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老人捐出畢生存款,不想看到這樣的“感動中國”

貧困老人捐出畢生存款,不想看到這樣的“感動中國”


01 不要過分壓榨老實人


在這幾天的微博上,一個問題被討論的火熱:

“該不該鼓勵窮人捐錢?”

我第一個反應是,當然不應該。

一些新聞,總是喜歡歌頌老人的義舉,動輒把一輩子積蓄捐出來。

貧困老人捐出畢生存款,不想看到這樣的“感動中國”


貧困老人捐出畢生存款,不想看到這樣的“感動中國”

有誇讚環衛工人捐一萬的,有工人拿到幾千的工資直接全捐的,還有一些衛視,還會做成人物合集,一放,就能賺足一大把觀眾眼淚的那種。

類似的說辭也都差不多,大愛、大義,好人有好報。

但事實上,這些人捐出自己的血汗錢,而即使是把自己掏空的結果,對如今疫情依舊處於高峰期的武漢來說,也依然是杯水車薪。

按我媽的說法是,這樣的新聞,不是給你看的,而是給那些富人看的。

他們看後,就會心有感觸,就會更大化的激發善意,利用比較心理,進而捐的更多。

富人看了會不會捐的更多不知道,但說實話,每次看到這樣類似的報道,我的第一反應,永遠是心疼,沒有感動。

善良,這種品質很稀缺,永遠建議人人都有。

但更重要的,是不能無底線、完全情緒化的善良。

老人本來的日子就不好過,加上這樣的宣傳,只會鼓動出來捐款的善良窮人越來越多。

助人為樂,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而這些老人明顯不是,不僅不是,還會把自己逼到一個更危險的處境。

那些被老人捐出去的畢生積蓄,可能是老人的看病錢,可能是生命關頭的救命錢,也可能是臨時救急錢。

跟普通人的捐款意義根本不同。

對於年輕人,捐款再多,一時沒有存款,大不了可以從頭再來。

畢竟,年輕人信息接收源頭廣,靠花唄信用卡也能臨時度難,再大不了,還有上面的六個錢包。

可很多老人不一樣。

他們不懂信息工具,不懂什麼信用卡什麼花唄。

與其是捐款的愛心人士,不如說這些老人更像是二次意義上的受害者。

所以,相比層出不窮的“感人”報道,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相關機構出臺這樣的制度:

比如限制老人捐款數額,最高上限不應該超過當地居民人均年收入等等,將老人等弱勢群體的權益放在第一位。

只有這樣,也才能像老話說的那樣,“不要壓榨老實人,他們是世界最後的希望。”

02 不要一邊歌頌他人,一邊看著他人被累死


同樣,像這種盲目的善良,也不希望在更多領域上演。

這幾天有一些新聞很是魔幻,在一片“喪”情緒下,也總能看到有一些不算太大的公司,捐出幾百幾千萬。

還有一些老闆特別豪爽的,寒冬之時,還把員工自願降薪的聲援書給撕了,稱寧願自己貸款,也不要虧待員工。

有了這樣的新聞,就在很多微博底下,也能看到一片讚揚的聲音。

當然,這些舉措,聽起來都很偉大。

但,還是那句話,貢獻多少,量力而為,也因人而異。

畢竟,若非現實逼迫,誰又願意做英雄呢?

對於一線醫生來說,誰願意一頭烏黑亮麗的長髮,被剃光呢?

誰願意在春節期間與家人分開,一穿上厚重防護服、戴上尿不溼就是一整天呢?

對於這些一線的人,救人,就是命令,也是鐵一樣、不能變通的原則。

做英雄是有代價的。

對於其他不在一線的人,顯然不能一刀切式的被迫成為“英雄”。

因為更多的人,此時的大義,為了不辜負他人的期待,避免“愛”的聲討,本就入不敷出,捐款更像是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

比如一家影視公司,捐了不少錢,結果就是以另一邊裁掉員工為代價。

魅KTV的投資人吳海,就在最近文章提到,公司賬上還有1200萬左右,去除各種固定成本之後,能活的時間只有2.176月。

前段時間,媒體都在說中小企業難過,但在中小企業之下,還有更小的商業經濟體、更脆弱的個體戶們。

某種程度上,疫情也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每個人、每個公司的真實水平。

基於各種原因,有的公司平時就現金流不順、有的公司收入過於依賴線下業務、有的公司是因為平日盲目擴張,人工成本過大等等。

當然,也不排除這次的疫情發生的時間,也實在是太不好。

正值春節,本來就是一年中公司生產率最低的時候,很多個體戶也逃不過,都在春節之前花比平時高几倍的成本來儲備商品,賣不出去,又投入了大筆成本,他們也愁啊。

但現在有一類文章,呼籲的價值觀卻是讓企業來為這場天災負責,之前甚至還有一些地方政策要企業在疫情期間正常支付工資、不能裁員。

企業在某種程度,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會負擔不能正常復工的成本,如果連自身都自顧不暇,又怎麼能指望給別人帶來價值呢?

同時,公司在這個時候,不裁員、不降薪,不一定是好的選擇。

那句用來形容醫生的話: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放在企業也是一樣。

不要過分寄託他人,不要總企圖讓老闆去承擔所有壓力。

不要一邊歌頌他人,一邊看著他人被累死。

表面上看,好像是老闆在挺身而出,但實際上,公司效益不好,風險早晚還是會向員工身上轉移。

一個作為創業者的朋友就坦言,這個關頭,根本不是大義凜然大談什麼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時候。

畢竟,連公司都要沒了,再談責任感有什麼用?

還有很多朋友,原本想年後辭職的,現在遇到這種情況,也更是不敢輕易請辭,因為很多原本職位空缺的公司都已經不招人了。

社會永遠是人與人的連接,資本也永遠是流動的。

老闆有難,平臺支援、借款人買單。

老人、失業者有難,國家支援、納稅人買單。

蝴蝶效應之下,沒有人能逃得過早晚會來的衝擊。

03 不要讓“善良”的標準極端化


作為普通人,沒有大力捐款,就是事不關己麼?

我的想法是,這個時候,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儘量用自己的長處來提供價值,保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少出問題。

對創業者來說,這期間能保證公司正常運行,也一樣是在做貢獻。

比如這次疫情中,就有太多普通人在認真工作,一位武漢的理髮師,為三百多名醫護人員在空閒時間剪頭髮,從美觀、防菌的角度和細節認真理髮,還誕生出一種武漢潮流髮型“波波頭”,苦中作樂。

《中國機長》的原型機長通宵將醫護人員帶到武漢,火神山醫院的工人日夜付出、一線記者和媒體人的寫稿記錄、甚至一些畫漫畫、唱歌的也會表達自己的聲援。

比起貧困老人傾盡全力的捐款,我更願意看到這樣的聲援。

雖然因人而異,作用也是有大有小,但不代表這些就沒有價值。

在我看來,這些實際行動,比硬生生的捐錢更合理,也不會間接傷害到更多群體,更不應該得到什麼冷嘲熱諷。

但這也擋不住部分人在網上炮轟,總覺得他們沒做實事。

我就不懂了,為什麼非要狹隘到用錢,去衡量一個人是否做了貢獻呢?

為什麼非要鼓勵這樣一種價值觀,即把自己榨乾,才能說明你有愛心,你很善良呢?

武漢那邊不一定缺錢,缺的更多還是物資與人力,這些其實就恰恰反映了更需要專業人士的支持。

在2003年的非典,很少有人知道,周星馳不僅捐了款,還導演了一部抗非典公益短片叫《香港必勝》,片子裡,躺在病床被感染的母親,說著“我們不會輸的”,以及各種聽起來特別悲痛的臺詞。

但實際上,她是在看女兒一家人打麻將,結尾甚至還有一家人的歡呼。

這鬼馬的反轉也就只有星爺了。當時也有不少質疑,認為星爺不應該在這個時候開玩笑。

但認真看了就知道,這其實是星爺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當時疫情的祈禱與希望。

貧困老人捐出畢生存款,不想看到這樣的“感動中國”


還是有很多鍵盤俠,習慣性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

這也類似於一種要挾,而更深的原因,還是在於人性貪婪。

一般來說,對於個人來說,成長過程中,貪婪是件好事,這說明你始終要前進。

貪婪也可以作為一個驅動力,讓你永遠有緊迫感,也可以居安思危,這是一般人很難有的思維。

但很多人的貪婪,是完全沒有分界感的。

簡單說,他們獲得滿足感的來源,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外人給予,而且永遠填不滿。

不瞭解對方的情況,見別人大肆捐錢就一通歌頌,或是見人捐的錢少就開罵,都是極其缺乏同理心的表現。

不想看到更多這樣帶有畸形感的“感動中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