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父母去世時,地主拒絕安葬,朱元璋稱帝后這個地主的下場如何呢?

何均堰


這個地主叫劉德,朱元璋是以德報怨,還是該以怨報怨?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朱元璋祖上近幾代都是農民,到父親朱五四這一代,他時常搬遷,有過七八次吧,從江蘇到安徽,以尋求一塊能夠養活一家人的土地。

元朝末年,四處洪水爆發,然後又是瘟疫乾旱。就算遇到賢相脫脫又怎樣?下發的災糧層層暗釦,到最底層,所剩無幾。

這樣的大背景下,六十四歲的朱五四逃不動了,身子佝僂,已一個多月沒吃個飽飯……突然,病毒找上了他,虛弱的身子無法支撐惡劣的攻擊,最終撒手。

零零總總,朱重八的父親母親,大哥等四個親人在十多天之內,相繼離世。朱家就剩下他重八和老二重六,以及大嫂和她的一兒一女。



全家都需要土地安葬,可地在何方?生前沒被一塊地養活,死後同樣也沒被包納。大嫂他們逃荒去了……

最後,無奈加崩潰的朱元璋才厚著臉皮去找租種田地的地主劉德,劉德惡言呵斥,揮一揮衣袖,斷然拒絕。

正好劉德哥哥的兒子看到這一幕,回家便告訴他的父親劉繼祖。劉繼祖有長者風範,樂善好施,和朱五四家比鄰,關係也不錯,就告訴朱重八,

“我家裡有地,你怎麼不直接告訴我呢,我不會吝嗇的,隨你用。”

皇天白日,泣斷心腸……重八和二哥重六各奔東西,各自逃亡。歷史選擇了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王朝。




迴歸往事,朱元璋嗟嘆良久……

而劉繼祖早已去世……於是,朱元璋追贈他為義惠侯,劉家子孫也頗受皇恩照顧,世代享受恩惠。

朱元璋也沒以怨報怨地主劉德,不但沒為難,反倒是給了些賞賜,他說道,“當日之舉,情有可原,現在不必追問。我貧困時,你怎知我日後會成天子?”霸氣的話,

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也

我想經歷了那麼多,又到了這個層次,何必在和一個小人物斤斤計較?當以寬容。

韓信當年不也沒殺使他胯下受辱的人嗎?

一壺濁酒喜相逢,這裡是史小二記,歡迎您的關注!


史小二記


朱元璋出身佃農之家,祖祖輩輩都是務農的,家裡條件十分困難。

朱元璋全家都是租種地主劉德的土地。朱元璋長到十二三歲時,為了減輕家裡負擔,父親朱五四送他去為地主劉德放牛。

放牛娃朱重八:

朱五四一家雖說租種劉德家的數十畝田地,全家人辛勤耕作,可大部分收成卻要交給劉德。

遇上荒年減產,劉德也不減租,該多少還得要多少;偶爾豐年多收了三五斗,劉德就急忙忙的跑來加租,所以常常辛苦一年,一家人還是忍飢挨餓。

後來朱元璋對地主老財下手非常狠,也和他小時候的經歷有關。

放牛娃朱元璋勉強有了碗飯吃,還是很開心的。當時很多人家“取草之可茹者雜米以炊”,連飯也吃不上,只能吃草根樹皮。

朱元璋食量大,劉德給的一天兩窩頭根本不夠吃,總是餓著肚子放牛,劉德還經常找藉口對他非打既罵。

那一年江淮地區爆發瘟疫,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頭一個染上了,又沒錢醫治,很快便去世;接著大哥朱重四、母親陳氏和侄子接連病故。

一家九口,半月之間死了四口。朱元璋想向劉德討一塊巴掌大地皮埋葬父母,劉德一口回絕。

幸虧劉德的哥哥劉繼祖菩薩心腸,對朱家深表同情,給了兄弟二人一塊地。

朱元璋的父母別說棺材了,連塊板也沒有,只能用破草蓆一裹埋掉。

後來朱元璋在《大明皇陵之碑》中說:“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意思是連棺材也買不起,破衣爛衫地卷著草蓆埋葬了父母,哪裡還能用美酒佳餚來祭奠呢。


父母死後。朱元璋無計謀生,只得去當和尚。

和尚也吃不飽,他便遊方化緣,白天裡走村串戶化一缽飯,夜裡隨處安歇。

某日朱元璋已餓了兩天沒吃東西,路過一個叫剩柴村的地方時,見村中有棵柿樹,上面還有幾個果子,朱元璋大喜,摘下吃了,總算沒餓死。

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還親自去看過那棵老柿樹,把自己的龍袍脫披在樹上,封柿樹為凌霸侯。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屌絲逆襲當了皇帝。 朱元璋當了皇帝,首先便是為自己的父母大修陵墓,在父母墳前建了皇城、磚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餘間,陵丘、石刻無數,讓父母在地下享受榮華富貴。

他始終忘不了當年對他有恩的劉繼祖,想找到他報答他。

可惜劉繼祖已去世多年,朱元璋便封劉繼祖為義惠侯,表彰他當年救駕之功,爵位由劉繼祖的兒子繼承,還賞賜了許多田地給劉家。

朱元璋又下令讓人把劉德抓到自己面前。此時的劉德早已嚇得魂飛天外,跪在地上如同一隻磕頭蟲一般,牙齒直打哆嗦。

也不怪他害怕,欺負皇帝是什麼罪名,大家都清楚。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朱元璋要把劉德五馬分屍時,朱元璋卻做了奇怪的決定。


他不但赦免了劉德的罪,還賞他三十頃土地,並且十年不用交租。

劉德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跪在地上都不敢起來。

朱元璋親自把他扶起來,說到:

“以前的事情不怪你,你也不知我會有如今”。

朱元璋解釋說,以前你曾經給過我一口飯吃,這個恩德我不會忘記。

當年你不給我土地葬父母,也是人之常情,世上人都嫌窮愛富,不是你一人之罪。

朕現在貴為天子,豈能再與你計較?只是今後要在桑梓多做善事,不然到時新賬舊賬一起算!


朱元璋的做這種以德報怨的事,主要是要收買人心。

通過多年的鍛鍊,朱元璋已經掌握了“帝王心術”,他需要在老百姓中樹立起自己的大仁大義的形象,不能顯示出皇帝的小肚雞腸。

劉德這種人殺不殺對他來說不要,天下的民心才是重要的。


剛日讀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這個問題,這要是擱一般人身上,這還用問,那當然是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來個有怨報怨有仇報仇的暢快。

但話說回來,朱元璋他壓根就不是一般人,哪是開創一代偉業的皇帝,事要是這麼辦,那就不是朱元璋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要較真:“拉倒吧,朱元璋就那張鞋拔子臉,剝皮抽筋的事幹的還少啊?就衝這,哪地主老財朱元璋也會教給他一百零八種死法!”

別介呀!您要真有這種想法,那您可夠黑的,咱不是誇,擱咱大華夏地頭上四百多個皇帝,老朱就算排不到前三,他也是前十的皇帝。

您自己個翻翻歷史書,老朱剝皮抽筋哪招用到老百姓的身上了?這不全用到貪官的身了,所以您這想法絕對有問題,有毛病。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朱元璋為嘛就這麼恨貪官呢?”

這事和朱元璋小時候的經歷那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就藉著題主這一畝三分地,咱就把朱元璋小時候的經歷,導致影響後世政策的事掰扯掰扯,順道把題主的問題給解決了。

朱元璋

您這要是擱史書上去瞅,老朱這一出生,那到處是紅光,到處是晚霞,那叫個光芒四射。

您真要問這事有沒有,您自己瞅瞅史書上記載的開國皇帝,個個都這樣,所以您也不能說老朱誇自己個天賦異稟。

話說老朱這小時候,確實聰明,打小的志向,也就是長大了抱一屁股大一點,能噓寒問暖的老孃們,給自己生一窩子小朱朱,順道給自己的娃娃們蓋一間能遮風避寒的房子就蠻可以了。

至於那造反的偉大事業,壓根就不在的理想之中。

那全是被逼的。

老朱大字不識幾個,就他這名,朱重八這都是不識字的老爹,順便編了一個數字整上去的。

當然您也別問,為嘛這老爹不給自己兒子好好起個名字?

元朝那會,老百姓也沒啥可講究的,娃娃的名字,不是日期,就是父母的歲數加起來的得數,您自己個翻翻元朝的戶口,一水全是數字,也沒誰了。

當年和老朱一起造反的哪私鹽販子張士誠,本名還叫張四九呢?就算是朱元璋的老爹他也是個數字,朱五四。所以老百姓起名沒那麼多的講究。

那會老百姓也苦,朱元璋的老爹就是個賣豆腐的,順道給人家地主家裡抗長活的。

一家老小能有口吃的就不錯了。

但大元朝那幫子貴族可不這麼想,天天的想著把老百姓的地弄過去,種上草,放他們的大馬和牛羊。

所以他們特別的恨種地的老百姓,其結果就是變著法的從老百姓的手裡搜刮毛毛錢。

過個節日,他能給你收“過節錢”,下地幹活他在給你整個“常例錢”,好嗎?您到衙門口打個破官司,他都能收你“公事錢”。這都不算,您過個生日,都要收你“生日錢!”。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說了:“那俺啥也不幹,也不出去,就擱家裡躺著不成嗎?”

答案是不成!您得交“撒花錢”。您要問這撒花錢是幹嘛的,官吏就會告訴你,這叫沒事白要錢。

害怕了吧!顫抖了吧!哭泣吧!

好吧,就這事,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這不老天爺這就挑來選去的選中了朱元璋,送給他一把大鐵鍬把這不要臉的大元給埋了,順道再踩上幾腳。

所以啊,您就說吧,貪官這倆字都刻在朱元璋的心口裡了,他能不恨這些個傢伙嗎?

當然這鐵鍬不能白給。老話說你肩膀上的擔子有多重,那就得看你能吃下多少苦。

所以啊,1344年黃河氾濫了,幾十萬災民就可就出現了。

當然出現災民了,你大元朝不管是咋不待見這幫子子民,這數字可是擺在哪裡的,畢竟有幾十萬不是,這要是安頓不好,可是要出亂子的。

所以這就從上到下的來救災,這話說完了,救災物資也集結起來,開始下發。

那麼這些官著實的黑了一點,一層一層的剝,一層一層的拿,到了老百姓手裡就剩下白條了。

“今年就到這,明年咱繼續!”這幫吃人不吐骨頭的傢伙,滿意的拍了拍自己的口袋,撅著屁股走了。

剩下一幫子捧著空碗的老百姓,像傻子一樣的看著走遠了官吏。

這豈止是一個恨啊!

“你還盼著明年再來一次,俺(自己想吧!)!”

此刻朱元璋的家裡邊的境況

也就是在這一年的四月份朱元璋的老爹活活的餓死了,接著是大哥餓死了,跟著是大哥的大兒子餓死了,最後就是老母親活活的餓死了。

就這些鮮活的生命,一個月還沒有過完,他們就變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屍體。

家不大,可這好歹是個家啊!老爹沒本事,但老爹還是能淘換點糧食給家裡的崽吃口熱飯。

窮是窮了點,但好歹能活下去。

可這作孽的大元朝,他壓根就不想讓你活。

您就說吧,老朱能不恨嗎?這是餓到股子裡頭的陰影。那會他就是一孩子,他能幹嘛?就一個字哭唄!

可哭能哭來東西嗎?不能!

他只能和他的二哥,去求爺爺告奶奶的讓人施捨他們一塊墳地,好把辛苦了一輩子的父母安葬了。

那會大傢伙都是貧農,那有地啊,就算是有地那也要種口糧食填肚子用的,不能給你當墳地不是。

最後他只能去求助,地主劉德。話說這劉德雖然有個德字,可一點德性都沒有,而且他也不修那個德字,在他眼裡德能值幾毛錢,拉倒吧!

所以就算是朱元璋哭瞎了眼珠子,劉德就一個字:“滾!”

臨了告訴朱元璋,你爹是給俺打工,而且是打了一輩子工,但他們死了,關俺屁事。

天下這麼大,居然沒有一塊安葬父母的地。

咋說呢?老天爺雖然要錘鍊朱元璋,但也給了他留了一絲絲的希望。

最後劉德的哥哥——劉繼祖知道了這事。就主動找到了朱元璋:“孩子,你咋不找俺呢?俺的地多,不差你這麼一塊墳地,你自己找找看那塊合適,就葬了吧!”

好吧,一條根子上生出的兩條藤,一條都爛到心了,一條卻是希望的綠色。

一塊門板,加一卷草蓆,葬了父母,哥倆的職責也就到了。行了,各奔東西,找活路吧!

這就是朱元璋的童年,貪官不恨才怪呢?也就是在這一年,朱元璋沒有哭過,一輩子的淚水哭幹了。

最終他走上了造反的道理,成為了大元朝最終的掘墓人。

後來的事

那麼後來老朱的大明朝建立了,這就該衣錦還鄉,畢竟咱都有個光宗耀祖的想法不是。

這一回到老家,第一件事當然是修建老父母的陵寢,追封老爹為皇帝,老媽為皇后。

這大字不識一個朱四五,憋屈的活了一輩子,而且是被活活的餓死的,這都過去了老多年了,突然就成了皇帝了,雖然是個死的,但這也是榮耀啊!

世事無常啊!

這事,在劉德的眼珠子裡可不得了了。

老朱也不客氣首先老朱找到了劉繼祖,很可惜啊,這個老好人居然已經去世了。

老朱嘆息人生短暫,劉繼祖的仁義。

那沒得說了,雪中送炭的主,能虧待得了嗎?一個“義惠侯”的帽子就扣在了劉繼祖的頭上了,這還不算,這帽子還是可以世襲的。只要大明朝在一天,這帽子就能戴一天。

這賞賜不可謂不高啊,哪堪比諸葛亮的劉伯溫才撈了一個誠意伯而已。

回頭咱在瞅著劉德,都快哭了,都攤在了地上,趕忙來了個負荊請罪,就怕老朱給他來個秋後算賬。

當然朱元璋壓根就沒把他怎麼樣,還給他一點賞賜,當然這點賞賜和他哥哥的比,那就差了十萬八千里嘍。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為嘛給他賞賜呢?不殺他已經不錯了!給他找點麻煩都是應該的!”

這是您的想法,老朱可不這麼想,他想的是,如果沒有你當年的逼迫,也許就沒有今天的成就。

至於您說的找麻煩?這也許是高度不同,看到的事物不同吧!

當年弱小的時候,別人欺負你,你會恨,當時感覺弄死他都是應該的,但當你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回頭瞅著他的時候,感覺這就是一隻螻蟻而已,費勁弄死他,你還落一身的不好,得不償失啊!

有人說這是朱元璋在收買人心。俺同意這說法,但俺不同意這是唯一的答案,俺覺得最好的答案就是,不值得而已!

如果朱元璋恨他,大可以事情再過一段時間,再找個合適的藉口,弄死他,但他沒有。所以俺覺得就是不值得。

畢竟朱元璋為了剷除宰相這個位置,他可以隱忍胡惟庸多少年,放縱他,讓他胡非,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但他的收穫也更加的龐大,不僅幹掉了朝堂上最為龐大的淮西集團,還捎帶滅掉了維持了幾千年的宰相體系。

所以這事,俺的感覺就是三字,不值得!沒大傢伙想的那麼複雜!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朱元璋一家是地主劉德的佃戶,朱元璋也從小給這家放牛。劉德是地主,生活富裕,但為人很刻薄,同時也非常討厭朱元璋。大災荒來到鳳陽後,朱元璋父母都死了,就剩下他和二哥。兩個人沒錢埋葬父母,所以朱元璋去懇求劉德,希望他能看在以前自己全家為他打工的份上,給自己一塊地用來埋葬父母。劉德身為地主,眼裡只有利益,無論朱元璋怎麼懇求,他都沒有答應。

正好事情發生的時候,劉德的侄子劉秀在,回去便告訴了自己的父親劉繼祖。劉繼祖雖然是劉德親戚,也很有錢,但為人和劉德截然相反。他很同情朱元璋,而且朱元璋老爹朱五四和自己關係還不錯,所以劉繼祖主動給了朱元璋一塊地,讓他埋葬父母。

朱元璋後來做了皇帝,回老家視察的時候,並沒有為難劉德,更沒殺他,反而念在同鄉的情分上,還撥給他30頃地用來耕種;此時恩人劉繼祖已經去世,朱元璋就追封他為義惠侯,並且世襲罔替。因此,劉繼祖這一支,慢慢發展狀態,逐漸成為鳳陽第一家族,並且一直享受特殊優待,直到明朝滅亡。


途牛山小旋風


這不是戲說,而是真事。朱元璋沒有發跡之前,家境赤貧,一家給地主劉德家做佃戶,朱元璋本人也給劉德家放過牛。後來趕上災荒,朱元璋父母兄侄過世,因為家中無田又無錢,連父母兄侄下葬都成了大問題。走投無路的朱元璋為了能讓父母早日入土為安,向地主劉德求助,希望劉德能夠給自己一塊薄地,安葬父母兄侄。可是,這位劉德偏偏是個不願行善之人,根本不願意借地給朱元璋,言語也很不友善。



就在這個時候,劉德的兄弟劉繼祖出現了,這是一個比較有善心之人,史載“繼祖與妻婁氏輒啟太祖:吾饒於地,曷不謂我,任擇用,豈吝耶?”什麼意思?我地多,你咋不跟我說,偏去找我那為富不仁的兄弟呢?你隨便挑塊地,趕緊讓父母入土為安吧,我不會吝嗇這點兒地皮的。自此,朱元璋才得以讓父母兄侄入土為安。而這塊地,就是後來位於明中都鳳陽的明皇陵核心區域。此後,朱元璋遠走他鄉,謀求生路。



後來,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逐漸脫穎而出,最終開元建國,建立了大明王朝。成為了皇帝的朱元璋始終沒有忘記當年一張蘆蓆裹著下葬的父母兄侄的慘相,於是在父母當年的安葬地大興土木,建立了恢宏的明皇陵,並追尊父母為帝后,追封兄侄為王。同時,朱元璋也沒有忘了當年的劉繼祖,劉繼祖對於朱元璋的滴水之恩,朱元璋記了一輩子。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但是,朱元璋報的可不是湧泉,而是江河湖海。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後,劉繼祖已故,朱元璋不僅對其後人大加賞賜,而且還追封已故的劉繼祖為義惠侯,封其妻婁氏為侯夫人。要知道,這個義惠侯可是世襲罔替的,而且明朝侯爵的地位很高,就連明朝的開國元勳劉伯溫也沒有得到,僅僅封了個誠意伯。恐怕連當年的劉繼祖也沒有想法,一個小小的善念,給後代換來了兩百餘年的貴族待遇。



那麼,劉德的結局如何了呢?朱元璋殺了他報仇沒有?如果這樣想,就太小看朱元璋了。知道朱元璋成為皇帝的劉德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生怕朱元璋秋後算賬。於是,負荊請罪,求皇上開恩。朱元璋倒也沒有為難劉德,不但沒報復他,還給了他一筆賞賜。朱元璋的理由是,如果沒有當年劉德的為富不仁,或許就沒有今天朱元璋的成就了。當然,這樣的小人物已經不值得身為皇帝的朱元璋動刀了。或許也有他兄弟劉繼祖的情分在裡面,很難說。不過,劉德估計回家得懊悔死,一點賞賜和綿延二百餘年的義惠侯爵位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如果當初他有那麼一點點善心,這個義惠侯或許就是他家的了。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他能保住小命就已經是萬幸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祖籍江蘇句容,祖父朱初一時遷居盱眙,到了父親朱五四這一代,先是遷居濠州鍾離縣(今安徽鳳陽)西鄉,不久又遷往太平鄉孤莊村定居。朱元璋祖輩數代都是貧農,作為家中的幼子,他上面還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大家子靠著給地主劉德做佃農為生,日子過得相當艱辛。


由於家中極度貧寒,無法資助朱元璋讀書識字,所以他從小便為劉德打工,做了一名牛倌。限於出身和眼界,青少年時期的朱元璋胸中並無大志,他的人生目標無非是給地主好好幹活,然後娶妻生子,安安穩穩地過完一生,如果運氣好,還能掙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至於做皇帝,那是個在夢中都不曾出現過的念頭。



然而就連如此卑微的夢想,都被殘酷的現實擊碎。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一帶發生幾十年一遇的大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嚴重的蝗災和瘟疫。受此影響,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大哥朱重五、母親陳氏相繼死去,只剩下他和二哥朱重六活下來(三哥朱重七早夭)。


由於家中一貧如洗,所以朱元璋沒錢給父母和大哥買棺材,更沒有墓地為他們下葬,窮苦無計之餘,便和二哥一起向東家哀求,希望他能大發慈悲,賞給兄弟二人一小塊地,以便讓親人入土為安。朱元璋同時還發誓,一旦東家答應自己的請求,他願意為其做牛做馬,永遠報答他的大恩。



然而看著跪在自己腳下苦苦哀求的朱家兄弟,劉德並沒有心生憐憫,而是冷嘲熱諷道:“老子的地是旺家興族的寶地,哪裡能讓你們這幫窮鬼壞了風水?你們既然沒錢安葬家人,倒不如把他們扔到亂墳崗!”朱元璋聽後雖然怒不可遏,但卻不敢得罪劉德,只好和二哥另想辦法。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就在朱家兄弟犯愁之際,村中的大善人劉繼祖聽聞此事後,便主動給了他們一塊墳地,讓兄弟二人感激不盡。事後,兄弟倆將父母、大哥草草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見《明史·卷一》)。



埋葬完家人後,朱元璋為了討生活,便與二哥分開,然後各自逃生。朱元璋逃離家鄉後,先是在皇覺寺中做了8年的和尚,後來又在兒時好友湯和的邀請下,加入到濠州紅巾軍首領郭子興陣營中。當時,朱元璋已經25歲。朱元璋投靠郭子興,很快便在軍中脫穎而出,並在郭子興病死後,成為實際上的軍隊首領。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軍攻佔集慶府(南京),然後以此為大本營,在四周不斷地擴充地盤,僅僅用了8年時間,便成為割據江東、兩湖地區的大軍閥。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接受群臣推戴,正式自立為吳王,史稱西吳。昔日不名一文的放牛娃,如今卻成為帝王,朱元璋的經歷真可謂無比傳奇。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當上吳王兩年後,率領部分朝臣前往濠州祭祖,並重修父母、大哥的陵墓。事後,朱元璋將老家倖存的百姓全部召來,然後和他們一起飲宴、暢談往事。與此同時,朱元璋還任命恩人劉繼祖之子劉英為守陵官,全權負責陵墓守衛工作。


在辦完這些事情後,朱元璋本應啟程回京,但此時他突然想起當年羞辱過自己的前東家劉德,於是命人將他召來問話。劉德見到朱元璋後,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連連哀求饒命。鄉民們大都瞭解劉德跟朱元璋這段過節,所以都替他捏把汗。


然而讓他們大感意外的是,朱元璋非但沒有處死或羞辱劉德,反而命人把他攙起來,然後笑呵呵地說道:“你不用害怕,嫌貧愛富乃是人之常情,孤不跟你計較往事。況且孤昔日貧寒時,怎麼會想到有朝一日會坐上龍椅?孤今天非但不會懲罰你,反而要賞你三十頃田,如何?”(詳情見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所著《國榷》)



劉德聽後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跪在地上半天不能說一句話,後來還是在鄉親們的提醒下,才趕快向朱元璋謝恩。經此一事,在場之人無不為朱元璋的寬容大度所感染,而隨行的史官也趕緊把此事記入起居注,成為一段流傳數百年的佳話。兩年後,朱元璋消除群雄,正式稱帝建國,中國歷史由此進入到明朝。



文史磚家


朱元璋的父母是被活活餓死的,死後連下葬的棺材和地皮都沒有。朱元璋為了給父母下葬,只好去求地主劉德要一塊地,可是劉德根本沒有搭理他。最後還是同村的鄰居劉繼祖給了朱元璋一塊墳地,讓他好好安葬雙親。

誰能想到,朱元璋多年後居然建功立業,做了大明朝的開國皇帝。而他回到家鄉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尋找當年的恩人劉繼祖和拒絕借地給他的地主劉德。

史書記載,朱元璋的祖父是元朝的淘金戶。因為繳納不出定量的黃金,最後才舉家逃到了淮河邊上,世代務農為生,並在這裡和妻子生下了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不過,由於元朝十分腐敗,各級官員和地主都變本加厲地剝削下層百姓,所以到了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這一輩還是窮困潦倒,叫吃飯都是問題。

為了求生,朱五四、朱元璋一家都在為村裡的地主劉德“打工”。朱元璋的父母租種劉德家的地,而朱元璋則給地主劉德放牛。

可惜的是,在1343年~1344年,濠州一帶發生了嚴重的旱災、蝗災和瘟疫。在飢寒交迫和疾病的折磨下,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

整個家裡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窮得連棺材都買不起。為了給父母找塊下葬的地,朱元璋只好去求地主劉德。可是劉德不但沒有借給他,反而對他冷嘲熱諷。

同村的鄰居劉繼祖實在看不下去了,才給了朱元璋兄弟一塊墳地,讓他們好好安葬父母。就這樣,朱元璋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布包裹好父母、哥哥的屍體,倉促地將他們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此後,朱元璋便與他的二哥、大嫂分開逃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朝,隨後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發動北伐,終於消滅了元朝在中原的勢力。待功成名就之後,朱元璋也沒有忘了要回老家看看鄉親。


為了報答當年幫助自己的恩人,朱元璋特地封賞了劉繼祖的後人(當時劉繼祖已經去世了),還賜了爵位和土地給他家的後人。而對於當初拒絕自己的地主劉德,朱元璋也沒有趕盡殺絕。估計是出於籠絡人心的目的,朱元璋非但沒有追究劉德的罪過,反而還賜給了他一些良田和銀子,這也算是非常大度了。


歷史的荒野


朱元璋小的時候,和他的父母,都是在地主劉德家打工,朱元璋的父母給劉德種地,朱元璋給劉德放牛。

反正他們這一家人,都是被地主劉德剝削。

關鍵是劉德這個人,一點德都沒有。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元朝末年的時候,中原地區不但發生了自然災害,還發生了瘟疫。

這對於朱元璋這種貧苦的人家,簡直就是致命的打擊。

因為沒有糧食吃,朱元璋眼睜睜的看著昔日的親人,一個又一個的離他而去。

他的父母也在這場災難中離開了。

此刻,生還的人除了朱元璋,就是他的二哥了。

當時的這兩個孩子,就想把父母先給埋葬了。

但是,天地之大,那裡才是他們埋葬父母的土地呢?

也就是說朱元璋家裡根本就沒有地,他不知道把父母安葬在哪裡。

這兩個可憐的孩子,無路可走了。

索性他們又硬著頭皮,去了原來的地主劉德家裡。

看看劉德能不能發發善心,給他們一點不毛之地,讓他們好安葬了自己的父母。

可是,劉德並沒有看在昔日,朱元璋的父母為他種地的份上,給他們安葬父母的土地,而是讓他們有多遠滾多遠。

面對這樣的人情冷暖,兄弟二人傻眼了。

他們已經不知道該找誰來幫忙了,難道天下之大,就真的沒有埋葬自己父母的地方嗎?

就在兩個孩子絕望的時候。

劉德的哥哥,劉繼祖找到了朱元璋兄弟二人,他給了一塊半山坡的地,讓朱元璋埋葬父母。

就這朱元璋才算是把父母給草草的下葬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後來當了皇帝。那麼他當了皇帝,榮歸故里的時候,是如何對待地主劉德的呢?

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回到了老家鳳陽。他先是祭拜了自己的父母。然後又想起來昔日劉繼祖對他的好。

所以,他想找到劉繼祖,報答一下他當年的舍地之恩。

但是,很遺憾的是,當時的劉繼祖已經去世了。

不過朱元璋還是把死去的劉繼祖,給封為了侯。然後讓他的爵位,由自己的兒子繼承。

至於那個可惡的地主劉德,朱元璋也沒有殺他。

畢竟如今的朱元璋,並不是當年的朱元璋了。

他今天是皇帝了,因為皇帝的身份,他就不可能給一般的人,斤斤計較了。畢竟這個國家裡的任何一個人,都是他的子明。

他不可能為了昔日的一點仇恨,把屠刀舉向自己統治下的人民的頭上。

因為只有不殺劉德,才能顯示出他的大度,才能讓人們誇獎他仁慈寬厚。

就這樣劉邦不但沒有殺他,還給了他三十傾良田。這就是朱元璋,那個愛恨分明的朱元璋。


漢史趣聞


在明史中對朱元璋家世的記載是:

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這段話大概記錄了朱元璋家祖上的遷居情況:最早在沛(今江蘇沛縣),然後搬家到句容(今江蘇句容市),然後搬家到泗州(今安徽泗縣一帶),到了他爸的時候才搬到了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縣臨淮關)。生了四個兒子,朱元璋排老四(伯仲叔季)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 ”

至正四年也就是元順帝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17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大旱災並繼發蝗災,全家都死了,就他一個還活著,

窮得沒錢買墓地埋人,還是鄰居給他了塊地才把父母兄弟埋了。

如果按成分算,是標準的貧農。 關於太祖的家庭成分,他自己說的是: 我父親原是一個貧農,年輕的時候,因為負債過多而只好去當兵。他當了好多年的兵。後來,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別的營生,克勤克儉,攢積下一點錢,買回了他的地。這時我家有15畝地,成了中農,靠此每年可以收60擔谷。一家5口一年共吃35擔——即每人7擔左右——這樣每年還有25擔剩餘。我的父親利用這些剩餘,又積蓄了一點資本,後來又買了7畝地,這樣我家就有“富”農的地位了。



求關注



圖影觀史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以殘暴著稱於史上。他在開國之初便對為他打下江山的功臣們痛下殺手,那些為他建立霸業立下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們在經歷了非人的折磨後,幾乎被他一鍋全端。


朱元璋還是一個非常小氣、極端愛面的人。史載,朱元璋在63歲時,曾為徐達追擊元軍取得大捷舉行慶功會。這時的朱元璋已是一位年邁的老人,在宴會進程中不慎摔倒。眾臣深知朱元璋極愛面子,所以都故意裝作沒看見。哪知徐達手下的將領、南雄侯趙雍太實在了,急忙扶住朱元璋,並痛斥同僚對皇上摔倒竟然視而不見。

趙雍這就弄得朱元璋非然尷尬了,朱元璋自然對他懷恨在心。後來朱元璋藉著胡惟庸案,將趙雍砍掉了腦袋。

通過趙雍之死,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有著極強的報復心理。朱元璋在少年時,曾在十多天內,父親、大哥、母親先後故去。朱家窮得無立錐之地,朱元璋只得央求東家地主劉德施捨一點土地作為墳地。可劉德不但沒有答應,還把朱元璋臭罵了一頓。朱元璋發達以後,衣錦還鄉曾召見劉德。那麼朱元璋會怎樣處置劉德呢?


在朱元璋差不多十一歲的時候,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攜全家由鍾離縣西鄉遷徙到太平鄉的孤莊。朱五四一家窮得無房無地,只得給地主劉德做佃戶以餬口,而小小年紀的朱元璋給地主劉德放牛,當時湯和、徐達等人都是劉德的小牧童。

劉德為富不仁,對佃戶非常刻薄,對朱元璋、湯和、徐還這些放牛娃也經常非打即罵。朱元璋為了報復劉德,還與小夥伴們偷偷宰殺了劉德的小牛,做了燒烤美餐了一頓。

至正四年(1344年)春,朱元璋的家鄉遭受嚴重的旱災,田裡的莊稼都快旱死了。而旱災沒有緩解,蝗災又開始了。緊接著,瘟疫又席捲而來,幾乎每家都有人丁喪生。

這一年,朱元璋才十七歲,可他卻經歷了失去三位親人的劇痛。在半個月內,他的父親朱五四、大哥朱重四、母親陳二孃相繼染疾故去。


朱元璋家沒有一丁點土地。按照慣例,朱元璋的東家劉德應該提供一點山地安葬自己的佃戶。於是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朱重六去央求劉德,希望他能提供一塊墳地讓親人入土為安。可是劉德心無善念,將朱元璋兄弟罵出了家門。

這時,幸虧劉德的兄長劉繼祖心善,給了朱元璋一塊田地埋葬親人。朱元璋對劉繼祖的恩情念念不忘,在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鎮撫後,還收留了劉繼祖的兒子劉英作為親兵。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的軍隊佔領家鄉濠州後,劉英被任命為守陵官,負責修繕朱元璋父母的寢陵。朱元璋稱帝后,劉英又出任仕郎,他的孩子也被朱元璋送到南京國子監讀書。

朱元璋父母的寢陵修繕好之後,朱元璋又將當年的恩人劉繼祖追封為義惠侯,世代承襲,並將劉繼祖夫婦陪葬朱元璋父母的寢陵。朱元璋不忘當年恩情,對劉繼祖一家可謂情深義重。


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六年返鄉時,地主劉德還是健在的,並且朱元璋還召見了劉德。那朱元璋是怎樣對待這個當年曾羞辱自己的地主的呢?

當劉德得知朱元璋要召見自己時,真的嚇尿了。這時的朱元璋已貴為吳王,劉德恨自己當年瞎了眼,得罪了這麼一位大人物。劉德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在劫難逃了。

哪知,會面的結果大出劉德所料。劉德跪在地上不敢抬頭,朱元璋親自把他扶起來,還勸慰他無須害怕。當年我窮成那樣,你怎麼會知道我今日會當天子,並且還賞賜給劉德三十頃良田。


朱元璋對劉德以德報怨,確實大出在場人意料。其實這也是朱元璋的帝王之術。朱元璋此時已是天下梟雄,如果再與劉德這麼一個小人物計較,會顯得多麼氣量狹小、小肚雞腸。他這樣施恩於劉德,那麼他的寬宏大量、不計前嫌一定會被世人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