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收老人的捐款了

不要再收老人的捐款了


疫情就像一面鏡子,能照出各種隱藏的問題,比如紅十字會的捐款效率、比如城市的治理能力等等。


如今,疫情面前,老年人的捐款問題再次引發思考。


2月11日,媒體報道“重慶87歲獨居老人捐出畢生積蓄20萬元”的新聞。


人民日報的報道這樣說——


10日,重慶萬盛街道萬新社區便民服務中心,87歲的老人倪素英捐出她的畢生積蓄20萬元。她說,這筆錢她已經攢了30多年,現在,是這筆錢發揮價值的時候了。


老人多年來一直獨居,租住在一個老舊門市內,平時擺攤賣小百貨來補貼家用,她生活節儉,捨不得為自己多花一分錢。老人兒子說,“我母親是個熱心腸,她為疫情防控捐款,我們子女也大力支持”。


工作人員再三勸說,希望老人慎重考慮,但她卻始終堅持要將這筆錢捐出去。“你們放心,我有兒有女都孝順,還有退休金,還做小生意,吃穿不愁。”老人堅定地說。“國家有難,我不能做旁觀者。”


報道中的圖片卻顯示出,老人的生活並不富裕。


不要再收老人的捐款了


而關於“老人捐款”的報道,在疫情中比比皆是。


不要再收老人的捐款了

不要再收老人的捐款了

不要再收老人的捐款了


於是,包括高曉松在內的很多人都呼籲,“不要再收老人捐款了。”


高曉松表示,建議這些老人尤其是貧苦老人的捐款,能婉拒儘量婉拒,

實在盛情難卻,可以考慮放進一種可撤銷信託基金裡,用年化收益行善,本金可以撤回,以備萬一老無所依。不要像我們這種飛蛾撲火式的捐款,轉眼成灰。以這些老人的年齡,基本上沒過過幾天好日子。我們愧對他們,謝謝他們。


不要再收老人的捐款了


事實上,這樣的呼籲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災難面前,捐贈是為了減少“困難”,而不是為了用“困”救“困”,把困難從此處轉向彼處。


就像拿了12年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曾在接受網易財經採訪時表示,應該建立多向富人徵稅的體制,來幫助世界上的窮人擺脫貧困。“向富人多徵稅,用來構建更強大的保障系統,幫助貧困人群。”


另一個例子是,日本自民黨國會議員決定一律從工資中扣除5000元日幣支援中國。


不要再收老人的捐款了


在慈善的捐款選擇中,優先選擇“能力者”的捐款,繼而再考慮老人的積蓄。


老人,尤其是獨居和生活拮据的老人,作為弱勢群體,哪怕現在身體康健,但仍舊會在未來大概率面對疾病困擾,那時所需的費用難以估量。現在捐掉可能的“救命錢”,風險不小。另一方面,老人接受信息時存在天生的溝壑,媒體的過度宣傳引導,很容易對他們造成較大影響,從而做出“掏空積蓄“般的善意舉動。


同時,必須明確的一點是,疫情面前,慈善捐款是一種大愛的體現,但卻不是救助的全部力量。其宣揚和激勵意義,遠遠大於金錢上的意義。


相反,另一方面需要關注的是,慈善捐款的去向問題,愛心是否被耽誤和浪費,款項是否物盡其用,是否真的“告急”和“短缺”,是否真的仍舊需要老人們的“傾家蕩產”才可度過難關。


當然,儘管如此,我們仍舊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絕一個老人想要在大難面前付出愛的心。但是,在制度層面,慈善機構能否對高齡增者或弱勢群體設置捐款上限,或者關注其民事行為能力,徵求子女意見後再接受。對老人進行必要保護,同時也充分發揮慈善的人道主義精神,不僅關注災難中的人,也關注到每一個社會中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