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李卫这个人吗?

夕阳那般美


李卫是雍正时期的名臣,他和鄂尔泰、田文镜并称为雍正朝的"模范三督抚",他出身于军人世家,祖上曾是明朝时的锦衣卫。

李卫的文化程度不高,斗大字不识几个,他在康熙五十六年捐资入仕,做了兵部员外郎,两年后升为户部郎中。他虽然没什么文化,人却十分聪明,在处理奏折文件时,手底下人读给他听,他当场口述修改,往往能切中要害,以至于"虽儒者文吏,皆心折骇伏,以为天授",对他十分佩服。李卫的一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浙江总督一路做到直隶总督等要职,可谓风生水起,官运亨通,李卫为官精明强干,不畏强权,但他性格上的不足也使他饱受争议,以至在雍正皇帝去世后陷入孤立。

李卫,字又玠,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他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卒于乾隆三年(1738)。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李卫当官并非通过正常的科举途径,而是花钱买了个监生,由此当了官,他在为官期间,不畏强权,勇于任事,做出了许多成绩,深受百姓爱戴,更为雍正帝所倚重,成为雍正宠信的肱股之臣。

李卫的不畏强权,在他还是小吏的时候就有所表现。他在任户部郎中,负责钱粮收缴工作时,有一位亲王分管户部,要求他每收一千两钱粮就多收10两作为库平银,这是摆明的收黑钱以入私囊,李卫坚决反对,亲王却执意要收,李卫多次劝阻无效后,干脆把银柜搬到廊下,上面写着某某亲王的盈余,指明是非法收入,吓得该亲王立即下令停止收库平银。李卫的名声由此传开了,还得到怡亲王胤祥的推荐,升为云南盐驿道。

李卫在雍正初年出任云南盐驿道,其实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的盐政弊病严重,尤以云南为甚,当时云南的井盐由官府掌控,官运官卖,许多官吏趁机大捞一笔,导致了国家盐税的亏空和百姓吃盐的困难。李卫上任后,大刀阔斧,采取了招商行盐、降价拨销、追补盐课等一系列措施,迅速改革了云南盐政的积弊,不仅增加了食盐的销量,还使原来亏空的盐课变成三万余两盈余。由于李卫出色的政绩和能力,雍正帝更对他青眼有加。

雍正三年(1725),李卫调任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为方便他行事,雍正帝还为他专门设了浙江总督一职,足见雍正帝对他的信任和器重。李卫在浙江总督任内,也是政绩卓著,不仅清理了浙江积弊,还改善了江浙地区的吏治民风。和在云南治理盐政的措施不同,李卫在浙江的整治侧重的是缉私,这也是李卫的特长之一。

当时江浙地区的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又曾是南明的盘踞之地,反清复明势力比较活跃,一直是朝廷的隐患。李卫上任后,加强了缉私队伍的力量,重点对大盐枭进行打击,和当时的大盐枭沈氏斗智斗勇,最终将其缉拿。通过调查,他又发现,江浙地区之所以多盗贼,是因为人多地少,以致无业农民只能以偷盗为生,为此他招募百姓垦田晒盐,减少失业农民的数量,又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江浙地区在他的治理下,一改此前的积弊,以致"千里无盗贼"。

李卫在雍正帝一朝官运亨通,风生水起,这和雍正帝着重"取才"的用人政策有很大关系,李卫为官虽然精明强干,政绩卓著,性格上却任性尚气,恃才傲物,动辄大骂下属,仗着雍正帝对他的宠幸,更是不将上司放在眼里。

例如在他云南做布政司时,竟然直呼总督高其倬、巡抚杨明时为"老高"、"老杨",闹出了不少笑话。他还在出行的牌子上写"钦用",每次出行都要"绣衣衮袍、声乐齐鸣",排场之大,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虽然雍正皇帝多次告诫他要"时戒血气,少务和平",要他提升个人涵养,谦逊待人,李卫却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

李卫这样的性格到了乾隆皇帝时就吃不开了,甚至晚年时,还因他的任性尚气被人参奏,他和同僚间的关系也不好,和另外两位"模范督抚"鄂尔泰、田文镜互不相容,在雍正年间数次被参,不过由于雍正帝的宠信,一直安然无事。

雍正帝去世后,李卫就陷入了"孤危独立"的境况,乾隆帝也认为他不是"公正纯臣",没有对他委以重任。李卫一生做了14年封疆大吏,在乾隆三年病死于任上,终年53岁,死后谥号"敏达",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的一生。


煮酒君


历史上是真的有李卫这个人,他与田文镜、鄂尔泰并称为雍正皇帝的三大宠臣,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知名的能臣。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家里条件非常优越,是当地大户。

李卫不是读书的料,识的字也不多,他的官是买的,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家里出钱给他捐了个员外郎,他的运气不错,不久后就进入京城做了兵部员外郎,后来他还任职了清廷的户部郎中。

任职期间,李卫较为尽职,即使亲王犯错,他也不放过,对于权贵也是一视同仁,因而受到还是亲王的雍正的赏识。

等到雍正一登基,李卫的官职就如坐火箭般蹿升了。他先是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未到任又被改任为了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1724年),他又升任为云南布政使,一年后,又被提升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1726年),李卫兼任两浙盐政使,掌管盐政。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又升任他为浙江总督,从他入朝为官算起,这也只是过去了十年,如果从雍正上位算起那就更短了。

一个五品的员外郎用十年时间成为一品要员,除了皇帝的赏识外,自然是与他的个人能力分不开的。李卫的为官经历可以看出,他擅长处理盐政,在盐务上颇有建树。在两浙时,他大力打击私盐贩子,保障了浙盐销路,他还注重修理海塘,因而在当地的名声很是不错,抓捕盗犯方面他也很有一手,传说中的知名武林高手甘凤池就是栽在他的手里。

雍正七年(1729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雍正十年(1732年),他又被任命为署理刑部尚书。也是在同年,李卫被朝廷任命为直隶总督。任职期间,李卫不改本性,对不法的权贵,极力抨击。鄂尔泰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在任上徇私枉法,鱼肉民众,李卫上奏弹劾,受到雍正奖励。

乾隆登基后,李卫的待遇也是不错。乾隆元年(1736年),李卫被朝廷任命为裁营田观察使,兼管直隶总河。在任上,他也是很尽职,处理得井井有条。乾隆二年(1737年),诚亲王府护卫库克犯法,与百姓争地,李卫上奏再次弹劾,后彻查属实,受到乾隆的嘉奖。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又弹劾河督朱藻贪污受贿以及朱藻的弟弟朱蘅干预赈灾,朱藻兄弟两人最终因此获罪。

然而,不久之后,李卫就病倒了,乾隆特地派了御医去诊治,最后收效甚微。当年(1738年),李卫因为病重而去世,享年为五十一岁。乾隆帝对李卫不薄,按总督例厚葬了他,赐予他谥号“敏达”。

李卫的后代也都混得不错:长子李星垣,官至两广总督;次子李星聚,官至福建延建邵道;三子李星灿,官至州判;四子李星宿,官至湖北督粮道;五子李星福,官至两江后补督阃府。孙子中李光文做过福建台湾南路参将、李光第做过墨营守府敕授武德骑尉、李光普做过广西信使督巡检。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李卫当官》热播后,人们知道了有一个出身卑微的小官李卫,聪明勇敢,嫉恶如仇,虽然大字不识却被雍正赏识,竟然做到了两江总督。历史是确实有李卫这么个人,当然不像电视剧里艺术化的李卫。

李卫自又玠,出身比较富裕的家庭,所以有钱捐了一个官。《清史稿.李卫传》记载“李卫入赀为员外郎,礼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在户部供职期间做了一件让雍正刮目相看的事:当时户部一位亲王每收一千两钱粮,多收平余十两,李卫劝谏不听,于是在显眼的走廊里安置一个柜子,上面写着“某王赢钱”,让这位亲王知趣的停止了加收。雍正很欣赏李卫这种胆量和机灵,上位以后就开始重用李卫,一上来就命李卫负责云南盐务。这本来就是肥差,李卫又把它做的有声有色,一路被加封浙江、直隶总督,还是兵部尚书、太子太傅。



李卫任职期间虽然大字不识,但是聪明机敏,打击了贩卖私盐改革了盐政税赋,增加了盐业税收,同时整修河堤、剿匪、整肃吏治、不遗余力的推行雍正新政,也都卓有成效。因为直属雍正,谈劾贪官污吏毫不畏惧。虽然李卫也有恃才傲物小人得志的毛病,不少人上书参他的本。雍正对他依然很信任,这也是雍正知人用人的地方。毕竟雍正周围可用的人并不多,需要斗的人却很多,能像李卫这么被破格录用的人对他是足够忠诚了。


年羹尧、李卫、田文镜和隆科多算是雍正四大宠臣就李卫活到了乾隆时代,并且算是得以善终,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里,这何尝不是一种本事呢!


墨梅逸清寒


是的,历史上确有李卫此人。

康熙二十六年,农历丁卯年(兔年),李卫出生在江南铜山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康熙五十八年,捐任户部郎中,从五品级。自此开始,历任直隶驿传道、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官职,深得雍正和乾隆的赏识和重用。

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738年12月3日),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岁。


南风回岸


说对了,历史上真有李卫这号人。不过,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和影视剧中的李卫可不大一样。影视剧千万不能当历史看,只能做个参考或丰富一下你的历史想像。下面,小崔说历史LanyaLanya 就来简要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不妥之处,敬请各位看客提出批评意见,但更喜欢指正性意见!

李卫,字又玠,江苏丰县人,出生于1687年2月,病逝于1738年12月。清雍正朝名臣、雍正皇帝的死忠铁粉。李卫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天生的品性有点另类或怪异:自幼淘气顽劣,不喜识文弄墨,尤爱舞枪弄棒;为人机灵但不务正业,不善攀附但热衷交友,向往做官但嫌恶如仇。

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而立之年的李卫花钱买了虚衔小吏——员外郎。后混入京城,在十三阿哥主管的兵部补了实缺(后在户部也供职过)。由于其为人机敏,办事干练,倍受十三阿哥常识。经过进一步观察便引荐给四阿哥,开始进入雍正皇帝可视范围,为其日后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

在雍正皇帝夺镝过程中,已成为四爷党死忠铁粉的李卫也有一定的功劳。所以雍正皇帝上台后,李卫便开始青云直上,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李卫在修筑海塘,缉捕盗贼,查缉私盐等方面贡献突出。

有些人是做了大官有了权势以后,才能够表现出不畏权。,而李卫不同,当李卫还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时,就表现出一种不畏权贵的刚直。他在户部任郎中、分管银库事务时发现,某位亲王属下在收缴库银时,都要额外加收百分之一,名义是平库银,实质上是某亲王小金库。李卫多次劝谏都不好使,于是就将此秘密公之于众,弄得某位亲王难堪不已,只好停止违规行为。

李卫这种不畏权贵的行事风格是一贯、天性自带的。雍正十一年,李卫不畏时任内阁首辅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之威严,弹劾了他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营私扰民、鱼肉百姓的不法之事,获得雍正帝嘉奖。 乾隆二年,李卫了解到诚亲王府护卫库克同安州百姓争抢土地的真实情况后,再次向乾隆皇帝上奏折,要求严惩诚亲王府护卫库克等相关人员,再获乾隆皇帝嘉奖。

李卫品性有其痞性的一面,但也有其儒性的一面。由于李卫不是科举出身,所以他大字不识几个。公文奏折等都需要师爷来起草或读给他听,有不合意的地方,他就口述修改,而且往往能切中问题要害,对此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李卫的过人机智由此可见一斑。难能可贵的是,李卫对文化人、文化方面的事也是很重视的。史料记载,他曾自掏腰包修过《浙江通志》,建过书院,还给在读贫困学子捐资生活费用。因此,当时天下文人对其印象颇好。

但李卫也并非就那么高大上。历史上真实的李卫不仅痞性十足,阴招颇多,而且行事风格特别是在获得雍正赏识后,自恃后台强硬,非常的高调张扬和盛气凌人。这一点很令雍正皇帝放心不下,多次予以训诫:“不避嫌怨,与使气凌人、骄慢无礼,判然两途。汝宜勤修涵养,勉为全人,方不负知遇。”不过,总体上来说,李卫其人无论是在史料记载上,还是在影视剧中,都是一个以正面的名臣形象出现的。或因此,其才能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不倒,并善终。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小崔说历史LanyaLanya


李卫确确实实是历史上的人物,他历经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并且深受雍正皇帝的赏识。

康熙时期,李卫捐资得了个员外郎,之后入朝为官。雍正继位后,李卫深受雍正赏识,步步高升,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等职。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在位时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粘杆处,是雍正时期创立的特务机关。粘杆处在雍正当皇子的时候,起初就是一个抓知了捉蜻蜓的服务机构,后来为了其夺权需要,逐步成为雍正刺探情报、铲除异己的秘密组织。


时光山人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雍正一朝,比较重要的几个臣子当属怡亲王允祥,鄂尔泰、张廷玉、田文镜、李卫这几个人了。又因为电视剧《李卫当官》等热播的原因,李卫在这些人当中的名气要算得上最大。不过正因如此,让很多人对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李卫这个人产生了疑问。

李卫确确实实是历史上的人物,不过和电视剧中的形象差别还是有点大的。

在电视剧中,想象力异常丰富的编剧们给李卫设计的出身是一个街头乞丐,被雍亲王买入府中为奴,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狗儿”的小名。

其实正史记载的李卫可不是什么街头乞丐,而是出身豪门。他不怎么读书,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文盲,但是家里却有钱给他捐了个监生,这才让他得以步入仕途,有了以后的飞黄腾达。

历史的李卫为人也是刚正不阿的,在他担任户部郎中管理银库事务的时候,因为坚决反对某位亲王执意多收库平银而得到怡亲王允祥的赏识。熟悉雍正朝历史的都知道,怡亲王是雍正最信任的人,他既然赏识李卫,马上雍正也就知道有这么个刚正不阿的人了。

历史上的李卫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身为大清总督却不认识几个字;身为文官却非常喜欢武事,经常向雍正请缨想去西北打仗;会用锦囊妙计指挥部署抓捕盗贼,成济特别突出;性格粗犷爱开同事玩笑。也正是因为这么多特点,才让李卫身上的传奇性质特别浓厚,这也是他能被拍成电视剧的主要原因。


凤妖


李卫(1687—1738年),字又玠,江南铜山人,清代名臣。历经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乃雍正皇帝的心腹。李卫在官场上可谓顺风顺水,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到最后的一品要员,封疆大吏。病逝时乾隆以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李卫是一个特别聪明之人,为官时既能安抚百姓,体察民意,为民做主;又能在其位谋其职;还能得君心、避君讳。

李卫“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 ——《清史稿·李卫传》

李卫出生于比较富裕的家庭,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捐资员外郎,从此开启他的官场之路。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李卫从一五品闲职到官居浙江总督。在这十年里,李卫都主要与盐打交道,管理盐政、缉查私盐。这说明李卫在管理盐方面非常在行!

李卫特别尊重文人,而他本人却是大字不识,可谓是文盲一个!在起草公文奏章时,都由师爷读给他听,他口述修改,并能直捣要害!在闲暇之余喜欢听人说书,曾出钱修过

江通志,建过书院,给在读士子以丰厚的膏火钱。因文字狱导致浙江的科举考试被暂停。对此,李卫一面上书朝廷:浙江文人感恩悔过,望早开科举;一面调解文人矛盾;雍正感于李卫所作,喜于浙江文人之改,很快便恢复浙江的科举考试!

李卫虽是文盲却尊重文人,虽无背景却不畏权贵,身居高位却能为民分忧,乃实实在在的一代名臣!


浅浅低喃



冷面钟馗笑面佛A君悦


李卫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前些年因为一部李卫当官,这个历史上的曾经不太出名人物火了一把,因为影视剧中人物必然会有一些文学化和戏剧化的加工,那么李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李卫是雍正帝的宠臣,康熙末年被雍正帝看中,因而获得重用。在雍正朝,李卫是与鄂尔泰和田文镜并称的三大模范督抚。李卫身上有一股狭气,而且做人行事都比较任性,所以在官场上面得罪了很多人。李卫作为一个汉人,而且是捐纳出身的汉人能够获得雍正帝的赏识,着实说明了他对雍正帝的忠心与忠诚。而且李卫本人也是具备很高的才能的。比如李卫在出任云贵总督任内,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云南盐政开始出现盈余,食盐销量也大幅增加。李卫在出任两江总督期间,两江的弊政逐步被清理,民风得到肃清。

不过,李卫因为性格上太过任性,自以为是,所以在官场中一直是一只孤鸟。不仅一般的官员不喜欢他,即便是同属雍正帝麾下的鄂尔泰和田文镜也不容他。所以,在雍正朝,李卫就经常被弹劾,不过李卫因为有雍正帝的卵翼,所以在雍正朝李卫即便是有人弹劾,也会青云直上。

李卫虽然性格上有些缺陷,但是李卫在为官时还是有官品的。李卫从政时期,常常显露出嫉恶如仇的个性。比如在任户部郎中的时候,李卫因为看不惯某位亲王肆意多收钱粮,因而在户部中单设一个书柜,书柜上面写着某王盈余,该王爷知道后再也不敢多收钱粮。


雍正帝驾崩后,乾隆帝对雍正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中就包括雍正帝的用人政策。李卫随之被冷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