耀武力,但是楚国熟视无睹,没有采取任何救助措施,最后,蔡国不得不 与晋国签署了城下之盟。

公元前611年,楚国出现大饥荒,西部的几个少数民族相继发动叛乱,甚至集结到一起要攻占王城郢都。一时间,告急战报满天飞,全国各地人人自危,各个城池都紧闭城门进入了战时状态。楚国人人心惶惶,朝中官员也几近崩溃,甚至有人建议迁都。

《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憋屈而又心思深重的楚庄王,在这种内部派系纷争不断,外部敌人危机四伏的情况下,采取了韬光养晦,敛翅以待的策略。他一方面纵情声色之间,不理朝政;另一方面也暗中观察,遴选可用之才。

蛰伏三年里,楚庄王不仅不理朝政,整日里莺歌燕舞,还在宫门口立了个“进谏者,杀无赦”的牌子,一应政务都甩手给令尹成嘉等人处理。

内忧外患使楚国的大臣们方寸大乱,开始关注国家发展,寄希望于楚庄王这个名义上国家的掌舵者。《史记•楚世家》记载,伍举和苏从相继冒死觐见,劝说楚庄王不要做亡国之君,要励精图治,继承先王遗志,固邦扩土。楚庄王这时候才悠悠然的接过政权,杀数百人,重新封数百人。楚庄王自净三年后,开始转祸为福,稳定了朝局,开启了他的称霸之路。

《左传•楚世家》记载【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 “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 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

拿到实权,得到大臣拥护的楚庄王接受大夫蒍贾的建议不仅没有迁都,还派兵平叛内乱。大军在初战失利的情况了,故意七战七退迷惑敌人,最终在楚庄王御驾亲征下一举平叛,还为楚庄王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新提拔起来的新贵们因势利导,开始辅助庄王壮大楚国,而原来执权柄的旧贵们也慢慢的退出了政治中心。楚庄王通过这次“鸣将惊人”的闪亮登场,顺利的完成了新老大臣的自然切换,开始了楚国争霸中原,问鼎天下的征途。


梓元小维


楚庄王一代雄主,留下很多典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等都是有关他的典故。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国内的叛乱不断。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故意自污,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的状况。

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迅速出手,铲除奸佞之臣,他重用了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的敌人,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楚庄王确实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知无为而有益


我字多,我来答。

这是说楚庄王在位的前三年无所事事,可以说是楚国最黑暗的时期,这段时间内不仅外有强敌,国内还有内斗,再加上楚庄王不管理朝政,举国上下都是乱成一团。

在楚庄王继位的第二年,楚国的附庸国蔡国遭受到晋国的攻打,身为楚国的附庸在这种时候自然是像楚国求救,但是求救的信息到了楚国的皇宫后就再也没有了音信,就好像楚庄王不知道这件事情一样,可是这边蔡国已经不敌当时的霸主晋国,只好签下屈辱性的盟约,蔡国国羞愤而亡,至此,楚庄王的皇宫内依旧是歌舞升平。

在楚庄王的第三年,天灾人祸纷纷降临,国内发生罕见的大饥荒,百姓之间吃不上饭,趁此时机,原本归顺楚国的势力也有一些开始反抗,虽然楚国已经开始防御,但是面对蛮族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国家,一时间也难以抵抗,并且有直接进攻到楚国首都郢都的势头,面对这样紧急的情况,尽管各种加急信件传递到皇宫,但是楚庄王依旧跟之前一样,打猎酗酒、不理朝政,并且为了不让别人打扰,还在宫前立了一个牌子“进谏者,杀无赦”

楚国这时候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开始向楚庄王进谏,进谏的话语就是著名典故一鸣惊人的典故,但是关于进谏这个人在史书上和野史上分别有不同的记载,有说是苏从,也有人说是伍参,更有人说是伍举。

楚庄王给出的答案就是“这只鸟三年不飞翔,其实是在生长自己的羽翼;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生百态;虽然现在不飞不叫,但是一旦飞起来必然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说完之后就让这个进谏的大臣退下了,同时让退下的还有当时的舞姬和其他游乐的侍从,从此之后,楚庄王一改常态,兢兢业业,让楚国走上了中原霸主的位置。

具体措施

重用人才

早期的楚庄王虽然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在这期间也在观察着朝中的大臣,在经过三年的沉淀后,楚庄王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就包括伍举和苏从等,这些人在后期也为楚庄王能够称霸中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叔敖。

孙叔敖几乎是楚庄王能够称霸的最重要一环,在职期间因为知晓百姓疾苦,所以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并且在当时原有的法律上进行改革,使之更加的精确;整理楚国的军队,彻彻底底地实现了富国强兵这一个战略。

收复宋国

当时中原上有两个大国分别是楚国和晋国,如果区分这两个国家的实力孰强孰弱,就在于谁能攻占下宋国的领土,在楚成王时期就因为打败了宋国从而称霸中原,在楚庄王这个时期需要跟晋国确定中原霸主之位,所以就一定要拿下宋国。

在楚庄王在位六年的时候,因为在战场上暂时打败了晋国,所以立刻派兵前往宋国,誓要拿下宋国,确定霸主之位,晋国想要阻拦,但是朝中大臣纷纷禁止,想要在楚国攻伐宋国力竭的时候再发起进攻,方可一举两得。楚国发兵攻打宋国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强攻,而是整整围堵了宋国九个月之久,最终不费一兵一卒让宋国投降,这一举动让楚国的声誉瞬间大涨,鲁国更是派出自己的使臣,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

文化学习

在早期楚国人可是被称为蛮夷之人,也就是蛮子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楚国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楚庄王在早期三年早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大力的让国人学习中原华夏的文化,让本国人不再被称之为蛮夷,从个人心性到国家方面,并且主要以周朝的文化礼仪为核心。

为何楚庄王在早期的三年中不管理朝政?

这个要从楚庄王的年龄说起,在楚庄王继位的时候年龄还不到二十岁,这就造成朝廷上下中可以会出现欺瞒他的现象,并且当时晋国是中原大国,楚国势弱,外有强敌,内有傲氏专权,一旦不小心就有可能中招,接着很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所以不得不用这种现象去迷惑自己的敌人,让他们觉得人尽可欺,心无大志,但是一旦找到机会,就会迅速击败自己的敌人。

总结

由此可见,在我们势弱的时候一定不要针锋相对,退其锋芒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自己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就可以一击制敌,但是如果因为对手太过强大而放弃自己,那么最终就会堕落而失去自我。

看历史,学精髓,我是文青,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这些随手之举,就是您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你。


文青聊史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熊侣继位。当时内部权臣争斗,完全把庄王这个新君王当成摆设。楚庄王心中清楚,自已刚上台,资历尚浅,不足压服众大臣,也不知道那些大臣能忠心于自已。外部环境,晋国风头正劲,楚国处于争霸的下风。内外不利,最好的办法就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史记》里头说,楚庄王日夜淫乐,不出号令三年。有一天,大臣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搂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大夫苏从入谏。庄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于是乃罢淫乐,听政。从这可看出楚庄王有雄心壮志,只是静等时机。

春秋五霸,楚庄王便是其一,他使楚国实力达到颠峰。




肖广大


公元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很严重。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外在表现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

在当时的情况下,年轻的楚庄王这样做,不被忠臣理解,于是就出现了伍举冒死进谏。

伍举

一日,大夫伍举进见庄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

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大王请教。”

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

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在朝堂上,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

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其实经过了三年时间,楚庄王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知道了谁是忠臣,谁是奸臣,谁有什么才能。

楚庄王

于是就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但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震,国势日强。不久,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楚庄王八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

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

问鼎中原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

楚庄王问九鼎,意在“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庄王意识到取代周王室条件还不成熟,便退兵了,但楚国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楚庄王利用三年时间,韬光养晦,辨明忠奸,继而任用贤良,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进而问鼎中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三位霸主,创造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神话。


时代弄潮人1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国势日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