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終前,為何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

一、白馬之盟的歷史背景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是稱為白馬之盟,《史記——呂后本紀》中有所記載。同時,《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中有“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之記載,還可見於《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中“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所謂白馬之盟,是指劉邦與諸大臣約定,只有他劉家子孫才可以被皇家分封為王,其餘異姓均不可稱王,否則,將會被天下共同討伐。

漢朝時期,正處於郡縣制同分封制的過渡時期,郡縣制其實在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了萌芽,與分封制所不同的是,郡縣制的統治管理系統依靠的是行政和法令,而分封制則有著濃厚的部落時期所遺留的血親基礎。劉邦所建立的漢朝,是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結合體——郡國制,因為劉邦認為,秦朝所推行的郡縣制缺乏血親的保護,所以在短時期內便被推翻。


劉邦臨終前,為何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

漢高祖劉邦

二、白馬之盟的觸因

白馬之盟具體提出的時間史書中語焉不詳,初步判斷為漢高祖晚年時期。如果從《史記》中來看,應該是在劉邦平定淮南王黥布之前,因為在征討黥布時,劉邦被流矢所中,並且因傷而病,情況嚴重,若斬殺白馬盟誓這樣的集中活動,劉邦出席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

在平定黥布之前,淮陰侯韓信、韓王信、趙相國陳豨、梁王彭越等諸異姓王紛紛造反,劉邦四處征討,按下葫蘆浮起瓢。

劉邦起事於秦末,那個時候陳勝吳廣已經在大澤鄉發起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特別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一句話,不僅僅是揭竿而起的一個口號,還代表著當時民眾自我意識的覺醒,是對在此之前階層極其固化的時代的一次革命。

劉邦從一個小小的亭長,逐步登上了封建王朝的巔峰主位,他能到這個位置,同他一同打江山的那些將領同樣有機會登上這個位置。這個問題,劉邦清楚,那些功臣心裡也清楚。所以,這種樸素的革命意識造成了君臣之間的相互猜忌,當年劉邦還未定鼎天下之時,韓信欲以稱假王來試探劉邦,劉邦那種憤怒完全是下意識的,這便是皇帝與臣子之間缺乏信任的一個有力佐證。

所以劉邦也好、朱元璋也好,雖然他們屠殺功臣為人所詬病,但是稍加分析就會發現,他們也有其苦衷。他們均起事於社會底層,即便劉邦在秦帝國有一定的職務,不過也是個基層小官僚。他們的成長過程的本質其實是社會階層、政治地位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便史官用各種異象來粉飾他們出生便有天命所賦,而他們內心應該理性地知道,曾經和他們打拼的那些手下,其實和他們一樣有著一顆蠢蠢欲動的心。這完全有別於李世民、趙匡胤等這樣的起事時非貴即將的開國皇帝,他們起事的過程充滿了革命的意蘊。

結果我們也會發現,劉邦和朱元璋採取了幾乎相同的國家行政制度,那就是郡國制,因為在他們內心深處,更相信血緣所帶來的安全感。


劉邦臨終前,為何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

異姓不得為王

三、白馬之盟究竟是針對誰

秦朝雖然是第一個封建王朝,但其統一的方式是兼併,而漢朝應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通過革命而統一的封建王朝。那麼,既然劉邦晚年已經將那些不安分的、功高震主的老臣清洗的差不多了,那白馬之盟又是針對誰呢?

所謂盟約,無非是對今後事吃下的一個定心丸,實際效力究竟有多大不得而知,不過從《史記》中可以發現,這個白馬之盟的生命力、約束力並不是很強,很輕易就不得不讓位於權力。

白馬之盟的直接對象可以在《漢書》中窺見端倪:漢興,外戚與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從上文中可以發現,漢高祖劉邦定此盟約,似乎針對外戚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當然不排除漢書的表述是事後諸葛亮式的推斷。不過,這卻也為我們分析提供了一個思路。


劉邦臨終前,為何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

呂后

四、呂后

不得不承認,劉邦訂立白馬之盟有前車之鑑的考慮,但是通過分析也會發現,劉邦可能主要是對呂后不放心。

在《史記》中,呂后被評價為“剛毅”,說明這個女人不一般。漢劉氏有拋妻棄子之基因,劉邦在同項羽的對決中,幾次置其家人性命於不顧,而獨自撒腿逃跑,這其中就有呂雉。可見,呂雉算是劉邦的糟糠之妻,也是經歷生死之人。


劉邦臨終前,為何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

戚夫人

而劉邦後來卻寵幸了戚夫人,冷落了呂后,還險些廢了太子,動搖呂雉的地位。

以上這些,呂雉一方面因其剛毅而隱忍不發或是因此而剛毅,另一方面,則導致了呂后極強的報復心理。作為善識人的劉邦來說,他應該是看準了呂后的為人。


劉邦臨終前,為何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

劉邦和蕭何

劉邦彌留之時,呂后問劉邦誰可以繼承相位,這一方面說明表明上呂后是為大漢社稷著想,實際上恰恰說明有干政之企圖,另一方面也說明,劉邦雖然給相位做了安排,但終有窮盡之時,這也說明了呂后的野心,或許劉邦此時已經後背發涼,更加為他的劉漢王朝擔憂了,所以那句“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實為劉邦的無奈之言。

果不其然,劉邦死後不久,呂后毒殺趙王劉如意,把劉如意的母親戚夫人做成人彘(武則天后來還效仿這種做法),漢孝惠帝去世後,呂后獨攬大權,封呂氏子弟為王:封酈侯呂臺為呂王,呂祿為胡陵侯,呂嬃為臨光侯,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各國國王。彼時,所謂的劉氏天下,除了天子之外,幾乎都要姓呂了。


劉邦臨終前,為何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

劉邦

可見,劉邦所訂立白馬之盟,主要預防的應該是外戚,那些被封王的異姓已經被他剪除,蕭何等人俱是文官,手無兵權,隨著王朝的發展,文官將會逐步統御武官,那麼,皇權所受到的威脅,可就主要來自於“蕭牆之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