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是一種策略,還是經驗之談?

野馬和尚


曾有個朋友,一個股票發生了顯著的利空,就是那種股票炒高,管理人離職潮,幾百倍市盈率,股價全靠PPT的那種上市公司。習慣性的奉勸了句謹慎,但是那個朋友振振有詞的祭出了一句:“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他認為利空導致的股票下降,就是別人恐慌的時候。於是他殺進去了,也套進去了。

巴菲特這句話對嗎?這當然是對的,這體現了一種群體謬誤,人類會被情緒支配,從而會出現非理性的行為。但是拋開具體的事件,具體的時間點,具體股票的估值,你再來看這句話,其依然沒有解決投資決策的基本問題。

同樣的,索羅斯也說過: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和巴菲特那句話一樣,其實總結一下,就是一個我們瞭解的一個淺顯的道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如果不給這些經驗的語言賦值,增加骨骼和肌肉,其永遠不會產生作用。沒有行動能力的真理,都是墓誌銘,墓誌銘他就在那裡,永遠不動。

股票投資要解決具體問題:在什麼時候買入多少股哪一家公司的股票。巴菲特每一次股東大會,每一封致股東的信,最重要的,永遠是其對於旗下投資的看法,比如其如何看卡夫食品,如何看喜詩糖果,如何看IBM、亞馬遜、蘋果、中國股市、比特幣。所有一個懂投資的人,會去了解他對於這些的看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真的沒有太多捷徑。魔鬼作惡的時候一樣會運用上帝的法則。決策理由應該起源於你對企業的瞭解,而不是來自於你主觀的感覺,也不是來自於你情緒的波動。巴菲特在具體投資上也會犯錯,但是他的錯誤並不持續和普遍,雖然如今其依賴於專業人士的判斷,他的確老了。但是在2000年以前,股市常青樹的戰績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其人身的軌跡也是一步步行來,財富是加速增長的。隨著年紀的增長,其戰績逐步抬升。這不能不說就是一種學習的結果。

價值投資者需要成長,需要很多具體的信息,提升自己的視野和知識。


凱恩斯


別人恐懼我貪婪,本質上是價值策略

巴菲特經歷過很多次股災,他最終發現股票在大跌的時候才便宜,但是這個時候大家的信心都嚴重不足,沒人敢下手買。結果,白白讓撿便宜貨的機會溜走了。

這個現象多次出現,自然讓做價值投資的巴菲特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加上他當時的老師格雷厄姆也是堅持不看市場,只看價值的策略,用內在價值衡量股票,而非市場情緒。所以巴菲特也得到真傳,認定的股票,如果一直下跌,那肯定是欣喜若狂,買買買。

這背後,是價值投資的理論,所以本質上還是策略,只不過被市場多次驗證後,泛經驗化了。

為何大多數人上漲時信心高漲,下跌時信心缺失?

這恰恰說明了股票投資,並沒有一種統治性的理論來指導大家進行投資,大多數都是羊群,習慣一窩蜂。

好比康得新,以前的大白馬,沒出事前大家都認定這是個好股票,也沒太多的疑問,相信的人多了,自然就穩了。

但是,當鍋蓋揭開後,大家發現原來一切都是謊言,我們都被騙了,這就是個老千股。

然後呢,大家一窩蜂的賣出,於是現在就要退市了,就是這麼快。

從一個白馬到垃圾,也不過兩年的時間。到底是白馬不堪一擊還是大家的投資方法有問題?還是這個市場本身有問題?

市場問題屬於監管問題,普通投資者沒法直接改變,只能建議,呼籲,或者用行動去改變,但並不一定有效。

我們參與了市場,就假定市場即便是有問題,我們也能夠應對,要有風險對沖或者處理機制。

所以,最終我們只能反思自己的投資方法。

只能怪我們眼光不行。

美股也有不少雷,中概股的雷就不少吧,巴菲特為什麼很少踩雷?這本身就是能力問題。

所以為什麼巴菲特年年都建議我們投資指數基金?是他不想讓我們賺大錢嗎?不,是他想讓你少虧錢,至少還能少賺點錢。


趙冰峰財經


我覺得這句話更像是智慧和哲學思想。

中國古代有句話說的好,賤取如珠玉,貴‘出如糞土。

所以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是現代的還是古代的,所有的投資道理和投資規律都是相通的。

就好像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一樣,是永恆的持久的規律。

那麼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其實也是巴菲特的交易策略。在發生股災或者某優質公司突然發生重大利空事件的時候,股價會連續暴跌,這種情況下,就是價值投資的天堂了。一般情況下買入,在不太長的週期內,都會獲得良好的回報。比如約翰鄧普頓買入的渣打銀行,一度從50美元跌到2美元,最終又從2美元漲到80美元。而巴菲特買入的港股中石油,也一度股價只有1.5港幣,最終漲到17元以上。還有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投資網易,也是在股價只有2美元的時候,最終100萬美元變成幾個億美元。

這都是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的成功案例。

但是有沒有失敗的案例?非常多!

比如風口浪尖的重慶啤酒,最終跌慘了。比如盛極而衰的長虹電器,再也恢復不了當初的盛景。

所以,真理掌握在會用的人手裡是真理。真理掌握在不會用的人手裡是謬誤。

在股市投資裡,就要看買入的股價是不是具有價值,是不是被低估,是不是有長期的成長空間。

否則越低買,越虧錢。經驗生搬硬套就害死自己了!


股仙木木大師


“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一直是一句非常經典的投資箴言,那麼他到底是一種策論,還是一種經驗之談呢?我想說的是,並不重要。

誰開始做投資的時候,也無法說出這樣精煉概括的投資之道,巴菲特先生應該也不一定是最開始的時候就可以了悟這樣的觀點,而是在多次的嘗試之後,開始積累起來這樣的領悟。當然,巴菲特先生受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影響,對價值投資的瞭解和認可都會更早,在自己的投資事業中應該可以更早的發現這一點並概括進來。

當投資經驗形成的時候,慢慢在投資中不斷的驗證,發現其準確性和可操作性,便可演進為投資策略。

但是我認為說這句話是一種投資策略,不如說是一種投資理念。

一、字面解釋

首先,我們來看字面上的解釋: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什麼時候人會貪婪,什麼時候會恐懼呢?當然是股票上漲的時候,每個人似乎都在談論股票,每個人在市場上看起來都掙錢了,這種時候人最容易貪婪;在股票下跌的時候,賬面上的盈利在不斷的縮減,本身掙錢的股票眼看或已經要虧本,誰又能免於恐懼。然而這句話就是要說,越是在股票上漲的時候越要恐懼,越是在股票下跌的時候越要貪婪。

二、原因

為什麼呢?隨著投資者對於價值理念的認可,相信大家也越來越能理解。當股票下跌的時候反而是股票在不斷釋放風險的過程,而當股價上漲的越高,其風險積累也越高,短期看需要通過震盪調整釋放風險,長期看可能面臨著悠悠下跌之路。

這一點我們可以迴歸到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基本經濟規律——價值規律。商品的交換以其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價格受供需水平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主要表現形式。在股票市場中,股價也仍然遵循著這一規律,圍繞上市公司的每股價值上下波動。每股價值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每股淨資產,當然也可以有更豐富的想象。根據價值規律,當股票價格低於淨資產時由於迴歸價值的需要將可能產生向上的波動,而股價高於淨資產時則可能產生向下的波動。當然這一波動週期的開始和結束時間並不好確定,也可能時間很短,卻也可能是一個很長的時間週期。

三、時間的朋友

價值投資還有一個理念,要和時間做朋友,這也是比較難的一點,因為經常會拿不住股票,覺得股價跌了,會因為恐懼就想賣出。然而巴菲特先生在購買股票的時候,只是購買股票價格被低估的股票(當然上市公司是必須具備投資價值的),這也正是“別人恐懼時”,因為擔心還要下跌,但巴菲特先生卻認為是在“撿便宜”。買入後也並不會在意是在10天后賣出,還是10個月後賣出,還是10年後賣出。若有賣出的需要,可能因為賬面調整的要求,或確實股價已經被高估,股價已經高估則正是“別人貪婪時”。


邊走邊聊邊長大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股神巴菲特2004年說的這句話,已成為風靡中國的投資格言。這句話不僅在股票市場得到應驗,在期貨市場依舊生效,甚至在其他具有博弈性質的投資市場也如此。貪戀和恐懼體現了人的不同情緒,反映的是一種大眾心理和行為,在期貨市場最能體現貪婪與恐懼情緒的是,行情短期的暴漲暴跌,即出現連續的大幅漲跌(甚至漲跌停板)行情,表現為成交量和持倉量的急劇大幅變化,同時價格也經歷了大幅的上漲或下跌。投資者想在這種具有極大情緒化變動的行情中獲勝,關鍵是要準確理解博弈性質以及對市場交易行為(情緒反映,即量價變化)精確認知。

  急漲大漲後現“貪婪”

  很多情況下,不管是股票還是期貨品種,當出現一輪急漲大漲行情時,在上漲尾聲成交量總會急劇放大,甚至放出天量。在期貨市場中,一個品種的上漲行情如果是短期快速的大漲行情,要特別小心謹慎對待。當出現天量時,如果價格已經漲不動,則表明市場進入“貪婪”階段,此時多數散戶投資者還在“買漲”,而主流資金已經悄然“撤退”,這才導致成交量放得特別大,而價格卻漲不動甚至開始掉頭下跌。

  2013年12月上旬的甲醇期貨上漲行情,便是此種情況下的一個經典案例。當時甲醇1月合約自12月6日開始連拉兩個漲停板,12月10日雖未拉到漲停,但盤中漲幅超過5%,此時市場已然進入“人氣”高漲的瘋狂階段,一方面價格已經“逼近”4000元/噸,而價格漲勢也有“逼空”的可能;另一方面12月11日成交放出天量,價格卻出現回落,說明散戶的“貪婪”行為出現了,多數人買在“天花板上”。

  如果投資者清醒一些,不受情緒使然,則會認識到巨量之下的滯漲是一種潛在的拋空信號,此時一定不能買多。

  急跌大跌後現“恐懼”

  反過來也一樣,在大跌急跌的過程中,市場會出現“恐慌”性拋售。這是一種“恐懼”情緒,並帶來相應的交易行為,導致市場出現明顯的增量(持倉量和成交量同步急劇放大),而此時一旦止跌,則“恐懼”行為也達到了頂點。

  在2014年11月上旬的黃金大跌行情中,11月5日滬金總持倉量達到一個階段性高峰28.3萬手,創滬金上市以來新高,也比之前10月的20萬手高出41%,而隨後價格卻開始連續2天收出低開高走的小陽K線。這是一種止跌(跌不動)的情況,因之前5個交易日滬金期貨價格從244元/克跌到了224元/克左右,跌幅高達8%,而此時價格跌不動同時持倉大增,說明有“大資金”介入買多,“撐住”了期貨價格。

  這種情況下,一般破位追跌是要動態觀察市場的反應,主要觀察指標是成交量和持倉量是否放出巨量或異常增加,同時也要關注價格的變化是否和量的增加“一致”。

  長期“低迷”下隱藏的“恐懼”

  有一種情況是,價格在相對“底部”區域盤整,經歷的時間也比較長,一般投資者的做多耐心都會被“磨掉”,多頭頭寸也會被“清洗”出局。當然,並不是所有在底部盤整後的行情都會漲起來,有些甚至還會繼續破位大跌。那麼,什麼情況下,盤整後會出現大漲行情?第一,持倉量要持續小幅穩定增加,同時成交量保持相對“低迷”水平。這說明增量資金在悄然介入,而市場卻依舊處於“冷清”的成交低迷狀態,一方面為未來行情的大幅波動創造前提條件,一方面也使一般投資者在“冷清”的狀態下情緒逐漸看“淡”。第二,價格波動要“窄”,而且經常伴有出現“破位”性的中陰K線後,價格卻不再下跌甚至隨後幾天價格又漲回原來的位置。

  如股指期貨2014年5—6月的行情走勢,價格多數時間維持在2120—2180點之間波動,波動幅度僅3%;同時持倉總量從2014年4月30日的13.1萬手增加到了6月19日的18.9萬手的階段性最高水平,增幅高達44%。此外,在5月19日、6月4日、6月6日、6月19日和7月9日價格均出現下破短期均線的中陰破位K線,但隨後卻未繼續下跌,而是止跌回漲。這表明,有“潛在”的大資金在悄然買多股指期貨,從而使得股指期貨於2014年7月22日展開了大幅上漲走勢,價格從2150點左右上漲到了11月11日的接近2600點,漲幅高達20%。

  總之,貪婪與恐懼是人性的兩面,並且會折射到投資交易中去,直接體現在量(成交量和持倉量)和價格的變化之中。而只有仔細觀察和正確理解這些元素,才能抓住機會。


小光念股


縱觀A股歷史走勢,感覺巴菲特說的基本正確。

在沒有手機和電腦網絡交易時,股民炒股都在證券部營業大廳。

大盤從高位一路殺跌下來,人氣基本散盡。大盤成交量低迷,死氣沉沉。大盤每天波動很小。股民幾乎絕望了。恐懼心裡佔上風。其最特殊的現象是證券部的人寥寥無幾。打牌的居多。都不看盤了。

這是大盤在底部區域的表現。長線投資者要戰勝恐懼可以進場了。也就是巴菲特說的:“別人恐懼,我貪婪”。

經過底部的確認,大盤迴升。剛開始大多數股民都覺得是反彈。沒有跟進。當大盤連續走強後才感覺到行情來了。紛紛跟進。好行情也要結束了。“在歡樂中死亡(套牢)”。也就是巴菲特說的:“別人貪婪我恐懼”。好賣了!


劍雨1358


股市技術,三教九流,應有盡有。同一個圖形,有說該賣出,也有說該買入。買有買的一大堆理由,賣有賣的一大套道理。真是:嘴是兩張皮,說進又說出,說法雖不一,橫豎都有理,最終沒有相對的定論,讓受教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稀裡糊塗、虧錢破產!

被稱為股市之神的:傑西·利弗莫爾和巴菲特,真正能流傳千古有價值的東西,不是技術,而是理念。

成千上萬的股市技術理論大作,其實每本書,厚積薄發,有用的或者說畫龍點睛的精華部分也就不過短短的幾句話,只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這有用的這幾句話加上重號,讀懂記牢 “學而時習之”即可。

如果你要死鑽牛角尖,每本書都逐字逐句逐行搞清楚,非把人讀成傻子不可。

在現實中,證券市場的價格波動是週期運動,在市場不利於投資者思考時,我們必需耐心等待有利週期的來臨,這就是你資本獲得固定收益的時間。

巴菲特“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是一種策略,還是經驗之談?

即是策略,也是經驗之談。

因為對於股票市場來說,他是受到市場情緒所操控的,也就是說,當數據顯示已經到達底部的時候,往往不是真的底部。

而只有恐慌情緒到達極致 的時候,才能有非常便宜的籌碼出現。但是這個時候,大部分的散戶其實已經沒有資金,甚至沒有膽量去拿了。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A股的幾十年裡,一直遵循的就是這樣的規律 。

在2003-2006年熊市底部區域裡,機構的市值佔比是越來越高的,意味著成為韭菜的散戶越來越多,從最初的95.4比4.6,到2006年的70.9:20.1;

而在2007年牛市的時候,市場裡機構和散戶的市值佔比已經是42.9比57.1;

但是,當經歷了幾年的熊市下跌,我們發現,只有散戶在傻傻的接盤,而機構早就已經獲利逃跑;

而到了2014-2015年的牛市,以及2015-2018年的上證50局部牛市裡,機構的佔比明顯提升,而散戶又再一次成為了韭菜;

所以,股市一直遵循著二八定律,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永遠都是在高位接盤,在底部割肉。什麼是投資?如何理解什麼是投資!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就是:別人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東西值錢,而以後會有很多人會覺得它值錢!

巴菲特所傳授的也就是格局,道理,很容易明白,但是做起來非常難,這需要長期的鍛鍊,以及自律。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點贊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財經背後的真正邏輯。

琅琊榜首張大仙


“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這句話我也經常說,並且我在股市中投資最基本的邏輯也是如此,所以這是一種策略。下面簡單說一下我這種越跌越買的策略。

筆者更喜歡跌跌不休的股市,因為機會都是跌出來的,風險都是漲出來的。

股市長線投資遵循的是熊市中佈局,在牛市中盈利的交易邏輯;

什麼是熊市中佈局:熊市中佈局就是在下跌中買入,而且是越跌越買;因為股價下跌之後才會出現價值乖離的機會;在股市中只買便宜的股票。

而買入的標的全部是藍籌和大盤股。在價格下跌的過程中出現企穩的信號進場;分批次進場,按照資金管理的原則,每次被套之後在之前確定的點位進行補倉操作;補滿倉之後,就靜待股市的上漲。

熊市總會過去,牛市總會到來,只要比別人多一些耐心。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恐懼?因為多數人觀察股市的格局僅僅在股價的漲跌,在賬戶短時間的盈虧。

而我關注的是:股市一定會漲。因為這是一種確定性。至於什麼時候漲我不介意;我比多數人更有耐心,而且底部的時間越久,上漲的動能越大。

股市中有一個很明顯的指標,多數人對於股市的上漲失去信心的時候,多數人開始恐懼的時候,真正的上漲就會來了。沒有不要擔心散戶不恐懼,因為只要只盯著股價的漲跌,行情走勢一定會讓他們感覺到恐懼。

總結:交易就是這麼簡單,所謂大道至簡正於此。


外匯期貨股票全職交易員,資管團隊創始人。歡迎留言交流。


八位數花園


這是巴菲特許多交易理念中堪稱為經典的交易理念。“貪婪”和“恐慌”是市場最具代表性的兩種情緒,當“恐懼”和“貪婪”交替變化時,造成了市場價格的波動。

當人們變得“貪婪”時,就會不斷地買進股票,和堅持持有股票,股票價格也會不斷地創出新高。而極度的“貪婪”卻預示著買方力量的衰竭,股市反轉節點來臨,下跌隨時都會發生。此時,如果你沒有“恐懼”的心態,依然堅持買進股票和繼續持有,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利潤大幅度回撤,或者最後的套牢。

當“恐懼”來臨時,人們就會拋售股票,隨著“恐懼”逐漸加深,拋售一次一次地加劇,股價越來越低。而極度的“恐懼”也預示著賣方力量的衰竭,股市也會發生反轉,隨時會進入到上漲的過程中去。此時,風險得到充分地釋放,股票價格進入一個相對安全的區域,廉價的籌碼到處都是。如果在這裡,你沒有“貪婪”的心態,你會錯過了廉價的籌碼,你也會踏空。

因為,我們無法對情緒做到一個準確的量化,比如1千克或者10千克的“恐懼”,1米或者10米的“貪婪”。我們通常在形容他們的程度時,也只能用到“一般,特別,非常,極度”這些模糊的概念。在實際的交易中,我們要求一個明確的買賣點,而這些模糊的情緒的概念,顯然無法達成的有效的買賣點的結果;所以,人們對這就句話的深刻含義的理解往往是模稜兩可的。

艾洛特的波浪理論很好的闡釋了巴菲特這個交易理念的精髓。8浪循環中,包含了5浪的上升階段和3浪的下跌的階段。5浪的上漲過程中,除了兩個調整浪的結構外,還包含了3個上漲的主浪。浪1的階段,可以說是“恐懼”的極限,隨著市場信心的恢復,越來越多人參與到了交易裡,“貪婪”的情緒不斷地滋長。在“貪婪”和“恐懼”不斷地交替發生後,又形成了浪2、浪3、浪4、浪5階段的構建,一而再,再而三,“貪婪”盛極而衰,“恐懼”由弱轉強,趨勢的上升的階段結束了。

美國芝加哥期指市場,有一個“恐慌”指數(VIX),用以仔細地甄別市場“恐慌”的情緒。它把市場的情緒進行了有效的量化,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參考依據,幫助交易者參與交易。當VIX的值越來越高時,表示市場的參與者擔心市場的波動加劇,因此不安;相反,當VIX越低時,市場的波動在減緩,交易者的心態也會趨於緩和。

現在,市場上有一種“模糊的邊際”的交易的方法,正是利用了巴菲特的這個交易理念制定的交易系統。它的內核就是對市場情緒的“恐慌”和“貪婪”的準確地把控,和價格風險完全關聯,利用投資價值的安全舒適區進行交易。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封神,當然有他的高明之處了。

想要把股市變成自己的提款機,就去揣摩他的交易理念吧!


以上所述,純屬個人觀點,歡迎在評論裡發表不同見解,我們一起探討~


行走吧木頭


只是一種市場炒作,

其一金融行業裡用來擴展自己業務熱度以展現其“專業性”實際有的可能本身連這句話意思都不理解全面,即便像巴菲特很厲害,類似人物還有索羅斯等,在普通投資者眼裡因為賺到錢因為很多人找不到錢所以羨慕稱之為投資大神,但是在市場他們便是資本的“魔鬼”金融大鱷,在資本市場你失敗沒有人同情你虧錢,我雖然紮根金融領域,但並不會把這些“大神”的投資理念作為我的座右銘或者其他激勵我的事情,他們這些理論對對我這樣普通的投資者,交易員只是一本書或者一個理論概念,更不是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