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2月13日是中央军委授予长征医院骨科军医吕士才“模范军医”荣誉称号40周年的日子。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吕士才工作照

1979年初,吕士才抱病带领手术队奔赴前线,用精湛的技术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创造了连续手术20多个小时、90多台手术和伤员手术率达到80%的野战救护奇迹。返回到上海不久,就住进医院,诊断出结肠腺癌,在与病魔战斗了半年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由吕士才带领的医疗队奋斗在前线

40年来,“模范军医”吕士才的事迹教育和激励了一代代人民军医,更成为长征医院传承至今的精神符号。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驰援武汉的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

2020年1月24日,大年除夕之夜,长征医院医护人员再次奉命出征,他们来不及和家人告别,毅然奔赴武汉抗击疫情,在战“疫”最前沿书写“吕士才传人”的时代风采。

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们站在战“疫”最前沿

如今,吕士才曾经的同事都成了医院的老专家,而受他精神传承的年轻军医们更成为抗击疫情的生力军。他们用智慧、才干和勇气站在战“疫”最前沿。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接受采访时的陈静

科学施治是战胜疫情的先决条件。医院内有很多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救治和疫情防护经验。参加支援武汉医疗队ICU护士长陈静,是工作30余年的老护士,她2013年参加援助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曾获得全国“抗埃先进个人”。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工作中的陈静

2018年随“和平方舟”执行“和谐使命”任务,到十几个国家开展过医疗服务。她的经验和严谨是军队赴武汉医疗队最宝贵的财富,被医疗队员誉为“最硬核护士长”。大家纷纷表示:“看到她,心里就踏实了。”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景炳文教授

85岁的景炳文教授曾经和吕士才是同事,是我国著名的急救医学专家,他得知前方患者危重,心急如焚,他多次向组织提出随队到前线:“我是国家培养的急救专业人才,这是我发挥作用的时候。”领导考虑到他身体原因没有批准,他就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危重症救治经验传授给前方的同志,指导前方救治。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廖万清院士

82岁的工程院院士廖万清是真菌病专家,他也主动请缨:“危重症患者往往伴有真菌感染,我能发挥作用!”2003年小汤山医疗队队长、传染病专家缪晓辉专门为支援武汉医疗队授课,在后方夜以继日撰写各类指导疫情防控的文字,对前方也进行了重要的指导。

“最美逆行者”一批接着一批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驰援武汉的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

“最美逆行者”的赞美意味着牺牲和奉献。大年除夕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而在这一天,医院接到命令要抽组支援武汉医疗队,各级党组织闻令而动,全院900多名医务人员争先报名参加。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朱丽(右)工作中

每一位队员的背后都有一个奉献的家庭和一段感人的故事。

急诊重症医学科文职护士朱丽和她的爱人、长征医院影像科医生芦家奇,都多次执行派驻任务,2018年被评为上海市最美家庭。这次朱丽坚决要参加医疗队,而除夕夜刚好是女儿一周岁的生日,她对孩子说:“妈妈是医生,武汉有很多的妈妈和女儿需要妈妈。”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上海市派出支援武汉的第一批医疗队队长郑军华、专家组成员陈德昌,第二批医疗队队长李晓静,都是长征医院的退役干部,他们分别执行过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等应急救援任务,都是身经百战的出色专家。显然,他们也成为上海市的精兵强将。17年前去过小汤山,这次又带领50名护士奔赴前线的李晓静满怀深情地说:“脱下军装,我也是一个兵,若有战、召必回!”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海军医疗队中有很多是“90后”的年轻护士

医疗队中有很多是“90后”的年轻护士,第一次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死考验,她们当中很多人第一次匆匆剪断长发,第一次穿成人尿不湿,这无数个“第一次”,也是他们无怨无悔的“逆行”印记。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海军医疗队“90后”年轻护士

监护室是救治危重病人的地方,也是医护人员最危险的地方,“大管家”护士长陈静,每天睡觉不到4个小时,也是出了名的唠叨,她说:“这些孩子是我带出去的,如果不把她们安全地带回来,我怎么向她们父母交待。”

众志成城,共抗疫情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第一批医疗队员刚刚出发,后方的战友们就跃跃欲试,“我要参加第二批医疗队!”“我的经验丰富,我去了一个顶俩!”支援武汉的预备人选,很快就抽组完成,只待一声令下。

如今,疫情蔓延,后方也成了前方,在医院本部也扎牢了防线。疫情爆发以来,医院改造病房,抽组人员,筹措物资,业务培训,发热门诊、隔离病房都成了“战场”。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一场预防联合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已全面打响。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发热门诊每天异常的忙碌,穿着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及防护面罩进入发热门诊污染区工作,对发热患者进行抽血,咽拭子等操作,面罩的雾气和手套的束缚使抽血难度增加。这不仅仅考验着一个护士的操作技术,更是对她们心理的考验。

消化内科医生冯灵美是两个宝宝的妈妈,小女儿仅五个月,还在哺乳期。接到发热门诊任务,看着年幼的女儿,冯灵美毅然冲到一线:“我是医生,那里更需要我!”她和丈夫一起匆匆整理了女儿的衣物奶粉尿布等用品,含着泪连夜把女儿送回老家托付给了年迈的父母。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仔细检查每个人的防护装备

医院用4天时间建设感染科应急隔离病房,建立优化处置疫情全流程。隔离病房于1月23日投入使用。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一句动员,在面对未知的疫魔时,大家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隔离病房,奋不顾身地挡在了抗疫最前线。

占俊杰医生第一个冲进隔离病房,自1月24日起,他连续值守4天奋战在一线。“我还顶得住,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 小伙子话不多,从没提任何要求,始终以院为家,把疑似患者当亲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一个医生的光和热。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工作中的海军医疗队队员

模范军医吕士才生前说:“个人的一切算得了什么,祖国的安危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重于一切,为祖国和人民,我愿意贡献一切,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历史是那样惊人的相似,40年前吕士才率领手术队奔赴战场抢救伤员,今天他的战友们在他精神的激励下同样冒着生命危险奔向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他们都无怨无悔,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军医”。

冲锋在战“疫”最前沿,他们是吕士才精神的传承者

▲最美丽的背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