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勇士王新衛:我和團隊不會退縮

——記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王新衛

本報記者 劉又元 通訊員 貝蘭報道

2003年,SARS疫情暴發,他是救治小組成員,親自參與搶救重症患者。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發,他任武漢市甲型H1N1流感專家組成員。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發,他再次帶領團隊戰鬥在防控一線。

見到王新衛主任,才脫下隔離服從病房出來的他,顯得很憔悴,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病人與日俱增,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湖北省中山醫院)的呼吸內科從一個病區開到四個病區,而他所負責的一病區集中了全院最危重的病人,30張床收得滿滿當當。

從事臨床工作34年,SARS、甲型H1N1流感、新冠肺炎……多次重大的防疫救治,他都在一線參與救治防控工作。

“我是科主任,這個時候我不上誰上?”

由於疫情來得未知又突然,當科室成員知道新冠肺炎會發生人傳染人時,大家頓覺悲觀失望,一股壓抑的情緒籠罩在科室,關鍵時刻,王新衛挺身而出,帶頭衝鋒,用實際行動為大家作表率。

隔離患者需要採集咽拭子標本,這項操作近距離接觸病人,一個張嘴的動作,將產生大量攜帶病毒的氣溶膠,感染風險極大。56歲的王新衛身穿三級防護,帶領值班醫生進入隔離病房採集標本,整整耗時1小時,出來時全身汗透,坐了半天才緩過來。下級醫生說,“有王主任這樣的領導陪著我們,幹啥都不怕了!”

“我是科主任,這個時候我不上誰上?”王新衛淡然地講道。

“他是一名浴血奮戰的勇士”

今年大年初一,醫院黨委書記朱文成、院長魏偉率隊到臨床各科看望慰問一線工作人員,來到王新衛主任所在病區,面對院領導關切的詢問,他說:“正好有幾個情況想跟領導們反映一下,一是我科有位患者是個尼姑,不能吃葷,一吃就吐,麻煩食堂記得每天給她做全素的盒飯;二個是我科有些同事為了能全心全意的值守,避免傳染家人,將家人和孩子都送走,自己一個孤零零的過春節,醫院能不能多關心關心她們;三是……”他一項項跟院領導彙報著,可說了病人的困難,說了同事的困難,卻隻字未提自己的困難,此時,他的母親和女兒已經出現了發熱乏力咳嗽症狀。大年初四,他的母親住進醫院,大年初六,女兒又緊接著住進醫院,面對母親和女兒,他滿懷愧疚,無人處暗自落淚。轉過身來,他未向醫院訴一聲苦,道一聲難,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科室年輕醫生杜川說:“王主任是一名醫生,一名領導,更是一位兒子,一名父親,一名在一線浴血奮戰的勇士!”

“病毒雖然兇險,但大家要防它卻不要怕它!”

由於增加了呼吸病區,呼吸內科的骨幹力量被分散到了發熱門診、呼一、呼二、呼三、呼四五個地方,科室人手嚴重不足,王新衛與他的副主任張海英兩人輪流上白班,每天防護服一穿就扎進病房,查房,指導下級醫生治療方案,採樣……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經常加班到深夜,常常顧不上吃飯,累了就在辦公室眯一會兒。

上個月,年近七旬的王爹爹因咳嗽、發熱伴喘氣不適到醫院就診,陪他一同看病的婆婆也有腦梗塞病史,老人子女在外地,就兩老在武漢。經過檢查發現,王爹爹是重症肺炎、呼吸衰竭,隨時可能出現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當時我們病區已經收滿了,可爹爹生命體徵不穩定,呼吸急促,經雙通道給氧,氧飽和度僅只有80%,如果這兩位老人回家去,萬一發生危險,後果不堪設想。”王新衛克服困難將老人收治,一查核酸,陽性。他率團隊迅速制定診療方案,同時還細心安排老人的飲食,直到老人家屬趕回武漢。在呼吸科團隊的精心治療下,老人病情已明顯好轉,核酸轉陰。“太謝謝了,真是辛苦你們一線人員了,在病人多,物資缺乏的情況下,你們醫院的治療太有效了。”家屬在微信裡感謝道。

王新衛經常鼓勵他的團隊,“我曾經經歷過非典、甲流,這次的新冠肺炎雖然兇險,但大家要防它卻不要怕它!”

這份自信,源自他對呼吸疾病的充分了解,更得益於他多次到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及廣州呼吸病研究所等院所學習進修,以及他多年呼吸危重病救治的豐富經驗。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發,危急關頭他率領呼吸科全體醫務人員衝鋒在臨床第一線。作為武漢市甲型H1N1流感專家組成員,他忠於職守、盡心盡職,除了完成科室的大量日常工作,還負責全院乃至全市的疑似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會診及診治工作。他認真做好發熱、咳嗽患者的篩選和診治工作,杜絕危重病例特別是死亡病例的發生。在那場沒有硝煙的的戰爭中,他未漏診和誤診一例患者,被武漢市政府授予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在今年的抗疫戰場上,他的團隊分別牽頭髮熱門診、呼吸內科四個病區診療工作,所有成員始終在一線衝鋒,沒有一人退縮。“這群年青人表現優異,我為他們驕傲!”王新衛倍感欣慰的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