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殤"的"審美隔離"


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


2015年一部《捉妖記》在經歷了"重拍"風波後,一個萌醜萌醜的胡巴橫空出世,以問鼎當年最高票房的姿態,告訴大傢什麼叫認真"講故事",什麼叫東方奇幻的"新高度"。


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

醜萌醜萌的對不對?

順暢的故事邏輯,相對有趣的敘事設計,萌醜的妖王之子小胡巴,蠢萌的"母親"宋天蔭,以及彪悍而靈動的"捉妖師"霍小嵐,還有一眾富有特點的大明星演繹的加持,都為這部影片帶來了絕妙的化學反應,於是它"成功"了。

自然,有"首發"的玉珠在前,三年磨一"片"的續集《捉妖記》2,一上映,還是在春節檔上映,就必然會令人無比期待。


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

尤其,當一家"三口"之外的"主演"們,還有諸如梁朝偉、李宇春一般的大牌加盟,以及不可"計數"的眾星雲集之時,更是一場適合春節闔家歡樂的"娛樂"之選。

但是,很可惜,到了"最後",它贏了高達20億的票房,卻輸了觀眾們的口碑,如此兩極分化的評價與"行為",為何?


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

萌就是“王道”!!!

(PS:私心加入一句,故事再"爛","萌"卻是"王道"!!!)


電影續集之"加料"還是"減材"的選擇困境

眾所周知,如今的電影市場一貫是"票房"做主,幾乎只有一部電影的票房"長紅",才可能有續作的誕生,當然,一部電影之所以有備受期待的續作,最重要的還是其內容質量的"好口碑",也就是講"好"了一個觀眾基本認可的好故事。

於此類似的還有諸如《澳門風雲》系列,"囧"系列以及"瘋狂"系列等等,幾乎都是用首部影片票房加口碑的雙豐收的累積,去"續命"續作的誕生。


正如《捉妖記》一樣,雖歷經波折,但實打實的硬"故事"和逼真而"醜萌"的特效,以及演員們的精心演繹,都為影片的質量做了"保證"。


更別提其特有的東方奇幻色彩的"打底",雖然梗很老,說到底就是講人與妖對立與"認同"的故事,但是由一些堪稱"反轉",如有趣的"轉性"生子,男女"對換"式的相處模式,以及被"美化"過的萌兇萌兇的"妖怪"等等的精彩演繹,都為這個成人童話,蒙上一層如夢似幻的"濾鏡"。


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

如此“穿”人皮的妖,如何不讓人“愛”?

即使所謂"殘忍"的吃人與吃妖的畫面,人妖對立大戰的"血腥",甚至穿、脫"人皮"的"驚悚"過程等等,經過"萌化"特效的處理之後,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如此,讓人越發期待續作的延續演繹,以往,於續作而言,一般的手法都是在上一部的基礎上,或延續,或上下關聯,或人不變的新故事等等幾種續演。

<strong>歸根到底,一般的續作的核心內容講的就是"成長"二字,是在前部所構建的"世界"裡,所搭載的"感情"裡,所表現的"內涵"裡的一次新的昇華。

前部已經做好了"世界"的構架,續作只需要著重於人物的延續就好,實際上這也是觀眾們喜歡的"系列"劇的魅力所在。


如此,選用何種"表現"手法,就尤為重要,想做超越"暑期檔"的一桌好菜,放在春節檔,就"必須"是十全十美的年夜飯?還是在充滿大魚大肉的"年菜"中,以樸素而清新的"清粥小菜"殺出另類的康莊大道?


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

葷素搭配才是“一桌好菜”

其實這就是諸如眾多電影續作們,都會遇到的困境之一,續作是選擇"加料"還是選擇"減材"的問題。


誠然,如《捉妖記》2一般,放在春節檔這個特殊的檔期上映,或許給它"唯一"的選擇就只有"加料"這一條路,因為同期上映的如同樣的續作《唐人街探案》2和《紅海行動》都是不可小覷的"威脅"存在,為了穩妥,似乎"加料"就是必然的選擇。


但是很遺憾,或許是前部給予的意外過於"金"喜,所以使得板上釘釘的續作開始自信心膨脹,且為了在同期中凸顯"地位",走了一條"一鍋亂燉"般的"加料"之路。

如《捉妖記》2中,加入一個浪子回頭的滿身缺陷的"流氓"屠四谷,硬搭配一隻"正義"而軟糯的"大妖"笨笨,以及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女王"的方言化"討好",甚至是"正派"黑化成"反派"的強行"解釋"等等。


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

就像是一頓融合了天南地北所有"特產",而為滿足"所有"觀眾擺下的"豐盛"年夜飯,從表面上看,似乎成效滿滿,的確,有著這些的加持,一家人都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部分,何樂不為?

但是成也"豐盛",敗也"豐盛",為了幾個新加入人物角色的"豐滿",而特地去"定做"凸顯其性格的情節,卻忽略人物之間不合理互動的"背離"感,以及為了凸顯胡巴的"地位"而特地去符號化等等,都是一種過猶不及的"加料"。


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

如此“賭徒”?

如《捉妖記》2中的一幕,誇張而看似充滿戲劇衝突的"詐賭逃跑",即使讓身為"影帝"的演員去演,依舊逃不開滿屏的吐槽,這種毫無道理的服化,過於"浩大"的逃跑場面,以及逃脫後的人妖互動,雖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人物"流氓爛賭鬼"的性格,但未免誇張過頭,反而顯得無比"低幼"。

如此,要想拿捏"加料"與"減材"中的平衡,恐怕還要從"競爭"中抽離,從自身的"世界"架構出發,去講一個"簡單"的成長故事。



時間與質量的"賽跑"

當然,其實之所以票房與口碑似反向"增長",離不開的還是如"教科書"般的病毒式營銷的加持,以及對首部電影質量的續作期待。

但人們在期待的同時,往往會忽略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時間",前部《捉妖記》可是耗費了六年的準備,以及為了質量,為了不"辜負"好故事而鼓起勇氣"重拍"的勇敢之作。

如此,不管是從心理、心態上的建設與準備,還是從本身對構建整個"世界"及想講述的"內涵",都是有著無比漫長而充分的籌備。

所以,如《捉妖記》一般,即使依舊有著關於人與妖、人與人、妖與妖衝突與矛盾的"缺陷"所在,但從故事的敘述和邏輯上來說,都是相對順暢而"合理"的,至少沒有不尊重觀眾們的"智商"的表現。


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

就怕“反派”長得帥!

尤其在關於愛情、親情與"赤子之心"上的演繹,更是極為難得,並非單純的橫鋪直敘,而是以"反轉",或者說"互換身份"的非傳統模式去詮釋這些"感情"。


但《捉妖記》2就不一樣了,看似時間跨度為三年,但實則"留"給"二"的時間,除去必須的特效製作,"拍戲"過程等,實際上給予"劇本"的改編時間恐怕只有不到一半,甚至從最後呈現的"混亂"故事線來說,一邊拍一遍改也說不定。

否則,那前言不搭後語的"懸賞"原因,來得快也消失得快的"感情線",與反派"黑化"的出發點與過程的鋪排,以及最後"大戰"的草率,以前部的"班底"來說,若時間充裕,何至於出現如此"低能"而"混亂"的情節局面?

<strong>誠然,單從時間問題看來,是有著客觀因素在,但是不可否認的還是製作方越發膨脹而功利的心,試圖用成功的"符號"去掩蓋急功近利的"敷衍"心,把誠心"留"在前部,續作就權當"交卷"之作,及格就好。




大牌加持與眾星雲集的過猶不及之"殤"

但最讓人詬病,或者說"痛心"之處,還在於把大牌"無理"地加塞,與把眾多明星當做隨意點綴的"亮點",擺在桌上讓眾人"參觀"的"神操作"。

當然,也能理解,既然是被普遍看到的"玉珠"前部的續作,自然為了保證其"質量",想要增加看點與宣傳效果,必然會去尋找一些有"分量"的,觀眾耳熟能詳,且有流量"基礎"的明星加持。


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

“躺”著也憂鬱

一如《捉妖記》2一般的超高票房一般,很大程度都要得益於大牌影帝梁朝偉,流量標杆李宇春,以及各大"人氣臉熟"的明星們的加持,可以這麼說,如筆者一般的觀眾,之所以選擇觀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梁朝偉演技的"放心"或者李宇春加盟的"新奇",而"無腦"買票觀看的。

所以,其實就此片來說,"粉絲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至少是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票房,何況還有諸多"人氣"明星的小小"流量"貢獻,更是錦上添花。

<strong>但是,正是有見於此,製作方如此"過度"的加塞演員之後,滿心滿意地以為這是個增加"分量"的優秀操作,卻不料,在一味增加演員分量的同時,也讓一部電影最"重要"的元素——故事和情節,失去平衡。


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

抓到一隻“背景板”肖戰

如《捉妖記》2的整個以"尋妖"的情節為核心一般,故事的整個敘事手法也很好,情節邏輯也好,以及各位演員表演之間的"配合"與"互動"也好,看似"順暢",實則極為"混亂",主線"尋"與"抓、逃"之間的前後矛盾,幾條副線關於各種"情"的描寫更是顯得太過表面且平淡無味。

而種種可以"加深"感情糾葛的情節演繹,更是顯得極為突兀與矛盾,如其中的"亮點"之一的,"小屠屠"與"小朱朱"的幾次你來我往"愛"的互動一般,他們之間的愛來得本就莫名其妙,但尚有後續的"正字欺騙"情節可以解釋。

而究其"小朱朱"執著這一棵樹"吊死"的根本原因,卻沒有合理的解釋之處,強行以"情不知何起。"來表達,未免太過牽強。


以《捉妖記2》為例,論電影續集質量與口碑之

而全片一以貫之的一家"三"口的"親情"主線"產物",更是感覺時連時斷,就像被扯著線的風箏一般,雖時常把飛遠,飛歪的"風箏"給拉回正軌,但都屬強行拖拽,有十分不順暢之感。

且把尋父與對"兒子"胡巴的思念都統一歸結到"親情"一說,卻又不仔細區分這兩種"親情"的不同性質,更是一大敗筆。


其實綜上種種,歸到最"終"的原因,還是因為製作方為了凸顯明星的"力量"而被迫把整個故事都打散,讓故事情節為明星演員而服務,而不是讓演員為故事而"犧牲",如此,才會被觀眾詬病此片是如此混亂而低幼。

或許,這就是請"太多"有分量的大牌、明星們,導致過猶不及的"殤"處吧。(畢竟,既然請了,不充分"用"上,豈不浪費,而地位之爭,又沒辦法"平衡"地十全十美,誰都"得罪不起"......)



結束語:

<strong>其實諸如《捉妖記》2一般的電影續作呈現如此"天淵之別"的"審美隔離",導致其票房與口碑方向增長趨勢,還是因為急功近利導致的與"初心"的背離。

<strong>沒有自我認識到本質核心的"爛",而一味不斷試圖用大牌與人氣明星去"加料",還反其道地讓故事去服務"各色"演員,如何不被觀眾詬病"二"了!


<strong>當然,憑著醜萌的“萌物”胡巴的加持,也推薦大家看《捉妖記》“二”,開心100分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