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闽清义窑(二)


简——闽清义窑(二)

柯云瀚题写


清华大学陶瓷艺术系原主任白明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哪一门艺术的形成,如瓷器般,与人类的文明进程和日常生活如此息息相关。这让它有一种强大而稳固的审美惯性,不只是在造型和装饰上,更是在人的情感依赖、成长记忆,甚至是文化族群的集体潜意识中。”事实确实如此。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开始,在不同的朝代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审美潮流。器型、颜色、纹饰等,也许用现代的审美,未必都能令人满意,但中华百姓对美的追求从未改变。

然,古代陶瓷的审美情趣,受到当权的上层贵族影响,如宋代瓷器,出于宋代的徽宗皇帝的偏爱,从官方到民间,整个宋代瓷器基本都是青瓷系。釉色渲染、装饰手法、制瓷工艺等,都深受官窑的影响,闽清义窑就是其一。


简——闽清义窑(二)


闽清义窑,主要生产青白瓷,如冰似玉、纯正明快,与景德镇的青白釉略有区别。闽清义窑的装饰采用刻划、压印、堆贴和捏塑等手法,纹饰是与“珠光青瓷”相似的卷草篾划纹、莲瓣纹、葵花纹、菊花纹等,深浅不一、似有似无,既有青白釉的素雅又有优美线条的纹饰图案可供养眼品赏。不浮、不嚣、不靡、不媚。

烧窑方式,基本是龙窑烧制,闽清义窑则采用了“分室龙窑”法。烧制的产品器型,种类丰富,尤以日用瓷为代表,品类繁多,有碗、洗、热壶、碟、罐、盅、炉等。

碗又可细分为敞口碗、敛口碗、花口碗、厚唇碗、深腹高足碗、浅腹矮足碗等。


简——闽清义窑(二)

标本一 敞口碗


敞口碗(标本1):釉色温润清新,青白泛绿,仿若春天雨后的海棠。口径18厘米,高度6厘米,刻蓖麻纹,施釉至圈足,涩底,灰白胎。


简——闽清义窑(二)

标本二 敛口碗


敛口碗(标本2):开片,釉色冬青,深邃滋润,仿若冬天里的远山。口径17厘米,高度5厘米,刻云纹,浮动若流水,施釉至圈足,涩底。


简——闽清义窑(二)

标本三 花口碗


花口碗(标本3):葵口,釉色青中带黄,像儿时记忆中的多晶冰糖,又像三月里初黄的杏梅,诱人心魄。口径19.5厘米,高度7厘米,刻三朵莲花,线条飘逸灵动,中间一朵恣意绽放,似佛指拈花,优雅迷人。施釉至足,涩底,灰白胎。

但很遗憾的是厚唇碗、深腹高足碗、浅腹矮足碗等,未采集到类似标本。


简——闽清义窑(二)

标本四 斗笠碗


当然,也有好运的事情发生,居然淘捡到一个特别偏爱的斗笠盏(标本4),口径12.5厘米,高度4厘米。刻水草纹,线条流畅简洁、自然优美。釉色类似龙泉青瓷的粉青,似一湾浅浅淡淡碧水,“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画面感铺面而来。


简——闽清义窑(二)

标本五 碟


碟(标本5):花口,施青釉,开片,口径18.5厘米,高度3.5厘米到4.2厘米,稍有变形,中间刻六片莲花瓣,朝六个方向绽放延展,再配上如意云纹。这种装饰模式,是早期开光(窗)装饰的雏形。云纹雕刻呈斜角,似刀削面一般,受耀州窑的影响,可见当时南北制瓷工艺的相互碰撞、渗透、结合。


简——闽清义窑(二)

标本六 洗一


洗一(标本6):平底、灰白胎,口径12.5厘米,高度3厘米,刻菊叶纹,腰底刻双线,青黄釉。


简——闽清义窑(二)

标本七 洗二


洗二(标本7):平底、灰白胎,口径12.5厘米,高度3厘米,刻并蒂莲花,青黄釉。

除了平底洗之外,还有卧足洗、圈足洗,但也未采集到类似标本。

壶有圈足壶、平底壶、卷口壶、翻口壶、瓜形壶、双系壶等。


简——闽清义窑(二)

标本八 卷口壶


卷口壶(标本8):青灰釉,卷口,斜肩,圈足,高度16.5厘米,肩颈拼接,壶嘴缺失,在壶嘴和瓶身交接处多次施釉,有细微开片。


简——闽清义窑(二)

标本九 圈足壶


圈足壶(标本9):青白釉,翻口,斜肩,圈足,六菱形,高度20.5厘米,肩颈拼接,壶把缺失,壶嘴和瓶身粘接处重复施釉,壶嘴与瓶口在同一水平线上。


简——闽清义窑(二)

标本十 双系壶


双系壶(标本10):青白釉,青中泛灰,如玛瑙般纯净,有汝窑的光泽,整体古朴大方,卷口,溜肩,圈足,双系耳,颈部以上有开片清晰,瓶身呈蝉翼纹小开片,肩颈拼接,高度22.5厘米。但美中不足的是壶嘴和壶把均已断落。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觉得这把壶的珍贵吧。


简——闽清义窑(二)


瓜形盒、扇形盒、水丞、研钵、莲瓣盖盅、花瓣口盅等式样繁多。胎体有厚薄,制作有粗细,优劣并存。釉色基本为青白釉,也有少量黑褐釉和兔毫斑纹(似建窑兔毫盏),但胎色较为灰白。

在村民的家里,意外发现了一个褐釉壶,酱色,似麦芽糖般清透香净,瓜菱形,壶双耳是个如意纹,另有部分小件动物雕塑品,如狮、猪、狗等。部分出土的宋瓷上也有彩绘工艺,上有兔毫斑纹,以及“寿”“福”“满”等吉祥文字,烧造方法采用漏斗状和桶状匣钵烧成。


简——闽清义窑(二)

褐釉壶


在博物馆呈现的文物中,闽清义窑的釉层不是很厚,但工艺手法特别的地方是——出筋,制胎时故意在某些地方作条状突起,使该处的釉比器身其他地方要薄,烧制时,细线上的釉色慢慢地比周围白,凸显立体感。其中不乏珍品,釉厚而均匀,外表光润,造型精美,线条十分流畅,显得典雅而风韵。


简——闽清义窑(二)


文化不可单一形式,瓷亦然。诚如白先生所说的陶瓷艺术与人类文明及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闽清义窑就以大量的日用瓷去表现一门文化形式,装饰刻花,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强,具有明显的耀州窑特征;釉色以青白釉为主,带着景德镇的风采,同时也带有了龙泉青瓷的粉青和梅子青,在宋元时期,招摇过市,漂洋过海。

闽中造器,带着皇家审美的情趣,文人骚客的情怀,行走在陶瓷文化中,用自己的文化形态,表达瓷器审美过程中的一种纯粹:大美至简,却不简单。

(此文感谢闽清7997公益的陈晓明先生)


参考文献:《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福建陶瓷考古概论》曾凡著


简——闽清义窑(二)


简——闽清义窑(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