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殇"的"审美隔离"


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


2015年一部《捉妖记》在经历了"重拍"风波后,一个萌丑萌丑的胡巴横空出世,以问鼎当年最高票房的姿态,告诉大家什么叫认真"讲故事",什么叫东方奇幻的"新高度"。


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

丑萌丑萌的对不对?

顺畅的故事逻辑,相对有趣的叙事设计,萌丑的妖王之子小胡巴,蠢萌的"母亲"宋天荫,以及彪悍而灵动的"捉妖师"霍小岚,还有一众富有特点的大明星演绎的加持,都为这部影片带来了绝妙的化学反应,于是它"成功"了。

自然,有"首发"的玉珠在前,三年磨一"片"的续集《捉妖记》2,一上映,还是在春节档上映,就必然会令人无比期待。


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

尤其,当一家"三口"之外的"主演"们,还有诸如梁朝伟、李宇春一般的大牌加盟,以及不可"计数"的众星云集之时,更是一场适合春节阖家欢乐的"娱乐"之选。

但是,很可惜,到了"最后",它赢了高达20亿的票房,却输了观众们的口碑,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与"行为",为何?


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

萌就是“王道”!!!

(PS:私心加入一句,故事再"烂","萌"却是"王道"!!!)


电影续集之"加料"还是"减材"的选择困境

众所周知,如今的电影市场一贯是"票房"做主,几乎只有一部电影的票房"长红",才可能有续作的诞生,当然,一部电影之所以有备受期待的续作,最重要的还是其内容质量的"好口碑",也就是讲"好"了一个观众基本认可的好故事。

于此类似的还有诸如《澳门风云》系列,"囧"系列以及"疯狂"系列等等,几乎都是用首部影片票房加口碑的双丰收的累积,去"续命"续作的诞生。


正如《捉妖记》一样,虽历经波折,但实打实的硬"故事"和逼真而"丑萌"的特效,以及演员们的精心演绎,都为影片的质量做了"保证"。


更别提其特有的东方奇幻色彩的"打底",虽然梗很老,说到底就是讲人与妖对立与"认同"的故事,但是由一些堪称"反转",如有趣的"转性"生子,男女"对换"式的相处模式,以及被"美化"过的萌凶萌凶的"妖怪"等等的精彩演绎,都为这个成人童话,蒙上一层如梦似幻的"滤镜"。


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

如此“穿”人皮的妖,如何不让人“爱”?

即使所谓"残忍"的吃人与吃妖的画面,人妖对立大战的"血腥",甚至穿、脱"人皮"的"惊悚"过程等等,经过"萌化"特效的处理之后,也变得温柔了许多。


如此,让人越发期待续作的延续演绎,以往,于续作而言,一般的手法都是在上一部的基础上,或延续,或上下关联,或人不变的新故事等等几种续演。

<strong>归根到底,一般的续作的核心内容讲的就是"成长"二字,是在前部所构建的"世界"里,所搭载的"感情"里,所表现的"内涵"里的一次新的升华。

前部已经做好了"世界"的构架,续作只需要着重于人物的延续就好,实际上这也是观众们喜欢的"系列"剧的魅力所在。


如此,选用何种"表现"手法,就尤为重要,想做超越"暑期档"的一桌好菜,放在春节档,就"必须"是十全十美的年夜饭?还是在充满大鱼大肉的"年菜"中,以朴素而清新的"清粥小菜"杀出另类的康庄大道?


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

荤素搭配才是“一桌好菜”

其实这就是诸如众多电影续作们,都会遇到的困境之一,续作是选择"加料"还是选择"减材"的问题。


诚然,如《捉妖记》2一般,放在春节档这个特殊的档期上映,或许给它"唯一"的选择就只有"加料"这一条路,因为同期上映的如同样的续作《唐人街探案》2和《红海行动》都是不可小觑的"威胁"存在,为了稳妥,似乎"加料"就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很遗憾,或许是前部给予的意外过于"金"喜,所以使得板上钉钉的续作开始自信心膨胀,且为了在同期中凸显"地位",走了一条"一锅乱炖"般的"加料"之路。

如《捉妖记》2中,加入一个浪子回头的满身缺陷的"流氓"屠四谷,硬搭配一只"正义"而软糯的"大妖"笨笨,以及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女王"的方言化"讨好",甚至是"正派"黑化成"反派"的强行"解释"等等。


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

就像是一顿融合了天南地北所有"特产",而为满足"所有"观众摆下的"丰盛"年夜饭,从表面上看,似乎成效满满,的确,有着这些的加持,一家人都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部分,何乐不为?

但是成也"丰盛",败也"丰盛",为了几个新加入人物角色的"丰满",而特地去"定做"凸显其性格的情节,却忽略人物之间不合理互动的"背离"感,以及为了凸显胡巴的"地位"而特地去符号化等等,都是一种过犹不及的"加料"。


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

如此“赌徒”?

如《捉妖记》2中的一幕,夸张而看似充满戏剧冲突的"诈赌逃跑",即使让身为"影帝"的演员去演,依旧逃不开满屏的吐槽,这种毫无道理的服化,过于"浩大"的逃跑场面,以及逃脱后的人妖互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人物"流氓烂赌鬼"的性格,但未免夸张过头,反而显得无比"低幼"。

如此,要想拿捏"加料"与"减材"中的平衡,恐怕还要从"竞争"中抽离,从自身的"世界"架构出发,去讲一个"简单"的成长故事。



时间与质量的"赛跑"

当然,其实之所以票房与口碑似反向"增长",离不开的还是如"教科书"般的病毒式营销的加持,以及对首部电影质量的续作期待。

但人们在期待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时间",前部《捉妖记》可是耗费了六年的准备,以及为了质量,为了不"辜负"好故事而鼓起勇气"重拍"的勇敢之作。

如此,不管是从心理、心态上的建设与准备,还是从本身对构建整个"世界"及想讲述的"内涵",都是有着无比漫长而充分的筹备。

所以,如《捉妖记》一般,即使依旧有着关于人与妖、人与人、妖与妖冲突与矛盾的"缺陷"所在,但从故事的叙述和逻辑上来说,都是相对顺畅而"合理"的,至少没有不尊重观众们的"智商"的表现。


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

就怕“反派”长得帅!

尤其在关于爱情、亲情与"赤子之心"上的演绎,更是极为难得,并非单纯的横铺直叙,而是以"反转",或者说"互换身份"的非传统模式去诠释这些"感情"。


但《捉妖记》2就不一样了,看似时间跨度为三年,但实则"留"给"二"的时间,除去必须的特效制作,"拍戏"过程等,实际上给予"剧本"的改编时间恐怕只有不到一半,甚至从最后呈现的"混乱"故事线来说,一边拍一遍改也说不定。

否则,那前言不搭后语的"悬赏"原因,来得快也消失得快的"感情线",与反派"黑化"的出发点与过程的铺排,以及最后"大战"的草率,以前部的"班底"来说,若时间充裕,何至于出现如此"低能"而"混乱"的情节局面?

<strong>诚然,单从时间问题看来,是有着客观因素在,但是不可否认的还是制作方越发膨胀而功利的心,试图用成功的"符号"去掩盖急功近利的"敷衍"心,把诚心"留"在前部,续作就权当"交卷"之作,及格就好。




大牌加持与众星云集的过犹不及之"殇"

但最让人诟病,或者说"痛心"之处,还在于把大牌"无理"地加塞,与把众多明星当做随意点缀的"亮点",摆在桌上让众人"参观"的"神操作"。

当然,也能理解,既然是被普遍看到的"玉珠"前部的续作,自然为了保证其"质量",想要增加看点与宣传效果,必然会去寻找一些有"分量"的,观众耳熟能详,且有流量"基础"的明星加持。


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

“躺”着也忧郁

一如《捉妖记》2一般的超高票房一般,很大程度都要得益于大牌影帝梁朝伟,流量标杆李宇春,以及各大"人气脸熟"的明星们的加持,可以这么说,如笔者一般的观众,之所以选择观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梁朝伟演技的"放心"或者李宇春加盟的"新奇",而"无脑"买票观看的。

所以,其实就此片来说,"粉丝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至少是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票房,何况还有诸多"人气"明星的小小"流量"贡献,更是锦上添花。

<strong>但是,正是有见于此,制作方如此"过度"的加塞演员之后,满心满意地以为这是个增加"分量"的优秀操作,却不料,在一味增加演员分量的同时,也让一部电影最"重要"的元素——故事和情节,失去平衡。


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

抓到一只“背景板”肖战

如《捉妖记》2的整个以"寻妖"的情节为核心一般,故事的整个叙事手法也很好,情节逻辑也好,以及各位演员表演之间的"配合"与"互动"也好,看似"顺畅",实则极为"混乱",主线"寻"与"抓、逃"之间的前后矛盾,几条副线关于各种"情"的描写更是显得太过表面且平淡无味。

而种种可以"加深"感情纠葛的情节演绎,更是显得极为突兀与矛盾,如其中的"亮点"之一的,"小屠屠"与"小朱朱"的几次你来我往"爱"的互动一般,他们之间的爱来得本就莫名其妙,但尚有后续的"正字欺骗"情节可以解释。

而究其"小朱朱"执着这一棵树"吊死"的根本原因,却没有合理的解释之处,强行以"情不知何起。"来表达,未免太过牵强。


以《捉妖记2》为例,论电影续集质量与口碑之

而全片一以贯之的一家"三"口的"亲情"主线"产物",更是感觉时连时断,就像被扯着线的风筝一般,虽时常把飞远,飞歪的"风筝"给拉回正轨,但都属强行拖拽,有十分不顺畅之感。

且把寻父与对"儿子"胡巴的思念都统一归结到"亲情"一说,却又不仔细区分这两种"亲情"的不同性质,更是一大败笔。


其实综上种种,归到最"终"的原因,还是因为制作方为了凸显明星的"力量"而被迫把整个故事都打散,让故事情节为明星演员而服务,而不是让演员为故事而"牺牲",如此,才会被观众诟病此片是如此混乱而低幼。

或许,这就是请"太多"有分量的大牌、明星们,导致过犹不及的"殇"处吧。(毕竟,既然请了,不充分"用"上,岂不浪费,而地位之争,又没办法"平衡"地十全十美,谁都"得罪不起"......)



结束语:

<strong>其实诸如《捉妖记》2一般的电影续作呈现如此"天渊之别"的"审美隔离",导致其票房与口碑方向增长趋势,还是因为急功近利导致的与"初心"的背离。

<strong>没有自我认识到本质核心的"烂",而一味不断试图用大牌与人气明星去"加料",还反其道地让故事去服务"各色"演员,如何不被观众诟病"二"了!


<strong>当然,凭着丑萌的“萌物”胡巴的加持,也推荐大家看《捉妖记》“二”,开心100分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