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和乾隆竟是同一時代,為何感覺一個是遠古一個是現代?

侖枘D6mu3414


從感覺上來說,好像華盛頓離我們所生活的年代更近,而乾隆好像離我們更遠。

實際上,兩人離我們的時間距離基本相同。乾隆生於1711年,華盛頓生於1732年,如果那時兩人能見一面,華盛頓還得規規矩矩地叫一聲“叔叔!”不過,雖然出生時間上兩人有差距,但離開世間的時間是一樣的,都是在1799年,乾隆是2月7日,華盛頓是12月14日。

為什麼同一個時代的人,讓人感覺,一個在現代,一個在古代呢?

乾隆所在的社會,和華盛頓所處的社會完全不同

乾隆上位時,頭上的光環非常炫目,那可是東方大國,當時的綜合國力世界第一。但,即使如此,無法迴避的是,那時的中國,基本上是純粹的農業社會。國力的強盛,全是靠人多撐起來的。

而軍事方面,乾隆時期,長刀、弓箭還是主要的武器,這和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有區別嗎?沒多大區別。

在教育方面,乾隆時期還是實行科舉制度,對於實際有用的科學,並沒有開始大力弘揚。這樣的教育體制和隋唐時期沒什麼大的不同。

至於政治體制,更是如此,兩千年亙古不變的“君主制”,在乾隆時期繼續成為主流。

所以說,看起來乾隆時代和秦漢宋唐沒什麼大的區別,除了執政者不同,其它太過相近,於是,我們的意識裡,感覺乾隆就是古人,離我們距離好遠。

華盛頓所處的美國,剛開始是英國的殖民地,而英國的大工業時代,從18世紀中葉就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蒸汽機等技術快速進入了美州。這是一個工業化的社會,隨著工業化的普及,生產力大幅提高。從這點看來,華盛頓所在的美國,更接近於現代,因為那個時代成為了現代工業的基礎。

軍事方面,當時的美國,已經開始廣泛使用槍炮了,也就是說,人家從冷兵器時代已經過渡到了熱兵器時代了。

教育方面,當時的美國已經是在普及實用科學了,這相對於清朝的科舉制,對社會的幫助大了去了。

政治方面,美國從1776年獨立宣言開始,就實行了總統共和制,目前還是這種體制。二百多年的實踐,說明此制度有一定的先進性。這相比君主制來說,是個巨大的改變。

所以說,從社會形態、教育體制、軍事裝備、政治體制等幾個方面來說,華盛頓所在的美國離現代社會更近,而乾隆所在的清朝,離古代王朝更近,所以導致了人們感覺“乾隆是古人,華盛頓是現代人”。

乾隆時期的文化、服飾離我們更遠,華盛頓時代的文化、服飾離我們更近

乾隆時期的長袍短褂,現在可有人穿?有的,但數量很少。

華盛頓時代的西裝、褲子,現在穿得多嗎?非常多。

無論我們是否認同,這個世界現在的服飾,被西方影響更大。拿乾隆期的服飾和現在中國人的服飾比,簡直是兩個世界的穿著,相似性很少。但,華盛頓時期的西方服飾,和如今我們的服飾相同點特別多,不看其它,僅僅從服飾來看,無疑華盛頓離我們好像更近,而乾隆時期離我們更遠。

服飾的背後,其實是文化的體現。

乾隆時期,中國的文化,主要是儒家當道,人們謙遜、保守,注重禮儀,在這一套文化體系當中,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男權突出,女人被輕視。

而同時期的美國,開始倡導“人人生而平等”,開始提倡“努力改變人生”,美國的獨立就是最好的說明。這個時代,人類的思想開始解放,對於效率的提升開始非常注重。

正是因為同時代的美國更為先進,才導致他們的快速騰飛。

到今天為止,看看獨立宣言,你依然可以感覺到人類思想的偉大,可以感覺到獨立宣言對人思想帶來的巨大沖擊。無需質疑,華盛頓時代的文化意識和如今的人距離更近,而乾隆時代的思想離我們距離很是遙遠。

也許在乾隆時代,還感覺不到中國的緩慢和落後,但幾十年後,當英國的堅船利炮來到中國,通過鴉片戰爭讓泱泱中華潰不成軍時,人們才意識到了兩種社會形式等不同帶來的巨大差距。

乾隆和華盛頓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兩人是在同一年故去的。但人們感覺華盛頓是現代人,而又覺得乾隆是古代人,最重要的原因,不外乎如下幾個:一是社會形式不同,一個是農業社會,一個是工業社會;二是政治體制不同,一個是君主制,一個是總統共和制;三是服飾和文化不同,華盛頓時代的服飾和文化和我們距離更近;四是軍事裝備不同,一個玩的是冷兵器,一個玩的是熱兵器;五是教育形式不同,一個是科舉制,一個是現代教育制度。


藍風破曉


華盛頓出身於1732年,乾隆皇帝出身於1711年,雖然他們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人,但是也算是兩代人了,他們兩人給人感覺,一個活在現代,另一個活在古代,出現這種錯覺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清朝在1840年之前,和西方交流太少了,在一個世界上,但卻像處於不同的時空之中,第二是很多人都幻想在十八世紀,美洲已經非常發達了,事實上這種認知並不正確,在這個時期,兩個地區的差距並不算太大。

乾隆皇帝並非是一無是處的

乾隆皇帝是在公元1736年登基,在雍正一朝,雍正皇帝為了推行新政,皇室和大臣的關係搞得非常矛,乾隆皇帝上臺之後,先釋放了一些被判處死刑,但是罪不至死的大臣,先緩和各方面的關係,在行政上比雍正皇帝時期寬鬆了很多,在乾隆皇帝執政的中前期,全力整頓吏治,這段時期也是政治較為清明的時期。

清朝是在乾隆一朝達到了最鼎盛的時期,也是在乾隆一朝開始衰敗,早期的乾隆皇帝也還是很勤政的,日日堅持五更上朝,只要有重要軍情呈上,即便是在深夜,也一定親自過目審批,乾隆皇帝最大的功績是在穩固邊疆上,乾隆執政之初就平定了苗疆起義,之後又平定了大小金川叛亂,出兵入駐西藏。

清軍入駐西藏

在準噶爾部首部內亂後,乾隆皇帝及時的出兵新疆,清軍進駐伊犁,徹底的擊敗了準格爾,之後又平定了的大,小和卓木叛亂,將新疆正式併入中國版圖。可以說在乾隆皇帝執政早期還是非常有作為的。但是清朝這樣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病就是皇帝高度集權,所以在乾隆皇帝執政晚期,開始怠政後,吏治也逐漸腐敗了。

另外在乾隆皇帝執政時期,大興文字獄,也限制了文化發展;在經濟上,乾隆年間仍然是重農抑商的策略,所以這樣的經濟政策,和當時西方已經比較完備的經濟體系比較起來,差距也逐漸的拉開了。

乾隆下江南

華盛頓留給美國的是什麼

華盛頓出身在美國的一個莊園裡,這時美洲大部分地區都還在是英法等國的殖民地,這些國家開拓殖民地,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人口過多,主要是為了給工業發展尋找資源,最初是為黃金,白銀,但是在之後的兩百多年裡,美洲主要輸出的產品,還是各類礦產,蔗糖和菸草,所以在美洲當時還是以農場,莊園經濟為主。

華盛頓在年輕時參加了法國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又參加了長達七年的英法戰爭,在這期間他獲得到了很高的威望,在最開始他並非全面反抗英國統治,而是希望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能夠自治,但是美洲雖然在英國的統治下,卻不像英國本土一樣能得到平等對待,也因此華盛頓開始全面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

美國獨立戰爭

華盛頓並不像孫中山先生那樣,是獨立運動的先行者,而是被推舉出來成為了總指揮,指揮美國獨立戰爭,在和英國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戰爭後,隨著1783年《巴黎條約》的簽訂,華盛頓指揮的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了,美國獨立。

華盛頓最大的功績在於,支持1787年美國憲法的制定,1789年,華盛頓當選了美國的首任總統,又致力於建立和完善美國的民主法治,頒佈了司法條例,雖然他擔任總統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卻推動美國成為了三權分立的民主國家,民主也是很多人認為的現代文明國家和封建國家最直接的劃分,也因此造成乾隆皇帝和華盛頓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卻給人感覺一個生活在古代,一個生活在現代。

1787年華盛頓主持制憲會議

結語

乾隆皇帝是封建專制國家的統治者,國家決策他一個人就能夠做出決定,但是華盛頓並沒有那麼大的權力,如果他獨斷專行,很快就會被同一陣營的其他人推翻,權力有制約,促成了華盛頓領導下建立的美國成為了民主國家,而乾隆皇帝誰來制約他呢?就算大臣們能制約,又能形成多大的制約力度呢?這些差距都直接導致了兩個國家,在之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而工業革命對美洲的影響,主要還是在進入十九世紀之後,這一點兩國的差距在十八世紀還沒有拉開太大。

一美元上的華盛頓頭像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他們倆不僅僅是同一時代,還是同年死的。


乾隆是1799年2月7日駕崩的,而華盛頓則是1799年12月14日去世。
<strong>

我懷疑這兩人是不是隔著太平洋拜了把子?

其實說起華盛頓和乾隆,應該很少有人可以把他們聯繫到一起。不過他們兩個確確實實是同一個時期的人,而且湊巧的是他們還都死在了同一年。

既然同時代,為何感覺卻差了很遠呢?

這個問題的本質還是他們處在不同的背景之下。我們先介紹乾隆,在清朝乃至中國所有的帝王中,乾隆本人算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代表。

出身帝王世家,他從小就沒有養成什麼不好的習慣,而且他對於學習有些很大的熱情,經常在宮中學習到深夜。別說人家是個君主了,就算是普通的底層民眾想要考取功名,估計在認真程度上也比不了他。

況且在行政的過程中,乾隆開明識才,國家在他的治理之下也一度出現昌盛的局面。圍繞在他身上的事情有很多,在我們國家的民眾心中,這位君主是可以給一個高分的。

但即便如此,乾隆本人也脫離不了封建的本質。<strong>

可能我們對封建這個詞有很多種解讀,但是用到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個問題上,封建就意味著被剝奪自由,這個自由指的是思想方面的自由。當時他大推文字獄,民眾基本上失去了思想創造能力,加上清朝本身封閉的特點,在這個時期生活的人們就像流水線的產品一樣,雖然衣食方面不用過於擔心,但是在思想創造上是格外貧乏的。


所以即便是這個時代已經距離近代非常近,但是我們對他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唐宋那個時期,畢竟環境制度的本質沒有改變。

而反觀人家華盛頓,就顯得“時髦”很多了,美國國父嘛,今天還受到美國人的尊敬,他在美國的地位基本沒人可比,類似於毛主席在我們心中的地位。

華盛頓所處的環境已經拋開了封建,根據前面的解釋也就意味著他處在一個思想自由的環境裡。當時的美國在他的帶領下走向獨立,一個在後來主導世界的國家就這樣被孕育了出來。

特別是在領導美國獨立之後,他本人又創造完全民主的選拔系統,民眾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中意的領導者,相比較於清朝,當時的美國民眾更加富有思想上的創造力。《人權宣言》絕對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

所以後來的美國很快就進入了工業化時代,而中國因為封閉的狀態,在這段時期裡面徹底被這些西方工業國家超越,這也造成了中國後來全面落後的局面。

所以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雖然二者生活在同一時期,但是自由的思想和工業化的城市,絕對要遠遠領先於封建意識和封鎖國家。


在這個層面之上,我們的乾隆帝根本就不是跟華盛頓處於一個時空的,這也是為什麼在說起這兩個人的時候,人們很難把他們放到一起討論的原因。

<strong>


白話歷史君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感覺?題主你這是茅房裡撐杆跳過分了啊!啥感覺,他壓根就是!

俺再告訴你一句,這倆人不止是同時代的,而且倆人還死在了同一年。乾隆在1799年二月份崩的,華盛頓是在1799年十二月走的,倆人這是前一腳後一腳的事。

可結果卻差了老鼻子遠了,滿清那叫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的事,到了乾隆的手上,已經快到了房倒屋塌的點上了。而人家華盛頓那是打地基起新樓的節奏,這有的比嗎?

所以啊,咱一般不拿這倆人擱一塊說事,丟人啊!

有人說是制度惹的事,真的嗎?

話說,這不就擱了一太平洋的事嗎?咋就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呢?咱大華夏在這小破球上遙遙領先世界幾千年,到了滿清的手裡頭直接就砸腳面上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還不是封建制度惹的事!”

別介,別啥事都一推六二五死不認賬。彼得大帝和康熙走一個,他兩也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人家彼得大帝治理下的老毛子還是農奴制,結果呢影響了整個世界,您康熙呢?

彼得大帝擱世界上那都是有一號的牛掰人物,您這千古一帝大康熙呢?擱世界上有誰知道啊,除了咱天天瞅電視劇的國人之外,壓根就沒人知道有這麼一號人物。

九子奪嫡是不錯,但人家彼得大帝一傢伙就把老毛子從黑暗時代推到了現代世界。

所以這壓根就不是啥制度上的事,還是人的因素。

滿清整就是個扯大腿的貨色,恨不得拉著大傢伙往後推個七八百年的,不思進取形容他到是很貼切。

原本是有老鼻子多的機會和世界接軌

世界有多少次想要和他握手拉近距離,可滿清壓根就不搭理。

別的不說,就說乾隆。他這例子老多了,咱就覺一個。

當年清緬戰爭,他手下大將外加小舅子傅恆帶著滿清精銳,和針鼻兒大個緬甸扯淡一樣打了七年,那銀子花的如流水。

這還不算,剛開頭和滿清打的壓根就不是人家緬甸的正規軍只是三流的地方部隊,這還把老多大將丟裡邊填坑了。

仗打完了,光扯皮一樣的談判就談了二十年,這也沒誰了!

這一戰之後,傅恆看到了世界前列火器的厲害,滿清的兵之所以打不過人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吃了火器的虧,所以要求乾隆購置先進的火器,研究槍支,增加自身的實力。

話說這不光是傅恆一個人建議,但凡參加過這場戰役只要活下來的將領都有這想法。

您猜大乾隆咋說的:“要保持祖制懂不!祖制很重要!咱八旗大兵之所以能入駐中原,就是騎馬射箭,掄大刀片子,這東西丟不得呀!”

得咧,這事整個黃了。

要俺說啥八旗大兵,這玩意到了康熙的手上就已經成了廢物了,乾隆手上能使喚的兵丁就是漢人的綠營,但這綠營將領的位置都讓滿人佔據了,基本上也廢了。

您那滿人提籠架鳥,唱個黑頭,花錢買個臉自己玩,那到是在行,打仗?拉倒吧,洗洗睡了就得了,心許周公還能圓了你這個夢。

有人說:“乾隆開明識才那是一絕,大華夏在他的統治下達到了昌盛的局面。”

您快拉倒吧,他要開明,那火器的事就不至於黃了。他要是開明,那文字獄也不會到他手上達到了鼎盛。當年就因為倆破字,莫名其妙被剁了全家腦袋的有多少?您算過嗎?開明?算了這倆字和他壓根就不搭邊。

至於昌盛,要不是他老爹雍正用了十三年的時間把個國庫給充實到了六千萬,您讓他擺個闊試試,還下江南呢?沒事就只能待在他那紫禁城裡逗和珅玩了。

要知道乾隆中後期,那國庫裡邊都能餓死耗子了。

所以乾隆的落後壓根就不是啥封建制度礙事,是他從根子就不想有所改變,先進的制度,先進的科技讓他從心裡害怕。

害怕啥呢?

害怕漢人重新的崛起。您以為為嘛大東北自從滿人入關以後就被封禁了,說道根子上,那是滿清給自己個留的後路,當中原待不下去了,還能退到東北。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老毛子吭哧吭哧在後邊把東北給捅漏了,到了道光手上不得已這才讓人們移民東北,這才有了闖關東。

因為那地真的要沒人了,老毛子可真的就入無人之境了。

所以啊,一句話,乾隆那就和當時北京的大宅院一個德性。

啥德性呢?

天棚,魚缸,石榴石,先生,肥狗,胖丫頭,死玩意,活東西,都是些個擺闊氣,裝門面的買賣,和實際不搭鉤。

這不到了滿清末期,那就是樹葉落了樹底下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至於華盛頓,這不用說了,說了跟憋氣。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華盛頓被美國人稱為國父,可見他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乾隆自稱是十全老人,就差沒有去泰山封禪。對於中國人來說,最熟悉的乾隆活在電視裡,從《戲說乾隆》到聶遠扮演的那個大豬蹄子乾隆,幾十年都是熱點。

兩個人都在18世紀自己國家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淡彩的一筆。但總給人一種印象兩個人不是同一時代的,更準確地說穿越在不同的時空裡。

華盛頓創造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政體,會200多年美國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乾隆卻活在古老的神秘國度中,肆意揮霍盲目自大,自私無情,說白了就是一種落後體制的受益者和維護者。



華盛頓和乾隆兩個人一個代表了先進,另一個代表的落後。一個人代表了未來世界發展的方向,另一個人卻在暮鼓晨鐘中拼命的維護著一個腐朽的帝制。

同樣是國家元首,為什麼兩個人的差別卻那麼大呢?明明兩個人都死於1799年,卻好像是活在相差1000年的世界裡。一個活在專制的政體中肆意揮霍享受,另一個人卻在孜孜不倦的為美國的崛起付出自己的一切。


要想明白兩個人的差別,為什麼會這麼大?就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華盛頓的祖先也是歐洲人,當初從英國逃亡到美國大陸的這批人基本上都是清教徒,在教派衝突中被迫流亡到了美國大陸。

華盛頓的祖先到達美洲大陸後,他們就發揮自己勤勞節儉的風格,迅速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打拼出了自己的江山。清教徒類似於現在所說的中產階級,他們有相當的知識素養和對未知世界的強烈探索慾望。

華盛頓和乾隆同樣出生於貴族家庭,但清教徒的出身讓這一代的美洲社會上層更喜歡歐洲先進的資產階級思想,更願意在美洲把這些理念堅定地貫徹下去。

華盛頓偉大的地方在於他掌握了美國的軍隊,美國國內的政治家們卻擔心他建立一個獨裁的政權。當華盛頓聽到這個消息後,就解散了軍隊辭去了總司令的職務,悄悄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當美國開始建國的時候,13個州的代表因為憲法的問題爭吵不休。這個時候華盛頓再次站了出來,以他的威望和忍辱負重讓美國的制憲會議能夠順利的進行下去。

第一任總統也有華盛頓來擔任,他也是全美國人唯一能夠接受的總統。本來第一任屆滿,他不想再連任了,想回到自己的莊園中去安度晚年。但當時的美國社會仍然需要他來主持大局,在第二屆總統屆滿以後,他堅持不選了。

華盛頓的偉大胸襟為美國的崛起開了一個好頭,讓美國三權分立的制度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美國製度偉大的理念就從這裡產生,再也沒有因為一個強權人物以非法的手段來干預政治。

倒過頭來我們看乾隆。說起乾隆,就必須談到康熙。兩個人都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非常勤奮好學,都對西方的微積分高數非常感興趣。但他們並沒有把這些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東西,而是壟斷在自己的大腦裡,成為一種玩具。

乾隆中期的時候,國庫中的銀子創記錄的達到了數千萬之多,到了乾隆晚年,只剩下了1900萬。也就是說,乾隆在他的後十幾年中就用掉了將近4000多萬輛的白銀供他自己貪圖享樂。

很多人都在罵和珅貪財,其實和坤手中的銀子就是乾隆的小金庫。當戶部不願意給乾隆撥付更多銀子的時候,乾隆就從和珅的小金庫裡面拿。這個就比較方便,連手續都不用辦,隨便拿隨便花。

說起這個時候的乾隆,就讓我們想起歐洲的路易十四。他有一句名言,在我之後任他洪水滔天。意思就是說,我活著的時候,就要好好享受。我死了,就算天塌下來也跟我沒關係。結果路易十七死了沒多少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就爆發了。

乾隆皇帝同樣如此,他的過度自信和自私葬送了大清王朝。在他還沒有死的時候,白蓮教起義的大火已經開始燃燒。在乾隆皇帝死後的第7年,嘉慶皇帝把吃奶的力氣也用上了,才把這場起義給鎮壓了下去。但清朝的國運從這次開始迅速衰落,開這個頭的就是乾隆。

乾隆皇帝的每一次下江南,都花費了幾百萬兩銀子,這樣的事情在他的一生中幹過六七次。江南的富戶有不少人變成了窮光蛋,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地方政府負債累累,但乾隆皇帝根本就不在乎。

我們仔細拿乾隆和華盛頓來對比,就會發現他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年代裡,但華盛頓更像是那個年代的外星人,個人品德高尚,思想進步,墊定了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基礎。

乾隆皇帝不僅沒有推動清朝的長遠發展,反而為清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像乾隆這種人如此自私無情,連自己國家的命運都不關心,就更不要說推動社會進步了。

最後讓我想起了臧克家的那句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這兩句話分別送給華盛頓和乾隆,應該還是比較恰當的,希望他們在九泉之下可以好好的溝通交流。


新知傳習閣


在國人傳統的印象中,乾隆是專制帝王,他所在的時代是遙遠的封建社會,而華盛頓則是開創共和制度的美國民主先賢,應該是近代人物,這倆人怎麼可能是一個時代的人呢?但華盛頓和乾隆確實是一個時代的人物!

華盛頓是美國的國父,生於1732年2月22日,逝於1799年12月14日。

乾隆是大清帝國皇帝,生於1711年9月25日,逝於1799年2月7日。

對比一下可以看出,乾隆皇帝比華盛頓大21歲,不過兩人都是在同一年去世的,兩個人所生活的時代高度重合。但是如果不做對比的話,很難想象這兩位人物居然生活在同一時代。

大家之所以不敢相信這兩人是同一時期的人物,是因為美國在當時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理念領先大清太多太多了,人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時候,大清還沉迷於天朝上邦的美夢之中呢!

(乾隆和華盛頓)

其實這種歷史錯位感並不少見,隨便舉幾個近代的例子。

1861年4月12日,美國南北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整整打了四年,幾乎是整四年,到1865年4月9日結束。與此同時,清朝正在發生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的時間是1851年-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在後期是與美國南北戰爭重合的。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中國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晚期)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聯邦政府軍隊中有一個將軍叫辛普森·格蘭特。在戰爭結束後他進入政壇,於1869年3月4日,46歲的格蘭特出任美國第十八任總統。

1879年5月27日,卸任總統後的格蘭特在天津與滿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相晤,並且在李鴻章的請求下調停了日清琉球問題。

(圖為李鴻章與美國第18任總統格蘭特合影,兩人雖然相處時間不長,但很聊得來,在見面時李鴻章很喜歡格蘭特的手杖,不過這根手杖是美國商會送給格蘭特的,格蘭特不便私自轉送,但格蘭特和其夫人都記住了這件事情。1896年李鴻章訪問美國,當時格蘭特早已去世,李鴻章特地前往格蘭特墓地憑弔,格蘭特遺孀則當著眾人的面將那根手杖送給了李鴻章,以示二人的友誼)

1929年3月4日,克拉克·胡佛正式就任美國第31任總統。而就在30年前,也是1899年,胡佛正在河北開灤煤礦當技術人員。義和團運河和八國聯軍侵華他都趕上了。

(左邊這位便是胡佛)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中國還是晚清時期,這場戰爭給人的感覺還是處於遙遠的封建時代,而之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則給人感覺很近代。

但實際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在1900年爆發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14年爆發的,這兩場戰爭僅僅相隔了14年!

(八國聯軍侵華時,不論是清軍的裝備還是八國聯軍的裝備都已經很現代化了)

1912年4月15日凌晨,由英國開往美國紐約的世紀巨輪泰坦尼克好在北大西洋海域沉沒,消息一出立即轟動了整個世界。但就在兩個月前,也就是1912年2月12日,大清奉隆裕皇太后剛剛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大清帝國正式滅亡。

(傑克和露絲相擁的時候中國人剛剛剪了辮子)


千佛山車神


那不是感覺,是事實!

我們之所以有古代與現代之分,其時間參照就是現代。而我們對古代與現代的理解上,也是基於現代的認知上進行判斷的。

按這個標準,我們放眼看看這兩位同時期卻不同國度的最高統治者,無論長相面容還是穿著打扮,哪個更接近我們現代人的感官呢?

不僅是兩位統治者來比較,再延伸到他們統治的國家層面上來看,兩幅同時期的戰爭畫面,一個是手拿大刀紅纓槍騎著馬,一個是手拿步槍手槍趴在戰壕裡,哪個更接近我們現代人的感官呢?

其實,這些還不是主要的,最能體現他們兩個”古代與現代“之別的就是執政!

華盛頓創建了一個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創建了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體制,創建了一套現代意義上的司法機構。

乾隆也南征北戰、開疆擴土,為今日之中國版圖做出了貢獻。不過他鞏固的是一個皇權專制的家族王朝,沿用幾千年來一直使用的封建禮制,靠權利、酷刑及洗腦來奴役民眾!這樣的國,其本質是盤剝而非惠民,即使有過盛況,也是短暫的假象罷了!更別提是否具備現代概念了。

華盛頓任職期間,提出了很多治國理念,至今仍被美國及世界政治家們信奉,他留給人們的是關於民主、權利、國家延續的思索。

乾隆留給我們的,可能最多就是坊間津津樂道的六下江南吧。


青史精蘊


他們倆不僅僅是同一時代,還是同年死的。

乾隆是1799年2月7日駕崩的,而華盛頓則是1799年12月14日去世。

我懷疑這兩人是不是隔著太平洋拜了把子?

其實說起華盛頓和乾隆,應該很少有人可以把他們聯繫到一起。不過他們兩個確確實實是同一個時期的人,而且湊巧的是他們還都死在了同一年。

既然同時代,為何感覺卻差了很遠呢?

這個問題的本質還是他們處在不同的背景之下。我們先介紹乾隆,在清朝乃至中國所有的帝王中,乾隆本人算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代表。

出身帝王世家,他從小就沒有養成什麼不好的習慣,而且他對於學習有些很大的熱情,經常在宮中學習到深夜。別說人家是個君主了,就算是普通的底層民眾想要考取功名,估計在認真程度上也比不了他。

況且在行政的過程中,乾隆開明識才,國家在他的治理之下也一度出現昌盛的局面。圍繞在他身上的事情有很多,在我們國家的民眾心中,這位君主是可以給一個高分的。

但即便如此,乾隆本人也脫離不了封建的本質。

可能我們對封建這個詞有很多種解讀,但是用到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個問題上,封建就意味著被剝奪自由,這個自由指的是思想方面的自由。當時他大推文字獄,民眾基本上失去了思想創造能力,加上清朝本身封閉的特點,在這個時期生活的人們就像流水線的產品一樣,雖然衣食方面不用過於擔心,但是在思想創造上是格外貧乏的。

所以即便是這個時代已經距離近代非常近,但是我們對他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唐宋那個時期,畢竟環境制度的本質沒有改變。

而反觀人家華盛頓,就顯得“時髦”很多了,美國國父嘛,今天還受到美國人的尊敬,他在美國的地位基本沒人可比,類似於毛主席在我們心中的地位。

華盛頓所處的環境已經拋開了封建,根據前面的解釋也就意味著他處在一個思想自由的環境裡。當時的美國在他的帶領下走向獨立,一個在後來主導世界的國家就這樣被孕育了出來。

特別是在領導美國獨立之後,他本人又創造完全民主的選拔系統,民眾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中意的領導者,相比較於清朝,當時的美國民眾更加富有思想上的創造力。《人權宣言》絕對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

所以後來的美國很快就進入了工業化時代,而中國因為封閉的狀態,在這段時期裡面徹底被這些西方工業國家超越,這也造成了中國後來全面落後的局面。

所以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雖然二者生活在同一時期,但是自由的思想和工業化的城市,絕對要遠遠領先於封建意識和封鎖國家。

在這個層面之上,我們的乾隆帝根本就不是跟華盛頓處於一個時空的,這也是為什麼在說起這兩個人的時候,人們很難把他們放到一起討論的原因。





遊戲人超超


華盛頓是今天美利堅合眾國的首位總統,領導了美國的獨立戰爭,曾兩次無異議的全票當選總統;而他創立的美國我們都能看到;華盛頓任總統時間1789年-1797年。

華盛頓

而乾隆在位時1736年-1795年,其跟華盛頓有時間重合,但這時的中國處於古代,而美國進入了近代,今天我們也看不到清代了。

乾隆

美國掌權的是資產階級,而中國掌權的是地主階級。雖然處於同一時間段,卻都存在一個時代差,難免有種感覺乾隆距離我們院,華盛頓感覺近點。


過去即歷史


這說明大家對世界歷史比較無知。

懂得少就會覺得華盛頓高大上。華盛頓或許沒有當皇帝,但這並不妨礙他想要當大莊園主、大奴隸主。

在現代社會,還有莊園主、奴隸主這種東西嗎?

  • 華盛頓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土地投機家,並且利用他作為美國國父的身份,由漢密爾頓配合推行相關的法令,掠奪大量的西部土地。

最終,真正開拓土地的農民被剝削,富人則暴賺。以華盛頓為例,據說在某次俄亥俄州的土地投機交易中,這位總統輕而易舉地就掠奪了32373英畝的土地,合131平方公里。

這為所欲為的行徑,真不是皇帝,勝似皇帝!

不僅如此,華盛頓也是個大奴隸主。

  • 根據史料記載,華盛頓1799年去世時,其華盛頓弗農山莊園中的奴隸就有317人。

另外,華盛頓還非常精明地鑽法律空子,絕不讓任何奴隸有成為自由民的機會。


請問,現代社會還有奴隸制嗎?你們家豢養奴隸嗎?這不是古代社會的標誌嗎?

華盛頓和乾隆,都是一個時代的人,兩者沒有本質上的不同,都是古代特徵在不同面向的體現。

不當皇帝的人,不代表他享受不了皇帝的權力,也不代表這樣的人活在今天,你能坦然容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