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你怎样理解?

HLH王泓


争了半天,不争了,谁也没有讲清这回事是什么?

我们最好还是去老子那里,看看他是怎样在对待这个形上形下之学问题存在吧!与《易》说不同,老子这样说形上形下之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用今天的话来讲,这不过仅是思想语言同一存在问问题①!好了,远在数千年前的遥古代人们已经清楚问问题是怎么回事。

注释

①巧得很,那时地中海文明圈里的巴门尼德,也问了与之十分类似的真理之路和臆见之路的问题存在。但是东西方存在问题并不在此,而在于两者问题存在方式差别。《易》问的问题方式是:在形上形下(当然还有在形之中。简单地说,存在的形上形下之问,乃宇宙学自然论物理经验累积之中),而巴氏问题问的是:语言的始基的存在(也就是,自然哲学本原论在抽象言语逻辑里,这个表述形式中是否能够成立的演绎之问。例如,其后休谟《人性论》发现全称判断不成立,且诱导康德出了《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来)。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甚至于是完全相反对的,但又是自然天成思维方式存在的路线。在中国,唯有老子之道自在一套物绎史演知性构成之導。我们见《老子》特立独行之于天下,既不同西方思维方式演绎之问,也不是孔子那套物理经验累积的“格物致知”之学。它的直接性直接就从"前神学时期"神话里长生出来。例如,无、无限、无为而治,皆道法于神话之学(请想想“自然”含义)。因此东岳之王析解,它一点都不高明,而是非常低明。生活当下科学技术发达今天中国民众,读不懂它就是此"導"低明非常,了了在这个"阴阳鱼"里面了。(此鱼是个生命符号,见《老子》第二十五章"宇宙学自然论"的物理先验性,也叫做"智慧之友"论)。

百多年来,工业化了的汉语,已经被object(物)彻底地logos(逻各斯)化了。例如,我们见(现)“物”这个具象性汉字,它显然属于具象语系,必然符合具象语系逻辑才能作为抽象性语系词使用;将尔反之的物,理当归属于西方抽象语系,让它回到抽象性语系西方之中与object(物)一起使用,规则又不是一回事。因为,它属于东亚地域具象性语系。可见,object(物),之奇怪的;在于,物(object),之尴尬的:因为他们二目相对,就会发现与己似象非相;回到家里再细想想,并非在同己谱系文明上。

因此,要想清楚知道老子心目之中的道究竟是什么?你得花费博物学家想象力,才可能办得到的事。但是,无论发源于东方具象性语言语系的形而上学,或是发源于西方抽象性语言语系的哲学,它们所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世上没有语言能够描述它的存在。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的开始,将存在直接就设定为“纯思”:不过,思维,直至今天对人们来说都还是一个问题,即放置在哲学之中的未解之谜。反之,一样。哲学以思维为自己考察的对象:作为一种特定存在的精神现象运动的思维,它的物理是什么?未解之无(形而上学)。

因此我只能这么说:在形而上学背后站立着的是自然神;在哲学背后站立着的是人格神。但是,为什么在人类文明之前,大家皆经历过神学时代?东岳之王解释:人类社会是从动物社会衍生(残化)而来。至于形而上学与哲学之间究其竞是怎么回事?只有当人类彻底弄明东学西渐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生了什么,我们才会发现西方哲学是怎么样站立起身来的。这件事西方当然是不会做的(因为"西方中心"五百年嘛;因为,农耕文化的创始人是我们中国人自己。)


用户3097950555020


哲学上只有形而上学,形而下学是没有的。但有"形而下"一词的说法。

一、什么是形而上学?

毛主席的《矛盾论》中开篇就是讲的这个问题。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一书中也讲过此问题。我将两人的观点,结合我的理解作以下阐述。


【形而上】这个名称来自于《易经》,日本人翻译希腊哲学时,借用了《易经》上孔子的话 "形而上者谓之道"。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 哲学大致可分成两个范围,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

【形而上】在中国叫作"道",也即儒家思想所讲的"天道本体论"。 其实就是探讨追究宇宙来源的问题。 宇宙究竟是谁创造的? 又是靠什么力量来维系运行的?

人类对宇宙本体论的看法分成两派,一派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派是唯物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 所谓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毛泽东《矛盾论》

形而上学只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寻找变化的原因,却从不去事物自身内部寻找原因。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则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二、什么是形而下? (请注意: 不是形而下学)

按南怀瑾的说法: "形而下"就是西方所讲的"认识论"和"人生的价值论"。也即讲宇宙形成以后的各种现象和各种知识。

人们在对大自然和社会进行探索思考时,会感到困惑,比如: 人类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是靠知识来的(即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还是靠思想来的(即主观自生的)? 人的认识是怎样进行的,有什么规律? 能认识到什么程度?…,于是就产生了认识论。

认识论就是以认识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实践论》

形而下的另外一部分,讲的则是人生哲学,即研究人生的价值问题。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没有哲学,其实是不对的。中国人的所有哲学都是"人生哲学",专讲做人处世和伦理道德的。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 指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着手,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步雲御風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是哲学上的两个概念。都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永远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其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因此,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看待世界往往容易让人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不能客观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发展规律。如果用它来指导实践,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实践中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导致实践的彻底失败。

而“形而下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最末端。是个通俗而低层次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研究事物是什么样的,可以用来做什么,关键偏向后者,即研究的东西可以用来做什么。明显的具有实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它的问题在于没有去对事物的内部规律,发展过程和发展变化去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极易导致简单粗暴的后果。

这两种方法论都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较多的是“形而上学”的方法论。那么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毛主席在《实践论》里指出:“认识论就是以认识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人们的认识,只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自然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辩证法。”所以,人们要想认识世界,就必须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反复探索与研究,从中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全面、系统、细致、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防止孤立、静止、片面的错误看法和主、客观颠倒的现象。明确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懂得事物的发展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和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主席哲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对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大有裨益的。


政195269258


一、舶来词

常有人说“形而上学”这个词,东方人读不懂、西方人看不明白。

在弄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之前,我们先探究一下它的来源。

亚里士多德曾经写了一本书,但没给书取名字。后来,有个编排书的人,就把这本书放在了亚里士多德的另一本书《物理学》的后面。并给后面这本书取了个名字“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

这个英文词就是“形而上学”的源头。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并用“大树”来比喻:

第一部分是树根,也是最基础的部分。这就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

第二部分是树干,就像物理学这个学科;

第三部分是树枝,也就是其他的自然科学。

所谓的“物理学之后”,就代表了超越自然的,更基础的、成因性的研究。这个研究不是针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物质性的东西,而是要更抽象、更独立地看待事物。

后来“形而上学”这个词,就被用来代指亚里士多德创建的这门学科了。

二、结合《易经》的翻译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哲思。

《易经》中有这样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就是说的“大道无形”,也是指根本性的、规律性的事物。

器,说的是“具形则成器”,也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观点、方法、行为。

文化根源虽在中国,但是“形而上学”这个词却是由明治时期的日本人井上哲次郎提出的。他用“形而上学”作为“metaphysics”的翻译。

也由此,对应出了“形而下学”这个词。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

我们从课本中学到的,大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尤其提到,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更能接受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也就是“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

因此,我们会认为形而上学是没有运动和发展的,是静止的。大家也会把它当成一个贬义词,来指代一些僵化的、孤立的思维。

而我们学习哲学,了解这些知识,也是为了给自己多一种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角度。


牛牛旷工


“形”。形象,形体。《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之象:风云雨雾,雷电,日月星辰……;雨-暴,雾-朦胧,风-狂,云-变幻,雷电-交,日月星辰-壮丽。地之形:山河湖海……;山之形-幽、峻、秀、险、雄、奇……;河之形-川流不息;湖之形-如平镜、融日月,和山峦;海之形-纳百川。天地之运动、发展、变化永恒;成象、成形中运动、发展、变化;象、形中有运动、发展、变化;人类能够观察、领悟天地、象形的运动、发展、变化;天地、象形的运动、发展、变化,其本质是气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

“而”。①作语气助词,表递进关系。比如“学而时习之”。②作语气助词,表转折关系。比如“似是而非”。③作语气助词,表并列关系。比如“泉香而酒洌”。④作语气助词,用同“以”。“形而上学”中释义为“以”。“上”。表位置,形象整体分上、中、下形。“学”者,在“形而上学”中作“学问”解。

“形而上学”探源。《辞海》观点:《形而上学》(书名)_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著作之中文译名,意即在物理学之后,亦称《物理学诸篇》。后转为哲学名称,其含义①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且马克思主义认为“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看世界;②“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神、灵魂和意志自由等;③“形而上学”泛指唯物主义。对《辞海》观点存疑、质疑:“形而上学”雏形见于《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东方文明哲学源头《易经》中并无典型的“神”的思想;《易经》探索宇宙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规则,提示其探索方法,“孤立、静止、片面、表面”乃欲加之罪;“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这些是最高明的辩证法;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说法不严谨,作者在前文《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有论述。对“中文译名”存疑、质疑:亚里士多德原著、原著作名何义?有如在路上遇到一条狗汪汪叫,是在叫你爷爷呢?还是叫你奶奶、孙子?谁也弄不明白,故《形而上学》纯属胡扯。

《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后来者补充“形而中者谓之人”。至此“形而上学”的理论架构基本形成。“形而上者谓之道”:儒家-“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平常心是道”。故“道”是太极及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规律、规则,是人的心境与思想;“道”是终极存在的,无形的,无限永恒的,是造物者;阴阳合而生万物,“道”生阴阳,造人类。“形而中者谓之人”:人通过实践认识、领悟道,解释、利用道,遵循并传承道;人在实践中创造新工具、改进新方法,用新工具、新方法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并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指工具、方法以及人类利用工具、方法创造的事、物,还有人类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客观存在物即物质世界。人类文明经历茹毛饮血与其它动物混居;狩猎与熟食文明;农业与工业文明;这个过程工具与方法不断改进,人类自身不断改造,环境不断改善,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一次工业文明之蒸汽机以煤为动力;第二次工业文明之汽车以石油为动力;第三次工业文明即以电为动力的互联网+文明;未来第四次文明_即以气与气能为动力的更高级形态的文明;关于气与气能-互联网之前地球承载人类文明,互联网之后地球+气与气能承载人类文明,比如云上贵州、云上中国等;这其中的蒸汽机、火车、汽车、宇宙飞船、人造智能、计算机信息系统、电、互联网+、气与气能…都属于形而下之“器。

“形而上学”是东方哲学殿堂的组成部分,其殿堂形象有如圆锥形金字塔:塔顶是一,是道,是太极,是自然;塔身是《易经》之上经、下经、系辞、说卦传、序卦、杂卦;塔基融阴阳于一体,集天地人物之精华,厚德载东方哲学乃至东方文明。故“形而上学”者指形以上的学问。即超越形象-达到思维意识高度,与天地人物合于一,与天地人物合于道,与天地人物合于自然;精神与自然合一,物质与意识合一,精神与存在合一,道人器相融合、融和的学问。





四维正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易经-系辞》,就概念来讲,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也就是说,形而上是指研究具体事物外在的联系,是对宇宙本质的探索和研究,是我们常说的自然之道,或者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门。形而下,就是研究事物本身的规律,是具体的事物内在的联系,是运动而客观的研究事物规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唯心与唯物主义,即形而上是唯心学说,形而下是唯物学说。

01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伟志道。形而上是哲学的概念,是孤立、片面、静止、唯心的研究宇宙的本质和不变的规律。天道无常,道法自然。这些揭示万物演变规律的法则,来自于对宇宙万物的观察和总结,而所谓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它的规律是什么呢?就是变化无常的这种恒定性规律。道法是什么,道法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所以也就是所谓天道无常罢了。


形而上学正是在寻求万物不变的规律和宇宙恒定的既有性,因此探寻它是需要用心去研究,单一来说,人的生命,乃至人类的生命与客观万物的生命都不足以观察宇宙的全部,因此运用唯心主义的观察和总结方法,能够对宇宙恒定的命题进行无止境的感知与悟道。


形而上学是千百年来无数大学问家,大哲学家,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导师,他们在穷尽一生探索道源、道心的时候,所形成的一门探索路径,期间存在众多的观点和看法,也有许多的经典辩论和案例,使我们能够增闻博见,看到自己看不到的过去,了解自己不曾到过的境界,是一门探索宇宙规律的捷径。

02形而下学

形而下学谓之器。什么是器?器是具体的,有所形状,可以描述,运动着的物体。也就是说形而下就是我们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研究什么,研究物质的运行规律。是在变化着的,可以观察的环境下,研究物质的现实问题,并运用研究的规律解决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具体问题。


对于形而下学,我们国家的探索和研究,处于弱势。我们在研究物质的规律和科学研究时,所铺垫的基础科学是贫瘠的。当然随着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核心技术研究,这一时期将很快成为过去。大国重器,是需要形而下学的哲学深入研究和探讨,为自己的物质发展,科学领先,起到很好的作用。


形而下学,需要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在探索粒子、中子、质子等研究时,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观察条件。像探索外太空、观察宇宙的巨型天文射电望远镜,我们易经具备。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大,我们的科学意识不断提升,对事物本质的研究更先进,那么科学应用将领先于全球。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也是我们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的。

03运用哲学思维

不管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都是哲学的范畴。我们就单一的哲学范畴来说,无论唯心还是唯物,无论是形而上学,还是形而下学,其本身都是探索的方法和课题不同,但是揭示的规律都是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生存的空间。


大秦观


古人把世间的状态分为形象。形,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东西,古人称之为在地为形。如山形,地形,图形,人形,车形……等等。象,看得见摸不着,或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不具象的东西,如气象,天象等。还有一种是介于形象之间的区域。比如,相机镜头里看到的叫影象,因为他们和云气一样,看得见,抓不住,摸不着。但如果变成相片,就是图像,而不是图象。

形而上,就是意识形态范畴。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具象的升华,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符合逻辑的,可以指导行动的高级活动。而形而上学,则是认识论的偏差,作为意识形态学说,他们主张先有了意识,然后有了物质。比如神学,他们认为先有了上帝,然后有了世界,然后有了社会实践。这种学说就是唯心主义学说。而唯物主义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先有了物质,然后才有了认知,然后有了升华,然后指导人们的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动态的,是不断探索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是永不止步的。没有任何真理是僵化的,是绝对的真理。但真理在进步中也是永远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活着的真理。


秋色正杰


我是一向主张人人都要学点哲学的。很高兴回答题主的问题!

在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厘清形而上学的来历:

形而上学的来历: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安德罗尼柯承担起了为其整理和编纂遗著的工作。在编完《物理学》之后,对下一部著作无以命名,因为它探讨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中。迫于无奈,安德罗尼柯只好给这部著作起名叫《物理学之后》。古希腊人安德罗尼柯给《物理学之后》起了个书名,后来,这个词传到中国,翻译家根据 《易传.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句,将其翻译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即为哲学。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来历。



下面回答题主的问题:

一、什么是形而上学?

(一)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二)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哲学研究的都是超越了我们经验的东西。它们或者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或者仅仅能够被我们体悟到。董仲舒说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就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为腐朽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唯一学说。



二、什么是形而下学?

我们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手摸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能感受到的,没什么稀奇,所以说是“形而下”。

三、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的关系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质性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

欢迎讨论和评论。欢迎转发。


中州耕牛堂主


第一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个出自周易一书,实际上是讲周易探讨就是道和器的,也就是后人讲的体和用。第二种,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辩论法就是运动地联系地全面地看问题。通过对比,这两种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周易占测,是通过看卦象,得出结论的,至于结论正确与否,应由事实证明。她的结论不讲究事情发生的内在的原因和外在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她就是类似于形而上学,就是根据象,得出结论。所以要想更多地理解周易八卦,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它学科是不可思议的。


八卦小一


“形而上学”最早是一本书名,作者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形而下学》,我们更熟悉它的中文译名,称为物理学。形而上学,其实就是关于,物质之外的学问,现在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形而下学,是关于物质的学问。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没有可见的形状,就是形而上,形物质形成之前的东西。《易经》中,把这种状态叫做“道”,它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我们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物质。

《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质量和硬度,就是宇宙万物,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东西。“道”是“器"”的根本源,“器”则是“道”的发展态。


在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无形的本质物质,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其实也称意识形态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有形的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就是物理学。

就像一颗大树,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树存在的基础,至于树干就是物理学,树枝就是其它的自然科学。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在哲学上不同的流派,已经争论了数千年,不将争论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