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看呆了,唸佛念傻了,你對此有啥說法?

傲雪紅梅254700161


看書看呆了?怪不得現在人越來越聰明,原來就是看書的人越來越少了,你看看日益增長的離婚率,家倫繁常,戾氣漸增,師生不尊,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等,這個是不是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

“呆”有種叫真呆,還有一種就是釋懷,智慧多了,自然看的夠遠,放下的就更多,有種痛叫做知道痛而痛,而對於能夠在智慧的感悟中,能夠由大化小,小到化無,這種痛就是過去的痛,過去也就過去了,但在現在這個社會,及其注重面子的社會,這種“呆”卻變成了可恥,把撿到的錢給失主,叫呆,別人佔我一點便宜,一笑而過,叫呆,其實,他們無法感受這其中“無”的自在,但卻不妨礙周圍一切自然的發生。或許這裡面有種“舉世渾濁唯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自我境界。

唸佛念傻了?這個還真不好說,為什麼?因為真唸佛,他心中也是佛,心中有佛,那身口意必定也是隨佛,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如果這是傻,的確,在這個社會是有些格格不入,但佛教講輪迴,講因果,講七苦,他們的“傻”對你而言,或許是,但對他們而言,也許恰恰相反,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這個意思。志公禪師整天無所事事,布袋和尚整天嘻嘻哈哈,道濟和尚整天瘋瘋癲癲,你能說他們“傻”。再舉個例子,清朝有個冬瓜禪師,因喜歡吃冬瓜而得名,平日就知道逛街,不知道修行,被道友批評,但最後卻是修行最好的,始念:「終日走街坊,心中唸佛忙,世人都不識,別有一天堂。」偈頌念好的時候,念一聲「阿彌陀佛」便往生。

又一宋朝打鐵匠,某日一路過和尚化一碗水,打鐵匠虔誠的送上一碗水,便在與和尚聊天中,開始訴苦,說打鐵太熱太苦,但出於生計,不知如何是好?和尚就教他一個方法,打一聲鐵,念一聲佛,拉一下風箱,念一聲佛,時間久了,就不會感到又熱又累,打鐵匠是個老實人,聽完開始照做,妻子看他每天這樣,就問他,你是不是傻,你每天打鐵夠累的了,還唸佛,不累嗎?打鐵匠笑道:恰恰相反,直到有一天,一邊打鐵,一邊唸到: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

說到唸佛,我只能說“一份真誠得一份利益”。

“呆”和“傻”不應該問讀書人和唸佛人,看看自己,何嘗不也是一種無聲的回答。


契慈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在我身邊有一個朋友,特別的愛看書。每次上他家玩,他都在看書。然後再把故事裡的情節說給你聽。那說起來是滔滔不絕,連綿不斷。聽的我直打瞌睡,嚇得我有一段時間都不敢上他家去。你說是不是看書看呆了?

所為念佛念傻了,也是一樣的。

書還得讀。.就是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度,不能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書還要讀下去,因為在書的海洋裡能吸取到更多的知識,讓自己更加充實。更加自信。

我們要讀書,讀好書。



阿妮758


看書有三種看呆了的情況 :

一種是為了考取功名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其結果是不會與人溝通,不瞭解周圍發生的變化,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一天到晚的知乎者也,對任何事情都一問三不知,整天呆頭呆腦的樣子,但心中有錦繡,提筆成文章。

另一種是沉浸在書中的虛幻世界裡,與周圍的現實世界格格不入,也不諳人情世故,也不能腳踏實地的做事,一天到晚兩眼發直,想入非非,看上去不是很精靈。

還有一種是死讀書,辦什麼事情都照本宣科,沒有靈活性,不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和,給人的感覺就是教條,死心眼兒,這是真的書呆子。

而唸佛念傻的一個原因是機械的唸佛,純形式主義,唸佛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一天到晚神神叨叨,又一驚一乍的樣子,被人視為半瘋癲。

還有一種真唸佛的,唸佛到輕安,唸到充滿法喜的時候,身心安泰,因此看什麼都順眼,看什麼都可愛,吃虧不上火,佔了便宜立馬兒返還,大心大量,大慈大悲,整天樂呵呵的樣子,會被人誤解為這貨是念佛念傻了。


楓葉173


看書看呆了,不過是沒有社會經驗,這個非常簡單,多走多看多學能夠鍛煉出來。

唸佛念呆了?該是指分兩個方面;

一是指某些自以為是,盲目崇拜好人不得好報這個荒謬的垃圾話,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的惡行,因為這種人怕吃虧,做了壞事又怕報應,所以只能用這種話來了慰心悸!同時他們又嫉妒唸佛行善的人去做好事,便荒謬的說唸佛念呆了,實際上他們是做賊心虛!

二是部分學佛唸佛的,雖然他念佛,也做好事,但是他很盲目,根本不知道真正學佛唸佛的真諦,還要用佛教的一些清規戒律來安排家人或者他人,使的家人或朋友莫名其妙的對佛教產生反感!他能分辨好壞,卻不能分辨何為佛之正法?把民間一些傳說,把某些邪教遺留的邪說,把民間那些流傳的有些佛教說法,卻非佛教的東西一律歸於佛法,搞的自己心神不寧,家裡雞飛狗跳,這種呆子只是在學習佛法時被引導偏了,總是認為別人不懂,自己懂得多,別人都是錯的,這樣的人必須有個明白人來引導他,走入佛法正道,否則早晚會把自己搞的精神錯亂


廣修啊


所以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我為什麼沒有聽說過?

從自我的理解來說,看書看呆了可能是說一個人看書過於入神一動不動吧,唸佛念傻了估計也是一樣的,你想想如果你一天到晚都覺得菩薩是對的,做事需要先問神,那不就是傻了嗎?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理解,看書唸佛都是為了瞭解知識了悟人生,但是可能你看書看到最後還是發現自己無法認識社會,唸佛唸到最後依舊覺得人世難解,你本來看他念他是為了求個清明,但是最後可能更加糊塗,你說這不也是呆了傻了嗎?

歷史上也不是很多學者教育家最後如同瘋子一般求神拜佛嗎?不是依舊有所謂高僧走上歧途嗎?在我看來他們就是因為發現自己看書唸佛越看看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越念越覺得心煩意亂,最後才違背了自己的初衷走上另一條道路


美少年戰士喵


看書要看對自己有用有幫助的書,對自己沒用沒幫助的書可以少看或不看,看不懂的書也可以不看,這樣就可縮小看書的範圍,因為這世界上的書太多了,多到你活到一千歲你也看不完。

比如你最近如果想學會做菜,你就買教你做菜的書看。你最近如果是被情所困,你就看一些教你如何過好單身日子的書,或看教你談戀愛的書,學著再去談一場戀愛……不一定完全照書上寫的去做,書上寫的只是做一個參考,然後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實踐。

看書是為了學習好好做人,做人難,但人人要學做人,活到老,學到老,做人首先要學會了解自己,再學會了解別人,瞭解別人容易,瞭解自己難,瞭解自己就是找到自己這輩子來到世上主要幹什麼,是做護士,醫生,老師,老闆,木匠等等,選其中一兩樣自己能學會做的,然後盡力做好做精,靠自己的本事養活自己和家人,瞭解別人是為了能夠和別人和睦共處,知道別人需要什麼,能幫的該幫的就幫,互相幫忙。

唸佛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為人為己,儘自己所能做事,問心無愧,心坦蕩,能夠了解自己就開悟了。

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有時產生矛盾,誤會等等,解決了一個問題,下一個問題又來,人活著永遠有解決不完的問題,不能因為問題解決不完就不去解決,要能解決多少就解決多少,盡力而為,勞逸結合。

人活著有歡樂也有痛苦,要想活的歡樂多一點,可以在不妨礙別人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斷完善自己。

不要信了佛就不信道,信了道就不信儒……要樣樣信一點,但不要全信。



章鈺賢


我的看法是,確實有一些人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在於太過專注一件事情而忽略了其他生活常識,先說學習,如果只是學習課內書本的知識,那必然會成為高分低能,還記得以前有個新聞說的是一個清華大學的學生上學後發現自己無法生活自理然後自殺的麼。

很多教育裡強調過分學習,忽略生活技能和人情事故,導致學生除了會答卷之外什麼都不會,其實學習也不過是眾多技能中的一個技能而已,學習重要生活常識人情事故更重要,畢竟當我們走向社會後會發現很多學校學過的東西沒什麼用。

學佛麼也一樣,有些佛教徒太過極端,比如說父母在兒女在卻不去關心他們而是關心念經什麼的,豈不知人都修不好如何去修佛,



不玩不舒服


讀書讀呆了唸佛念傻了,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這樣的現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書呆子,就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對書本照本宣科不會活學活用。

我們讀書其實就是為了更好的瞭解社會,瞭解生活。增長 我們的見識提高 我們的學識開闊 我們的視野,從而用我們學到的知識解決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讀書只是我們汲取知識的一種
手段,其根本的目的是為了用所學到的知識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讀書一定不能讀死書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就是用學到的知識來指導我們的社會實踐同時又用社會實踐來檢驗我們所學到的知識,要活學活用相互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大足禪


不是看書看呆的,是呆的非要去看書。唸佛也一樣。


宣宏宇


過於偏執,圈住自己,止步不前,還以為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