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的時候4歲女兒問我,為什麼所有的泡泡都是圓的,怎麼沒有三角形的?我該怎麼回答?

詹斯姆哈登


我說泡泡是圓的,它就是圓的,你記住泡泡是圓的就好了,別管為什麼?

就像……

你惹老孃生氣了,會揍你一樣一樣的,天經地義!

記住了嗎!!!


丫的籃球夢


我兒子也經常問一些類似這樣“離經叛道”的問題。

比如這個泡泡形狀的問題,我可能回答:當然有三角的了,只要你願意,五角星,小刺蝟一樣的都有。閉上眼想一想,看看的天空,軟軟的草坪,你在陽光下吹出各式各樣的泡泡,是不是很美啊?

然後接下來一兩天,我會盡力搜一些相關知識的動畫片給他看,看完了小傢伙回來找我舊賬,說爸爸說的不對,什麼什麼裡說,什麼東西是什麼樣子的。我問為什麼啊,他會把動畫片里科普內容三三兩兩說一遍。我再把系統的東西給他複述一遍,最後告訴他那是作者的觀點,他沒見過三角或者五角星一樣的泡泡,沒準這個世界上有呢?

個人認為,孩子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咱們家長千萬可別去代勞。


玩兒在張家口


養小孩的樂趣就在於等他們問這些問題,並絞盡腦汁想怎麼回答🤪。

我兒子4歲時候問我:人為什麼有兩個鼻孔?為什麼小貓是四隻腳走路而我是兩隻腳?為什麼鳥兒的翅膀一動一動的才能飛,飛機的翅膀不動也能飛?還有老多這類的問題了。

我一般都是臉上三條黑線思考10秒,沉默,然後反問他:嗯,這是個問題,到底為啥啊?你覺得呢?

他給出的回答:因為一隻手摳鼻噶噶的時候另一個鼻孔就可以呼吸。小貓不穿鞋,我得穿鞋而且只有兩隻,所以用兩隻腳走路。小鳥是活的飛機是死的,活的就要一動一動的。

根據他的回答,我再儘量發散出科學解釋,效果特別好,他不僅願意聽能聽懂,而且現在偶爾也能自己理智地推理。


季白石


看到評論區大家的答案,說的太深奧孩子根本聽不懂,我家孩子小時候問我,媽媽我的翅膀呢,是不是你把我的翅膀剪掉了?!如果從人類基因突變開始講,我想她會有更多的問題等著我,如果是我娃問我,我只會告訴娃,因為泡泡自己喜歡圓的,它不想變成其他形狀,就這麼簡單!


貳叄伍什


原理上,這是因為水的表面張力是在任意方向一致均勻的。當然,這句話小孩子不可能聽懂。

在圖像上,氣泡的形成是因為空氣鑽進了水滴裡,把水滴撐大了。這句話小孩子可能聽懂。聽不懂的話,可以做進一步解釋:

空氣是有壓力的,可以把很重的東西頂起來。

空氣的壓力不僅向下頂,也向上頂,向左和右頂,空氣的壓力是向四面八方的。

空氣鑽進了水滴裡,空氣的壓力就會把水滴向四面八方頂,也就是向外撐,水滴就會被撐大。

水滴被撐大以後,外面有一層水,裡面全是空氣。

水滴被撐得越大,外面的水層就越薄,裡面的空氣就越大。

這就形成了氣泡,氣泡的外面是薄薄的一層水,裡面包著一團空氣。

因為空氣的壓力向四面八方是一樣大的,所以空氣把水滴撐大以後,各個方向撐得也一樣大。各個方向都一樣大是什麼形狀呢?就是一個球形。

接下來,孩子可能會問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氣泡裡面的空氣為什麼會變大呢?為什麼不是縮成小小的一團?

——那還是因為空氣壓力,空氣總想向外頂,水被空氣撐開了,空出了空間,空氣就會散開來佔滿空間。

那空氣和空間有什麼關係?

空間就是裝任何東西的地方,可以裝水,可以裝空氣,也可以裝土,石頭,人,和小兔子。空氣特殊的地方,就是它向四面八方都有壓力,所以哪裡有了空出來的空間,空氣就會佔滿哪裡。

空氣有個特點,同樣多的空氣,佔的空間越小,壓力越大,佔的空間越大,壓力越小。就好像人穿的衣服,衣服小,會覺得緊,衣服大的話,就覺得寬鬆了。

第二個問題:

空氣把氣泡撐大了,那會撐到多大?會不會撐破?

——氣泡外面的水層,原本只是個小水滴,它是被空氣給撐大的。但是水滴也有自己的力量,它不是任由空氣給撐大。對空氣向外頂的壓力,水也會抵抗。

水的這種抵抗,其實也是一種力,它叫做表面張力,也就是在一個東西的表面上存在的力。比如把手從水裡往外拿,在最後離開水面的時候,會覺得手在水面處卡了一下,這就是因為水的表面張力。我們說的蜻蜓點水,或者用小石頭打水漂,都是因為水有表面張力。

表面張力就好像是四個小朋友拿一張床單,一人拉著一個角,用力把床單繃直,這時候床單上就可以放東西了,比如能放一個枕頭。用這種辦法,工程師發明了懸索吊橋,靠著懸索的張力,吊橋可以支撐很重的東西,比如火車和大卡車。所以說,表面張力是一個東西受到壓力以後,它的表面被撕扯或拉扯的時候出現的,表面張力使東西的表面不容易因為受壓力而斷裂或撕裂、讓它的表面儘量保持固定。

那氣泡外面的水層是怎麼抵抗空氣壓力的呢?當水被空氣往外頂的時候,水滴表面就會被拉扯,這就像是把橡皮圈向外撐一樣。這時候水的表面張力就有用了,它會抵抗空氣這種向外撐的力量,讓水滴表面不被撐破。

水的表面張力也有一個特點,就橡皮筋拉的太長就會斷一樣,水面被拉扯的太厲害,也會撕破。

氣泡的形成是從小變大的。一開始,氣泡還小的時候,空氣佔的空間小,壓力就大,比水的表面張力要大,水滴抵抗不了裡面的空氣向外頂的壓力,就會被撐大。水滴被撐大了,空氣佔的空間大了,壓力就會變小,逐漸可能變得跟水的表面張力一樣大,這時候,裡面的空氣和外面的水層,一個向外頂著,一個向裡繃著,誰也推不過誰,形成了平衡,氣泡就停止變大,大小就固定了。

有的時候,水滴裡進了太多的空氣,哪怕氣泡已經夠大了,空氣的壓力仍然很大,還是比水的表面張力大,這樣氣泡就會一直變大,就好像橡皮筋拉得太長會斷,氣泡撐得太大也會撕破。

所以最後,我們知道了一個基本的道理——氣泡是水和空氣一起形成的,是空氣鑽進了水滴裡形成的,氣泡能長多大,跟氣泡表面裡的水有多少、裡面的空氣有多少有關係。吹泡泡的時候要屏住勁兒,不能吹的太猛,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控制好水和空氣的比例。


獵戶貝塔


看見太陽沒?圓不圓?看見月亮沒?圓不圓?圓的才能浮在空中。

教孩子要淺,舉例子是最好的。

對肥皂泡而言,由於表面張力的存在,肥皂泡的薄膜會盡可能地縮到最小,直到裡面的空氣被壓到不能再小為止。

太陽和月亮其實也是一樣,就是表面的張力壓縮內部到不能再小為止。

其實原理在某些部分是類似的。


擴散波動


最重要的不是知識。

這個問題涉及到的知識點,四歲孩子聽不明白,容易越聽越迷糊。

不要去硬講知識,不必非得給出個“正確答案”——總覺得要給出個正確答案,否則就不稱職就誤了孩子,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

最重要的是保護和鼓勵孩子這種思考、提出疑問質疑的習慣,因此,要保持問題的開放性。

講一堆知識,說:就是這樣,就封閉了問題,不好;

不講原因,只說:它就是這樣,你記住就好了,更糟。

面對這一類問題,我更願意這樣處理:

嘿,這個問題有趣!我瞭解到的解釋是這樣:…………(可以講一點知識,不必說太多,關鍵是,不要有“我說的就是正確答案”的意味)。這事我們還可以查些資料,看看都有些什麼解釋。來,我們來查查。

然後一起去查。4歲孩子還認不了幾個字,沒關係,選一些淺顯的讀給他聽。

看了一堆資料之後,再來聊聊,你喜歡哪些解釋,我比較贊同哪些解釋(注意,是我比較贊同,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而不是扮演一個裁決者,去評判誰對誰錯,去評判出一個“正確答案”。)

這個過程,注重於培養孩子保持質疑、思考,並學會查閱資料,藉助資料推進思考這種習慣和能力。

這,比記住一些“正確答案”重要多了。


逗爸手記


睡覺的時候4歲女兒問我,為什麼所有的 泡泡都是圓的,怎麼沒有三角形的?我該 怎麼回答?

的確,吹出來的泡,無論你用什麼形狀容具吹來的泡泡,最後都變成了圓形的,那是因為吹泡泡所用的液體表面張力決定的。但這麼小的孩子,你這麼可說不一定聽得明白,更別說理解了。你可以帶孩子玩其他形狀的泡泡,我想說其實泡泡是可以玩三角形,還可以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換句話說,你用什麼形狀的容具去玩它就什麼形狀的。

哈哈,這個玩法我是在我家二寶6歲半自己洗澡的時候無意中發現的,剛開始的時候她總是洗半個鍾都不出來,還在裡面邊洗邊哼著小調,聽起來在裡面非常開心,有天我忍不住了進去看她在裡面幹嘛?原來洗個澡還能玩泡泡!看我進去小傢伙還特別驕傲地說,媽媽,你看我的泡泡!我的天,我頭一次到這麼大的泡泡,只見小傢伙雙手抱在胸前,雙手一直向前伸至最大距離,泡泡一直在變大,形狀也跟著她的手形變化而變化著。她反覆地耍玩著,單手叉在腰間,泡泡又變了三角形,玩得不亦樂乎!我問她用什麼在玩,她說就用的沐浴露啊!感覺自己白活了這麼多年,沐浴露原來還可以這麼玩😂😂自己洗的時候也試玩了一下,原來真的可以,不過費了很大的勁才弄成功一兩次,還需要很大的耐心😓真不知道小傢伙是怎麼玩得這麼溜的😆後來我知道小傢伙每天都玩,大概玩了兩三個月,直到玩膩了才不玩了🤭🤭

4至6歲,正是孩子對什麼都感到好奇的時候,也特喜歡問這個為什麼?那為什麼?而我們作為父母,也不可能什麼都懂,我當時買了本《十萬個為什麼》和《昆蟲記》給孩子,孩子問的問題我們就一起從書裡面找答案,她學了拼音識字之後就讓她自己去查找答案。


陽春七妹


因為泡泡五光十色,飄飛在空中,但最終泡泡還是要回家的,會落到地上來!

如果泡泡是三角形,相互碰撞在一起會痛,也會破裂,落下的泡泡砸到孩子的頭上也會很痛的,圓泡泡就好多了!你看,泡泡砸到頭上一點都不痛!

這世間的萬物呀,都是善意地生長,善意地成型,所以呀,寶貝也要心懷善意地快樂長大!






飛龍林


如果是我的女兒這麼問我,我高興死了!即使你一時回答不了,哪怕是翻書也要想辦法回答!當然羅,老夫可以幫你一把:你告訴孩子,球形是最能夠抗壓的形狀。道理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注意,千萬不要“哄”孩子,一定要認真回答!難得這小傢伙這麼會動腦子!當年愛因斯坦小的時候就想過:“如果我用和光一樣的速度伴著光飛行,會是個什麼樣子呢?”結果被他長大了真的就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